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 是脑血管疾病之一, 是指由于急性发病致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导致神经功能缺失的综合征[1], 具有高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多并发症等特点, 成为人类的3类致命疾病之一。脑卒中患者的陪护者因长期照顾患者, 发生焦虑和抑郁情况分别为39.6%和 53.1%[2]。焦虑和抑郁不但降低陪护者的生活满意度, 也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有研究发现, 对脑卒中患者陪护者进行心理支持、知识讲座、技能训练干预、看护技能指导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陪护者的心理负担[3, 4]。笔者通过对我院神经血管外科2014-07至2015-07收治的脑卒中康复患者陪护者152名, 进行各项心理量表评估并进行综合干预, 效果较好, 对患者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机选取2014-07至2015-07脑卒中康复患者陪护者152名, 平均(40.3± 2.5)岁。入组标准:(1)脑卒中患者的主要陪护者, 并有权决策患者的医疗方案; (2)照顾患者时间最长, 并且为患者的亲属; (3)18岁以上具备自主行为及沟通能力; (4)自愿参加本研究者; (5)患者家庭可以承担者住院及其他各类费用。排除标准:(1)有精神障碍或心理疾病者; (2)自身患有严重疾病者; (3)脑卒中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可能危及生命; (4)因各类因素不能继续配合研究者。
采集随机选取陪护者基线资料之后, 按是否同意进行综合干预措施分成两组, 干预组78名, 对照组74名, 两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照顾时间、日均照顾时长等基线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具有可比性。
1.3.1 综合干预措施 (1)成立综合干预小组, 小组由7名护士组成, 包括1名护士长(负责健康教育内容指导和干预活动的质量监管), 3名高年资护士, 4名低年资护士。(2)小组成员进行综合干预内容培训。①心理学沟通技巧。如陪护者在表达情感、分享经验过程注意倾听其在照顾及护理患者历程中的各种感受, 避免中断, 支持与鼓励陪护者。②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的借鉴。 TPB始终认为人们的各种行为是在理性的思考后做出的, 从个体行为进行总结、归类, 其中含有5个要素: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5]。在充分了解陪护者的情感和疑问后, 鼓励陪护者表达积极行动的意愿和信心, 让陪护者陈述内心对患者疾病的最为关心的问题、迫切希望解决或改善的健康问题, 同时展开来进行讨论。协助陪护者制定计划时, 并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 强调他们才是最主要的决策者, 共同对抗疾病。(3) 综合干预小组护士成员与患者陪护者建立信任关系, 主动与患者及陪护者进行沟通, 并表达帮助及服务的意愿,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4)明确患者陪护者显现和有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 由综合干预小组护士对患者陪护者进行访谈, 鼓励陪护者充分表达其想法及心理矛盾, 以全面评估患者陪护者的疾病知识和行为水平, 了解陪护者在患者疾病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发现陪护者出现各类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综合干预措施。
1.3.2 实施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指导, 干预组进行综合干预措施。(1)干预时机:干预时机为入院前, 治疗过程中及患者出院后。(2)干预频率和持续时间:住院期间干预频率为每周1次, 每次20 min, 必要时根据陪护者的情况适当延长及缩短时间。出院后1周内电话回访1次, 以后每两周1次。(3)健康教育方式:住院期间由干预小组护士进行床旁心理干预。指导患者陪护者自行记录照顾日记, 住院期间《患者疾病照顾日记》包括患者在院期间的主状态, 如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以及各类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患者日常生活情况, 如饮食、睡眠、自主活动情况 、大小便情况; 患者用药情况及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出院后由护士进行电话随访, 询问患者情况及告知帮助患者进一步恢复的注意事项等, 指导患者陪护者继续完成《患者疾病照顾日记》, 内容包括:患者的饮食; 自主活动状态; 复查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患者日常生活情况等。
评估陪护者在照顾前, 照顾后30、90 d测量Zarit护理者负担量表( Zarit Caregiver Burden Interview, ZBI)[4]、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5]、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6], 并完整准确记录数据。
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干预前, 两组的心理弹性量表评估结果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干预后30 d、90 d, 干预组的坚韧维度、力量维度、乐观维度及心理弹性总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干预前, 两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评估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30 、90 d, 干预组个人负担维度、照顾负担总分、社会负担维度及消极应对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以往, 护理措施往往只注重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 并未对患者陪护者及外在环境进行关注, 没有从更高的角度看待患者所处的环境为一个大整体的客观事实。近年来, 有专家对患者陪护者心理情况开始研究, 并对这类心理情况进行综合干预 [5]。有研究表明, 护士通过对陪护者进行综合干预措施, 心理支持、知识讲座、技能训练干预、看护技能指导等, 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陪护者的心理负担, 提高陪护者的工作积极性。此外, 通过干预, 陪护者与专业护理人员在密切沟通的基础上, 进行了可靠地专业知识学习, 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心理疏导, 有效的缓解了压力, 也减轻其焦虑情绪[3, 7]。
经过各类的心理支持及疏导, 脑卒中患者陪护者的照顾负担感受可获得积极的情绪导向, 本研究发现, 干预前两组ZBI评分量表评估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30 d, 干预后, 干预组的照顾负担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脑卒中患者陪护者的照顾负担。
文献[8]研究指出, 陪护者的应对方式对其感知的照顾负担有重要意义, 陪护者的积极应对心态与照顾负担呈现负相关, 消极应对与照顾负担呈现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发现, 在干预后30 d、90 d, 干预组在坚韧维度、力量维度、乐观维度及心理弹性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陪护者的心理弹性。有研究表明,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减少陪护者的抑郁、焦虑、压力等情绪出现的次数, 保持脑卒中照顾过程中相对积极的心态[4]。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综合干预措施, 陪护者的积极情绪的积极感受度明显提高。这与杨莘等[9]研究结果一致, 提示在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 陪护者的积极感受得到提高, 各类压力感减轻, 其总体心理感受也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 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陪护者的照顾负担; 并能提高脑卒中患者陪护者的心理弹性; 改善脑卒中患者陪护者的应对方式。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工作中完善及推广。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