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离子或树脂牙合垫治疗乳牙期及混合牙列早期前牙反牙合的效果比较
杨小如1, 李旭艳2, 庄福涛1, 彭静1
彭静,E-mail:pengjing008@sina.com

作者简介:杨小如,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摘要
YANG Xiaoru1, LI Xuyan2, ZHUANG Futao1, PENG Jing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武警总医院和北京市平谷区妇幼保健院口腔科共10位医师, 他们能熟练采用玻璃离子或树脂 垫矫治乳牙期和混合牙列早期前牙反 , 同时也能熟练应用 垫舌簧矫治器治疗前牙反

1.2 调查方法

调查项目共计21项, 即口内取印模、矫治器制作简单性、佩戴初期舒适度、矫治器适应期长短、矫治器佩戴时间、矫治器钢丝折断、矫治器钢丝划伤牙龈或黏膜、治疗中前牙松动、治疗中牙齿疼痛、复诊间隔时间、口腔卫生情况、矫治疗程长短、医疗成本、对下前牙矫治作用、尖窝关系密合程度、咀嚼效率、发音、美观、患儿配合程度、监护人接受程度、综合评价。

1.3 评定标准

在评定前, 对医师评定标准进行校准, 然后对这21个调查项目进行问卷打分。每个调查项目设6个等级的感受, 采用5分制:不能接受(0分), 一般(1分, 2分), 良好(3分, 4分), 满意(5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 将10位医师对这两种方法评价的21个指标的感受分数使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种矫治方法在矫治疗程长短上无统计学差异, 其余项目评分两种方法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玻璃或树脂 垫的疗效优于传统的 垫舌簧矫治器(P< 0.05, 表1)。

表1 医师对两种矫治方法项目调查分值比较(n=10; x̅± s)
3 讨论

3.1 垫矫治反 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

形成是遗传因素与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单纯因遗传因素造成的反 较少见, 遗传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5]。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从乳牙期到替牙期反 的发病率出现下降的趋势, 一些乳牙反 的患儿不做任何矫治, 可出现反 自动纠正的现象[6]。根据这一现象, 本研究将玻璃离子 垫运用于乳牙前牙反 的矫治, 并取得成功。

6~12岁孪生子遗传与环境作用的研究发现, 下颌前后位置关系最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面部高度受强遗传因素的控制, 特别是面前部的高度[7, 8]。这增加了本研究利用玻璃离子 垫矫治混合牙列早期及乳牙期前牙反 的信心。

笔者前期发表的文章中已有详尽的描述, 玻璃离子 垫矫治前牙反 的具体操作方法, 它不借助任何外力, 是一种功能性矫治器, 通过改变口颌系统自身的生物肌力平衡, 来改变下颌的位置, 并影响牙齿新的排列, 达到矫治效果[9]。反 病例纳入标准为乳牙期及混合牙列早期的前牙反 , 下颌能后退至对刃 位。

3.2 垫反 矫治的优势

玻璃离子 垫矫治器与传统的 垫舌簧矫治器的临床应用上存在许多不同。通过此次对医师的问卷调查, 我们不难发现玻璃离子 垫矫治器较传统 垫舌簧矫治器具有诸多优势:(1)玻璃离子 垫直接在上颌磨牙上制作, 无需取模型, 初诊时即可一次完成, 复诊时间长(6周左右), 效率高。可摘矫治器需要制取模型, 且整个流程操作复杂, 耗费时间, 需再次复诊才能将矫治器戴入, 复诊时间短(2周左右), 就诊次数多。具体表现在调查项目1和10。(2)可摘矫治器组成部分多, 异物感大, 佩戴初期的舒适度较玻璃离子 垫差, 家长或监护人需学习佩戴方法, 部分患儿不能坚持佩戴足够长的时间影响矫正效果和增加疗程。活动矫治器反复摘戴还可能导致钢丝折断, 会被儿童误吞, 还会引起黏膜和皮肤的划伤, 给家长和医师带来不安。玻璃离子 垫没有过多的辅助加力和固位装置, 不存在钢丝折断等及划伤黏膜等问题, 不会对全身和局部健康带来伤害[10], 患儿舒适度高, 更容易配合完成治疗, 且玻璃离子黏固于牙齿表面患儿无法自行摘下, 矫正器尽可能长的时间在患儿口腔发挥作用, 保证了矫正的顺利进行。这些优势体现在调查项目2~7上。(3)玻璃离子 垫矫正前牙反 , 没有机械力装置, 完全靠患儿自身的生物力, 不会产生疼痛和牙齿松动, 对咀嚼进食影响小, 有很好的自洁作用, 正常刷牙也不受影响, 有利于患儿的口腔卫生维护。 垫舌簧矫治器加力后, 佩戴困难, 牙齿疼痛和松动明显, 影响进食和口腔清洁, 严重时, 患儿及家长容易放弃治疗。这些优势体现在调查项目8、9、11、19和20上。(4)玻璃离子 垫颜色与牙齿相近, 且多放置在上颌后牙区, 视觉效果不明显, 对患儿美观和发音影响较小。而且玻璃离子硬度不大, 很容易磨合出稳定的尖窝关系, 提高患儿咀嚼效率, 治疗时间与传统矫治方法没有明显差异。这些优势体现在调查项目12及15~18上。(5)在玻璃离子 垫治疗过程中我们会嘱患儿用上前牙轻咬下唇, 这样不仅利于上前牙唇向移动解除反 , 而且对下前牙也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具体体现在调查项目14上。(6)从人力、物力消耗来看, 玻璃离子 垫的治疗成本最低, 十分有利于医疗条件差的地区开展治疗。具体体现在调查项目13上。(7)综合考虑玻璃离子 垫较传统 垫舌簧矫正器有明显优势。

3.3 玻璃离子 垫矫治反 存在的不足

尽管玻璃离子 垫矫治混合牙列早期及乳牙期的前牙反 , 较传统方法有许多优势, 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玻璃离子脱落往往影响治疗效果, 早期发现, 并做出对应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制作玻璃离子 垫后的头一天, 一些患儿由于年龄小, 往往难以配合注意事项, 加上临床操作困难, 容易出现 垫咬碎后脱落。

尽管临床上注意患儿的牙齿清洁, 力求牙齿 垫黏结前的干燥, 增加玻璃离子的堆积量及治疗后吸唾的时间, 上午尽可能早地开展治疗, 让家长延后患儿的睡眠时间, 避免患儿睡梦中磨牙情况的发生等措施, 来增加玻璃离子的硬固时间, 减少咬 破坏, 从而使 垫有足够的强度, 但仍然有玻璃离子 垫脱落情况的发生, 以至于矫治不能继续开展, 于是选择光固化树脂 垫来矫治混合牙列早期以及乳牙期的前牙反 , 同样获得了成功。

3.4 垫矫治反 的可行性

从2002年开始, 武警总医院口腔科成功治疗100余例反 患儿。2009年开始, 又在平谷妇幼保健院口腔科, 通过健康普查的方式, 矫治了200余例患儿, 最短治疗时间2周, 最长矫治时间8个月[9]

玻璃离子或树脂 垫矫治混合牙列早期及乳牙期的前牙反 的机制, 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主要的因素为:颞下颌关节窝未发育完成, 处于浅平状态, 有利于髁突后移位[11]; 上下前牙的肌力平衡发生改变[12, 13, 14]; 乳牙期及替牙前期儿童前部牙槽骨处于改建的活跃期[15, 16, 17]; 正常前牙复 覆盖的开始建立, 有助于进一步消除前牙反 , 并维持矫治疗效的稳固[18]

总之, 玻璃离子或树脂 垫矫治混合牙列早期及乳牙期的前牙反 , 是一种经济、简单、高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表明, 多数口腔正畸医师认为玻璃离子或树脂 垫矫治前牙反 优于传统 垫舌簧矫治器, 值得推广应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傅民魁, 张丁, 王邦康, . 中国25 392名儿童与青少年错畸形患病率的调查[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 37(5): 371-373. [本文引用:1]
[2] Wiedel A P, Bondemark L. Stability of anterior crossbite correction: a rand 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th a 2-year follow-up[J]. Angle Orthodontist, 2015, 85(2): 189-195 [本文引用:1]
[3] 彭静, 陈琳, 王诚炜, . 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J]. 武警医学, 1997, 8(1): 27-28. [本文引用:1]
[4] 彭静, 邓辉, 曹采方. 6-12岁女童头影测量中颅面形态遗传作用的纵向分析[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09, 3(3): 292-299. [本文引用:1]
[5] James K H, Lorri A M, Liliana M O, et al. Genetics and non-syndromic facial growth[J]. J Pediatric Genetics, 2013, 2(1): 9-20. [本文引用:1]
[6] Nagahara K. A study of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the dentition of the deciduous reverse bite using plaster casts[J]. Jpn J Ped Dent, 1989, 48(3): 275-303. [本文引用:1]
[7] Peng J, Deng H, Cao C F, et al. Craniofacial morphology in Chinese female twins: a semi-longitudinal cephalometric study[J]. Eur J Orthod, 2005, 27(6): 556-561. [本文引用:1]
[8] 彭静, 邓辉, 曹采方. 6~12岁女童头影测量中上颌形态遗传影响的纵向分析[J]. 武警医学, 2009, 20(9): 793-796. [本文引用:1]
[9] 孙世阁, 李旭艳, 庄福涛, . 玻璃离子垫与传统垫舌簧矫治器治疗儿童前牙反的临床应用比较[J/CD].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电子版, 2015, 9(3): 221-225. [本文引用:2]
[10] Desouzacosta C A, Dpolidorio D P, Puppin-Rontani R M, et al. Mechan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esin-modified glass-ionomer cement codoxycycline hyclate[J]. Archives Oral Biol, 2012, 57(2): 131-138. [本文引用:1]
[11] Seren E, Akan H, Toller M O, et al. An evaluation of the condylar position of the temporomand ibular joint b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in class iii malocclusions: a preliminary study[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1994, 105(5): 38-48. [本文引用:1]
[12] Pedrazzi M E. Treating the open bite[J]. J Gen Orthop, 1997, 8(1): 5-16. [本文引用:1]
[13] Blanksma N C. Electromyogr aphic heterogeneity in the humantemporalis and masseter muscles during static biting, open/close excursions and chewing[J]. J Dent Res, 1995, 74(2): 1318-1327. [本文引用:1]
[14] Behlfelt K, Linder Aronson S, McWilliam J, et al. Dentition in children with enlarged tonsils compared to control children[J]. Eur J Orthod, 1989, 11(4): 416-429. [本文引用:1]
[15] Meikle M C. Remodeling the dentofacial skeleton: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orthodontics and dentofacial orthopedics[J]. J Dental Res, 2007, 86(1): 12-24. [本文引用:1]
[16] Cevidanes L H, Franco A A, Gerig G, et al. Comparison of relative mand ibular growth vectors with high-resolution 3-dimensional imaging[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5, 128(1): 27-34. [本文引用:1]
[17] Cevidanes L H, Franco A A, Gerig G, et al. Assessment of mand ibular growth and response to orthopedic treatment with 3-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5, 128(1): 16-26. [本文引用:1]
[18] Bondemak L, Wiedel A P. Fixed versus removable orthodontic appliances to correct anterior crossbite in the mixed dentition - a rand 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Eur J Orthod, 2015, 137(2): 123-127.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