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反馈技术治疗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所致便秘160例 |
郝润春,陈 俊,常万松,方 鹏,宋淑娟 |
450002郑州,武警河南总队医院胃肠治疗中心 |
|
|
摘要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是指由于患者排便时盆底部肌肉反射性弛缓功能失常,导致耻骨直肠肌及肛门外括约肌等反常收缩,以粪便不能顺畅排出体外为基本特征,是由于支配盆底肌肉的神经反射异常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其临床症特征为排便时盆底肌不松弛甚至反常收缩,从而阻塞盆底出口,引起排便困难,是出口梗阻性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的常见原因之一。
|
|
关键词 :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
便秘,
生物反馈,
直肠肛门压力测定
|
收稿日期: 2012-03-15
|
|
作者简介: 郝润春,女,1963年出生。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科主任。主要从事胃肠病的诊治工作。 |
[1] |
王爱明,黄忠诚,唐佳新,等.盆底肌功能失调型便秘的生物反馈治疗及护理[J].结直肠肛门外科,2007,13(2):93-95.[2]张有生,李春雨.实用肛肠外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11-315.[3]李志询,周银桃.便秘的综合调治[J].光明中医,2009,24(2):271.[4]岳亚军,黄晓燕.结肠黑变病32例临床与内镜检查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2):140-141.[5]杨新庆.顽固性便秘的外科治疗[J].普外临床,2006,11(3):139-141.[6]刘新光.解读功能性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J].中国使用内科杂志,2006,26(21):1691-1693.[7]周婷.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方法学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8):182-183.[8]张东岳,刘佃温.中西医结合肛肠病学[M]. 北京:北京文联出版社,2004;117.[9]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学组.便秘诊疗暂行标准[J].中华医学杂志, 2000,80(7):491.[10]周吕,柯美云.神经胃肠病学基础与动力[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810.[11]邬斌,丁义江,丁署晴,等.生物反馈疗法对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影响[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24(4):238-239.
|
[1] |
穆靓, 刘莉, 南淑良, 韦爱华, 郝睿, 管湘平, 李玢, 胡盈. 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便秘产妇产后盆底结构及功能改变[J]. 武警医学, 2018, 29(9): 864-867. |
[2] |
张晓平. 超声透药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便秘的疗效观察[J]. 武警医学, 2016, 27(12): 1264-1265. |
[3] |
王 莹,蔡东联,袁静珏,张玉珍,周金花,李海奇. 多种膳食纤维配伍改善便秘的效果[J]. , 2014, 25(1): 13-15. |
[4] |
王晓辉,崔立红,闫志辉,贺星,李超,浦江,刘超群,付山峰. 干预措施对海军某部官兵功能性便秘发病率的影响及疗效[J]. 武警医学, 2013, 24(7): 593-596. |
[5] |
王梅康,王向党,程 莉. 生物反馈结合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 武警医学, 2013, 24(5): 426-427. |
[6] |
崔立红,王晓辉,杨云生. 海军某部官兵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措施[J]. 武警医学, 2013, 24(4): 323-325. |
[7] |
刘军彩;赵红艳;张 静;王育强. 慢传输型便秘结肠水疗与药物疗法疗效比较[J]. , 2012, 23(2): 9-9. |
[8] |
张玉清;冯爱芳;季学闻;梁瑞. 闭式修补术治疗直肠前突性便秘38例[J]. , 2006, 17(12): 941-942. |
[9] |
金睿;王月;孙颖;孙萌萌. 严重烧伤患者预防便秘的饮食指导[J]. , 2006, 17(02): 145-145. |
[10] |
刘海峰;何俊堂;汪兴伟;姜利国. 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的建立及其结肠肌电变化检测[J]. , 2004, 15(12): 887-891. |
[11] |
金伟森;李金锁;杨绍勃;金虎. 慢性功能性便秘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防治[J]. , 2004, 15(07): 506-509. |
[12] |
李萍;罗红;刘卫华;王宝西. 排便训练在儿童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J]. , 2004, 15(03): 233-234. |
[13] |
张玉清;刘煜. 闭式修补治疗直肠前突体会[J]. , 2002, 13(09): 555-556. |
[14] |
郝润春;张金章. “秘康汤”治疗便秘65例临床观察[J]. , 2002, 13(09): 557-557. |
[15] |
张莉. 番泻叶治疗术后便秘98例[J]. , 1999, 10(03): 175-17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