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因子对多发伤患者预后评估的作用
伊拉木, 齐艳东, 外力, 高宏, 余理, 朱良
830091 乌鲁木齐,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骨科
通讯作者:朱 良,E-mail:zhuliang4532030@163.com

作者简介:伊拉木,研究生同等学历,主治医师。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炎性因子对多发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9-02至2014-03收治的114例多发伤患者,伤后1、2、4、6和12 d血清降钙素(PCT)、血清IL-6 与TNF-α含量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纳入患者根据国际AIS-ISS评分标准[3]进行创伤评分。依据ISS评分,ISS<16分者列入轻伤组( n=49);ISS≥16分者列入严重伤组( n=65)。比较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PCT、IL-6与TNF-α值分别于受伤当日、2 d及4 d 达到高峰,之后随着病情缓解逐渐下降。轻伤组各时间段的血清中PCT、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同时间段重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多发伤患者体内PCT、IL-6 与TNF-α等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病情的发展。对相关炎性因子进行检测可有效评估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多发伤; 炎性因子; 预后
中图分类号:R641
Prognostic value of wound inflammation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s
YI Lamu, QI Yandong, WAI Li, GAO Hong, YU Li, ZHU Lia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al Corps Hospital,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Urumqi 83009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wound inflammation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ourteen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multiple traumas between February 2009 and March 2014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Serum PCT, IL-6 and TNF-α levels were analyzed 1, 2, 4, 6, and 12 days after injury. According to the ISS score, patients with an ISS<16 poi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minor injury group ( n=49) while those with an ISS ≥16 poi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severe injury group ( n=65). The changes of inflammatory response facto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serum PCT, IL-6 and TNF-α levels reached their peaks at the first day, second day and fourth day after injury respectively. The serum PCT, IL-6 and TNF alpha levels were lower in minor trauma group than in serious trauma group ( P<0.05).Conclusions The changes in serum PCT, IL-6, TNF-α levels after injury could serve as ideal markers for prognosis prediction and are of high clinical value.

Keyword: multiple traumas; inflammation factors; prognosis

多发伤后, 受伤局部的组织细胞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变性及坏死, 并能引起免疫、血液生物化学、神经内分泌等多系统的应激反应, 导致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如炎性因子被释放入血[1, 2], 这些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有关[3]。本研究通过对114例严重多发性患者血液中血清降钙素(PCT)、IL-6与TNF-α 含量变化进行动态监测, 探索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 探讨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骨科2009-02至2014-03收治的多发伤患者。纳入标准:(1)ISS评分≥ 1分; (2)生存时间≥ 14 d; (3)受伤后在急诊入院时间不超过24 h。排除标准:(1)严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 (2)妊娠期; (3)1周前使用免疫抑制药; (4)1周前服用抗感染药。共纳入病例114例, 男73例, 女41例; 年龄18~49岁, 平均(37.9± 4.1)岁。纳入患者根据国际AIS-ISS评分标准[3]进行创伤评分。依据ISS评分, ISS< 16分者列入轻伤组, 共49例; ISS≥ 16分者列入严重伤组, 共65例。轻伤组:男33例, 女16例, 年龄18~49岁, 平均(26.3± 5.4)岁; 重伤组:男43例, 女22例, 年龄19~49岁, 平均(25.8± 4.7)岁。

1.2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伤后1、2、4、6和12 d清晨空腹血, 检测血清PCT、IL-6与TNF-α 。每次采集10 ml静脉血, 3000 r/min离心, 分离血浆, -70 ℃保存待检, 标本检测由专人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其中PCT选择LUMI Test半自动定量法测定, 试剂盒购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IL-6、TNF-α 则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进行测定, 试剂盒由深圳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 s表示,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清PCT的变化情况

轻伤组与重伤组患者血清中的PCT水平在受伤后当日达到顶峰, 治疗后血清PCT显著下降, 逐渐恢复正常; 轻伤组各时间段的血清PCT明显低于重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表1)。

表1 两组多发伤患者血清PCT浓度的变化情况比较( x̅± s; ng/L)
2.2 血清IL-6的变化

轻伤组与重伤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于受伤后4 d达到顶峰, 治疗后显著下降; 轻伤组各时间段的血清IL-6明显低于重伤组(P< 0.05, 表2)。

表2 两组多发伤患者血清IL-6浓度的变化情况比较(ng/L; x̅± s)
2.3 血清TNF-α 的变化

轻伤组与重伤组患者的血清TNF-α 均于受伤后2 d达到顶峰, 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 轻伤组各时间段血清TNF-α 水平明显低于重伤组, 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表3)。

表3 两组多发伤患者血清TNF-α 浓度的变化情况比较(ng/L; x̅± s)
3 讨 论

机体遭受创伤时, 机体的免疫系统可出现紊乱, 各种组织因子和炎性反应介质调节失去控制, 导致创伤后炎性反应, 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MODS)、系统炎性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 SIRS)及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4]。在此病程发展中, IL-6、TNF-α 、IL-1、IL-2、IL-10等炎性因子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血小板活化因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

TNF-α 、白介素属于创伤刺激机体产生和释放的小分子蛋白类生物活性物质。TNF-α 由巨噬细胞分泌产生, 可通过致热源的功能而活化大量不同类型的炎性反应细胞, 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 而应激产生的大量TNF-α 进入血液后, 同时还可引起IL-6、IL-1、IL-2等细胞因子的分泌, 并通过诱导产生内皮素、氧自由基、NO等炎性介质而引发瀑布效应, 导致SIRS的发生[7, 8]。如果不及时治疗, 严重多发伤患者可在SIRS的基础上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等, 最终导致MODS和MOF。IL-6是具有诱导发生急性炎性反应, 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等多种生物活性的物质, 在反映组织损伤程度上具有较高的灵敏性[9], 多用于评估机体炎性反应程度。文献[10]研究发现, 全身性感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与血清IL-6含量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

PCT主要由甲状腺C细胞合成分泌, 其被诱导产生的主要刺激剂是细菌内毒素, 作为重要的炎性反应指标, 对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11]。PCT的半衰期为20~24 h, 但发生脓毒血症PCT含量可显著升高, 甚至能超过100 ng/ml。有研究发现, 当机体遭受严重的创伤或接受大手术后, 血清PCT表现为轻-中度升高, 不会超过2~3 ng/ml[12, 13, 14]。若无并发症, 术后 2~3 d血清PCT的浓度可快速降低到正常值, 且 3 d后一般不再上升。对于出现并发症或复杂性伤口愈合, 血清PCT只有轻微下降, 当发展成SIRS或者败血症时, 血清PCT的含量则显著升高并呈现持续性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发现, 轻伤组和重伤组患者血清PCT 、IL-6与TNF-α 值分别于受伤后当日、2 d及4 d达到顶峰。随着患者病情控制, 炎性因子水平的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轻伤组各时间段血清中PCT、IL-6与TNF-α 值均明显低于重伤组的炎性因子水平, 与陈宁波等[8] 和马玉东等 [15]研究结果相一致, 表明PCT 、IL-6与TNF-α 的水平变化与多发伤的病情进展紧密相关, 能有效地反映病情的变化和评估预后。

综上所述, 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炎性因子PCT、IL-6与TNF-α 在评估多发伤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值得在临床运用和推广, 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少, 对多发伤的相关研究不全面, 下一步将扩大样本, 针对相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包福祥, 戴守勇, 顾东明, . 控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严重多发伤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炎性反应因子水平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5): 930-932. [本文引用:1]
[2] 涂悦, 刁云锋, 杨细平, . 乌司他丁对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治疗作用[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11): 677-679. [本文引用:1]
[3] 孔令文, 卢仁富, 谭云康, . 应用ISS和NISS评估伴严重胸部的多发伤患者并发症与救治结局[J]. 中华创伤杂志, 2012, 28(7): 580-583. [本文引用:2]
[4] 刁云锋, 杨细平, 涂悦, . 血必净注射液对重型颅脑创伤后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反应介质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2, 19(4): 200-202. [本文引用:1]
[5] 刘震宇, 苏文利, 王毅鑫, . 山莨菪碱联合乌司他丁对危重型多发伤患者血清炎性反应因子的影响[J]. 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1): 23-25. [本文引用:1]
[6] 黄国兵, 潘学武, 曹盛生, . 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及急诊救治探讨[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3, 12(8): 819-822. [本文引用:1]
[7] 彭媛, 陆士奇, 刘龙, . 活化蛋白C炎性反应因子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早期凝血障碍中的临床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11): 1002-1005. [本文引用:1]
[8] 陈宁波, 曾杰, 李艳, . 应用乌司他丁治疗严重多发伤血清IL-6、IL-8、IL-10、TNF-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四川医学, 2013, 34(1): 1-4. [本文引用:2]
[9] 刘明华, 田君, 陈翔宇, . 多发伤患者早期促血管生成素-2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华创伤杂志, 2010, 26(4): 328-331. [本文引用:1]
[10] 彭建, 李万逸, 李海平, . 活血清热法对骨科多发伤患者血清TNF-α、IL-1、IL-6因子水平的调控[J]. 光明中医, 2013, 28(8): 1592-1594. [本文引用:1]
[11] 周强. 多发创伤患者血清α-MSH含量的变化及与炎性反应的关系[D]. 太原: 山西医科大学, 2011. [本文引用:1]
[12] 殷晓娟, 李大鹏, 尹其翔, . 血清PCT、IL-6水平及SIRS对严重多发伤脓毒血症早期诊断临床研究[J]. 临床急诊杂志, 2011, 12(3): 186-188. [本文引用:1]
[13] 曾杰, 陈宁波, 张健, . IL-6、IL-8、IL-10、TNF-α在严重多发伤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四川医学, 2013, 34(3): 289-292. [本文引用:1]
[14] 唐云芳. 多发伤患者致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变化及预后价值[J].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1, 24(2): 237-239. [本文引用:1]
[15] 马玉东, 孟凡鑫, 宋岩, . 血清IL-6、CRP和PCT水平对严重多发伤后MODS的预测价值[J]. 解剖科学进展, 2013, 19(1): 32-34.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