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单海燕,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 CUC)是直肠、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反应, 以反复发作的腹泻、脓血便为常见临床表现, 病程长, 治疗费用高, 并发症多, 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生理健康和生活质量[1]。在致病因素中, 精神心理因素是导致CUC患者不可忽视的因素, 其中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2]。因此, 解决患者的焦虑情绪对CUC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五音疗法根据中医五音与五脏的关系, 通过宫、商、角、徵、羽5种不同的音调和音律, 影响五脏与之发生共鸣, 来调治疾病。中医学认为, 人的五脏六腑在耳部均有相应的反应点, 在机体患病时, 在耳部相关穴位区域会有反应, 刺激相应穴位及反应点, 能对脏器功能进行调节, 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镇静止痛, 有防病治病的作用。五音疗法、耳穴贴压法在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应用, 积累不少经验, 但未从理论、操作方法相结合来进行总结分析。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 探讨使用五音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对CUC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
选择2016-04至2016-10我院收治的88例CUC患者, 所有患者治疗前行肠镜检查确诊, 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07年《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CUC西医诊断标准; (2)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诊断标准; (3)为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7~29分的轻、中度焦虑患者; (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其他类型的肠道感染, 严重原发性心肺等疾病; (2)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精神障碍、聋、哑、盲、智力障碍或合并其他可能影响患者心理状况的疾病); (3)已使用治疗焦虑药物; (4)不愿意完成配合或不能独立配合试验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 男25例, 女19例; 年龄23~75岁; 病程38 d~6年。对照组44例, 男24例, 女20例; 年龄25~74岁; 病程40 d~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等予常规治疗和健康指导, 并在患者入院、住院过程中, 重视动态评估患者的病情、经济、家庭支持等, 分析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 对不良的焦虑等情绪通过主动沟通、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予以护理干预。治疗组等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五音疗法及耳穴贴压治疗。
1.2.1 五音疗法 护士要以平和为基本原则, 通过分析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疾病表现, 用音乐来影响患者的情志, 调节脏腑功能, 以达到阴平阳秘、血脉和调的状态。在为患者辨证施乐时, 应事先备好音乐播放器, 亦可协助患者用自备的手机、mp3等设备下载好相关曲目。脾虚湿蕴证患者选取宫音曲目《秋湖月夜》《梅花三弄》等, 以促进全身气机稳定, 调节脾胃的升降功能; 肝郁脾虚患者加选角音曲目《绿叶迎风》《胡笳十八拍》等轮换播放, 以促进气机的调畅生发, 调节肝脾的疏泄功能; 大肠湿热、阴血亏虚者以徵音和羽音为主, 如《步步高》《卡门序曲》等, 以助养心气, 促进人体气机的下降。播放曲目可依患者年龄、爱好选取同一类的音乐。五音治疗时要选择安静环境, 尽可能地使患者排除各种干扰, 使身心能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中; 选择乐曲曲目结合患者文化、兴趣、爱好、民族、性格等特点, 不应该强迫患者听厌烦的乐曲或反复听一首曲子, 以充分体现辨证施治、心身合一的中医治疗理念, 达到调畅情志和心脉的作用; 每天早晚各1次, 每次30 min, 音量不超过60 dB, 以患者自我感觉舒适为度。1个月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
1.2.2 耳穴贴压 取穴肾、心、三焦、神门、肝, 随证加脾、大肠、交感、胃等穴, 用探棒找到敏感点后, 常规进行消毒后, 左手手指托持耳廓, 右手用镊子将王不留行籽敷贴贴于选好的穴位处并按压, 患者感觉局部有胀痛、酸麻、疼痛、发热为得气, 向患者指导示范按压方法。两侧耳穴可交替贴压, 每日按压3~5次, 每穴按压3~6 min/次, 每隔3 d更换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如遇患者在疗程未满出院等情况, 与患者电话沟通或上门随访, 并按时更换耳穴贴压部位。
采用HAMA对患者进行心理功能评定。用总分来评价抑郁障碍和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各种治疗、干预效果的评估。选取2名经过培训的评定员分别对患者进行HAMA检查评定, 单独计算评分。患者入院时即进行量表评分, 住院2个疗程后做第2次量表评分, 如若患者住院时间< 2个月, 按时电话回访完成量表评分。HAMA量表有14个条目, 所有条目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 各级标准为:0分为无症状, 1分为轻度, 2分为中度, 3分为重度, 4分为极重度。按照我国量表协作组的资料显示, 总分> 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 > 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 > 14分肯定有焦虑, > 7分可能有焦虑, < 7分无焦虑症状[3]。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肱骨骨折患者焦虑情况进行评价, 应用SF-36量表为依据制定调查问卷, 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状况, 主要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8个方面。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两组治疗前HAMA 分别为(12.44± 3.38)和(12.01± 3.22),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6.16± 3.07)和(8.65± 2.93)。两组治疗后HA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治疗组治疗后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CUC是一种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的疾病, 在心身疾病范畴内, 症状可随着患者情绪波动而改变[4]。有学者认为, CUC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 如焦虑、紧张等心理应激因素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症状体验和患者的胃肠功能, 在CUC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4]。巩俊卿等[5]研究通过口服美沙拉嗪联合康复新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取得了较好疗效, 此疗法值得肯定, 但治疗后有关心理因素尚未探讨, 王庆利等[6]认为,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生活水平的提高, 青壮年发病率越来越多, 同时患者常有敏感、内向、焦虑、易怒等性格特征, 在发病前多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因素影响。本研究中, CUC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患者有很多表达不清的身体不舒适, 而且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存在过度担心的现象, 这些负性的因素可通过免疫系统以及内分泌神经系统来影响CUC, 进一步加重结肠损害或使溃疡加深。从中医理论讲, CUC患者由于长期抑郁、紧张、焦虑等, 情志不遂, 气机阻滞, 湿邪内停, 复加饮食所伤, 导致肝郁木乘脾土, 清浊不分, 运化失常, 常混杂而下, 而致泄泻, 严重者蕴湿成热化毒, 形成脓血便。
音乐能养生、治病, 已被众多学者公认, 尤其是中国的古典音乐, 音色平和, 曲调温柔, 旋律优美, 能使人忘却烦恼, 从而开阔胸襟, 促进身心健康, 在两千多年前,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提出了“ 五音疗疾” 的观点。五音疗疾是以五行学说为核心, 将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与五行、五脏、五志相对应以调节身心的音乐疗法[7]。而角音为肝之音, 角音悲凉而致哀伤, 可以抑制怒火, 具有舒畅柔和的特点, 其性调达, 对肝郁脾虚的CUC患者能健脾理气; 宫音为脾之音, 宫音亢奋而致愤怒, 可以抵制过思, 具有大而和的特点, 其性冲和, 庄重、敦厚, 脾虚湿蕴的CUC患者能促进患者食欲及胃肠道功能恢复; 徵音为心之音, 徵音火热而致惊恐, 可以治疗过喜, 具有轻松活泼、感染力强、欢快的特点, 其性火热; 羽音为肾之音, 羽音之思索冥想, 可以遏制恐慌, 具有奔放、哀怨、清幽柔和、凄切哀婉的特点, 其性如流水。徵音、羽音对大肠湿热、阴血亏虚者以便血为主, 多伴有阴血不足、头痛失眠的患者, 可以滋阴补肾, 身心放松, 促进睡眠[8]。
耳穴贴压疗法在中医学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记载有与上肢、颊、眼、咽喉相关系的“ 耳脉” , 20世纪60~80年代的耳穴经络感传实验, 也表明耳与经络的相关性。耳穴贴压疗法是通过压迫方法刺激耳穴, 调整阴阳平衡, 以达到养心安神、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诸穴联合应用能宁心健脾安神, 虚证佐以养血滋阴, 实证辅助舒肝清热, 有调节大脑皮质功能作用, 在操作中可根据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情况, 调整穴位, 进而辨证施治。
本研究发现, 五音疗法与耳穴贴压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能有效调整脏腑功能, 虚补泻实互相协同, 标本兼顾, 旨在对脏腑功能维持持续调节的作用, 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经过护理干预后, 治疗组HAMA评分为(6.04± 4.40)分, 显著低于对照组(8.14± 4.41)分, 说明五音疗法与耳穴贴压的联合运用, 改善患者焦虑情绪程度。观察组干预后7 d和出院后1个月SAS、SDS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 表明五音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可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情况,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表明患者依从性高, 患者对五音疗法联合耳穴贴压容易接受, 观察组患者在生理机能等各方面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表明对临床护理路径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五音疗法及耳穴贴压是传统中医特色技术, 两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无痛苦、无创伤、无损害、患者易于接受等特点。耳穴贴压的调节作用结合音乐的特性进行干预, 可协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达到心理、生理、情绪的整合, 具有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之功效, 能缓解CUC患者焦虑情绪,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值得进一步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