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卫勤应急分队构建与运用模式设想
涂致远, 曾国彬, 庄庆仁
350003 福州,武警福建总队医院院办

作者简介:涂致远,硕士,副主任医师。

关键词: 卫勤应急分队; 武警部队;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R821

卫勤应急保障是武警部队卫生系统的“ 主业工程” 。目前, 经过多年的研究、建设和实践, 武警部队已经基本建成了武警部队、总队(师)、支队(团)三级卫勤应急力量体系, 也经受了多样化任务的实战检验, 但在保障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新形势下, 总队医院搞好应急卫勤分队建设, 提高卫勤保障能力势在必行[1]

1 卫勤保障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目前, 卫勤应急保障分队存在着“ 练为战” 思想不巩固, 停留在“ 练为看” 层面; 方案针对性不强, 遂行武警部队多样化执勤处突、反恐维稳、抢险救灾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不足; 成体系、全要素、多维度的快速机动能力以及跨区域快速机动能力有限; 战备物资老化严重、品量不齐、标准不一等。从卫勤保障的理论和实践来看, 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作为以军队战时应急卫勤任务为主要任务而建立的卫勤应急分队在遂行武警部队多样化任务中存在着从理论研究、组织指挥、队伍构建、装备保障等多方面的欠缺。

1.1 理论创新较少

主要是各类执勤处突、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卫勤保障理论研究不够系统、深入[2], 对不同卫勤保障任务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清楚; 预案过于原则性、概念性、通用性, 而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不够强; 组织指挥协同机制不够顺畅等。

1.2 专业力量建设相对滞后

得益于近年来建设的加强, 卫勤力量参与部队处突维稳为中心的保障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同时也暴露出遂行武警部队多样化任务的卫勤保障专业化训练相对滞后; 医疗救治力量与任务救治需求不相适应; 卫生防疫、心理干预、药材供应和装备维修等力量明显不足; 卫生装备功能不够完备, 缺乏生物、核、生化危机处理、心理干预等功能模块; 生活保障装备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1.3 物资保障欠缺

主要是缺乏针对不同任务的保障标准和指导性器械药材抽组目录; 储备药材品类繁杂; 体系不够精干、品量不齐, 特别是化学损伤和防疫药材储备偏少; 采取战时基数供应方式, 造成个别类型及品种药材短缺[3]; 战储药材动用程序繁琐, 应急效率偏低; 缺乏多样化、针对化供应渠道。

1.4 信息系统建设薄弱

实践表明, 卫勤保障信息系统与任务要求还存在相当差距, 主要是伤病员流、物资流和保障力量流构成的数据链尚未建立, 信息传输通道不确定; 部分保障软件功能单一、接口不规范, 野战环境下不适用; 装备信息化水平较低, 现役卫生装备缺少数字化接口, 数据链采集存在“ 瓶颈” 问题等。

2 模块化构建和设想

为适应遂行武警部队多样化卫勤保障需要, 更加快速、灵活、高效地完成卫勤保障任务, 将卫勤保障分队组织模块化是优化内部结构、适应不同任务需求、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联合保障能力和独立保障能力的关键[4]。即将卫勤保障分队组织系统内功能相近的, 具有独立功能和结构、标准接口或连接要素的单元, 按照一定的扩展收缩要素要求的功能重组后, 在卫勤分队组织系统构建中的实现过程。各模块可独立应用, 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协同与重组。模块化理论可以使卫勤的组织形式和保障方法更加灵活、实用, 适应遂行武警部队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的需求。基于以上原因, 笔者设想在原卫勤应急分队和模块化地震救援队研究[5]的基础上, 通过模块化设计, 以资源整合、合理配置、提高效能、优化重组构建一支特色化、专业化、快速化、模块化的卫勤应急保障队伍, 并探索在改革强军背景和信息化条件下, 卫勤应急体系、管理体系建立的新设想和新模式。

2.1 基本模块构建

2.1.1 设想 以卫勤救治机构功能为准划分模块, 实施卫勤分队的模块化, 在不改变现有的救治机构编制前提下, 通过卫勤合理部署, 增强灵活性, 提高救治功能。总队医院级别的卫勤应急分队, 参与编成医护人员约50人, 编制组成有指挥组、抢救分类、抗休克、手术、留观后送、医技、生化防疫组; 指挥组为1组, 抢救分类组为3组, 其余各组均有2组人员可供抽组模块, 配套有二套战创伤救援相应设备及物资器材, 以及相应运载工具及车载化设备。我们以卫勤应急分队现有各组为基础, 人员以现役军人为主体, 替补队员贯彻军民融合方针, 吸收优秀合同制骨干人员参加。人员组配以卫勤任务为中心, 编制人员符合岗位和个人实际, 贴近实战, 从实际出发, 兼顾一专多能要求。配置一线卫勤组, 院内抢救组和专家组, 解决一线、二线和综合救治需求。将卫勤组织体系划分成如下模块:组织指挥通讯模块、搜救急救模块、收容救治护理模块、手术模块(专科、普通)、后送模块、医技保障模块、后勤保障模块、特殊伤救治模块等。增加信息协调模块; 信息协调模块由指挥组信息协调员与卫星远程医疗通讯会诊车组成, 心理干预人员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组成, 确保每模块组均有2名以上兼职心理干预治疗人员; 将各组模块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在现场急救中, 适合担负现场紧急救治和早期治疗能级的机动救治力量不足, 故所有队员均需学习掌握一般紧急救治和通科医疗技能, 如紧急救治的“ 六大基本技术” 与心理干预、防疫技术, 并成为一专多能的救援队员, 能胜任大多数模块特别是搜救急救模块的抽组要求。

2.1.2 具体变更 将抢救分类组变更为搜救急救组, 主要解决现场搜救与急救、后送功能, 即满足一级救治要求; 将抗休克组变更为急诊门诊及分类功能模块, 主要解决一般急诊与门诊处理, 以及灾区营地一般患者治疗处理; 分类功能, 区别不同伤情进行处理; 留观后送组为收治模块与后送模块的统一体, 视情况展开留观病床, 并视后送条件决定后送与否; 手术组为应急手术模块, 主要解决急救手术以及损伤控制性手术, 确定性手术一般留待后方医院处理; 医技保障模块主要承担应急检验及检查, 以及对救援队自身水电、药械器材物资的保障; 卫生防疫组承担水源环境检测、化学品及核生化危机处理、消杀及卫生防疫功能, 承担二级救治功能; 若在灾区医疗机构损毁严重, 后送条件及能力严重不足情况下, 全队转为野战医院模式, 承担三级救治功能。平时根据各模块功能进行相应的专业化训练和技术储备, 实施医疗救援时, 根据预定的任务和救治范围, 以相关人员加上相应的卫生装备模块, 组成相应医疗单元、救护所或各类救治机构, 形成具有一定救治功能的保障实体。

2.2 模块化卫勤应急分队建设要点

2.2.1 设备及药械、运输、保障 以卫勤应急分队现有装备为基础, 根据各类卫勤保障任务的伤病情特点和具体任务性质, 增加相应药械、设备及物资, 如抗洪救灾使用抗洪救灾药品箱组; 群体性事件使用群体性事件处置药品器械模块箱组。强化装备规范化操作训练, 实现装备的全车载化, 方舱化, 并部分实现可空运化; 完善生活保障装备模块功能, 在完全脱离后方支援下达到单组72 h, 全队后勤自给能力7 d以上。

2.2.2 应急启动、运作流程、组合模式及预案

2.2.2.1 以《军队处置突发事件卫勤保障应急预案》为基础, 按具体任务类型、影响程度, 制定卫勤保障分队的应急启动、拉动、分拆、组合、合成、运作的相应规模应急预案, 即按具体任务、影响程度、预计伤亡情况进行紧急评估, 主要根据灾情、伤情、任务、交通运送条件等具体情况不同, 灵活机动组合, 达到人员、装备、车辆、物资、预案能实现从搜救急救队、救援运送队、医疗救援分队到野战医院不同等次的模块化组合。

2.2.2.2 运作流程 发生处置情况— — 由后勤部战勤处通报敌情、估计灾情— — 由后勤指挥所决定出动规模— — 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 根据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决定由急救小分队、救援运送队、医疗救援分队到卫勤应急保障分队不同组合派遣规模。

2.2.3 运作办法 在受领任务后半小时内, 在承担医疗值班任务的值班员(同时兼任指挥组信息协调员)伴随前进指挥下, 担任战备值班任务的综合救治组人员即刻转入应急模式携带相应药品、通讯设备及相应装备、车辆(根据任务类型、任务区通讯、交通受损情况决定), 随同前方指挥所先期出发; 同时, 医院下达将卫勤分队转入战备及卫勤应急模式命令, 收拢人员, 按照响应事件保障模式装载相应物资器材, 并准备开进方式及路线, 根据进一步明确的情况决定派遣规模。

2.2.4 组合模式

(1)搜救急救分队模式:在后送条件好, 任务区及后方医疗机构能力完备情况下, 采用全搜救急救分队模式, 3个抢救分类组可随时转换的一专多能的各2个抗休克组、手术组、留观后送组可组成9个搜救急救分队, 每个分队至少由2名医师2名护士1名卫生员兼司机组成, 主要功能是现场搜救与急救, 即满足一级救治要求。指挥组编入或跟随处突指挥部行动, 负责协调派遣各搜救分队, 搜救急救分队在搜救出伤员进行现场救治后即转送后方医院治疗, 每个组模块可以完成搜救、检伤分类、初步救治、后送医院等救治任务。适应任务属性:①小规模突发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②小规模骚乱和暴动事件; ③节假日卫勤战备值班; ④小规模处突卫勤保障任务; ⑤大队级的拉练训练。

(2)救援运送队模式:如现场后送条件较差或伤员病情较重, 需要在应急救护所处理后再行后送, 前述模式变更, 3个抢救分类组、2个抗休克组、2个手术组、2个留观后送组, 可以完成搜救、检伤分类、初步救治、救命手术(如气管切开, 胸腔闭式引流等)、后送医院等救治任务。在该模式下, 抢救分类组前出现场救援, 抗休克组及手术组在适宜地点展开作为应急救护所[6], 作为搜救急救队的二级治疗机构, 开展重伤员的紧急救治(如抗休克、紧急手术), 将留观后送组改为运送医疗队, 负责伴随伤员后送及途中抢救治疗, 主要满足现场急救、部分二级救护及后送要求。适应任务属性:①中小规模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②中小规模骚乱和暴动事件; ③中小规模处突卫勤保障任务; ④支队级的拉练训练。

(3)医疗救援分队模式:适用于两个方向保障任务均较严重, 后送条件不足时, 以1或2个抢救分类组加1个抗休克组、1个手术组、1个留观后送组, 1个医技保障组组成一个医疗救援分队, 一共可构成2个医疗卫勤分队, 按任务要求, 可分两个不同地域及方向进行展开, 承担二级救治要求即野战救护所治疗。此时, 抢救分类组前出现场, 承担现场救援, 抗休克组及手术组在中心区域展开作为野战救护所, 留观后送组部分展开收容救治病房, 部分改为运送医疗队, 负责收治留观伤员以及后送途中抢救治疗。3个抢救分类组、2个抗休克组、2个留观后送组, 分为两个方向实行救治任务, 实施多点急救, 集中诊治, 分批后送。适应任务属性:①中小规模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②中小规模骚乱和暴动事件; ③劫持人质事件; ④同时有两个方向的卫勤保障任务; ⑤同时有两个支队级别的拉动训练。

(4)全卫勤分队模式:在任务区原有医疗机构及设施毁损严重, 后送条件又严重缺乏情况下, 3个抢救分类组、2个抗休克组、2个手术组、2个医技组, 2个留观后送组, 1个卫生防疫组全员全装, 卫勤应急分队在灾区快速建立野战医院。全队运行, 以野战医院形式展开, 承担3级救治任务, 即抢救分类组继续承担搜救急救任务, 抗休克组和手术组承担救治任务, 留观后送组展开病房收治患者, 医疗保障组承担保障及检查, 指挥组建立指挥机构, 承担野战医院的救治功能。适应任务属性:①大规模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②大规模骚乱和暴动事件; ③爆炸事件; ④劫机事件; ⑤释放毒气事件; ⑥核生化事故应急卫勤保障; ⑦总队级别的演习、拉动及后勤应急保障一组五队的全员拉动。

2.3 卫勤保障信息系统建设

在当前条件下, 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远程医学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 在卫勤保障的有效组织实施、灾区危重伤员远程会诊、信息处理与管理和一线卫生装备远程维修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 武警系统已开始研究无缝医学救援系统网络[7]

在依托卫星远程会诊车、野战卫生信息装备的硬件基础上, 将“ 军卫一号” 和PACS系统软件导入卫勤应急分队, 建立伤病员流、卫生物资流和卫勤力量流构成的卫勤数据链, 通过卫星、军网进行信息管理和传输; 将原有功能单一、接口不规范、不适用于野战环境条件的软硬件进一步改良; 将现役卫生装备安装数字化转换接口, 并进一步引入电子伤票等现代战创伤信息装备, 完善卫勤数据链采集, 着力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信息系统建设, 从而切实提高遂行多样化任务卫勤保障组织指挥与保障的一体化、网络化、自动化水平。

同时, 卫勤保障涉及多个相关部门如政府应急管理部门, 交通运输部门, 公安消防部门、通讯部门、媒体、灾区当地政府部门、军队武警部队、后勤卫勤一组五队等多方面配合; 医疗救援且与后方医院、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密切相关。通过信息透明化与共享能使卫勤保障进行的顺畅、高效、迅速、和谐、有序。

总之, 笔者设想通过模块化, 在保留卫勤应急分队快速、灵活、机动和组织纪律性强、训练和装备保障好的特色基础上, 针对遂行武警部队多样化卫勤保障任务这一特定课题, 通过模块重组, 制定不同级别的卫勤应急保障模式及预案, 使卫勤的组织形式和保障方法更加灵活、实用, 适应在不同情况下完成不同的卫勤应急保障任务, 并使军队卫勤应急分队这一原适应特定任务和救治范围的组织, 进一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一专多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需求。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作者已声明无竞争性利益关系。

参考文献
[1] 梁立武. 新形势下武警部队加强反恐卫勤保障的探讨[J]. 武警医学, 2007, 18(5): 393-396. [本文引用:1]
[2] 周袖宗, 李会同. 关于应急医学救援工作的几点思考[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4, 2(5): 242-244. [本文引用:1]
[3] 孙新平, 张天锋, 周翠玲, . 武警部队医院卫勤救援力量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对策[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 3(1): 42-43. [本文引用:1]
[4] 高鸿雁, 陈俊国. 从地震救援看军队应急医学救援模块化建设[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 26(2): 80-82. [本文引用:1]
[5] 庄庆仁, 曾国彬, 涂致远. 基于军队医院卫勤应急分队构建模块化地震医疗救援队的设想[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5, 3(10): 582-584. [本文引用:1]
[6] 张伟丽, 刘庆, 郑静晨, . 关于武警医院卫勤机动力量中应急救护所建设的探讨[J]. 武警医学, 2008, 19(6): 557. [本文引用:1]
[7] 袁慧欣, 赵建国, 李小萍, . 武警卫勤无缝救援系统研究[J]. 武警医学, 2013, 24(12): 1032-103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