|
|
武警部队血吸虫病流行病学特点和防控策略 |
刘小利1,罗俊卿1,李 刚1,简 明1,王丽曼1,刘 涛1,张 强2,宋小军2 |
1. 410006长沙,武警湖南总队医院;2. 410006长沙,武警湖南总队后勤部卫生处 |
|
|
摘要 当前,血吸虫病是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阻碍疫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传染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其感染、流行与防治受诸多社会因素影响[2],而流行又对社会产生影响。随着武警部队遂行任务不断多样化和常态化,官兵在疫区执勤和执行抗洪等处突任务,尤其是在汛期来临时,群体性接触疫水的行为难以避免,易导致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生、流行,影响部队战斗力和官兵的身心健康,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探索血吸虫病在武警部队的流行因素,以及研究适合武警部队特点的防控策略,有助于更加科学地指导武警部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 驻疫区武警部队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分析全国先后开展两次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但均未包括武警部队这一特殊人群,地方疫情直接影响部队疫情。笔者于2009-2011年开展武警部队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深入驻疫区中队,开展现场调查、感染情况调查、流行因素调查和病例调查等,调查结果显示驻疫区官兵血吸虫感染率低于同期同年龄组地方人群感染率[3],这与部队、自然、社会、防治策略等影响因素有关。就当前武警部队血吸虫病流行态势,分析其流行病学主要有以下特点。1.1 流行原因 (1)武警部队约有数万余名官兵驻扎在血吸虫病流行疫区,由于担任日常勤务和参加抗洪等处突任务,与周围环境接触密切,接触疫水难以避免;(2)疫区官兵五湖四海,大部分来自非血吸虫病流行区,又是血吸虫的易感人群和易感年龄;(3)每年的新兵补给、老兵复退等,部队人员流动性大,容易出现输入性的病例进入营区、未经及时发现的感染者因上述流动后成为易感地区的传染源;(4)随着武警部队遂行任务日益艰巨,非疫区官兵因执行任务来到疫区,不可避免接触疫水,可能发生急性感染。1.2 流行因素 血吸虫病在我部流行的主要因素:(1)与驻地所处地理环境及周围人群感染率高低相关,如驻洲岛型流行区官兵感染率最高,主要原因为其地理环境位于洞庭湖或鄱阳湖等湖心地带,地势低凹,四周沟渠纵横,气候湿润,雨量充沛,钉螺分布面积广,当地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全国之首[4]。(2)与营区结构相关,开放式营区官兵血吸虫血清学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封闭式营区[3];开放式营区由于水源与周围河流相通,传染源易从外界水源流人营区,官兵通过生产性(浇灌菜地和清理鱼塘等)接触或训练时裸露皮肤直接接触疫水而感染血吸虫。(3)与粪便处理方式相关。粪便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直接流向周围小河流,小河流的污水再用于浇菜施肥等,只要中队有血吸虫感染的官兵,其血吸虫虫卵可随粪便排入河流并侵入中间宿主钉螺,在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进入水中,官兵在生产过程中接触疫水而感染;另外,部分单位喂养家畜,家畜感染血吸虫后,粪便亦未经无害化处理,以上述同样的方式感染人群。(4)与官兵入伍前来源地有关。数据显示,入伍前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疫区的血清学检查阳性率高于来自非疫区的,提示有部分入伍前来自血吸虫病流行疫区的人员在入伍前已感染血吸虫。(5)与官兵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普及相关。问卷调查发现,调查对象对血吸虫病知晓率高,但对如何科学、规范做好自我防护和如何在经常性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切断传播途经认识不够,如大多数都认为血吸虫是参加抗洪抢险等任务时感染,但忽略了一些经常性的、少量接触疫水的传播方式。2 部队血吸虫病流行产生的影响血吸虫病的发生与流行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尤其是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其劳动能力丧失、身体残疾、功能障碍[5,6]。对社会而言,血吸虫病的流行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众多患者意味着大量社会劳动力的丧失,同时,血吸虫病也是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之一,血吸虫病疫情的爆发和流行可能会造成群众心理恐慌和社会动荡[7]。对部队而言,个体患病,体能素质降低,影响生活质量,影响工作能力的发挥;若发生爆发流行,群体发病率增高,则导致非战斗减员,直接降低部队战斗力,影响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增加官兵心理、思想负担,影响稳定。调查显示,所有官兵都愿意主动获得血吸虫病防治相关知识教育,74%官兵对血吸虫病感到恐惧,26%无所谓;血检阳性的官兵中,对感染血吸虫后存在思想负担、担心病情预后的占86%。3 武警部队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武警部队作为特殊人群,其血吸虫病的流行和地方疫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同时,又有自己所特有的异质性。因此,在防控策略上,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为指导,以部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防重于治为主线,以保障部队战斗力生成为目标,根据部队执行任务特点、营区所处的流行区类型和地方疫情制定具体措施。3.1 依据部队任务特点的相应措施 部队血吸虫防治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降低驻血吸虫病流行疫区官兵的血吸虫感染率和保障疫区官兵身体健康;同时,武警部队随着任务职能的拓宽,担负临时性勤务逐渐增多,非疫区部队到疫区遂行多样化任务时的血吸虫病防疫相关的伴随保障尤为重要。针对以上特点,将预防工作分为静态防护和动态防护。3.1.1 静态防护是指部队在固定目标执勤时的防护 主要是:(1)改善营区结构,打造封闭式营区,包括生活区、生产区与外界有围墙相隔,防止外界传染源流入营区内;(2)治理营区内部环境,如硬化沟渠和鱼塘,定期灭螺等;(3)改建厕所为无害化厕所,防止内部传染源污染水源,避免虫卵直接入水;(4)强化宣传教育,尤其是对基层干部加强专业宣传,改变生产生活行为方式,避免经常性接触疫水的行为;(5)提高基层卫生员专业防护技能;(6)配备基本防护用品,做到接触疫水时有保障;(7)定期普查普治,驻疫区新兵体检时应把血吸虫病相关抗体检测纳入常规检测目标,排除输入性病例。3.1.2 动态防护是指部队疫区在遂行多样化任务时的防护 (1)开展流行病学侦察,在部队执行任务前防疫人员必须提前掌握执勤点的疫情,分析可能感染的原因和途径,将防疫方案上报上级首长;(2)对部队宿营、生活地点附近水源开展水体监测,对易感地带实施药物灭螺和灭尾蚴,净化水源;(3)官兵粪便无害化处理;(4)建立官兵个人信息档案,记录接触疫水的时间、途径和方式,给予预防性化疗并长期随访追踪观察;(5)末次接触疫水后1个月予以血吸虫病抗体检查,阳性者给予治疗,并列为随访对象,尤其是针对来自非疫区的部队。3.2 根据不同流行类型和流行程度的相应措施 我国血吸虫病疫区类型、分布范围、流行程度不同,导致血吸虫病的传播特点和流行因素不同;因此,在制定防控策略时应该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措施。3.2.1 湖沼型流行区 湖沼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其流行程度重与其地理环境特点、气候条件和当地居民生产生活行为密切相关,如湖区重疫区地势低平、气候潮湿、钉螺生长环境复杂且面积大、家畜传染源数量大和湖区人群因生活需要打鱼、耕作、打草、洗衣、洗澡等活动频繁接触疫水、感染和再感染情况严重。武警部队约千余名官兵驻扎在重疫区,通过调查发现,驻扎在这些地区的营区与周围环境联系密切,水系复杂,在洪水季节易发生内涝,导致水源污染和钉螺扩散,而官兵在日常生活、生产、执勤中不可避免接触疫水。因此,控制湖沼型流行区的官兵感染率是遏制血吸虫病在武警部队传播的关键。该类型流行区应通过采取:(1)将血吸虫防治工程与营区基本建设相结合,切实有效的防止粪便中虫卵污染环境为主导的技术措施,如建立三格式化粪池(包括人畜粪便),圈养牲畜;(2)切实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教育,尤其是对基层干部开展专业培训,本次流调显示官兵对接触疫水的途径100%认为参加疫区抗洪会导致感染,但仅18%的官兵认为接触草边露水、捕鱼等感染,仅3%认为在生产过程中接触未经处理的粪水可能导致感染,忽略了经常性、不经意性接触疫水的途径;(3)落实春查秋会制度和水体监测,及时查灭营区内有螺环境和疫水。3.2.2 山区型流行区 山丘型流行区分布较广。2008年和2009年四川、云南分别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此类地区的血吸虫传播主要与人畜活动方式密切相关,部分地区疫情往往呈“隐匿”状态,存在较大隐患[8]。这一地区的防治重点是开展持续和系统的疫情监测,不断提高监测敏感性。3.3 在当前防控策略下已取得的成绩 在总部卫生部2011年7月组织的驻血吸虫病流行疫区单位工作会议上和本次流调、既往调研结果显示,各驻疫区部队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血吸虫防治工作,尤其是在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4省中均把血吸虫病抗体检测纳入新战士体检项目中,在每年的9~10月定期普查普治,对每年参加抗洪的官兵及时和地方血吸虫防治站取得联系及时检查及时治疗,定期深入基层中队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以上措施的实施是驻疫区部队官兵控制血吸虫感染率的重要保证。3.4 存在的难点和发展方向 按照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的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湖沼型流行区人畜感染率须降至1%以下,即年发病总数须控制在15万以下[6]。同时,武警部队职能作用的不断加强,包括血吸虫病在内的卫生防疫相关的保障要求更高,这些均给我们提出了挑战和压力。为此,我们应围绕“中长期规划”的总体目标,全面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血吸虫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和创新防控技术措施,确保武警部队防控目标的实现。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3.4.1 联防联控,全面落实传染源控制措施 血吸虫病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其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需要包括军需、营房和卫生等多部门合作;同时,依照《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强化依法防治理念,充分掌握好、利用好地方性法规,将营区血吸虫防治工程改建与部队基本建设结合,如在湖区部队打造封闭式营区、改水改厕、圈养牲畜等,依法规范和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从源头上控制传染病。3.4.2 深化健康教育,推进行为干预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开展了80余年,然而目前全球仍有大量的血吸虫感染者[9]。世界各流行区的调查和研究证实,影响血吸虫病发生和流行的更为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个体和社区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10]。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作为现代医学模式提出,决定某人是否患病,除考虑生物学因素外,还涉及心理、行为等多方面的因素,如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结核病、性病等疾病的发生、流行和预防,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行为以及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社会因素[2]。因而,在已经普及血吸虫病的健康教育中,应该更深入了解官兵日常生活生产行为对血吸虫感染的影响,将正确的行为干预与经常性的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尤其是先培养和带动基层干部重视和树立正确的行为方式,了解感染血吸虫的高危因素背后的高危行为,克服麻痹思想,最终改变接触疫水的行为。3.4.3 建立武警部队血吸虫病的监测预警网络 当前,我国血吸虫病呈低度流行态势,往往容易引起麻痹思想,放松警惕;几十年的防控经验提示血吸虫病一旦防治力度减弱,即会出现疫情反弹,尤其是在生态环境复杂的湖沼型流行区。因此,结合地方疫情,建立驻疫区部队哨点监测,如螺情监测、水体监测和感染情况监测,尤其是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沿岸的流行区的流行因素变化和疫情发展动态,提高预警机制;绘制血吸虫病疫情分布图,根据疫情程度划分防疫等级;建立驻疫区中队地理监测网络平台,掌握人畜病情、螺情等各项指标,开展疫情评估,强化防控力度。志谢:本文得到第三军医大学、全军血吸虫病防治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张锡林教授的大力指导!
|
|
关键词 :
血吸虫病,
武警部队,
防治策略
|
收稿日期: 2011-09-23
|
[6] |
黄宏云,张淑梅,谢万忠,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5):413-414.
|
[1] |
王陇德.我国重大传染病控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3):1944-1947.
|
[7] |
邓 瑶,周晓农,贾铁武,等.晚期血吸虫病社会负担评价指标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学杂志,2008,26(3):205-209.
|
[8] |
周晓农,林丹丹,汪天平,等.我国“十二五”期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与工作重点[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1):1-4.
|
[2] |
蒋明森,刘 镕,赵琴平,等.关于血吸虫病的社会流行病学思考[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0,22(3):201-205.
|
[9] |
Ross A G P, Bartley P B, Sleigh A C,et al. Current concepts-Schistosomiasis[J].N Engl J Med,2002,346(16):1212-1220.
|
[3] |
刘小利,罗俊卿,李 刚,等.武警某部官兵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0,23(3):275-277.
|
[10] |
Kloos H. Human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and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a review [J].Soc Sci Med,1995,40(11):1497-1511.
|
[4]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2004年全国抽样调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3.
|
[5] |
郭见多,李启阳,尹小梅,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命质量表测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4):382-384.
|
[6] |
黄宏云,张淑梅,谢万忠,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5):413-414.
|
[7] |
邓 瑶,周晓农,贾铁武,等.晚期血吸虫病社会负担评价指标的研究[J]. 中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学杂志,2008,26(3):205-209.
|
[8] |
周晓农,林丹丹,汪天平,等.我国“十二五”期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与工作重点[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1):1-4.
|
[9] |
Ross A G P, Bartley P B, Sleigh A C,et al. Current concepts-Schistosomiasis[J].N Engl J Med,2002,346(16):1212-1220.
|
[10] |
Kloos H. Human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and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a review [J].Soc Sci Med,1995,40(11):1497-1511.
|
[1] |
张凯, 胡云衢, 任海波, 滕煜, 石健. 驻疆武警某部魔鬼周训练伤分析及对策[J]. 武警医学, 2019, 30(7): 640-641. |
[2] |
闫金波, 戴卫民. 武警部队队属医院建设创新与实践[J]. 武警医学, 2019, 30(4): 361-363. |
[3] |
王汝武,刘洋. 武警某部统训试点新兵军事训练伤调查与防治[J]. 武警医学, 2018, 29(6): 571-574. |
[4] |
肖泽云,罗 力,柳 青,李 凯,李 清,苏 畅. 武警部队基层卫生队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武警医学, 2018, 29(4): 422-423. |
[5] |
侯 璐,常媛媛,解 蓓,刘久弘,尹海坡,周 婧,马 明. 武警部队远程会诊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 武警医学, 2018, 29(4): 428-430. |
[6] |
张川敏, 梁秋野, 万玲玲, 朱春红. 武警部队心理卫生士官岗位需求分析[J]. 武警医学, 2018, 29(2): 207-209. |
[7] |
方磊, 殷一萍, 朱利锋, 陈广城. 重大安保任务期间处置一起水痘疫情的体会[J]. 武警医学, 2018, 29(2): 210-211. |
[8] |
范磊, 刘新俊, 马秦岭. 武警某部野外超极限训练卫勤保障的特点做法与体会[J]. 武警医学, 2018, 29(2): 213-214. |
[9] |
魏新辉,邓吉军. 加强武警部队基层医疗巡诊工作的几点体会[J]. 武警医学, 2018, 29(12): 1185-1187. |
[10] |
梅琴娜. 武警基层某部卫生队做好官兵训练伤防治的几点做法[J]. 武警医学, 2018, 29(12): 1190-1192. |
[11] |
李超群, 罗旦, 杨鑫, 麻然平, 章保新, 简明. 剂量对吡喹酮治疗青年慢性血吸虫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 武警医学, 2018, 29(11): 1062-1064. |
[12] |
牛聪, 杨炯, 王伟, 刘海峰. 武警部队医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 武警医学, 2017, 28(9): 957-958. |
[13] |
刘寒静,严 敏. 武警官兵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外显自尊的关系研究[J]. 武警医学, 2017, 28(4): 389-392. |
[14] |
肖青川,赵志勇,周童辉,肖 勇,周 红. 驻藏区高原山地武警危急重病员转运机制[J]. 武警医学, 2017, 28(4): 424-426. |
[15] |
王晓红, 闫青昌, 赵玮, 孙福钊, 贡凤琴. 武警部队医院专科中心新转诊模式构想[J]. 武警医学, 2017, 28(10): 1069-107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