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郭婷婷,本科学历,主治医师。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24 h动态血压患者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3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根据年龄分为<40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和≥60岁组,分析不同年龄及性别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型及清晨血压的影响。结果 312例中杓形、非杓形、反杓形和超杓形血压者分别为45.19%、41.35%、7.37%和6.09%。杓形血压在<40岁的青年组比例最高(65.00%),反杓形血压在≥60岁的老年组比例最高(18.92%)。性别对血压类型无明显影响,仅反杓形血压比例男性低于女性( P<0.01),其他血压类型男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2例患者清晨高血压比例高达96.5%。年龄对清晨高血压比例无明显影响,而性别对清晨高血压比例有影响:男性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P<0.05)。结论 老年患者血压节律异常比例较高,男性患者更易发生清晨高血压,应根据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制定个体化降压治疗方案。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ge and gender on blood pressure (BP) rhythm of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based on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Methods 312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were analyzed by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They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age: the <40-year-old group, 40-49-year-old group, 50-59-year-old group and the ≥60--year-old group. The influence of age and gender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lood pressure rhythm and morning hypertension was studied.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ippers, non-dippers, reverse dippers and ultra-dippers was 45.19%, 41.35%,7.37% and 6.09%,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dippers in the youngest group (65%) was the highest while reverse dippers were prevalent(18.92%) in the elderly group.Gender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blood pressure type. Only reverse dippers were more common in the female group than in the male group(
人的24 h血压存在昼夜节律性变化, 夜间血压较白天血压下降10%~20%称为杓形血压; 反之为非杓形血压。1988年, O’ Brien等[1]首次报道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 后续的高血压人群和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等靶器官损害程度明显大于杓形者且预后差[2, 3, 4, 5]。年龄和性别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了解年龄和性别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的影响, 有助于临床对于高血压的诊治, 尤其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患者。有关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研究很多, 但有关年龄和性别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影响的文献较少[6]。笔者对3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ours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24 h ABPM), 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的特点, 以及年龄、性别对昼夜血压的影响。
选取2003-10至2013-12参加随机双盲降压药物临床试验的阜外医院门诊原发性高血压312例。入选标准:高血压诊断符合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制定的标准; 312例均经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 患者在接受24 h ABPM前2周内均未服降压药及影响血压的药物。31例均签署知情同意, 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312例中, 男207例(66.3%), 平均(50.31± 7.12)岁; 女105例(33.7%), 平均(52.15± 7.72)岁。< 40岁组20例, 平均(36. 60± 2.78)岁; 40~49岁组109例, 平均(45.53± 2.65)岁; 50~59岁组146例, 平均(53.68± 2.72)岁; ≥ 60岁组37例, 平均(63.76± 3.46)岁。
使用Space Labs 90217(USA)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血压, 选择患者血压高的一侧上臂, 选择合适的袖带, 气囊中央或传感器固定在肱动脉搏动处, 嘱咐患者记录日常生活日志, 检查期间可从事日常活动, 避免做剧烈运动, 测量时要停止手中活动, 保持上臂伸张和静止。日间6:00至22:00每隔15 min、夜间22:00至次日6:00每隔30 min测量一次血压、心率。24 h中有效数据占总数据80%以上且每小时必须有1次有效数据。从记录的原始数据统计下列参数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SBP下降率(SBPF), 即:SBPF=(日间均值﹣夜间均值)÷ 日间均值。以SBPF下降10%~20%定为杓型血压, 夜间血压下降不到10%的为非杓形血压, 夜间血压比白天反而升高的为反杓形, 夜间血压比白天下降超过20%的为深/超杓形。清晨高血压:将早晨6:00~10:00动态血压的平均值≥ 135/85 mmHg定义为清晨高血压[7]。
使用SPSS17.0软件包, 计量资料以
各年龄组24 h SBP、dSBP、nSBP和nDB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60岁组24 DBP和dDBP显著低于其他3组(P< 0.01); 其余年龄组两两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性别组24 h SBP、dSBP、nSBP和nDBP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男性组24 h DBP和dDBP水平显著高于女性(P< 0.01, 表1)。
< 40岁组患者杓形血压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组(P< 0.01), ≥ 60岁组患者反杓型血压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组(P< 0.01)。其他血压类型比例不同年龄组两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组反杓形血压比例低于女性组(P< 0.01), 其他血压型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312例中, 清晨高血压患者共301例(96.5%), 各年龄组清晨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 40岁组为100%(20/20), 40~49岁为96.3%(105/109), 50~59岁为96.6%(142/146), ≥ 60岁为91.9%(34/37)。不同年龄组清晨高血压比例两两组间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女两组清晨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98.6%(204/207), 92.4%(97/105), 男性组明显高于女性组,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研究显示, 不同年龄组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增加, 24 h DBP和dDBP均呈现下降趋势, 脉压差进一步增加。提示随着年龄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动脉弹性下降, 顺应性降低, 血管调节血压能力下降, 从而增加了心脏负担, 是心脏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显示, 男性24 h DBP和dDBP水平均显著高于女性, 这一研究结果也与Julian F[8]研究结果相同。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均增加全因病死率、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风险[9, 10]。
健康人血压呈昼高夜低的“ 杓形” 变化, 这种节律性对心血管结构和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当夜间血压升高, 血压节律呈“ 非杓形” 或“ 反杓形” 变化时, 血管持续处于过度负荷状态, 内皮系统受损, 导致内皮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紊乱, 血压进一步升高, 进一步加重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形成恶性循环。MAPEC对3000例受试者随访4年, 证实非杓形和反杓形血压较其他类型血压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11]。本研究显示, 65%的中青年(< 40岁)高血压患者表现为杓形血压, 但随着年龄的增加, 杓形血压的比例逐渐下降, 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只有约1/3(35%)为杓形血压, 而其非杓形和反杓形血压的总占比高达60%, 较60岁以下者明显增加。该结果与既往文献报道的非杓形和反杓形血压在老年人中占大约50%相近。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 血压节律异常亦增加, 也提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研究同时发现, 反杓形血压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P< 0.01), 但Karaagac等[12]发现, 反杓形血压发生率无性别差异。结果的不同可能与样本量、入选患者不同有关。在临床工作中, 不仅需关注所有高血压患者的日间血压, 更应该重视夜间血压, 尤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更为突出, 更应注重降低夜间血压, 确保全天血压达标恢复正常节律, 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带来的危害。
清晨血压在一定范围的升高属生理现象, 清晨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密切相关。早在1985年, Muller等[13, 14]即已发现, 清晨血压过度升高, 可能是清晨时段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的主要原因。Sante等[15]发现, 清晨高血压组患者中风冠心病事件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均高于无清晨高血压患者。本研究发现, 清晨高血压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普遍存在, 高达96.5%, 且这种普遍性与年龄无关, 男性更多见。我国清晨血压流行情况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动态血压的ACAMPA研究和自测血压的J-MORE研究发现, 诊室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中50%~60%存在清晨高血压[16, 17], 我国2187例高血压患者参加的登记研究也发现清晨血压不达标率为54.6%[18]。这些研究也间接证实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的高发生率。通过24 h ABPM可以发现清晨高血压, 尤其对于男性患者, 医师更应重视是否存在清晨高血压, 并依据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原理调整降压药物应用, 使患者安度清晨危险, 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在诊断过程中, 血压昼夜变化的资料与血压绝对值一样重要[19], 对于预测靶器官的损害也有价值。根据不同血压波动形式的生物学特性, 如杓形或非杓形, 如清晨高血压, 调整高血压药物的时间和剂量, 使降压药物的作用时效与高血压的昼夜节律相一致, 从而发挥药物的最佳作用, 并尽可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提高治疗效果。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