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镜像疗法和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比较
蒋苹1, 王海燕1, 赵志军2, 李小丽1
1.066000,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康复理疗科
2.066000,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放射科

作者简介:蒋 苹,本科学历,主管技师。

摘要

目的 比较镜像疗法和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03至2016-09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康复理疗科做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例,根据excel表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镜像疗法治疗组(镜像疗法组,43例)和综合康复治疗组(综合康复组,43例),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MBI评分、神经功能损伤评分、Brunnstrom分级以及FAC分级。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镜像疗法组治疗后FMA评分(23.46±5.09)、MBI评分(46.97±6.77)显著高于综合康复组FMA评分(18.77±4.17)、MBI评分(39.87±5.52)( P<0.05)。镜像疗法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9.81±2.31)显著低于综合康复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18.97±3.56)( P<0.05),治疗后镜像疗法组Brunnstrom分级和FAC分级显著优于综合康复组( P<0.05)。结论 镜像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镜像疗法; 脑卒中; 下肢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93
A parallel-controlled study of mirror image therapy an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on lower limb dys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
JIANG Ping1, WANG Haiyan1, ZHAO Zhijun2, LI Xiaoli1
1.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Physiotherapy, Qinhuangdao First Hospital, Qinhuangdao 066000,China
2.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Qinhuangdao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nhuangdao 06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mirror therapy and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mong patients of stroke so as to determine the superiority of mirror therapy.Methods Eighty-six patients with stroke who had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at our hospital between March 2015 and Sept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Using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mirror therapy group ( n=43) and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group ( n=43).The treatment lasted four weeks. The FMA score, MBI score, nerve function injury score, Brunnstromstage classification and FAC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FMA score was (23.46±5.09) and the MBI score was (46.97±6.77) after treatment in the mirror therapy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18.77±4.17) and (39.87±5.52)in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group( P<0.05).After treatment, neurological injury score (9.81±2.31) in the mirror therap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18.97±3.56) of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group ( P<0.05).Brunnstrom stage classification and FAC in the mirror therap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mprehensive rehabilitation group ( P<0.05).Conclusions Mirror therapy is effective for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 dysfunction after stroke, which can enhance the patients’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and productivit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urvival, and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 mirror therapy; stroke; lower limb dysfunction; motor function

脑卒中是导致死亡的3大疾病之一, 即使能够幸运的度过急性期, 70%的患者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下肢功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由于脑卒中发病急, 脑神经受到重创, 当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 下肢的运动功能就会受到影响[1]。下肢功能障碍, 尤其是步行能力的丧失, 是导致患者出院后生活不能自理的主要原因, 不仅降低了生存质量, 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 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行走能力一直是临床康复治疗的重点。镜像疗法是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手段, 其理论基础是激活脑区镜像神经元, 该神经元系统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在执行动作时兴奋, 观察到相同或者相似动作时也兴奋, 也就是说人类有观察模式相似动作的能力[2]。文献[3]指出, 1995年, Ralnachandran将镜像疗法用于截肢后患肢痛患者,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之后该疗法在临床康复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笔者将镜像疗法用于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5-03至2016-09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康复理疗科做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6例, 男61例, 女25例, 年龄55~80岁, 平均(69.69± 2.34)岁, 病程14 d~6个月, 平均病程(3.54± 1.42)个月。根据excel表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采用镜像疗法治疗组(镜像疗法组, 43例)和综合康复治疗组(综合康复组, 4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第三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 且经颅脑 CT 或核磁检查确诊者; (2)患者病情稳定, 意识清晰, 能配合康复医师做康复训练者; (3)初次犯病者; (4)运动觉及视觉想象问卷(修订版)测试正常者。排除标准:(1)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者; (2)合并有严重的肺内感染, 意识不清楚等严重痴呆患者; (3)非脑血管疾病引发的肢体瘫痪。该研究已征得我院伦理会同意, 家属知情同意并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表1 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x̅± s)
1.2 治疗方法

1.2.1 镜像疗法组 选择安静的治疗环境, 在治疗前将治疗动作具体细节给患者做详细介绍, 纠正异常姿势。具体训练方法是患者稳坐在椅子上, 在两腿中间放一面镜子, 镜子的正面朝向健侧, 背面朝向患侧。让患者集中注意力观察健侧的动作, 并想象成患侧也在做相同的动作, 然后要求患侧做出相同的动作, 如果患者不能完成, 则由康复医师协助一起完成。具体动作包括膝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伸、足大拇指的伸展抓握动作、抬膝以及膝带动足前后左右运动控制, 与此同时, 每天行步行训练。每日训练1次, 每次30 min, 每个动作做5 min。共治疗4周。

1.2.2 综合康复组 在治疗前给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具体动作, 争取患者的配合, 主要内容包括:(1)下肢功能锻炼, 做膝关节和髋关节的主动和被动训练, 持续牵引, 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2)肢体松弛状态时做被动运动; (3)做“ 翻身— 起坐— 站立— 步行” 训练; (4)在医务人员及家属的帮助下, 做被动牵拉髌韧带; (5)做足部等细小关节的锻炼运动。每日训练1次, 每次40 min, 共治疗4周。

1.3 监测指标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法[5]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下肢部分评定患肢运动功能, 分值越高, 运动功能越好;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6](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 分值越高, 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根据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分值越低, 神经损伤程度越小; 采用Brunnstrom分期[8]评定脑卒中恢复程度, 级别越高, 恢复程度越好; 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 FAC)分级[9]评定患者步行能力, 级别越高, 步行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患者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 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既往史评分、伴发疾病评分、FMA评分、MBI评分以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采用 x̅± s表示, Brunnstrom分级和FAC分级采用Ridit分析, 性别、瘫痪肢别等定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比较, 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 FMA评分、MBI评分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FMA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镜像疗法组显著高于综合康复组(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 镜像疗法组显著低于综合康复组(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MBI评分以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比较( x̅± s)
2.2 治疗前后下肢Brunnstrom分级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的Brunnstrom分级显著优于治疗前, 治疗后镜像疗法组显著优于综合康复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两组治疗前后下肢Brunnstrom分级比较
2.3 治疗前后下肢 FAC分级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治疗后的FAC分级显著优于治疗前, 治疗后镜像疗法组显著优于综合康复组(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两组治疗前后下肢FAC分级比较
3 讨 论

下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 因其治疗难度大, 时间长, 严重影响生存质量[10]。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康复, 恢复其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提高出院后的自理生活能力, 一直是困扰着康复医师和患者的难题[11]。镜像疗法是近年来新兴的康复治疗技术, 因其工具简单、操作方便受到康复医师和患者的青睐。自1995年, Ralnachandran将镜像疗法应用于截肢后幻肢痛患者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后, 有关镜像疗法的研究和报道就层出不穷。唐朝正等[12]利用镜像运动疗法缓解了一例脊髓损伤后上肢痛疼的患者, 说明镜像疗法可能是改善局部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手段。李怡君等[13]运用运动控制学的理论阐述了镜像疗法对改善上肢精细运动和下肢行走功能的临床效果, 证实了镜像疗法不仅对于肢体康复, 而且对于感觉恢复也有正向疗效, 为镜像疗法用于脑卒中后肢体康复提供了有力支持。赵志军和王海燕[14]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技术的支持下, 对1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镜像疗法治疗, 发现患者在被动任务指示下表现为eSNC激活增加, 说明镜像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对86例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 来证实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效果, 为临床提供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为期4周的治疗后, 镜像疗法组和综合康复组的FMA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 镜像疗法组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综合康复组(P< 0.05)。这说明两组患者的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都能得以显著改善, 但镜像疗法组的治疗效果更佳。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 镜像疗法组治疗后评分显著低于综合康复组, 两组治疗后的Brunnstrom分级显著优于治疗前, 治疗后镜像疗法组显著优于综合康复组(P< 0.05), 这说明镜像疗法更有利于脑卒中后患者神经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两组治疗后的FAC分级显著优于治疗前, 治疗后镜像疗法组显著优于综合康复组(P< 0.05), 说明镜像疗法组治疗后步行能力优于康复治疗组。这是由于脑卒中后, 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代偿性, 大脑也具有重建功能, 这些是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基础[15]。镜像疗法的目的是激活脑部镜像神经元系统, 通过动作观察、运动想象、模仿学习的过程进而激活运动神经元, 促进大脑功能重建。膝关节周围的肌群对下肢运动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因此, 改善膝关节的控制能力对提供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恢复下肢正常运动模式有重要意义[16]。镜像疗法主要以加强膝关节周围肌群肌力的锻炼, 以达到增强肌肉协调性的目的, 消除患者在步行过程中的不稳定感, 最终改善步行能力。

综上所述, 镜像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提高生存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王争. 减重步行训练对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观察[J]. 贵州医药, 2016, 40(7): 717-718. [本文引用:1]
[2] 庄卫生, 钱宝延, 曹留拴, . 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动作观察疗法在运动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 2013, 28(5): 387-389. [本文引用:1]
[3] 彭辰, 谢建平, 马建强, . 镜像疗法联合多感觉刺激对偏瘫患者早期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 36-39. [本文引用:1]
[4] 方向华. 中国卒中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4, 1(5): 233-237 [本文引用:1]
[5] Kallio K, Nilsson-Wikmar L, Thors Nan. 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 for the lower extremity in elderly persons with chronic stroke: single-subject experimental design study[J]. Topics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2014, 21(2): 111-119. [本文引用:1]
[6] 朱玉连, 胡永善, 刘宇. 脑卒中患者下肢强制性运动对其步行能力恢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9): 883-886. [本文引用:1]
[7] 蒋金鹏, 刘洪武, 王志双. 镜像疗法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装备, 2015, 12(9): 107-109. [本文引用:1]
[8] 过筠, 章惠英, 章雅青, .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2(10): 1351-1355. [本文引用:1]
[9] 崔韶阳, 许明珠, 王曙辉, . 针刺配合镜像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17, 36(1): 9-13. [本文引用:1]
[10] Min K S, Jee S J, Kim Y W. Effect of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on Postural Stability and Lower Extremity Strength in Hemiplegic Stroke Patients[J]. Annal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2013, 37(6): 759-765. [本文引用:1]
[11] 沈芳, 王晶, 曾明. 镜像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 31(5): 590-593. [本文引用:1]
[12] 唐朝正, 丁政, 张晓莉, . 镜像疗法治疗高位脊髓损伤后上肢Ⅱ型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性: 自身交叉对照研究[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5, 19(5): 716-720. [本文引用:1]
[13] 李怡君, 林克忠, 郑筱儒. 台湾地区脑卒中作业治疗的科研发展: 以镜像治疗为例[J]. 中国康复, 2015, 30(6): 432-434. [本文引用:1]
[14] 赵志军, 王海燕. 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促进患肢功能恢复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 贵州医药, 2016, 40(9): 979-981. [本文引用:1]
[15] 李晶, 秦达, 闫红.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行运动疗法40例疗效观察[J]. 贵州医药, 2013, 37(6): 544-545. [本文引用:1]
[16] 戚红亮. 早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10): 61-63.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