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 DDH)是临床比较常见的髋关节疾病, 发病率为
0.4%~1.0%。由于髋臼对股骨头包容性较差, 故经常导致髋关节继发性骨关节炎[1]。对于髋关节功能较差的DDH, 首选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由于髋臼及股骨头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其手术难度较一般髋骨性关节炎明显增大。2008-03至2015-03, 我科DDH患者35例(42髋)行THA术, 术后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疗效满意。
35例(42髋)中, 男15例, 女20例; 年龄40~71岁, 平均56.1岁, 左髋20例, 右髋22例, 根据Crowe分型, Ⅰ 型(股骨头脱位< 50%)9髋, Ⅱ 型(股骨头脱位50%~75%)22髋, Ⅲ 型(股骨头脱位75%~100%)8髋, Ⅳ (股骨头脱位> 100%)3髋(图1)。
35例中除5例采用硬膜外麻醉, 其余选用全身麻醉。采用后外侧入路, 全部患者髋臼侧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 尽量于真臼处重建髋臼, 安放臼杯, 若髋臼杯骨包容较差(低于70%), 可行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股骨侧选用非骨水泥型小号股骨柄, 可行股骨粗隆下截骨术。
术后12 h行抗凝治疗, 术后1 d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 抗生素预防性应用3 d, 术后3 d拔除引流管。未植骨患者术后1周在助行器辅助下进行负重行走; 植骨及粗隆下截骨患者, 1个月后在医师指导下, 在助行器辅助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评价方法:采用Harris评分对手术前后进行功能分析。
采用STATA 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数方差分析, 采用配对t检验, 以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平均随访23个月 (4~40个月), 患髋功能明显改善, 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2.3± 10.1, 术后为92.2± 2.4, Harris评分术前及术后随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 P< 0.05)。患肢短缩明显纠正(术前双下肢长度差为2.1~6.8 cm, 术后为0~1.4 cm), 髋臼旋转中心恢复正常(图2)。术中及术后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 切口均愈合良好, 未出现假体松动及骨溶解, 1例术后3周时出现髋关节脱位, 后行复位后恢复良好。
THA适应证包括髋骨性关节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术前需详细了解髋臼及股骨上段畸形处, 建议进行骨盆、双下肢全长X线片及髋关节CT重建。处理髋臼侧时, 需正确重建髋臼旋转中心, 对于股骨侧, 需常备股骨小号假体, 防止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正确的髋臼重建是影响人工髋关节假体寿命的主要因素, 对于髋臼位置的选择, 目前仍有争议。髋臼旋转中心重建不当, 会导致假体松动、加速假体磨损、增加患者跛行等风险。多数学者认为, 应于真臼位置重建髋臼, 能更好地减少肢体短缩及恢复正常的偏心距, 减少假体磨损程度, 延长假体寿命, 大大提高外展功能。徐瑞泽等[2]发现, 真臼位置重建髋臼旋转中心, 其评分优于旋转中心上移。Malik等[3]指出, 于真臼处重建髋臼, 可使旋转中心内、下移, 有利于髋关节稳定及功能恢复。文献[4]指出, DDH手术主要目的是减轻患髋疼痛, 真臼重建易导致骨折发生, 对于假臼骨质良好患者, 可行假臼重建, 但要提供稳定的固定, 减少假体松动。笔者认为, 在真臼位置重建旋转中心, 如果真臼发育不良, 前壁较薄, 为挫臼时偏向后方避免磨穿前壁, 应选用小号臼杯, 当术中不确定臼底厚度时, 可于臼底开一小窗, 探查臼底厚度, 以此来确定髋臼加深深度, 若骨包容较差, 髋臼不同程度缺损, 可行结构性植骨术, 其可以获得满意覆盖。绝不能单纯依赖结构性植骨来维持假体稳定性。相关研究显示, 结构性植骨能造成植骨部位骨块吸收, 最终导致假体松动[5]。任翀旻等[6]指出, 真臼位置重建髋臼, 植骨覆盖率到达50%以下可以获得满意手术效果。我们认为, 植骨覆盖率最好不要超过40%。本组病例4髋行结构性植骨, 术后随访平均约11个月, 植骨处均骨性愈合, 假体未出现松动。
DDH患者除了髋臼及股骨段形态发生改变外, 其软组织常出现挛缩、黏连、增厚, 其可导致假体不稳甚至松动, 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为了达到满意手术效果及良好的髋关节功能, 需行软组织松解。Sener等[7]指出, DDH患者软组织挛缩主要是臀大、中、小肌及髂腰肌为主, 对其进行松解可大大降低股骨侧假体复位难度。部分学者指出, 髋臼周围软组织松解, 只需达到股骨下移4 cm以内即可, 过度松解易损伤坐骨神经。Kerboull等指出, 髋臼周围软组织松解, 达到股骨下移7 cm也是安全的, 其不主张行广泛肌腱松解, 而是松解部分关节囊、挛缩及疤痕组织。笔者认为, 术中切除关节囊及其周围粘连、瘢痕组织, 松解阔筋膜张肌、髂胫束、髂腰肌等, 不可过度行软组织松解, 以避术后患侧肢体延长过多。
对于DDH患者股骨端重建难度不亚于髋臼重建, 股骨端髓腔细小、股骨发育畸形、前倾角过大、粗隆下截骨等对于术者都是考验。DDH患者股骨髓腔多为烟囱状, 可考虑采用组配式假体。Park等[8]指出, 高脱位DDH患者采用组配式S-ROM假体, 效果良好。赵众首等[9]发现, 组配式S-ROM假体特别适用于股骨解剖异常及股骨截骨矫形患者。股骨前倾角过大会加快髋骨关节炎进展, 导致髋关节不稳及假体撞击。Politis等[10]指出, 过大的股骨前倾角会导致患侧大腿疼痛及假体松动。股骨前倾角过大可采用粗隆下截骨术或使用特殊关节假体。本组对于高脱位DDH患者治疗发现, 采用粗隆下截骨术, 患肢短缩明显纠正(术前双下肢长度差为2.1~6.8 cm, 术后则为0~1.4 cm), 术后截骨端愈合率高, 即使术中出现截骨端骨折, 钢板、捆扎带完全能够提供牢固内固定, 粗隆下截骨不仅可以减小下肢短缩, 并且可以降低坐骨神经损伤概率。
综上所述, 正常处理好髋臼及股骨端重建, 髋关节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近期疗效满意, 可使患髋功能显著提高, 由于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不够长, 其中远期临床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