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升高对高原居民精神健康状况的影响
拉巴桑珠1, 刘铭1, 索朗央珍2
1.850002 拉萨,西藏大学医学院
2.850000 拉萨,武警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医院
通讯作者:索朗央珍,E-mail:yangzhen028@163.com

作者简介:拉巴桑珠,讲师,博士在读。

摘要

目的 了解久居3600 m海拔的居民到海拔5000 m地区作业6个月后对精神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高原某单位66名入驻海拔5000 m地区作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66名被调查的人员到海拔5000 m地区作业6个月后,分别有39.4%和48.5%发生夜间多梦现象和平时担惊受怕的情况;而半夜惊醒和失眠报道率分别高达87.9%和93.9%;有16.7%的调查对象分别报告在高原期间曾有过情绪失控,并有10.6%的自感患有精神疾病。结论 海拔升高对工作人员的整体精神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影响,多有报道多梦、半夜惊醒、失眠、担惊受怕等情况,尤以失眠、半夜惊醒情况为重。

关键词: 精神健康状况; 西藏; 海拔升高
中图分类号:R122.2
Effect of elevated altitude on mental health of high plateau residents
LABA Sangzhu1, LIU Ming1, SUOLANG Yangzhen2
1. Medical College, Tibet University, Lhasa, 850002,China
2. Frontier Force Hospital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Lhasa, 8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ix-month work at an altitude of 5000 m on mental health of residents who used to live 3600 m above sea level.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ructural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sixty-six staffs from an academic institution who worked at an altitude of around 5000 m.Results Of the sixty-six participants who had worked six months at an altitude of around 5000 m,39.4% and 48.5% respectively reported dreaminess and fear during their residence in a village on the plateau. Night terrors and insomnia were reported by 87.9% and 93.9% of the participants respectively. Moreover, 16.7% of the participants reported they had experience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10.6% felt they were suffering from mental health illness.Conclusions Altitude elevation has some side effect on mental health. Dreaminess, night terrors, insomnia and fear are often reported. The rate of insomnia and night terrors is quite high.

Keyword: mental health; Tibet; altitude elevation

大量研究发现, 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后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1, 2, 3, 4]。藏族等世代居住高原的民族被证实对高原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5, 6], 因此他们承担着在高原地区, 甚至到比其长期生活地海拔更高的地区作业的一系列工作任务。然而, 高原居民入驻更高海拔地区后对他们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甚少, 目前, 仅有针对高原青少年再次进高原后的症状的报道[7], 以及国外协助登山的夏尔巴人中的急性高原反应情况的初探[8]。对普通世居高原的居民到更高海拔地区作业一段时间后的机体变化的研究不多, 尤其缺乏对精神状况影响方面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了解工作地区海拔升高对高原居民精神健康状况的改变情况, 旨在为高海拔地区作业的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科学根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2012-06-01至2014-12-31期间, 以位处海拔3600 m处的西藏某单位分3次到海拔5000 m地区工作的共计92名工作人员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因工作调动等关系, 实际完成调查66名。入选标准:(1)男性; (2)在高原生活工作5年以上; (3)出发前体格检查为合格, 自愿到高海拔工作; (4)自愿参加本调查。

1.2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以自填式和电话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在自愿参与原则下, 完成了所有问卷调查。本调查问卷借鉴《汉密尔顿焦虑量表》[9]的相关指标,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校正使用。

1.3调查内容

主要研究内容是到高海拔地区工作人员健康状况。问卷内容包括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工作基本情况、个人健康状况3大内容, 共28个问题。其中个人健康状况相关的15个问题中, 4个问题关于精神相关问题, 包括:工作人员的失眠情况、半夜惊醒情况、担惊害怕情况、多梦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主要以频率、百分比和标准差(SD)做描述统计。比较不同精神问题的发生率采用χ 2检验; 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66名曾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员, 均为男性; 其中藏族52名(78.8%), 汉族14名(21.2%); 年龄24~51岁, 平均(40.2± 5.7)岁; 博士学位获得者2名(3.0%), 硕士24名(36.4%), 本科25名(37.9%), 专科及以下15名(22.7%)。

2.2 工作人员精神健康状况总体情况

66名参与调查的人员调换到更高海拔地区工作期间曾有过夜间多梦现象的比例达到39.4%, 而半夜睡醒和失眠的报告率分别高达87.9%和93.9%; 工作过程中曾感到过担惊受怕的占48.5%; 此外, 11名(16.7%)表示在高原期间曾经历过情绪失控, 7名(10.6%)自认为目前自己患有精神疾病(表1)。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精神焦虑等症状会伴有胃肠道等相关疾病症状, 本调查中有53%的受访者报告初到高海拔工作点有恶心、纳差的情况; 56名(84.8%)报告期间曾经历过腹泻, 其中有13名(19.7%)经常腹泻。

表1 精神健康状况在不同民族之间的比较(%)
2.3 精神健康状况在不同特征的工作人员之间的比较

2.3.1 担惊受怕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藏族工作人员中偶尔发生担惊受怕的比例为50%, 高于汉族, 但是经常发生担惊受怕的比例汉族(14.3%)高于藏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65, P< 0.05, 表1)。进一步分析发现, 对工作地适应情况不同的工作人员担惊受怕发生率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81, P< 0.05), 与工作地群众关系存在差异的工作人员担惊受怕发生率不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95, P=0.04)。

2.3.2 失眠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 虽无统计学差异, 但是汉族工作人经常失眠的比例高于藏族; 对工作地的适应情况影响到了工作人员的睡眠质量; 工作地有无新鲜蔬菜、水果及食物等生活条件也从不同程度关系到了工作人员失眠与否, 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3 半夜惊醒情况 表1可见经常半夜惊醒的汉族工作人员的比例(21.4%)高于藏族(7.7%); 因报告经常半夜惊醒的比例较高,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表2), 报告半夜惊醒的工作人员中, 身体疲劳程度不同的人员半夜惊醒情况不同; 高海拔工作期间每天的工作量不同的工作人员半夜惊醒情况也不同; 在此期间身体状况不同的工作人员的夜惊醒报道率也不同, 其间差异均有意义(P< 0.05)。

表2 高海拔工作人员半夜惊醒情况与不同机体状况之间的对比

2.3.4 多梦发生情况 多梦发生率在藏族工作人员中为32.7%, 而汉族中为64.3%, 其发生率汉族队员高于藏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1, P=0.03, 表1)。对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不同的工作人员多梦发生率不同(χ 2=6.87, P=0.02), 工作量大小不同的人员间多梦发生率不同(χ 2=6.88, P=0.0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5 情绪失控和精神疾病发生情况 汉族工作人员在更高的海拔工作后, 其情绪失控发生率为28.6%, 高于藏族人的发生率,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高原工作一段时间后自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比例藏族高于汉族(表1)。

3 讨 论
3.1 西藏居民到高海拔工作的人员睡眠质量较差

西藏各地区普遍海拔较高, 而本调查所涉及的工作人员到将近5000 m的高海拔地区, 气候更加恶劣, 条件更加艰苦, 加之大部分工作地点在位置较为偏僻的农牧区, 有些地区甚至未覆盖电话信号, 无法与家人取得畅通的联系。多数工作人员即便为世居藏族, 也未曾生活在如此高海拔的地区, 加之工作本身的艰辛, 很多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病症, 特别是工作一段时间后, 自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藏族工作人员的比例高于汉族, 这可能与部分藏族人员由于对高原适应的过度自信而对于高原作业心理准备不足有关, 也与样本量有一定关系。具体而言, 工作人员在高海拔地区生活工作6个多月以来, 夜间多梦情况总体发生率为40%, 而其在汉族员工中高达64.3%。这说明高原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会对工作人员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 虽然, 本研究汉族队员样本量较小, 可能存在报告偏倚, 但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0-12]。藏族工作人员的睡眠质量相对汉族较好, 这可能与藏族常年居住在高原地区有关, 其结果也与李玉红和格日力的研究结果相近[10]。本调查显示, 工作人员的睡眠质量与工作地的治安情况、对工作地的适应情况以及工作地生活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 并具有统计学差异。

3.2 半夜惊醒情况与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 虽然偶尔发生半夜惊醒的藏族人员的比例高于汉族, 这可能与队员轮休回到高原后时常有一定的适应情况有关, 总体而言, 汉族人员经常发生半夜惊醒比例高于藏族, 可见汉族人员适应难度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 工作人员半夜惊醒与工作量、身体状况相关; 半夜惊醒发生率与工作量呈正相关(P< 0.05), 半夜惊醒情况亦与身体状况密切相关。笔者推断之间存在关联, 但是具体有无此类关联, 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3.3 失眠与后勤保障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 所有汉族工作人员失眠报告率为100%, 且经常失眠的报告率远高于藏族。可见, 世居高原的藏族人员在高原适应情况优于汉族。分层分析发现, 工作地的治安情况、工作人员对高海拔地区的适应情况以及工作地区的饮食生活条件与工作队员的失眠情况有关(P< 0.05)。工作地的治安情况越好, 队员的失眠状况越轻; 越适应高原环境失眠情况越少, 新鲜蔬菜、水果及食物的有效供应也有利于改善队员们的失眠状况。这类结果鲜有报道, 虽为基本常识, 但是也极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以人为本, 对生活细节加以重视, 将对今后更好的开展高海拔地区的工作起到一定作用[3]

3.4 担惊受怕的情况

高原地区工作人员中存在日常生活中较严重的担惊受怕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与工作环境的不适应和与工作地区群众的关系紧张程度可能有关。虽藏族工作人员总体表示担惊受怕的比例高于汉族, 但是汉族经常担惊受怕的发生比例高于藏族, 且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调查对象中汉族人员的样本量小有关, 也可能与日常生活中藏族队员因为语言优势和村民接触情况较多, 偶尔出现较为紧张的人际关系有关。本调查交叉分析也显示:能够适应工作地生活的工作人员担惊受怕发生率较低, 与高海拔地区居民关系融洽的工作人员担惊受怕情况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 工作人员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时主要有失眠、多梦、担惊害怕以及半夜惊醒等精神健康问题, 可见工作人员的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相比之下, 到高原工作的汉族人员的精神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因此, 笔者建议加大此类工作人员到高海拔行进前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和准备工作, 并积极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及时的供给新鲜蔬菜水果以及食物, 改善生活条件, 以全面提高高原的适应能力。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开展与高原居民互动交流的活动, 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友谊, 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以便改善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工作人员的精神健康状况。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刘辉, 李成, 耿瑞惠. 藏区高原环境对武警执勤官兵肾脏功能的影响[J]. 武警医学, 2016, 27(4): 376-378. [本文引用:1]
[2] 刘晓秋, 解亚宁, 韩婷婷, . 青海高原武警官兵睡眠质量及社会学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5(7): 635-636. [本文引用:1]
[3] 王东川, 冯基. 部队高原卫勤保障难点与对策[J]. 武警医学, 2012, 23(6): 541-542. [本文引用:2]
[4] Ishikawa M, Yamanaka G, Yamamoto N, et al. Depression and Altitude: Cross-Sectional Community-Based Study Among Elderly High-Altitude Residents in the Himalayan Regions[J]. Cult Med Psychiatry, 2015, 40(1): 1-11. [本文引用:1]
[5] Lorenzo F R, Huff C, Myllymäki M, et al. A genetic mechanism for Tibetan high-altitude adaptation[J]. Nat Genet, 2014, 46(9): 951-956. [本文引用:1]
[6] Gilbert-Kawai E T, Milledge J S, Grocott M P W, et al. King of the mountains: Tibetan and Sherpa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s for life at high altitude[J]. Physiol Bethesda Md, 2014, 29(6): 388-402. [本文引用:1]
[7] 拉巴桑珠, 朱凯, 龚嘎蓝孜, . 藏族青少年再次返藏急性高原病发病率调查研究[J].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0(1): 69-73. [本文引用:1]
[8] Macdonald E B, Shrestha S, Chhetri M K, et al. Work-health needs of high-altitude mountain guides (Sherpas) in Nepal -a pilot study[J]. Int JOSE, 2015, 21(1): 9-14. [本文引用:2]
[9]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Anxiety, HAMA-Springer [Internet]http://link.springer.com/referenceworkentry/10.1007/978-3-540-68706-1_626 [本文引用:1]
[10] 李玉红, 格日力. 高原睡眠呼吸紊乱与急性高原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生理科学进展, 2014, 45(2): 154-158. [本文引用:2]
[11] 董薇, 曹爱萍, 顾洪, . 驻高原地区边防某部队官兵睡眠状况调查[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0(3): 272-274. [本文引用:1]
[12] 程波, 彭顺舟, 胥全红, . 海拔高度对高原军人睡眠质量影响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 西南军医, 2008, 10(6): 48-4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