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超声对肢体肌疝的诊断价值
李田静1, 卢瑞刚2, 郭瑞君2
1. 100024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门诊部超声医学科
2. 100020,北京朝阳医院超声医学科
通讯作者:郭瑞君,E-mail:ruijunguo@126.com

作者简介:李田静,硕士,主治医师。

摘要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肌疝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4-03至2015-10北京朝阳医院收治28例肢体包块疑似肌疝患者的资料,将术前高频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计算高频超声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并总结肌疝的发生特征及高频超声表现。结果 手术证实肌疝23例,其中22例被高频超声诊断。高频超声诊断肢体肌疝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65%、100.00%、96.43%。肌疝主要发生在小腿前外侧,超声表现为肌肉局部筋膜连续性中断及可复性包块。结论 高频超声对诊断肌疝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肌疝; 高频超声; 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1
Value of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limb myocele
LI Tianjing1, LU Ruigang2, GUO Ruijun2
1.Ultrasound Section of Outpatient Departmen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100024, China
2. Ultrasound Department of 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Beijing 100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limb myocele.Methods Between March 2014 and October 2015,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28 patients with limb lumps, and the result of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was compared with the diagnosis after surgery.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were calculated, while the limb myocele loc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ultrasonographic manifestations were summarized.Results Among the 23 cases confirmed by operation, 22 were diagnosed with limb myocele by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in diagnosis of limb myocele were 95.65%, 100.00%, and 96.43%, respectively. Limb myocele was mostly located in the anterolateral lower leg,and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showed that the muscular fascia was discontinuous and masses were reusable.Conclusions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is of great value in clinical diagnosis of limb myocele.

Keyword: limb myocele; high-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diagnosis

肌疝为部分正常肌肉组织通过先天性或后天性肌膜及筋膜缺损或薄弱处向外膨出, 常在某种体位肌肉收缩时出现, 改变体位使肌肉松弛或局部加压时疝出的包块可缩小或消失[1]; 临床症状较轻, 休息后可缓解或消失, 常被临床忽视或漏诊[2]。本研究回顾分析28例疑似肌疝患者的资料, 总结肌疝发病的部位和超声声像图表现, 通过与手术结果对照, 分析其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 探讨高频超声对肢体肌疝的诊断价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03至2015-10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28例疑似肢体肌疝患者, 其中男14例, 女14例, 年龄23~51岁, 平均(34.5± 2.7)岁, 均因发现肢体包块就诊。病程4 d~1.2年。其中13例为剧烈运动后被发现, 4例有局部外伤史, 5例有患肢手术病史, 其余6例无明显诱因。11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压痛, 10例自觉轻度不适, 7例无明显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

充分暴露被检部位, 选用HI VISION Preiru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5~13 MHz线阵宽频探头轻放在包块表面, 探头多切面扫查被检查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 以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及肌筋膜、韧带的完整性,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包块的血流情况, 双侧肢体对比检查观察肌筋膜有无缺损, 测量缺损的大小, 必要时嘱患者做关节屈伸动作或改变体位, 配合以探头加压、放松, 动态观察包块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overline{x}\)± s表示, 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率的形式表示, 率的比较采用配对χ 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高频超声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28例中, 手术确诊23例为肌疝, 2例为肌肉内血肿, 2例为肌肉断裂, 1例为纤维瘤。23例肌疝中, 术前高频超声检查发现肢体肌疝22例, 漏诊1例, 灵敏度95.65%, 特异度100.00%, 准确度96.43%。高频超声结果与手术探查发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表1 肌疝术前高频超声检查与手术诊断结果比较
2.2 肌疝发生部位、分类及大小

术前高频超声检查发现22例。可复性肌疝20例, 其中发生于小腿14例(70.0%), 大腿1例, 上臂3例, 手部2例; 嵌顿性肌疝2例, 其中小腿1例, 上臂1例。最大的疝范围3.5 cm× 2.7 cm× 1.5 cm, 肌筋膜中断的长度为3.5 cm, 最小的疝范围0.5 cm× 0.3 cm× 0.3 cm, 肌筋膜中断的长度为0.5 cm。

2.3 肌疝超声表现

正常筋膜呈连续性强回声, 出现疝口时可显示筋膜回声连续性中断, 皮下弹性包块内为纹理回声一致的肌纤维样回声, 经筋膜中断处的低回声空隙与局部肌肉相连。超声可动态观察肌肉的疝出和复位过程, 探头加压或嘱患者由站立位转为坐卧位时, 瘤样肿块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中断的强回声筋膜空隙变小, 去除压力后或嘱患者站立位时, 中断的强回声筋膜空隙又增大, 包块隆出, 呈现出明显的可复性(图1)。

图1 肌疝高频超声检查图像
A. 站立位局部肌肉疝出; B. 坐卧位部分回复(箭头所示为筋膜中断处)

3 讨论

肌疝为部分正常肌肉组织通过先天性, 或后天性肌膜及筋膜缺损, 或薄弱处向外膨出形成皮下包块。正常情况下, 肌肉筋膜存在正常的、生理性的缺损或薄弱区, 例如小腿神经终末支及穿支血管穿过筋膜处的薄弱部位, 当剧烈运动或强体力劳动时肌肉压力增高, 肌肉便由此疝出[3]。发病部位多位于小腿前外侧[4], 还可见于上臂和大腿内侧[5]。胫骨前肌位于小腿前外侧, 在运动中易受损伤, 局部肌筋膜先天发育异常或外伤、长期慢性劳损等均可导致胫骨前肌筋膜缺损或变薄[6], 踝关节长期、反复的背屈及内翻运动容易出现胫骨前肌局部代谢增强, 代谢产物积蓄, 组织间液渗出增加, 肌肉肿胀导致局部肌肉压力增高, 促使肌肉由肌筋膜的薄弱或缺损部位突出而形成肌疝, 因此胫骨前肌肌疝较多见。

本研究的28例疑似肌疝患者术前高频超声检查发现22例, 其中胫前肌疝15例 (68.18%), 与文献[7]报道基本一致。超声显示包块周边的肌肉组织结构紊乱不清, 包块不随探头挤压而变形, 急性期肌疝由于疝出的肌肉纤维脂肪隔聚集而表现为强回声[8], 慢性期肌疝疝出的肌肉与正常肌肉组织相比回声偏低, 可能是由于重复的低度的损伤导致组织非均质性改变和萎缩[9]。当疝出的肌肉组织受到筋膜疝环嵌压出现充血、肿胀、渗出等无菌性炎性反应时局部出现明显疼痛, 受压时间过长可能出现疝内肌肉缺血, 但一般不会出现肌肉坏死[10]。临床触诊难以准确了解疝口大小及疝内容物情况,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清晰显示皮下及肌肉组织的结构、肌筋膜的回声及连续性等情况, 可以探查疝出组织的范围、来源、局部筋膜的缺损程度及动态观察肌疝在肌肉收缩、松弛过程中疝出和复位的过程,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文献[10]报道有不典型肌疝容易被忽略, 超声图像表现为肌筋膜局部的变薄及轻微的抬高, 本研究术前高频超声漏诊1例即为此类情况。对于怀疑存在此类肌疝患者, 动态观察时应特别注意探头压力、检查体位等因素, 避免探头压力过大导致肌疝复位出现假阴性的结果[11]

高频超声诊断肌疝时还应与其他起源于皮肤、皮肤附件及皮下组织的体表包块的超声图像相鉴别:(1) 肌肉内血肿。血肿时肌筋膜连续性完整, 且肌肉纹理仍然清晰连续, 超声探及肌肉筋膜层间不规则暗区, 随时间推移内可见机化吸收形成条索样结构, CDFI显示血流信号丰富, 若见脉冲频谱, 则应考虑是否存在小动脉破裂[12]。(2) 肌肉断裂。未完全断裂时超声表现为肌肉组织局部连续性中断, 周边肌肉组织肿胀, 肌肉内可发现不规则状包块回声; 完全断裂时超声图像显示肌肉连续性完全中断, 断端边缘回缩形成肿块样组织, 回声毛糙, 可伴发血肿出现空腔[13]。(3)纤维瘤。多位于皮内, 呈椭圆型或分叶状低至等回声包块, 包块可活动, 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均匀, 后壁回声稍增强, 探头加压及放松包块无可复性, CDFI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4)脂肪瘤。为位于皮下脂肪层的中高回声包块, 质软, 回声尚均匀, 其内有纤维条索样强回声, CDFI示其内未见血流信号[14]。(5)腘窝囊肿, 又称Baker囊肿, 由膝关节滑膜袋状疝出, 或腓肠肌-半膜肌滑液囊异常扩张所形成, 包块质硬, 超声表现为腘窝区腓肠肌与半膜肌之间可探及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包块, 少数形态不规则, 囊肿边缘清晰光滑, 内透声良好, 合并出血或感染者可有多发点状强回声。膝关节屈伸时包块大小多无明显改变, 囊肿破裂或行穿刺后液性暗区随之消失[15]。CDFI示其内未探及血流信号。

在体表包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 X线片主要用于骨关节系统, 对软组织显影效果较差; CT 对肌肉软组织结构显示欠佳, 影响其在软组织诊断中的应用; MRI对肌肉软组织显影效果好分辨率高, 甚至可作为某些疾病临床诊断的“ 金标准” , 但由于不能动态实时观测, 且费用较高, 限制了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16]。高频超声检查操作简便易行, 且具有无射线损害、无创、准确方便且价廉、可重复性好、可动态观察等优点[17], 且对肌疝的诊断有较好的特异性, 可作为诊断肢体肌疝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18]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 李素和, 王建华. 胫骨前肌疝的超声诊断[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2(4): 294-295. [本文引用:1]
[2] 李琛.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肌疝一例[J]. 华西医学, 2012, 27(6): 960. [本文引用:1]
[3] 韩莉. 高频超声诊断肌疝1例[J]. 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36): 202. [本文引用:1]
[4] 周秀萍, 吴道珠, 王亮, . 高频超声在肌病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1, 27(11): 1048-1050. [本文引用:1]
[5] 张缙熙, 姜玉新. 浅表器官及组织超声诊断学[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197-198. [本文引用:1]
[6] 袁明清. 体能训练致肌疝14例[J]. 临床军医杂志, 2006, 34(6): 755. [本文引用:1]
[7] 何秀珍, 梁峭嵘, 梁彤, . 高频超声诊断肢体肌疝的临床应用探讨[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1): 124-126. [本文引用:1]
[8] 王金锐. 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影像学[M]. 北京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7: 154-155. [本文引用:1]
[9] 张文云, 李志, 殷春霞, . 高频超声在诊断肢体肌疝中的应用价值[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4, 13(5): 394. [本文引用:1]
[10] 李楠, 吕发勤, 李昶田, . 高频超声在诊断肢体肌疝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 8(2): 110-112. [本文引用:1]
[11] 姥义, 桑玉顺, 徐永利, . 高频超声在肢体肌疝诊断中的应用[J]. 东南国防医药, 2007, 9(5): 366-367. [本文引用:1]
[12] 姜飞, 刘正沛, 程艳. 小腿肌肉、肌腱损伤的超声诊断[J]. 当代医学, 2010, 16(3): 86. [本文引用:1]
[13] 邢秀红. 高频彩色超声在肌肉软组织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疗设备, 2015, 30(8): 53-55. [本文引用:1]
[14] 熊华花, 李泉水, 许晓华, . 浅表血管脂肪瘤的超声影像特征及病理成像基础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4): 341-343. [本文引用:1]
[15] 王玉, 李彦婷, 张小军. 超声在腘窝囊肿临床诊治中的作用[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22): 116-118. [本文引用:1]
[16] Davidson J, Jayaraman S. Guided interventions in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what’s the evidence[J]. Clin Radiol, 2011, 66(2): 140-152. [本文引用:1]
[17] 郭瑞君. 肌肉骨骼超声进入崭新时代[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5, 12(1): 3-5. [本文引用:1]
[18] 张辉.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腿胫前肌肌疝一例[J]. 实用医技杂志, 2015, 22(4): 435.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