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护士在从业过程中面临多重压力, 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导致职业枯竭[1]。特别是在急诊科、儿科从业的护士, 不仅要应对较大的工作压力, 还要时刻做好应对暴力事件的准备[2]。实习护士是护理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她们处在从校园生活进入到临床实习的过渡阶段, 承担着大量繁重的护理基础操作。她们年轻、有活力、干劲足, 但又非常敏感、缺乏经验、心理承受力差, 思想容易偏激。特别是遇到针对护理人员的暴力事件, 容易引发负面情绪, 导致长期精神高度紧张, 诱发身心疾病, 增加护理操作风险[3]。
匈牙利的医师兼精神分析师巴林特创立了巴林特小组精神干预法 [4]。小组由8~12人组成, 共同讨论关于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通过进行反复交流和沟通, 反馈自己的想法, 获得同伴的启发, 实现逐步消除自己的愤懑和不解。本研究通过在临床实习护士群体中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 对这一群体进行心理干预, 为改善这一群体的职业压力, 预防职业枯竭提供切实有效的干预手段。
从2016-01开始, 在初次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理实习生中, 采取自愿报名、综合面试的方法进行选取研究对象。为排除性格极端的个体造成评价偏倚, 首先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进行筛选, 根据评分标准, 将N、P量表分数高于61.5分的对象排除, 最终选取60名, 均为女性, 大专学历, 平均年龄22.5岁。所有学生均自愿参加, 并且了解该实验的目的和研究方法, 可自由选择随时退出研究。
1.2.1 分组方法 60名实习护士被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0名, 分别为巴林特组和对照组。根据巴林特小组开展规则, 每次讨论前, 将巴林特组随机分为三个讨论小组, 每组10名, 另设小组组长1名, 由高年资护士担任。对照组按医院临床实习计划进行。
1.2.2 干预方法 2016-02到2016-07, 两组均正常参加医院规定的实习期间全部培训课程, 包括计划内的心理健康课程。研究开始前(2016-02), 对两组均进行一次CPSS和MBI的评估。巴林特组每月进行两次小组讨论, 每次50~60 min, 持续6个月。对照组组员执行常规护理作息时间, 组员间可按自我意愿自由进行交流或参加巴林特组以外的任何院内或者社会活动。在研究的第3个月(2016-04)和第6个月(2016-07)再次使用CPSS和MBI对两组进行评估。全部量表均由独立阅卷人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统计和分析。
1.2.3 评测工具 (1)中文版知觉心理压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 CPSS) : 包含14 个自评项目, 每个项目采用 1~5 级评分法, 1 表示“ 绝对不会” , 5 表示“ 总是会” , 4、5、6、7、9、10、13题为倒计分题, 最后得分为合计分减去14。根据杨廷忠的研究, 当总分大于26分, 被认为会产生威胁健康的压力[5]。(2)职业枯竭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BI):由个体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组成, 各维度分别包含9个、5个、8个条目, 共计 2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 7点评分法, 从“ 从不” 到“ 每天” 分别计为 0~6 分。其中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是正向计分, 即分值越高, 其情绪衰竭、去人性化程度越高。低成就感是反向计分, 其分值越低, 低成就感程度就越高, 参考Maslach常模数值, 衡量护士职业枯竭水平[6]。
应用SPSS19.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研究初, 两组CPS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 在第3个月和第6个月, 对照组CPSS的评分逐步升高, 而巴林特小组之间的压力评分没有明显升高, 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3、6个月, 对照组的CPSS评分均明显高于巴林特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研究初, 两组在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 在第3个月, 巴林特组在情绪衰竭维度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42), 在另外两个维度没有统计学差别。在第6个月, 巴林特组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性化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P=0.001), 在低成就感维度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见表2。
职业压力和职业枯竭是影响护理从业人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进而影响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一项针对220名护士职业疲倦的调查表明, 高度疲倦感的护士占59.1%[7]。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 因职业枯竭的情绪影响, 在年轻的护士群体中, 有1/3表示将在近期辞职[8]。国内先后有多项研究采用巴林特小组的模式改善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和职业枯竭, 取得了良好效果[9], 但研究集中在对群体进行客观评测或对已发生枯竭的群体进行干预。本研究首次通过对未发生职业枯竭的实习护士群体开展心理动力干预, 与对照组相比, 巴林特组在CPSS和MBI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 干预效果更明显。
职业压力的感受, 主要来自于个体的知觉压力,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 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5]。本研究表明, 巴林特组在研究的第3个月就起到明显改善知觉压力的作用。对照组虽然也按临床实习计划接受心理健康授课和护患关系的讲座, 但没有取得明显效果, 知觉压力的评分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在第6个月的评分达到28.28± 5.96, 高于26, 即群体中已经存在影响身心健康的知觉压力。巴林特组CPSS评分在第6个月维持在23.68± 4.38, 与研究初期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巴林特小组可以很好地缓解该群体的压力感受。
职业枯竭的核心维度是情绪衰竭, 开展巴林特小组, 可以让遇到问题的组员与小组中其他护士充分交流沟通, 主动说出自己工作中遇到困难和疑惑, 研究解决方法, 最终改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 更好地适应护理岗位。情绪衰竭维度在研究的第3个月即表现出明显差别, 到第6个月, 干预的效果更明显, 巴林特组在研究的整个过程始终保持了健康的心理情绪。
护理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护士通力合作, 因此, 去人性化成为描述职业枯竭的一个重要维度。巴林特小组在去人性化维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小组活动的本身就是增进人际交往的过程, 让组员间充分倾诉和信任。在本研究中, 巴林特组在第6个月与研究初相比, 去人性化维度评分没有明显差别。与对照组相比, 在第6个月, 去人性化评分有明显差别。说明通过干预, 巴林特组的护士仍保持着初到护理岗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态度。
能否在工作获得成就感是实习护士毕业后选择从事护理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本研究中, 这项维度的评分不容乐观。本研究中, 低成就感维度的评分在所有组均有下降, 但在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说明巴林特小组在改善职业的挫败感上, 虽然能起到干预作用, 但却不能预防其发生。实习护士属于护理团队中的“ 底层” , 很难获得职业成就感。在一项应用MBI量表调查儿科护士的研究中, 其低成就感维度评分仅19.26± 5.67[10], 与本研究结论相似。
本研究表明, 通过巴林特小组进行预防性的心理干预, 可以较好地改善实习护士群体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 为护士继续从事护理事业打下良好开端, 对稳定护理队伍, 改善护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