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晓丽,大专学历,护师。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针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和脑保护措施。我国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存活率为3.0%左右[1]。为抢救患者的生命第一时间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尤为重要。心肺复苏成功后,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迅速、复杂多变, 患者在心理及身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严重影响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因此, 研究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的性理特点及护理需求, 有依据、有针对性地对其提供护理服务, 为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访谈法, 针对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患者希望得到的护理需求进行深入解析,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 以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 选取2015-01至2016-06在武警医院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成功后的12例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心脏骤停的诊断; (2)心肺复苏成功; (3)心肺复苏后, 神志清楚, 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能够正确的理解和回答问题; (4)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且能够给予高度配合。符合上述标准者纳入研究, 最终样本量以资料饱和为准。12例中, 男8例, 女4例; 年龄26~78岁, 平均(58.67± 17.35)岁, 呼吸衰竭4例, 急性心肌梗死3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例, 高钾血症1例, 心功能不全2例; 所有患者均在发生心脏骤停后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 且复苏成功。
1.2.1 资料收集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访谈主要内容:(1)您对心肺复苏当时的场景有什么感受或感想?(2)关于心肺复苏, 您最大的顾虑或担心是什么?(3)心肺复苏后您的心情有何变化?(4)您希望护士的健康教育有哪些内容?(5)您对护理技术有哪些期望?访谈前让每位患者了解此次研究的目的、方法, 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承诺患者遵循保密原则, 并将访谈内容进行录音。访谈者需进行统一培训, 掌握访谈的基本技巧,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访谈时间对问题的提出方式进行灵活调整[2]。访谈时间为20~30 min。在患者床旁用屏风遮挡, 营造单独的空间, 访谈者应注意观察受访对象的表情、情绪等变化[3], 以获得最真实的信息。
1.2.2 资料整理 访谈结束后48 h内将录音资料转化为文字, 将录音逐字逐句记录下来, 包括被访谈者的情绪及非语言行为。采用Colaizzi的现象学7步分析法进行分析[4, 5, 6, 7]:(1)仔细阅读所有访谈记录; (2)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 (3)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观点进行编码; (4)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 (5)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 (6)辨别出相似的观点, 升华出主题概念; (7)返回受访者处求证。研究者对资料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并穿插自己的观点, 最终得到本次研究的主题。
1.3.1 心理特点
1.3.1.1 抢救记忆缺失 本研究所有被访谈者对抢救时的场景均无任何记忆, 其中10例对发生心脏骤停时的不适无记忆, 仅2例对心脏骤停前的不适记忆深刻。个案1:“ 当时记不太清楚发生什么了, 只记得自己喘不上来气, 只想大口大口呼吸, 其他的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个案2:“ 自己迷迷糊糊, 只记得胸口痛得很。”
1.3.1.2 恐惧焦虑抑郁 患者死里逃生, 经历了人生中的重大打击, 以及抢救时各种仪器的使用, 患者会对疾病本身及病情的复杂多变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的心理变化。个案3:“ 我害怕, 不敢离开医院, 万一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 我就没命了。” 个案4:“ 我不敢睡觉, 怕万一夜里发生病情变化, 家人没有及时发现, 或者及时发现了, 急救车没有及时到达, 家里没有人懂医, 我可能就没有活的希望了。” 个案5:“ 我觉得我整个人都被各种管路、仪器线束缚着, 不能随意活动, 机器还时不时地报警, 是不是我的指标恶化了?是不是我不能回家了?担心和忧虑让我近乎崩溃。”
1.3.1.3 自卑心理 心肺复苏后, 患者可能出现不同时间的机体障碍, 生活不能自理等, 患者处于被家人或护理人员帮助的状态, 患者会因自己暂时或长期失去活动能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个案6:“ 我家庭条件不富裕, 家里上有老, 下有小, 我这个样子, 不仅不能挣钱, 还得麻烦家里人给我拿钱治病, 还需要有人专门照顾我, 我真是家里的累赘。” 个案7:“ 我自己不能下床、大小便, 连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了, 我真是没用。”
1.3.1.4 创伤后成长 所有患者经过心肺复苏等重大的抢救后, 内心萌生的感恩情感有利于更好地感知幸福, 珍惜生命[8], 经历过抢救场景对个体心灵成长、生命价值观、人生发展目标、人际关系等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9]。个案8:“ 我才26岁, 以前不知道孝敬父母, 以后要好好地活着, 一定对父母加倍地好。” 个案2:“ 生命太宝贵了, 没有健康的生命, 有再多的钱也没有用, 以后我要多注意养生之道, 按时吃饭、休息。” 个案7:“ 人岁数大了, 生病是难免的, 但是以后每一天我都会特别珍惜, 因为这是上天赐予我的另一次生命。”
1.3.1.5 感激之情 所有患者经历过心肺复苏后, 均含有较强烈的感激之情, 其感激之人包括健全的医疗救护系统、医护工作者及家属。个案3:“ 还好有你们医师, 将我从阎王爷那硬生生的拽回来, 让我还有机会报答父母, 疼爱孩子。” 个案9:“ 护士在我就医期间, 帮我擦身、剪指甲、洗脸, 让我非常感动, 感觉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个案5:“ 这次生病, 多亏有个好女儿, 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在医院跑前跑后, 晚上还不睡觉陪着我, 感觉女儿是上天给我的最大恩赐。”
1.3.2 护理需求
1.3.2.1 人性化的护理关怀(主题1) 温馨细致的护理关怀, 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护理人员的安慰和关心, 会让患者倍感温暖, 不仅使患者能够愿意配合各项治疗, 还能增加护患之间的信任, 增加患者的满意度。个案1:“ 心肺复苏后, 我嘴里插着管子, 不能说话, 我想大小便都表述不清, 护士就想出了拿卡片跟我沟通的方法, 让我最起码的生活护理得到保障, 护士实在是太体贴了, 帮我度过了最难熬不能说话的时期。” 个案2:“ 我醒之后, 家人告诉我这是在抢救室, 护士一遍一遍地来跟我打招呼, 问我感觉怎么样了, 有没有哪不舒服, 不停的安慰我, 疾病并不可怕, 要有战胜疾病的勇气和决心, 让我心里非常感动, 心想为了这些可爱的白衣天使我也得撑过去啊。” 个案10:“ 旁边来了一个被车撞了的年轻人, 全身都是血, 见到这么血腥的场面, 心里非常害怕, 护士来到我跟前, 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 别害怕, 短短的几句话, 几分钟, 让我感觉非常温暖, 也正是因为此情此景, 让我对这位护士非常信任。”
1.3.2.2 期望得到更多的健康教育(主题2) 被访谈者期望得到更多关于疾病预防和急救措施的相关知识, 包括日常注意事项、饮食、活动, 及遇见突发情况时最基本的急救措施。个案11:“ 针对我的疾病, 以后我在饮食方面, 应该注意什么?哪些该吃?哪些不该吃?我在活动方面应该注意什么?什么时候下床活动合适?多大活动量比较适合我?” 个案2:“ 万一我再发生心脏骤停, 我的家人在第一时间应该怎样救我?最基本、最简单的急救方法是什么?” 个案10:“ 我身体里放了一个支架, 我真的要长期吃药吗?” 个案5:“ 我出院以后要定期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更利于我的健康?”
1.3.2.3 护理安全及专业技能的需求(主题3) 本组研究的患者经历过心肺复苏后, 都深知生命的宝贵, 更加珍爱生命, 所以患者对护理安全的需求更加关注, 希望得到更专业的护理照顾及操作技能。个案1:“ 我身上的线、管子这么多, 真担心护士把这些东西搞混了怎么办?” 个案12:“ 这里这么多的机器, 还时不时的报警, 万一护士分辨不清哪个是我的机器报的警, 延误病情的观察怎么办?” 个案6:“ 急诊室的护士太忙, 患者也多, 碰见一个也需要抢救的, 他们就是多数人去抢救, 关注我的人就少了, 这时候我的液体万一没有了, 他们看不见怎么办?我的机器报警了, 他们听不见怎么办?所以我就不敢走神, 好好听着我的机器, 看着我的液体。” 个案11:“ 我的血管特别的细, 每次去医院输液, 护士都要扎好几针, 但愿这儿的护士能够一针见血, 让我少受一些痛苦。”
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心理状态会发生变化。(1)患者承受了严重的心理和病痛压力, 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创伤体验, 使其产生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很多人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精神心理症状[10], 需要护士给予高度关注, 采取积极措施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护士采用共情式的沟通方式, 努力进入患者的内心世界, 积极倾听患者的言语内容, 还要注意肢体语言, 通过对患者情绪的观察和体验, 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努力做到换位思考, 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护士拥有好的共情能力, 并将共情应用于护患沟通过程中, 会最大限度地实现与患者情感的共鸣, 充分理解患者的感受, 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 使患者获得温馨的服务和人性化的护理[11]。(2)患者在经历心肺复苏后可能出现短期或长期的生活不能自理, 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护士可利用交谈、讲曾经成功的病例等方式, 帮助患者解除自卑情绪,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经过创伤事件后, 能够在逆境中成长, 可在理解自我、与他人关系、人生哲学观等方面发生一些积极变化[12], 本研究与此观点一致。护士应该重视对患者积极情感、情绪调节方式和自我效能的引导和教育[13], 以更好地帮助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获得更多的创伤后成长.护士应鼓励患者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 充分调动家庭成员给予高度的社会支持, 在患者情绪波动、发生病情变化等情况时, 家属给予陪伴, 满足其心理需求。
研究显示, 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需求主要包括与疾病相关的医学、饮食、活动常识, 以及再次发生心脏骤停时的急救措施。因此, 建议护士根据不同的方面, 实施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策略, 以满足患者的需求。根据不同疾病的饮食、活动护理要求, 进行指导, 对于理解能力差的患者及家属可以使用模型、图册等进行健康宣教。定期进行召开公休座谈会, 针对患者病种多样, 合并症多的患者, 给予视频宣教。对于心脏骤停时急救措施有需求的患者及家属, 可以组织其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的培训。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 普及心肺复苏更有价值。
心脏骤停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公共卫生难题, 其病死率高、预后差, 积极的抢救及护理干预, 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指出, 患者经历过心肺复苏等抢救场景后, 会产生不同的负面情绪, 伴随出现的还有与其抗争所产生的心理成长, 护理人员需及时观察患者的语言及非语言情绪, 捕捉其心理特点, 提供针对性、全面性的整体优质化护理服务, 并且根据患者的特殊护理需求, 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并落实到位, 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