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曹朝阳,硕士,主任医师。
目前, 脑梗死仍以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时间窗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recombinant 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 进行静脉溶栓, 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1]。2012年, ECASSⅢ 临床试验证实, rt-PA溶栓时间窗从3 h扩大到4.5 h安全有效, 并可使更多脑梗死患者受益[2]。本研究旨在观察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 4.5 h内的疗效和安全性。
选择2012-07至2016-09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卒中单元收治的发病4.5 h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共计81例。诊断标准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10年诊治指南[3]:(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本研究按照患者或家属是否同意溶栓治疗进行分组, 同意溶栓治疗的58例, 列入溶栓组; 不同意溶栓治疗的23例, 列入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梗死部位、NIHSS评分和基础疾病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溶栓组患者收入卒中单元实施监护, 采用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的爱通立(rt-PA), 按患者体重给予0.9 mg/kg, 最大量不超过90 mg。10%剂量1 min内静脉推注, 剩余90%剂量静脉滴注持续60 min。溶栓结束后通过静脉给予依达拉奉、 马来酸桂哌齐特等药物治疗。 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脱水、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扩张血管、保护及营养脑细胞等常规药物及早期康复治疗。
1.3.1 疗效评定 采用NIHSS评分, 分别记录溶栓后24 h、7 d、14 d的分值进行疗效判定, 通过公式 (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前× 100% 计算。疗效判定:(1)基本治愈,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2)显著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3)进步,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 (4)无变化, 功能缺损评分减少0%~17%; (5)恶化, 功能缺损评分增加; (6)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 100%。
1.3.2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两组在治疗开始后24 h、7 d、14 d和 90 d的日常生活能力:基本完全治愈, ≥ 95分; 轻度依赖, 75~94分; 中度依赖, 50~74分; 严重致残, < 50分。
1.3.3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主要包括有无颅内出血(症状性、无症状性)、消化道出血、血尿、皮肤黏膜及牙龈出血等。其中症状性颅内出血[4](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 定义为:CT证实的ICH并与患者临床症状恶化有相关性, NIHSS评分增加4分或以上的颅内出血。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显示符合正态分布, 采用
从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84~390 min, 平均(228.6± 45.8)min。溶栓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24 h、7 d和14 d, 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 在溶栓后24 h、7 d和14 d, 溶栓组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
溶栓组基本治愈23例(39.65%), 显著进步14例(24.14%), 进步13例(22.41%), 无效3例(5.17%), 恶化2例(3.45%), 死亡3例(5.17%), 总有效率为86.21%; 对照组基本治愈3例(13.04%), 显著进步3例(13.04%), 进步6例(26.09%), 无效6例(26.09%), 恶化3例(13.04%), 死亡2例(8.69%), 总有效率为52.17%; 溶栓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0.624, P< 0.05)。
溶栓组共发生不良反应12例, 发生率20.69%, 其中颅内出血6例(10.34%), 应激性溃疡出血2例, 牙龈出血2例, 血尿和黏膜出血各1例。颅内出血中, 3例无症状性出血, 经治疗14 d后复查头颅CT出血吸收; 2例症状性脑出血(3.45%), 最终形成脑疝死亡。对照组共发生不良反应4例, 发生率17.39%, 其中颅内出血2例(8.69%), 应激性溃疡出血2例。颅内出血中, 1例无症状性出血, 经治疗14 d后复查头颅CT出血吸收; 1例症状性脑出血(4.35%), 最终形成脑疝死亡。两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
武警北京总队医院2012-07成立卒中病房以来, 与地方120急救、急诊科共同组成了绿色通道开展发病4.5 h内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至2016-09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468例, 完成静脉溶栓58例, 溶栓率12.39%。患者到医院至用药时间(door-to-needle time, DNT)控制在60 min内, 比国家“ 十一五” 登记数据库报道1.23%的溶栓率及116 min 的DNT均明显提高[5], 得益于绿色通道有效开通和溶栓时间窗的延长。
本研究显示, 溶栓组在治疗24 h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rt-PA静脉溶栓能有效恢复发病4.5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 早期神经功能症状改善意味着闭塞血管的再通并获得再灌注[6]。治疗14 d时治疗组有效率、基本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 充分说明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脑梗死明确有效。发病后90 d随访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显示, 基本完全治愈, 治疗组41.3%, 对照组21.7%; 严重致残治疗组13.8%, 对照组39.1%, 提示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
脑出血是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最危险的并发症。国外大型临床试验中溶栓后脑出血性转化发生率为2.4%~10.9%[7], 症状性出血转化率为6.4%[8], 本研究溶栓组出血转化率为10.34%, 症状性出血转化率为3.45%, 出血性转化率与国外报道基本相符, 症状性出血转化率低于国外报道, 与对照组出血转化率8.69%, 症状性出血转化率4.3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2例, 经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后痊愈, 牙龈出血2例, 血尿、皮肤黏膜出血各1例, 对症处理即治愈, 无过敏病例。本研究显示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脑梗死是安全的。
闭塞脑动脉再通后再闭塞也是静脉溶栓的并发症, 本研究发生5例, 采用依达拉奉、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清除氧自由基、扩张血管等治疗, 3例症状缓解, 2例症状未有效缓解。本研究显示, 溶栓组死亡3例(5.17%), 对照组死亡2例(8.69%), 病死率有所减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死亡原因为大血管闭塞静脉溶栓无效, 或症状性脑出血导致恶性颅高压。研究表明, 对于临床表现高度提示可能存在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通过多模式CT或MR检查, 一旦明确存在大血管闭塞及缺血半暗带, 应积极采取动脉溶栓、取栓血管内治疗, 有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9]。
本研究尽管收集了2012年至2016年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卒中单元收治的全部急性脑梗死患者, 但样本量仍然偏少, 且未采用随机对照, 有可能影响结论, 但从临床观察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急性脑梗死确实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对于静脉溶栓后如何有效预防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再闭塞、标准的rt-PA静脉溶栓联合动脉溶栓、取栓治疗, 还需深入研究探讨, 以期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