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救治信息系统平台的模拟应用
宋洪利, 刘晨阳, 施弘宇, 冯俊铎, 杨戈, 蔡航
150000 哈尔滨,武警黑龙江总队医院
通讯作者:刘晨阳,E-mail:38105754@qq.com

作者简介:宋洪利,硕士,主任医师。

关键词: 分级救治; 信息系统; 模拟应用
中图分类号:R821.4

分级救治系统平台是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课题组依托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金支持, 利用计算机信息、数据库和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 搭建的伤病员救治信息和伤情评估信息化系统, 其目的在于实现在伤病员分级救治过程中快速准确传递救治信息, 有效改善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现行伤情和救治信息管理模式的落后现状[1], 该平台主要由服务器数据库系统、Web后台管理系统和手持终端机数据采集软件三大模块组成, 包括伤情信息管理、救治单元管理、统计查询分析和系统维护四个的功能.

1 系统模拟应用背景
1.1 模拟应用准备

提前1周组织4名卫勤分队骨干进行软件应用培训和数据初始化工作, 并对模拟环境及测试需要进行部署, 预计各类突发情况处置方法, 规划从救援现场的一级救治单元到野战救护所的二级救治单元直至驻地后方医院的三级救治机构数字化伤情信息传递路径。

1.2 模拟应用环境

(1)利用卫勤分队“ 卫士-XX” 演习相关卫勤保障科目组织。选取特定环境下部分卫勤保障科目进行数据环境测试及手持终端机应用, 模拟设定某地拆迁上访事件而引发的大规模人员冲突中的伤员救治, 测试地点为某部训练基地, 据市区40 km。(2)利用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金支持模拟应用。模拟设定大兴安岭火灾现场伤员救治, 测试地点为黑龙江省加格达奇-漠河-北极村一带城镇、乡村及就近山区森林, 主要分两路, 第一路以漠加公路沿线为主, 第二路以漠河至加格达奇铁路沿线为主。

2 模拟应用目的及方法
2.1 测试目的

综合考虑伤情信息在现有分级救治体系模式中的实际和对创伤死亡曲线的影响, 确保伤员救治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尤其是针对复杂地形和恶劣天候对电子设备的影响进行实际检验, 并主要对软件环境及数据库模拟应用、手持设备恶劣环境综合测试和WEB后台分析汇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梳理分级救治系统平台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 3]

2.2 模拟环境测试方法

(1)环境一, 参与测试工作共计4名, 2名负责第一梯队战场急救信息录入, 1名负责野战救护所信息转录和处置, 1名负责后方医院救治信息汇总。(2)环境二, 参与测试工作共计4名, 1名负责北极村野外及夜间火灾现场急救信息录入, 1名负责漠河县黑龙江源头附近山林现场急救信息录入, 1名负责加格达奇区二级救治单元(区县医院)信息转录和处置, 1名负责三级救治单元(驻某省武警部队医院)救治信息汇总。(3)测试内容。常规测试:按照分级救治原则, 每个测试环境设计对17名伤者进行现场救治, 设定现场救治无效死亡1名, 转送二级救治机构12名, 二级救治机构处置完毕后再次转送三级救治机构5人进行模拟应用, 每次转送途中各抢救伤员2人次, 测试分级救治系统平台从伤病员负伤起到中途转送再到治疗终结并离开救治机构为止, 对手持终端机数据采集软件中伤情信息管理、救治单元管理功能进行数据录入测试, 对服务器数据库系统进行统计、查询、分析测试, 对Web后台管理系统进行远程汇总和维护测试。其他测试:针对实际公共突发事件中复杂环境, 对数据采集手持终端机硬件性能进行跌落、滚动、浸水、撞击, 以及网络环境可靠性和系统平台稳定性进行整体评估。

2.3 测试设备

CHAINWAY C3000手持终端机2台(机载3200 Ah电池1块), 无线通讯为WiFi、14443A、3G(WCDMA), 另配置独立手柄一个(含4200 mAh电池1块, 其他设备参数见表1)、3G网络数据卡3张, 主要由第一、二梯队救治人员测试数据录入等使用; 笔记本电脑1台, 主要用于三级救治机构(驻省武警医院)医务人员汇总测试数据; 无线射频识别腕带40个, 用于伤病员记录伤情信息; 福禄克aircheck无线信号测试1台, 用于测试网络信号强度。

表1 分级救治信息系统手持终端机主要参数
3 测试结果
3.1 公共模块

(1)救治单元管理。按照模拟测试应用环境对救治单元模块相关功能进行数据初始化操作4次, 由系统平台开发人员、参与测试工作人员分别进行2次, 相关数据信息建立简单、准确, 具有较强实际意义, 数据字段设置符合实际需要, 未见程序错误和系统冲突。(2)系统维护。由系统平台开发人员对系统维护模块相关功能进行数据初始化操作2次, 并辅助参与测试工作人员初始化操作3次, 相关数据信息完整性好, 易于操作, 相关字段涉及完全满足测试应用, 经追踪数据存储过程未见报错。

3.2 伤情信息管理模块

根据测试设计, 34名共计进行伤情处置76次, 累计用时403 min, 平均每次伤情处置记录约5.3 min, 最大值为7.3 min, 最小值为2.3 min, 主要受伤情复杂程度、测试人员熟练程度、录入环境等因素影响, 尤以转送途中为甚。数据传输在网络信号强度> -70 dbm时, 数据传输速度< 1 s, 网络信号强度< -90 dbm时, 数据传输时提示“ 网络连接失败” 。

3.3 统计查询分析

模拟救治过程结束后, 由系统平台开发人员和参与测试人员分别2次对统计分析模块进行测试, 模块可自动对数据伤情信息进行汇总分析, 支持按照关键字, 如:伤员情况、救治处置、创伤类别、处置方式、后送情况等详细项目进行查询统计、排序、分类等操作, 界面友好度高, 具备传统纸质伤情载体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

3.4 射频识别功能

测试携行的高频(13.56 Mhz)电子标签腕带共计40个, 经测试, 除运输过程中损坏的1个外, 其他均可通过数据终端设备进行无线电讯号识别, 并读写相关数据, 完全无需手持机与电子标签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 满足分级救治系统平台需要。

3.5 手持机硬件

手持数据采集装置在野外环境测试, 通过固定在汽车车体外进行颠簸、淋雨试验约3 h, 无明显外观损坏, 性能良好; 通过7.4° (16 m)砂石路坡体滚落, 外表擦痕明显, 屏幕保护膜除划痕外无明显损伤, 电池无脱落; 野战救护车车厢后门下部(约1.2 m)向下跌落至混凝土地面的冲击设备无损坏, 满足分级救治系统平台主要用于野外操作的需求。

4 主要问题
4.1 信息录入问题

手持终端机具备41键硅胶数字键盘和手写笔输入两种模式, 实际测试过程中发现:(1)乘坐车辆行进时, 硅胶键盘空间相对较小, 容易出现误按情况, 但适合单手操作; (2)手写模式相对稳定, 识别率可根据录入数量和个人习惯逐渐提高, 但必须使用双手操作; (3)WinCE虽是一个开放的、可升级的32 bit嵌入式操作系统, 但中文输入法种类、联想能力较目前Windows和Mac OS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相比均较弱, 且目前没有市场开发前景。

4.2 网络传输问题

针对两种模拟测试环境, WCDMA 3G网络在城镇及乡村信号可靠, 传输数据稳定性较高, 但在铁路及公路交通工具上出现距离城镇越远信号越不稳定的情况, 尤以森林、山地等野外环境更加明显。

4.3 其他硬件问题

用于区分伤员电子标签(RFID卡)纸质腕带属于电子消耗品, 其制作成本较低, 且含有电子芯片, 运输和携带途中容易出现损毁的情况, 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考虑制作成本相对较高的硅胶类产品, 确保耐磨易用。

5 启 示

通过上述模拟环境测试, 发现了分级救治信息系统平台在伤情信息录入、传递过程中具备了传统卡片式、表格式纸质伤情记录信息载体所没有的巨大优势, 为医疗救治机构开展连续、有效的分级救治工作, 以及保障高效、科学、合理的卫勤战救组织指挥创造了更好的方式方法[4], 在抢险救援和突发事件的伤病员救治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应看到, 受科技水平、硬件条件、配套软件、资金配备等因素影响, 分级救治信息系统平台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5], 容易受到设备条件、人员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的制约, 加之欠缺对使用人员的培训、价格相对昂贵、使用成本较高等特点, 真正的推广应用还需要各级科研和医疗机构继续努力。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 宋洪利, 刘晨阳, 孙海昕, . 突发事件中伤病员救治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J]. 武警医学, 2015, 26(12): 1277-1279. [本文引用:1]
[2] Garland F C, Embrey E, Denicola A, et al. Medical situational awareness in theater advanced concept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roject proposal[R]. San Diego: Nav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 2004. [本文引用:1]
[3] Ashkenazi I, lsakovieh B, Kluger Y, et al. Prehospital management of earthquake casualties buried under rubble[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05, 20(2): 122-133. [本文引用:1]
[4] 易晓阳, 黄成锐, 马湘军. 战场伤员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J]. 西南国防医药, 2005, 7(4): 95-95. [本文引用:1]
[5] 何建, 张玲, 王美堂, . 电子伤票在战伤分类后送中的应用[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15(7): 676-67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