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脓肿是急性乳腺炎发展迅速或治疗不当而形成的一种化脓性疾病, 常见于初产妇, 也见于经产妇。传统的乳腺脓肿的治疗方法是切开引流及应用抗生素治疗[1]。脓肿形成后以往的治疗方法均为切开引流, 放置引流物, 每日换药, 通常伤口经久不愈, 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和心灵伤害, 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乳腺脓肿可以采用穿刺抽脓的方法治疗[1]。我院采用穿刺抽脓的方法治疗乳腺脓肿76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选取2013-05至2016-07在本科就诊的乳腺脓肿患者76例, 其中初产妇67例, 经产妇9例; 年龄23~42岁, 平均31岁; 脓肿发生时间为产后21 d~15个月, 平均为2.8个月; 单侧71例, 双侧5例, 多发脓腔14例。纳入标准为:触诊乳房有硬块或波动感, 超声证实有液性暗区的患者。彩超设备:Terason T3000。
(1)超声探查乳腺脓肿的位置、大小、数量、内部回声; (2)患者取平卧或坐位, 碘伏消毒皮肤及探头, 选择波动最明显处或脓腔离体表较近处, 超声引导下用10~20 ml注射器, 12号针头垂直刺入皮肤, 针尖到达脓腔处, 调整针头角度, 抽取脓液直至无脓液抽出。若脓液黏稠或脓肿液化不全时可外敷如意金黄散, 待脓腔完全液化后再行穿刺。对多发脓肿可取多点多次穿刺, 术者记录每次穿刺液的量。
76例共穿刺190例次, 平均2.5次/例。拔针后暂时出现漏液8例, 无需特殊处理, 1~2 d后自行愈合; 48例经2次治愈; 18例经3次治愈; 10例经4次治愈。随访1~6 个月, 无复发病例, 局部无瘢痕, 恢复哺乳73例, 治愈率100%。
乳腺脓肿可以分为哺乳期乳腺脓肿和非哺乳期乳腺脓肿。形成哺乳期乳腺脓肿危险因素主要有首次妊娠的高龄产妇, 年龄大于30岁, 妊娠周期大于41周[1, 2]。乳房脓肿是哺乳期乳腺炎常见的并发症[3, 4]。非哺乳期的乳腺脓肿可分为中央型、外周型或者皮肤相关型。中央型的非哺乳期的乳腺脓肿大多是导管性乳腺炎引起[5]。
哺乳期的妇女在以下两个时期最容易得乳腺脓肿。初产妇妊娠的第1个月内容易得乳腺脓肿, 因为初产妇缺乏哺乳经验和不充分的卫生护理, 乳头容易破损, 致病菌通过破损的乳头侵入机体。85%的乳腺脓肿发生在产后的第1个月[6]。断奶期产妇容易患乳腺脓肿:(1)因为这时期乳房比较充盈; (2)婴儿已经已长出牙齿, 容易造成乳头破损; (3)不正确的断奶方法, 如憋奶, 导致乳汁不能及时排出, 乳汁淤积堵塞乳管而致乳腺脓肿。
乳腺脓肿最好在形成脓肿前给予治疗, 在组织蜂窝炎阶段得以解决。所以早期的乳腺脓肿的准确诊断非常重要的。组织蜂窝炎手术治疗及脓肿的抗生素治疗都会造成组织破坏。在组织蜂窝炎阶段就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针刺抽脓[7]。如果等脓肿有波动感, 脓液形成才开始切开引流的方法是错误的, 这样就会造成乳房组织的破坏。即使没有脓液抽出, 也应该对抽出物进行细菌学检查。
乳腺脓肿的常规治疗是及时切开引流[8, 9]。尽管切开引流疗效较好, 但是易造成乳腺的腺体结构层次破坏, 尤其是伤口愈合时间长, 反复换药持续1~2个月, 每次换药患者非常痛苦, 在伤口未愈合前影响哺乳, 许多产妇因此停止哺乳。伤口愈合后留下较长或粗大瘢痕影响乳房外观, 严重时瘢痕的牵拉可造成乳房变形[10], 显然不符合现代女性的爱美要求。患者容易接受的排脓引流方法, 如小切口切开排脓引流[11]、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抽脓[12, 13, 14, 15]等, 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并发症少、对乳腺结构和形态影响小, 使乳腺脓肿手术达到了微创化, 即克服了传统手术缺点, 又达到了理想效果。
乳腺脓肿为乳腺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且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传统手术疗法较穿刺抽脓法愈合时间长, 易遗留瘢痕, 严重者致乳房外形改变。彩超引导下乳房脓肿穿刺具有定位准确, 乳腺解剖结构显示清楚, 不仅能清晰显示脓肿的位置、大小、深度, 还能显示脓肿的透声及其周围结构, 多数患者1次穿刺后乳房内压力骤降, 疼痛即明显好转, 体温明显下降, 对减少抗生素的应用, 减轻患者痛苦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患者均可正常哺乳, 保留了乳腺的泌乳功能, 提高了母乳喂养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发现, 乳头周围的脓腔穿刺后使用抗生素冲洗易导致乳头水肿或术后体温升高, 病情反复。穿刺中及穿刺后不使用抗生素冲洗脓腔比使用抗生素冲洗的疗效好, 且无抗生素过敏的风险。
综上所述, 以上患者术中均未使用麻醉药, 未用抗生素冲洗, 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彩超引导下乳腺脓肿穿刺具有损伤小, 方便操作, 且愈合迅速的特点, 无任何后遗症和并发症, 可反复多次穿刺, 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