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水涛,硕士,主治医师。
距骨是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负担着几乎全身的重量, 距骨滑车覆盖的关节软骨是踝关节正常活动的重要保障。当踝关节发生创伤时, 胫骨或腓骨可与距骨滑车挤压撞击, 是导致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 OLT)的最主要原因。距骨骨软骨损伤可导致踝关节慢性疼痛, 随着病情的进展, 甚至可出现软骨下骨囊肿、关节面塌陷、踝关节疼痛和功能受限,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的支具免负重, 以及自体或异体软骨移植、软骨细胞移植、关节镜下病灶清理、微骨折、钻孔等手术治疗[1]。免负重治疗时间长, 一般在一年以上, 效果不佳者仍需手术治疗; 而手术治疗创伤大、费用高、患者难以接受。
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ESWT)具有改善局部血运、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在治疗骨不连、股骨头坏死、肌腱末端病等难治性骨科疾病中取得了满意疗效, 且具有治疗周期短、无创、并发症少、费用低廉等优点[2]。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具有操作方便的特点, 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治疗浅表部位的损伤。本研究旨在评价单纯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效果。
选择武警总医院2010-01至2016-06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 共计54例60个距骨, 其中单侧48例, 双侧6例。男47例, 女7例; 年龄17~66岁, 平均31.7岁; 病程0~15个月, 平均病程6.6个月。51例近一年内有患侧踝关节创伤史。
患者均出现踝关节疼痛、活动或负重站立后疼痛加重, 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肿胀、无力、僵硬感和弹响。物理检查可发现踝关节跖屈或背屈时, 距骨顶局部压痛。踝关节X线片可见软骨下骨压迫, 骨软骨碎片部分或完全分离, 无明显移位。MRI可见软骨损伤、软骨下骨微骨折、骨髓水肿、骨软骨片分离等表现。采用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患者MRI影像均早于Hepple分期Ⅳ 期。
踝关节前后抽屉试验、内外翻应力试验等物理检查阳性, 或踝关节稳定性明显弱于对侧, 存在关节撞击和不稳的征象。MRI检查发现距腓前韧带、内外侧副韧带等出现明显损伤。存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禁忌证, 包括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下肢血栓形成、局部皮肤感染、肿瘤及严重认知障碍患者。
根据患者MRI提示的损伤部位, 治疗前进行体表定位, 通过踝关节的跖屈, 充分暴露距骨滑车骨软骨损伤处, 结合压痛点, 标定治疗位置, 多部位损伤可标定多个治疗点。治疗所用仪器为瑞士EMS DolorClast发散式冲击波治疗仪。以定位点为中心, 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 由低能级逐渐增加至所需能级, 能量设置为1.5~2.5 bar, 频率为5 Hz, 每次治疗选择2~3个治疗点, 每个点冲击1000~1500 次, 共冲击2000~3000 次。间隔1 d, 治疗5次为一疗程。治疗3~4个疗程, 每一疗程间隔2个月。治疗期间嘱患者减少患肢负重。
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3、6、12个月行踝关节VAS疼痛评分, 美国足与踝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 评估患者踝关节疼痛及功能; 同时行MRI检查, 比较同一MRI断层损伤面积变化, 损伤面积的计算方法为, 在矢状面上人工划出损伤的骨软骨损伤边缘, 采用Image Pro软件自动计算损伤面积大小, 然后根据MRI给出的比例尺算出实际损伤面积, 取各层面损伤面积最大值代表该次检查的损伤面积。12个月后不定期随访。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 所有结果以
治疗结束后3个月, 患者疼痛评分降低, 而以功能为主的AOFAS评分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6、12个月, 患者踝关节疼痛持续缓解, 功能评分不断提高, 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表1)。
受损的骨软骨在MRI中表现为关节软骨面不平整, 软骨与软骨下骨分离, 软骨下骨出现骨髓水肿和微骨折, 未出现明显骨囊肿之前, 受损软骨下骨与正常骨组织间无明显分界, 存在过渡区域。治疗前, 矢状面平均损伤面积(2.67± 1.14)cm2, 治疗结束后3个月(1.97± 0.77)cm2, 6个月(1.04± 0.61)cm2和12个月(0.46± 0.25)cm2缩小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部分患者坏死区可完全消失。
李某, 男, 32岁。主因踝关节疼痛1个月就诊, MRI示距骨骨髓水肿, 软骨损伤(图1A)。物理检查踝关节韧带无损伤, 稳定性良好。行体外冲击波治疗3疗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 损伤面积明显缩小(图1B), 治疗结束后12个月, 距骨形态基本恢复正常(图1C)。
距骨是全身唯一无肌肉附着的骨骼, 距骨的血供来自胫前动脉、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和腓动脉的分支及其之间的吻合丛, 共同构成血管环环绕距骨颈和跗骨窦, 这种特点决定了其血供脆弱, 易发生缺血性损伤或坏死。成人单侧距骨滑车面积平均不到12 cm2, 却承载人体行走活动时几乎全部的体重[3]。这些特点是导致距骨容易出现损伤并较难愈合的主要原因。距骨骨软骨损伤多发生在距骨滑车的后内侧或前外侧, 踝关节在足跖屈时, 内翻应力使胫骨远端关节面挤压距骨滑车内侧关节面而发生距骨滑车关节面的后内侧损伤; 足背伸时受到外翻、旋转应力, 距骨滑车外侧关节面撞击腓骨关节面而引起距骨滑车前外侧损伤[4, 5, 6]。这与我们观察到的损伤位置基本吻合, 60处损伤中, 有27处发生在后内侧, 22处发生在前外侧, 合计占损伤发生率的81.67%。严重的踝关节损伤, 造成距骨损伤的同时, 可能伴有胫腓前韧带、三角韧带、距腓韧带、跟腓韧带等影响踝关节稳定性的结构发生损伤, 物理检查表现为踝关节抽屉试验、内外翻应力试验阳性, MRI上可见相应部位肿胀、断裂。踝关节稳定性的丧失, 可能造成距骨的撞击, 不断加重骨软骨损伤。因此, 在采用冲击波治疗前, 必须严格排除此类损伤。对伴有韧带损伤的患者, 需行韧带修复, 恢复关节稳定性的前提下进行治疗。
虽然早在1959年, 便有学者根据X线表现, 对距骨骨软骨损伤进行了分期, 并据此制定治疗方案, 但X线并不能直接显示软骨和骨髓水肿, 只能根据间接征象进行推测, 因此存在较高的漏诊和误诊率[7]。CT检查也不能很好地显示软骨损伤。虽然有报道骨扫描对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 但由于存在辐射风险, 较少被采用[8]。临床诊断距骨骨软骨损伤最佳的方法是MRI检查, 能够对病灶的位置、大小、严重程度进行精确分析, 同时能够观察到韧带的完整性, 对损伤进行全面的判断[9]。本组病例在初次就诊采用普通X线排除骨折后, 治疗前和随访过程中均通过MRI检查判断损伤变化, 矢状面损伤面积由治疗前的(2.67± 1.14)cm2, 缩小到治疗后12个月的(0.46± 0.25)cm2, 同时患者疼痛缓解, 踝关节功能改善, 各项变化相互吻合。
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穿透力较弱, 特别是在骨组织中衰减明显, 要想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需使冲击波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因此, 对距骨骨软骨损伤, 特别是后内侧的损伤治疗时, 务必使踝关节充分趾屈, 于体表尽量直接显露距骨滑车损伤部位, 避免胫骨的应力遮挡, 保证能量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 最大的发挥生物学效应。
既往对距骨骨软骨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主要是长时间的免负重, 有学者对存在骨髓水肿的患者加用伊洛前列素, 改善血运,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0]。冲击波疗法治疗骨软骨损伤的机制, 包括冲击波松解组织、促进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微循环、促进成骨和微骨折修复等作用[11]。通过这些作用, 可消除骨髓水肿, 明显缩小坏死面积, 但发挥这些修复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 这也是我们在随访中发现, 治疗后疼痛可迅速缓解, 而MRI坏死面积的缩小主要发生在治疗后3~6个月。既往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对于存在软骨损伤的情况, 往往效果欠佳, 不得不行软骨修复手术。在我们本组病例中, 对部分Hepple分期3期, 存在骨软骨片分离的患者, 冲击波治疗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们推测可能与冲击波改善软骨下骨血供及冲击波对软骨的保护作用有关[12]。对于部分损伤更严重的患者, 可在冲击波治疗后, 结合关节镜治疗, 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3]。
总之, 采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Hepple分期Ⅳ 期以前的距骨骨软骨损伤,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治疗前排除韧带损伤, 治疗时将冲击波能量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 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