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刺大椎穴配合冰麝散外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
邢庆昌
100091 北京,解放军第309医院中医科

作者简介:邢庆昌,博士,副主任医师。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针灸治疗; 大椎穴; 冰麝散。
中图分类号:R246.9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of vertebral arteriopathy, CSA)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 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诱发眩晕、头痛、猝倒, 视力及听力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1, 2]。该病以中、老年患者为主, 近年来, 该病发病率日益增高, 而发病年龄呈明显下降趋势[3]。治疗方法有推拿手法、药物、针灸等[4, 5, 6], 疗效不一。2015-06至2015-12, 笔者采用独刺大椎穴和冰麝散局部外敷的方法治疗该病, 针药结合, 临床效果显著。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6例均来自解放军309医院中医科, 其中男25例, 女31例, 年龄29~68岁, 平均40.5岁。病程10 d~11年, 平均10.5个月。所有患者均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颈椎X线片或CT影像资料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28例。治疗组中, 男13例, 女15例, 年龄(40.37± 9.75)岁, 病程(11.25± 4.16)个月; 对照组中, 男12例, 女16例, 年龄(41.06± 10.20)岁, 病程(10.28± 5.05)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按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试行)以及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8]为依据:(1)患者有颈源性眩晕和猝倒史, 且能除外源性及耳源性眩晕; (2)个别患者出现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视觉症状及自主神经症状; (3)旋颈诱发试验阳性; (4)X线片显示椎节不稳及钩椎关节增生或MRI显示有椎间盘突出或椎动脉变细。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2)年龄在40~75岁之间; (3)每周至少发作2次, 每次发作时间至少在30 min 左右; (4)自愿接受本次临床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1)脑动脉硬化症, 小脑病变及耳源性、眼源性眩晕; (2)颈椎骨折、脱位、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结核、肿瘤等患者; (3)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孕、产妇、精神病患者; (4)不能坚持治疗者或加其他治疗方法影响资料收集和疗效评定者; (5)不符合纳入标准, 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或检查, 或资料不全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

1.5.1.1 治疗组 患者取坐位, 暴露肩背部。大椎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 用32 mm× 40 mm毫针快速进针, 直刺行针得气, 一般深度为25~30 mm , 以有较强得气感为度, 留针20 min, 留针期间适当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以保持持续的得气感。出针后, 以冰麝散(自制, 用麝香和冰片按1∶ 3比例配制, 研末备用)少许敷于进针处, 大号输液贴外敷于局部。每3天治疗1次, 5次为一疗程。

1.5.1.2 对照组 口服颈舒颗粒( 国药集团精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150532, 规格为每袋 6 g), 1袋/次, 3次/d, 饭后服用, 连续服用15 d。

1.5.2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5.2.1 症状、体征和功能状态分析 参照张鸣生等[9]介绍的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 进行临床评价, 该表内容包括主观症状( 18 分) 、生活、工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9 分)以及临床体征( 73 分) 三部分, 总分为100 分, 评分越高, 越趋于正常。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价。

1.5.2.2 临床疗效对比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 中的相关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治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阳性体征转为阴性; 显效:眩晕等症状基本消失, 压痛、活动度、抬头试验、低头等临床体征基本消失, 偶发头晕、颈部不适等; 好转:眩晕等症状改善, 仍需进一步治疗; 无效: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5.2.3 临床复发率对比 2组患者疗程结束后均随访3个月, 随访结束后对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作对比分析。

2 结 果
2.1 颈椎病临床评分(CASCS)比较

治疗前, 2组患者的CAS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2组患者评分均明显升高(P< 0.01), 治疗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CASCS评分比较(n=28; x̅± s)
2.2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率为39.29%, 总有效率为89.29%; 对照组治愈率为14.29%, 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提示治疗组治愈率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28)
2.3 临床复发率比较

随访第3个月结束时, 治疗组中有5例复发, 对照组有9例。两组复发率有显著差别(P< 0.05, 表3)。

表3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复发率比较(n=28)
3 讨 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中医 “ 痹证” “ 眩晕” 等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 髓海不足” “ 上气不足” 为本, 气滞血瘀为标。治当活血行气, 醒神定眩。

大椎穴是临床治疗颈椎病的常用要穴。《针灸甲乙经》认为大椎为“ 三阳督脉之会” , 故大椎内可通行督脉, 外可流走于三阳, 除能调节本经经气外, 还可以调节六阳经经气, 是治疗疾病、保健强壮的要穴。研究认为, 针刺大椎穴可抑制局部炎症, 缓解局部肌肉痉挛,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和力学状态; 同时还能有效降低颈交感神经兴奋性, 使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得到良性调整, 使痉挛的椎动脉得到缓解,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1]。国内孙国杰等认为, 皮肤针叩刺大椎穴能振奋阳气, 调节脏腑功能, 从而起到益髓添精, 上气入脑的作用, 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贾广波[12]采用独取大椎穴刺血拔罐的方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亦取得极好疗效。

本研究结果证实, 采用独刺大椎穴和冰麝散外敷的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功能状态, 临床疗效显著, 而且复发率低。其中, 针后冰麝散外敷是我们的方法与贾广波等[12]的治疗方法的区别, 也是该治疗方法更加有效的保证。

针后外用冰麝散, 其中麝香具有开窍醒神、辟浊、通络之功效, 能使凝滞之气血消散, 闭塞之脉络通畅, 能够振奋精神, 减缓头晕、颈肩不适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麝香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和基地动脉, 增加心脑系统血液循环, 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颈肩不适等症状[13, 14]。而张永红[15]直接采用麝香针剂大椎穴注射的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冰片是一种萜类化合物, 主要功效为开窍醒神。研究表明[16], 冰片能增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 促进麝香等药物的吸收, 促进脑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一氧化氮, 扩张血管, 增加血流量。两药合用, 冰麝相须, 芳香走窜, 循孔抵窍, 上达项后风府, 进入脑内, 上行巅顶, 药物作用于穴位, 走注于经络。有利于消除椎动脉痉挛、扩张椎动脉, 从而改善基底动脉供血, 缓解症状。

总之, 本方法独取大椎, 冰麝相须, 针药结合, 方法简而效卓著, 为既往它法所未见,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张长江. 颈椎病中医防治[M]. 北京: 中国古籍出版社, 1996: 42-50. [本文引用:1]
[2] 刘宣.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医学信息, 2011, 25(1): 67-68. [本文引用:1]
[3] 张清, 孙树椿, 童大伟. 椎动脉型颈椎病Ⅱ段周围神经的显微解剖结构观察[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01, 9(3): 30. [本文引用:1]
[4] 李俊海, 孙树椿, 张军. 旋转手法对推动脉型颈推病临床症状改善的临床研究田[J]. 中国中医药, 2010, 2(13): 101-102. [本文引用:1]
[5] 黄振俊, 陈建新. 颈康细粒剂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 武警医学, 2007, 18(12): 901-903. [本文引用:1]
[6] Tan Jian-zhong. The filiform fire needling therapy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120 cases report.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12, 22(3): 52-54. [本文引用:1]
[7]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272-276. [本文引用:1]
[8] 李增春, 陈德玉, 吴德升, . 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 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23): 1796-1799. [本文引用:1]
[9] 张鸣生, 许伟成, 林仲民, .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3): 151-154. [本文引用:1]
[10]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94: 189-190. [本文引用:1]
[11] 邵艳霞. 温针大椎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 按摩与导引, 2008, 24(7): 5-8. [本文引用:1]
[12] 贾广波. 大椎穴刺血拔罐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7例[J]. 中国针灸, 1992, 124(3): 11-12. [本文引用:2]
[13] 黎婉明, 邱晓敏, 陈光贤, . 麝香保心丸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 中成药, 2005, 27(3): 315-317. [本文引用:1]
[14] 薛忠福, 闫广会. 麝香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J]. 中国乡村医药, 2002, 9(10): 39-40. [本文引用:1]
[15] 张永红. 麝香合当归注射液大椎穴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病临床疗效观察[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5(1): 46-48. [本文引用:1]
[16] 赵保胜, 徐勤, 密穗卿, . 冰片促血脑屏障开放与一氧化氮含量改变的关系初探[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 9(1): 207-20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