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missions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恶性肿瘤患者全身化疗后行CT检查, 发现肝脏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笔者通过分析2012-02至2016-04明确诊断恶性肿瘤患者200例化疗前后肝脏的CT影像变化, 探讨CT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性脂肪肝的定量诊断价值。
本组200例, 男112例, 女88例; 年龄22~85岁, 平均56.5岁; 肺癌128例, 乳腺癌44例, 淋巴瘤18例, 卵巢癌16例, 结肠癌5例。所有患者均有化疗前、后完整肝脏CT扫描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资料; 化疗前均无脂肪肝和肝功能异常。
化疗前和化疗第四个疗程完成后患者的肝脏CT影像和肝功能(ALT、AST)指标。根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病学组2006年2月制订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CT诊断标准对病例进行分组[1]:即0.7> 肝/脾CT比值≤ 1为轻度组; 0.5> 肝/脾CT比值≤ 0.7为中度组; 肝/脾CT≤ 0.5为重度组。
采用日本东芝公司320排CT扫描仪(Aquilion ONE)进行容积扫描, 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肋弓下缘。窗宽250 Hu, 窗位40 Hu。由两位有经验的高年职住院医师进行肝脾平均CT值测量, 并计算肝/脾CT值比值, 避开肝内管道系统及肝脏边缘。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 对同一患者化疗前后肝脏平均CT值及肝/脾CT比值采用表示, 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200例患者, 临床化疗前肝脏CT扫描均无脂肪肝表现, 肝脏平均CT值63.5 Hu(60.8~66.2 Hu), 肝/脾CT值比值均> 1(1.12~1.34)。化疗第4个疗程后CT扫描, 189例出现脂肪肝(图1, 2), 肝脏平均CT值32.6 Hu(10.8~42.7 Hu), 肝/脾CT值比值均< 1(0.32~0.95), 轻度28例(肝/脾CT值比值0.72~0.95), 中度125例(肝/脾CT值比值0.53~0.69), 重度47例(肝/脾CT值比值0.32~0.48)。化疗前及化疗第四个疗程后肝脏CT值及肝脏/脾脏CT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实验室检查化疗前ALT、AST均在正常范围。化疗后肝功能指标如ALT、AST在化疗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脂肪肝是肝脏的一种常见病, 是肝脏脂肪代谢异常致肝细胞和(或肝组织)脂肪变性、脂肪浸润。一般分轻、中和重度, 脂肪肝发病机制较复杂, 其诱发因素主要有肥胖、长期大量饮酒、糖尿病、高血脂、营养不良、毒物、药物性损害等[2, 3, 4, 5]。本组189例脂肪肝均为恶性肿瘤患者使用化疗药所致。化疗药物引起脂肪肝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文献报道与化疗药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或代谢时破坏、干扰正常代谢过程有关, 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无关[6, 7]。
目前, CT和超声检查为脂肪肝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 CT诊断脂肪肝主要是通过测量肝脏和脾脏CT值来进行诊断[8, 9, 10]。Piekarski等 [11]研究发现, 肝脏CT值的高低与脂肪沉积量呈负相关, 肝细胞内脂肪含量越高, 肝CT值越低, 根据肝CT值降低程度可评估脂肪肝严重程度。本组病例在化疗前及化疗四周期后进行肝脏CT扫描, 189例肝脏实质密度出现不同程度均一或不均一减低, 根据诊断标准诊断为脂肪肝。
临床工作中通过对照化疗前后肝脏密度改变可以确定脂肪肝是化疗导致的, 以此指导临床医师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肝脏脂肪性变的发生, 使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逆转, 防范化疗药进一步对肝脏的损害, 对肿瘤患者进一步化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患者同时患有影响肝脏实质密度的疾病如肝脏铁质沉积症、肝糖原贮积症等会影响脂肪肝的判断, 临床工作中应加以考虑。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