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闫金波,研究生学历,主治医师。
整合医学是医学从专科化向整体化发展的新阶段[1]。随着医学分科向纵深划分的不断深入, 整合医学作为对传统医学观念的创新和革命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已在中西方医学界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2]。近年来, 武警山东总队医院适应医改和军队改革新形势, 结合整合医学理念, 创新方法、标准与平台, 初步建成了以一体化卫勤保障中心为管理平台、以军人病区为保障基础、以创伤急救中心为服务前沿、以各专业集约发展为有益补充的一体化为兵服务新模式, 充分体现了整合医学理念, 取得了显著的技术效益和军事效益。
由于广大官兵日常训练任务重, 来院就诊时间短, 医院本着“ 专用就是优先” 的原则[3], 以“ 服务保障全维覆盖、资源配置效益最大” 为目标, 着眼“ 多维一体、系统配套” , 注重组织机构融合, 科学整合现有资源, 将军人挂号、门诊、化验、检查、取药、出入院办理等6个要素有效集成, 组建一体化卫勤保障中心, 并不断优化医疗服务系统与流程, 实现门诊要素集约配置, 常规诊疗一站保障, 军人伤病员全流程平均就诊时间由原来的3 h降至1.5 h。
以基层卫生队为重点, 保障部队平战时医疗需求是军队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目前基层卫生队的工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亟需完善和改善[4]。近年来, 医院着眼基层卫生骨干医疗救治力量, 通过一体化卫勤保障中心与基层卫生队建立健康维护、医疗救治、疾病防控、心理服务、卫生战备等5个保障任务的联帮、联训、联建工作体系, 建立卫勤保障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检查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 定期组织工作例会, 畅通沟通联络渠道, 保证了医院与部队工作同步推进, 提高了基层卫生机构救治水平。全省基层卫生队平均转诊率较去年同期降低了4.45%。
做好卫生队技术帮带是快速提高基层整体卫勤保障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体现部队医院扎实为基层服务、有效拓展医院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举措[5]。为切实做好对基层卫生队的技术帮带, 医院在一体化卫勤保障中心设置健康管理办公室, 建立健康管理体系, 推行健康管理制度, 指导开展健康体检、训练伤防治和心理卫生服务, 每年为部队培养健康管理人才50余人; 丰富帮带手段, 采取外派现场帮建、来院强化培训和远程医学支持等综合手段, 促成系统培养、整体提高的卫生干部生成途径和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的救治能力提升格局, 确保医院与部队卫生机构医疗救治无缝衔接; 加强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设置疾病预防控制网上直报和管理系统, 与体系部队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指导和协同部队开展疫情监测、卫生监督、病媒防治消杀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医院军人病区始终坚持“ 姓军为兵” 服务方向, 认真做好合理检查、科学用药和优质服务, 努力构建“ 以人为本” 的和谐就医环境[6]。严格落实首诊医师负责、三级检诊和分级护理等核心医疗制度, 推行专科查房、分区收治等做法, 积极开展心理治疗, 始终把最优质的服务、最高效的治疗、最优良的技术、最高端的设备投向官兵。全面拓展提高为部队服务新标准, 从承诺践诺的高度, 确保就诊零障碍、诊治零审批、住院零待床、合理医疗零收费、医疗服务零投诉的“ 五个零” 为部队服务新标准落到实处, 全院为兵服务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
加强思想教育与人文关怀是部队伤病员服从管理的前提[7]。医院军人病区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专门设立病区政治协理员, 建立健全各类组织, 认真抓好主题教育和经常性教育, 落实党团组织生活制度, 强化住院官兵的价值认同, 夯实思想根基。住院期间全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帮助军人伤病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做到身病与心病同治[7]。注重文化引领, 设置网络学习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 丰富伤病员业余文化生活, 营造健康和谐的就诊住院环境, 保证了教育与部队相同步。
部队伤病员医疗终结后返回工作岗位的适应问题一直是医院和基层单位之间衔接的薄弱环节。医院军人病区借鉴现代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管理模式, 专设功能训练区域, 根据病情病种, 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 专人负责培训指导, 进行针对性、计划性、可行性训练, 巩固治疗效果, 促进功能康复, 与去年同期相比, 军人伤病员平均住院日缩短1.7 d。伤病员出院前组织适应性训练, 提高身体素质, 强健体魄, 提升归建后适应能力, 努力实现了由单一医疗向全方位综合康复转变, 由既往的健康维护向战斗力提升转变, 由传统的被动服务向个性化、全流程服务转变[8]。
伤病员是部队安全管理的特殊群体, 是医院教育管理的重要对象[9]。医院军人病区严格按照军委在新的内务条令中专设的部队伤病员管理条款对伤病员进行规范化管理, 不断深化“ 院内服务一条龙” 理念, 努力提高医疗服务与保障质量。病区专设军人餐厅、理发室、棋牌娱乐室、网络学习室、图书阅览室和康复活动室, 严格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落实连队一日生活制度, 保持病区管理秩序正规。实行医院、支队联管责任制, 定期与所属单位互通住院官兵现实表现, 确保作风不散, 战斗力不减, 有效解决了部队伤病员管理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为体现部队医院特点, 不断提升创伤综合救治能力, 医院按照任务牵引、军民融合、平战结合的原则[10], 在原来急诊科的基础上整合骨创、烧伤、战伤、中毒救治和卫勤保障等相关专业新建创伤急救中心, 打造了集创伤急救、应急救援、卫勤保障和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医教研基地。中心以医院卫勤应急保障分队为主体, 与地方“ 120” 急救力量联合混编, 组建了应急医疗救治模块; 与地方疾控部门联合成立中毒救治门诊, 为中毒患者早期合理救治提供实验依据和技术支持。中心合理区分人流、物流、信息流, 科学划分院前急救区、卫勤保障区、外科处置区、内科处置区、重症监护处置区和留观区, 深入优化服务流程, 努力构建了平战一体、军民融合的创伤急救新模式, 这不仅提升了医院卫勤保障能力, 同时也促进了地方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
加强急诊的应急管理是做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完成战时卫勤保障任务的关键一环[11]。医院创伤急救中心狠抓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诊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 3个体系相互衔接, 环环相扣, 实现了院外急救、院内急诊和重症监护治疗全程一体化的急诊医疗服务模式, 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卫勤保障搭建了可靠平台。为大力提高应急分队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 将急危重症救治训练及应对平时的突发事件与战备训练相结合, 利用加入驻地120急救网等时机, 主动进行集结出动、现场急救、分类后送、隔离收容等一系列从反应速度到急救技术再到疾病分类的系列训练, 提高了应急分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救治水平。
外科手术治疗是确保战创伤患者顺利康复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对微创外科技术、显微外科技术和整形再造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我院逐渐改变以往战创伤救治的传统方法, 逐步开展了战创伤救治流程再造, 创新救治方法, 尽可能地确保伤员“ 伤而不残, 残而不废” [11]。由医院脊柱微创外科、骨创显微外科、耳鼻喉头颈外科和医学影像中心联合攻关解决技术难题10余项, 大力推动以微创介入、显微外科和整形外科等核心技术为引导的医院战创伤救治损伤控制性外科的持续发展, 在创伤急救中心构建了损伤控制性外科救治新模式, 为战时“ 保打赢” 提供了技术支持。
床位扩张会引起医院内部资源的稀释, 也会给医院带来运营风险[12]。近年来, 医院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方便官兵的原则, 及时调整医院现有的医疗资源, 对空置、使用率低的4个病区进行整合, 压减床位80张, 对后勤、管理办公等进行精简合并, 降低管理成本, 加强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走“ 优质、高效、低耗” 的发展道路。同时, 以部队全面停止对外有偿服务为契机, 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合作项目终止, 清退资质与岗位不符的聘用人员24名, 重组了人才与技术团队。
军队医院学科建设是军队医院履行保障职能的基石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表现, 决定了为部队服务的层次, 更决定着未来战争下高效能卫勤保障的构建[13]。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是军队医院职责所系、使命所在, 医院始终坚持“ 保障战斗力” 这条主线, 着力推进医院军事特色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当前部队健康需要, 突出对平时部队训练所需的骨创伤和疾病防控等学科的支持, 持续推动单纯治疗向积极预防转变, 切实加强平时保障水平。紧密结合未来战争发展趋势, 紧扣未来战争伤病员以烧伤、复合伤、心理不良应激为突出表现的主要特点, 注重烧创复合伤急救、重症救治和精神心理健康维护等学科技术发展, 突出战时课题研究, 不断提升战时保障能力。
近年来, 医院按照“ 优化结构、打造品牌、体现特色、夯实基础” 的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和业务发展需要, 狠抓疗效、特色和服务这三个核心要素, 坚持以脊柱微创、影像诊断和外耳再造等重点专科为基础, 以骨科、普外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等大学科大协作为牵引, 以部队常见病、特色病为主线, 通过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和强强联合等形式组建以疾病链为纽带的专科专病综合诊疗的一体化诊疗平台, 通过这些优势学科群的滚动效应不断提高临床疗效和医疗效率, 缩短诊治疗程, 降低医疗成本, 最终推动医院整体发展, 大幅度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医院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 张 楠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