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廖宗武,本科学历,医师。
高原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多变, 加之近年来维稳处突、自然灾害及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频发, 驻高原部队的卫勤保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笔者从高原的地域特殊性、气候多变性、遂行任务多样性三个方面, 结合近年来参加“ 5.12汶川抗震救灾” “ 4.20庐山抗震救灾” “ 2013草坡泥石流” “ 阿坝州H7N9疫情” “ 6.24叠溪山体垮塌” 等多次军事卫勤保障任务, 按“ 前期预案制作、战前卫勤教育、遂行任务保障” 三个方面探讨提升驻高原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方法。
海拔23004500 m高原地区全年平均气温较低, 昼夜温差较大, 时常为“ 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 气候寒冷缺氧、干燥多风、紫外线强、风沙大; 而多雨季节又易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产生。驻地藏区、牧区卫生条件有限, 基础设施不完善, 部队多采用集中供水、供食, 呼吸及消化道疾病患病率相对较高。据笔者调查统计, 2016年我部驻地某部队官兵日均患病率为11.36‰ , 平均疾病日减员率为1.24‰ , 主要以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皮肤龟裂(冬季较明显)、维生素缺乏、神经性皮炎、急性高原反应为主, 且急性高原反应发病率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 海拔越高增加趋势越显著[1](表1)。
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的官兵在高强度的训练下使全身各部位协调能力减低, 抵抗力下降, 易发生疲劳损伤及创伤, 笔者统计, 我部驻地所保障部队2016年外伤主要以各类骨折、脱位、疲劳性损伤、软组织创伤、烧烫伤(主要在冬季取暖时)、腰椎间盘突出、冻伤为主(表2)。
驻高原部队, 训练任务重, 压力较大, 易疲劳[2], 加之娱乐、文化生活单调, 官兵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障碍, 尤其在新兵群体内多见。
高原交通不便, 运输成本较高, 药品采购渠道单一, 地方医药公司受成本和利益驱动, 药品品种数量较少, 加之药品储藏条件有限, 且官兵抗高原反应、防寒防冻药品及氧气用量较大, 部队难以一次性购进足量药品。药品保障环节中供需矛盾突出, 仅仅依靠地方医药公司难以形成有效保障力量。
我部常驻高原地区, 主要承担高原部队处突卫勤、疾病防控及医疗救治工作。主要工作方式以驻地接诊和基层巡诊为主。为落实总部提出的“ 后勤变前勤” 的保障理念, 我院不等不靠, 主动作为, 每年对阿坝州13个县驻训官兵开展23次全覆盖巡诊和体检, 对驻马尔康片区部队不间断巡诊。认真规划巡诊路线及时间安排, 派出以内科、外科、心理及功能康复为主要构成的医疗分队, 配备相关药品及器材, 对基层官兵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查、治疗和数据统计, 并根据疾病发病率提出符合基层现状的合理化防控建议。通过主动服务基层, 变被动接诊为主动巡诊, 显著降低了疾病减员率, 提高了部队战斗力。
为进一步提升高原疾病防治能力, 我部在做好日常高原病诊治的基础上, 还重点加强了对新兵新训卫勤的保障工作。通过对新兵进行疾病预防宣教和心理疏导, 降低了高原性疾病的发病率。由于新兵大多第一次来到高原, 常因水土不服, 海拔过高等引起不适[3], 因此医务人员采取深入新兵连队班排的方式, 指导帮助连队做好疾病、伤病的防控宣传与排查, 主动与新兵战士沟通, 做好心理疏通, 帮助战士顺利度过新兵适应期。通过办板报、军医授课、卫生知识小竞赛等多种手段, 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充分做好新兵卫生防疫宣传教育。
医院除承担平时体系内部队官兵的日常救治任务外, 还担负着维稳处突、灾害救援及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任务的卫勤保障。仅仅依靠自身卫生编制力量, 保障质量和效果难以达到最优, 因此我们依托武警部队与国家卫计委联合下发的“ 三项机制” 有关文件, 重点加强了与当地地方医疗机构的联合保障能力。在详细制定好“ 抗震救灾” “ 抗洪抢险” “ 维稳处突” “ 重大疫情处置” 等各类卫勤保障预案的基础上, 我部还与阿坝州人民医院签订了协议, 开通部队专用绿色通道, 保障驻地官兵平时的就医需求, 遇突发事件时还可协助开展战时医疗救助。2008年“ 汶川地震抢险救灾” 任务中, 我部接到命令立即赶往灾区, 第一时间与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汶川县人民医院、茂县人民医院、理县人民医院建立沟通联络点, 畅通对接环节, 开通绿色通道; “ 2013草坡泥石流” 任务中, 我部在开进过程中, 就以电话沟通方式, 与汶川县人民医院建立协作支援机制, 为后续抢救当地群众及后送负伤战士营造了便利条件, 极大地提高了灾害救援卫勤保障质量。
由于以往预案训练演练少, 协同配合少, 容易出现预案贴近实战不够, 考虑困难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落实军委提出的实战化训练要求, 我们一改以往的“ 埋头写预案” 的模式, 突出实战化训练要求, 让“ 预案从实战中形成” 。针对夏季驻训训练强度大, 体力消耗多, 驻训环境艰苦, 卫生条件差等特点, 同时结合部队野外驻训多蚊虫、皮肤传染病多, 易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情况, 我们对预案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与完善。一是针对驻训点药材储备条件差, 药品供应不足的问题, 采取药品“ 分批次” 补给, 对战救药材、战时医疗救护所装备、野战医疗器材等战备物资储备扩充至200余种、约1000品目, 并建立战备物资数据库, 对物资种类、数量、购销情况进行登记, 安排专人专管, 实现信息化、科学化管理。二是针对野外训练地域广、抢险任务重、医务人员数量少的实际困难, 坚持以“ 预防为主, 扎实做好卫勤防病工作” 开展日常工作[4]。通过一次次地演练, 一次次地拉动, 最大限度贴合实际情况, 强化“ 预案实战化” 。“ 6· 24叠溪山体垮塌” 事件发生后, 我部迅速反应, 立即启动相应预案, 快速机动到位, 与茂县人民医院开通绿色通道, 对救援部队所在营区进行环境清理, 对饮用水源、食物做好检水检毒, 指导部队搞好饮食卫生; 携带药品深入到抢险一线落实巡诊制度, 指导部队做好卫生防病、训练伤防治工作, 及时完成医疗后送任务; 向灾区群众开展“ 义诊、巡诊” 活动;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及心理咨询, 确保及早发现官兵心理问题。部队撤收时, 严密组织生活垃圾集中销毁、医疗垃圾统一回收定点处理。
高原地区部队的卫勤保障, 除救治突发任务中的伤病员外, 最主要的是治疗日常因恶劣高原环境和简陋卫生条件造成的病员。平、战结合, 合理配置资源是高原地区医疗工作者做好卫勤保障的前提。一是加强实战化宣传教育、树立从难训练的思想[5]。做好经常性的战备教育, 注重从思想入手, 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 严密组织相关教育, 自觉强化参与意识, 确保人员思想稳定。二是针对任务特点, 加强实战化训练, 对卫勤分队按专业, 分组分批进行集中训练, 采取严格考评、严格监督的措施, 切实提高医务人员及普通官兵战时救治能力。三是普及基层, 提升全体官兵拥有基本救助能力, 对基层官兵开展如“ 战伤救护六大基本技术” 等自救、互救技能教学; 以上课、板报等方式, 普及流感、肝炎、结核、食物中毒等疾病的传播及预防常识, 增强官兵卫生防病意识; 加强督促官兵认真学习《卫生防疫手册》等有关传染病教材的学习; 并加强官兵心理疏导, 积极抓好心理疾患预防。
彻底了解驻地基本情况, 根据当地地理、人文环境及部队任务, 与上级医院或地方医院就近签订协议, 协调开通绿色通道, 加强流行病学调查, 制定卫勤保障预案[5], 如“ 抗震救灾卫勤保障预案” “ 抗洪抢险卫勤保障预案” “ 维稳处突卫勤保障预案” “ 重大疫情处置预案” 等, 遇到突发情况, 可以根据实际选择适宜的预案。明确每一种预案下保障所需药品种类、数量, 出动医务人员类别、人数, 明确保障步骤, 使每名成员能够根据现场情况, 处理突发事件。
作为卫勤兵, 任何一次演练, 都是一场实战。我们首先要对保障范围内的气候、地理、人文条件做充分的了解与掌握; 二既要做好日常工作,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还要加强战备意识, 加强实战理念; 三是战前应合理策划预案, 完善物资准备, 加强“ 军地联保” , 科学分配卫勤力量。平时做好充分准备, 才能确保战时拉得出、救得下, 才能保证部队作战获得更多的再生力量, 为赢得每一场“ 战斗” 打好基础。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