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躯体化障碍156例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袁芳1, 赵颖2, 袁红3, 刘芳2, 梁芳芳4
1. 071000,保定市第一医院 心理科
2. 071000,保定市第一医院 儿科
3.071000 保定,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病案室
4. 071000,保定市第一医院 急诊

作者简介:袁 芳,硕士,主任医师。

关键词: 躯体化障碍; 综合医院儿科; 年龄; 教育程度; 知晓率; 社会期待值
中图分类号:R395.1

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教育宣传, 激发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家长的恐惧与焦虑, 而这些压力又会被家长们以各种理由转嫁在孩子身上。患儿语言表达能力较成人弱, 无力拒绝家长转嫁的压力, 以至长期压抑, 最终出现各种躯体化症状[1]。儿童躯体化障碍是以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疼痛为主的反复出现的一类综合征[2], 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 常常因为病因不明, 症状不典型而疗效不佳。目前, 医护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 担心发生医疗纠纷, 故常常误诊为其他疾病, 导致医疗资源浪费, 也给医院带来了极大负担, 如何提高该病的确诊率是各个医院面临的主要问题[3]。笔者通过观察综合医院儿科患者躯体化障碍的发病率, 以及对照躯体化障碍患者和其他患者的家长教育程度、家长心理卫生知识了解程度、社会期待的关系, 探讨儿童躯体化障碍可能的发病机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保定市第一医院门诊2014-01至2015-12就诊的8~15岁患儿1562例。其中男/女比例为793/769, 排除确诊患有严重心脏、肾脏等器官疾病和抢救的患者; 排除家长拒绝调查和不配合调查的患者; 排除家长有严重智力障碍、沟通较差的患者。

1.2 方法

由精神科主治医师以上资质医生负责诊断与量表填写, 对躯体化障碍患儿的家长调查教育程度、经填写量表调查家长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家长调查问卷共发放2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562份, 回收率78.10%。

1.3 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存在各种各样变化多端的躯体症状, 且未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解释, 在胃肠道、呼吸循环、泌尿生殖系、皮肤或疼痛症状中至少满足两组六项; 不断地拒绝多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解释的忠告与保证; 病程至少已2年[4]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建立Excel表, 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行× 列表的χ 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 以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结果

1.5.1 患儿随年龄的增高躯体化障碍的发病率增高 就诊患者躯体化障碍发病情况调查显示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高躯体化障碍的检出率明显降低, 尤其是单纯性躯体化障碍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明显降低, 三组对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1562例8~15岁患儿的躯体化障碍发病情况(n; %)

1.5.2 家长教育程度与患儿躯体化障碍的发病有关 对照单纯性躯体疾病与单纯性躯体化障碍患者家长教育情况, 家长为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的孩子更容易患单纯性躯体化障碍(P< 0.05, 表2)。

表2 1562例8~15岁患儿家长的教育程度对患儿躯体化障碍发病情况的影响(n; %)

1.5.3 家长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低的孩子更易患病 调查家长对心理卫生的知晓情况和患儿易患该病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对心理卫生知识不了解的家长, 其孩子更容易患躯体化障碍, 3组对照,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3)。

表3 1562例患儿家长对心理卫生知识知晓情况对患儿躯体化障碍发病情况的影响(n; %)
2 讨 论

社会期望是指社会或群体根据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提出的希望或要求, 它反映的是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或行为规范, 对个体而言构成一种社会压力, 并成为个体的行为动机。当患儿对家庭、社会及自己的期待扩大化后, 会增加自己的学习压力, 加强对自我的要求。一旦该要求超过自身所能承受的标准, 就会转化为攻击, 往往是向内的攻击, 对身体将产生影响, 导致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不同年龄组均显示, 躯体化障碍的儿童面对的社会期待值更高。课题中发现患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加, 表明年幼儿童可能面临的压力更大, 表达更加不被允许, 压抑的情绪更多。

本调查结果显示, 家长所受教育情况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不同的教育方式养成孩子面对压力、不适、挫折选择不同的应对模式, 课题结果显示, 孩子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和高教育水平的家长教育下躯体化障碍发病较低, 而家长教育程度中等的孩子发病率更高。中等教育水平家长对孩子可能期待值更高, 给孩子的压力更大有关。

患儿的心理障碍原本就是家长不正确育儿理念造成的, 面对孩子的反复不适, 加重了家长的焦虑, 从而导致问题家长的问题加重, 直接表现在患儿病情加重, 如此可形成恶性循环。本调查结果也证实家长的心理卫生知识越高, 孩子患病率越低。躯体化障碍患儿的反复就诊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它带给每个家庭的结果可以说是灾难性的, 故提高家长对该病的认识、了解势在必行。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强, 张朝辉, 宋景贵, . 儿童时期父母教养方式对躯体化障碍人格特征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1) : 4-7. [本文引用:1]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108-113. [本文引用:1]
[3] 陈康宁, 张帆, 罗捷. 躯体化障碍的诊疗进展[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2, 24(11): 57-59. [本文引用:1]
[4] 孟凡强, 崔玉华, 沈渔村, . 综合医院躯体形式障碍临床特点的初步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3(2): 67-69.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