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魏小洁,博士,副主任医师。
颈椎病的疼痛被认为由肌筋膜触发点活化所致, 因此通过针刺灭活肌筋膜触发点可以达到镇痛的目的[1], 且可减少颈椎病的手术适应证的范围。许多合并严重椎管狭窄的颈椎病, 常需手术治疗以解决椎间盘对脊髓的压迫[2]。尽管手术解决了颈椎的狭窄问题, 但有些患者仍然感到术前的疼痛并未解除, 甚至还有所加重。经过对患者颈部和肩部的检查发现, 许多肩部肌肉出现了活化的肌筋膜触发点结节, 针刺灭活这些结节, 能缓解疼痛[3, 4, 5]。本研究在全麻颈椎后路手术术毕即时治疗肌筋膜触发点10例, 发现能明显减轻颈椎术后疼痛, 提高手术满意度。
10例男性颈椎狭窄患者, 伴有头昏头晕、颈肩部疼痛、易疲倦、经常出现一侧上肢串麻到手指, 甚至出现上下肢肌张力不同程度的增高和肌力减损, 腱反射活跃和亢进。X线片显示明显的骨质增生, 椎间隙狭窄, lukes关节形成; CT片显示C3-6椎间盘突出, 椎管节段性狭窄; MRI示明显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 并出现脊髓受压和轻度损伤现象。所有患者都有手术适应证, 无心血管和其他内科疾病。
全部患者均行颈部后路椎管扩大术, 术前1 d检查肩颈部肌肉的肌筋膜触发点, 并用外科标记笔定位标记触诊到的触发点结节, 同时记录患者颈肩部的VAS疼痛评分。术毕在全麻未苏醒时, 用7-0穿刺针从标记点处过皮, 以不同的方向来回穿刺肌肉内的触发点结节, 并引出局部抽搐反应, 尽量让抽搐反应消失。之后送患者到苏醒室复苏。
记录10例患者术前和术后的VAS评分, 以及术后第2天的满意度。满意度以患者主观感觉为主, 从0~100%自我认定。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按上述方法在术毕全麻未苏醒时针刺肌筋膜触发点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患者苏醒后除感到刀口疼痛外, 其他术前疼痛减低, 第2天平均VAS评分从3.9± 0.57降到1.5± 0.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平均满意度达87.3%。
后路手术通过扩大椎管治疗颈椎管的严重狭窄, 从而减少椎管对颈部脊髓的压迫[6]。但是, 临床发现大多数后路颈部手术的患者, 术后都出现严重的颈肩部疼痛, 不得不用镇痛泵来减轻疼痛, 手术满意度下降。肌筋膜触发点是在骨骼肌终板处的一群异常的痉挛肌纤维细胞[7], 具有局部挛缩结节和自发放电的特征[8]。颈椎手术后加剧了颈肩周围肌已有的肌筋膜触发点活化, 放大了触发点的自发电位, 导致术后的颈肩部严重疼痛。因此, 对此类患者全麻后即时灭活肌筋膜触发点镇痛很有必要。
利用肌筋膜触发点三个定位的金标准定位颈肩部的触发点已是公认的[1, 2, 4], 即触诊结节、牵涉痛和局部抽搐反应。但是, 必须在患者清醒的时候进行触发点定位, 因此安排在术前1 d进行定位。因为肌筋膜触发点通路和中枢控制在脊髓[2], 全麻后肌筋膜触发点的局部抽搐反应(肌肉跳动)仍可以引出并予以辨认, 从而提高针刺肌筋膜触发点的准确性。
疼痛常常使患者怀疑手术的有效性, 以致对手术产生恐惧[9]。本研究在手术后麻醉苏醒前以针刺的方式灭活痛性的肌筋膜触发点, 可以解除颈肩部肌肉的痉挛, 使患者感到术前的疼痛消失, 仅有手术刀口的疼痛。本研究表明, 在颈椎手术毕加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 能减轻颈椎手术后的疼痛并提高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同时, 肌筋膜触发点技术由于直接见效快, 无损伤和无不良反应, 可以用手、毫针及简易低频电刺激治疗, 易学易懂, 比较适合于各种运动性损伤的镇痛和消肿, 以及部队训练和大强度运动中的伤情治疗, 值得推广使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