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汝武,硕士,主治医师。
目的 调查统训试点新兵训练伤发生情况,为训练伤防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17年度1420名新兵作为研究对象,查阅门诊登记日志收集数据,训练伤诊断分类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训练伤发病率为20.14%。急性损伤占23.78%,其中关节扭伤和软组织挫裂伤分别占急性损伤44.12%和13.24%。过劳性损伤占76.22%,其中疲劳性骨折所占28.67%,其次是创伤性关节炎、腱炎及腱鞘炎。在训练第6~10周发生训练伤较多,占全部损伤51.74%。城市来源的新兵训练伤发生率(13.57%),低于农村来源新兵(2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训练第6~10周训练伤发生较多,其中过劳性损伤多于急性损伤,应重视农村来源新兵训练伤的防护;因人施训,有针对性预防能降低训练伤发生率。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cidence of training-related injuries among the recruit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PAPF) during unified training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uch injuries.Methods 1420 recrui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for this study. The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the daily records of outpatient registration. SPSS21.0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raining-related injuries were classified with reference to Diagnostic and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Military Training Injury of PLA.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training-related injuries was 20.14%. The incidence of acute injuries was 23.78%. Joint sprain and chronic injuries accounted for 44.12% and 13.24% of acute injuries. Excessive fatigue injuries made up 76.22% of acute injuries. Fatigue fracture accounted for 28.67% of excessive fatigue injuries, followed by traumatic arthritis tendinitis and tenosynovitis. The incidence of training-related injures reached the peak during the sixth and the tenth weeks, which accounted for 51.74% of the total injuries. The incidence of training-related injures was lower in recruits from cities (13.57%) than in those from rural areas (21.75%),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s During the training of recruits, most of the injuries occur during the sixth and the tenth weeks. There are more fatigue injuries than acute injurie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revention of injuries among rural recruits. The training approach should be individualized.Targeted preven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raining-related injuries.
武警部队由于驻地相对分散, 新兵训练以往由各支队自行组织实施, 训练伤的防治由各支队卫生队负责。2017年某部在总队训练基地成立统训试点, 将区域内入伍新兵统一进行训练。因此与以往相比军事训练伤(简称训练伤)有其特殊性, 本研究从训练伤的防治方法, 训练伤发生率、种类、易伤部位、发生时间趋势、易发生科目等角度分析训练伤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旨在为有针对性降低训练伤发生率提供参考。
选取2017年度某部1420名新兵为研究对象。研究小组由参与保障的8名军医和12名卫生员组成, 要求军医、卫生员到训练场巡诊保障至训练结束。训练科目主要是正常军事科目和体能训练科目, 体能训练科目贯穿整个训练过程。
1.2.1 资料收集 统计统训试点内各卫生室门诊登记日志, 包括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的训练伤病例, 排除非训练致伤病例。收集训练伤研究所需数据, 数据包括登记患者姓名、性别、城乡背景、发生时间、训练伤种类、发生时间、训练科目、损伤诊断及部位等。对个别登记项目不全的记录, 通过查阅新兵档案或病例随访补充完善。研究时间从新兵入营开始至新训结束共计3.5个月。同一病例同部位受伤多次就诊仅统计为受伤1次; 同一病例不同部位分次就诊统计为受伤多次。全部资料录入Excel进行分类统计, 数据以顺位统计分析, 采用构成比表示。
1.2.2 诊断分类 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1]。依据该标准确定在参加军事训练中所发生的骨、软组织或器官损伤, 导致功能障碍, 影响原有训练或因伤改变训练计划1 d以上者诊断为训练伤。根据诊断标准将训练伤分为过劳损伤和急性损伤两大类。诊断均由中级职称以上外科军医根据患者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等结果得出。
1.2.3 防治方法 由总队卫生处统一协调指挥, 组建由总队医院、统训点卫生队、新训各大队卫生室形成的三级预防诊疗网络, 参加此次保障的医护人员, 都是卫生处及各支队精挑细选的军医、卫生员, 技术过硬, 新训保障经验丰富, 技术力量及配备的医疗器材优于各支队。在训练伤防治方面集中培训, 统一预防。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调查对象为某部全部新训期新兵。共计1420名, 其中男1390名, 女30名; 年龄为17~22岁, 平均(19.0± 1.6)岁; 城市来源新兵280名, 农村新兵1140名; 均为退、换新兵后部队保留人员。
从新兵入营开始至新训结束, 1420名新兵中有286例发生训练伤, 发生率为20.14%。其中受伤1次为199例, 受伤2次以上为58例, 受伤3次以上29例。
调查显示过劳性损伤为急性损伤的3.21倍, 从总伤比构成来看, 疲劳性骨折占比最大, 其次是创伤性关节炎、腱炎及腱鞘炎、关节扭伤。其中过劳性损伤前三位为疲劳性骨折、创伤性关节炎和腱炎及腱鞘炎, 疲劳性骨折部位多为胫骨(45.12%)和股骨(21.95%), 在创伤性关节炎部位多为膝关节(54.76%)和踝关节(21.43%), 在腱炎及腱鞘炎发生部位多为跟腱炎(43.59%)和髌腱炎(38.46%, 表1)。
表2显示以周为训练时间单位分析训练伤发生的情况, 在训练的第6~10周发生损伤较多, 占全部损伤的51.74%; 高峰点在第8周, 10周以后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训练伤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图1)。
在全部新训新兵中, 城市来源新兵280名, 受伤38例, 训练伤发生率13.57%; 农村来源新兵1140名, 受伤248例, 训练伤发生率21.75%; 城市来源新兵训练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农村来源新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9.3582, P=0.0022)。
导致损伤的训练主要是体能训练, 占全部损伤的72.5%, 正常军事科目导致损伤27.5%。体能训练导致下肢损伤76.5%, 致伤科目主要是长跑、冲坡跑、劈叉训练、“ 鸭步” “ 蛙跳” 等, 以长跑为主要致伤科目; 导致上肢及颈肩部、胸背部损伤23.5%; 致伤科目主要是臂力器械锻炼、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正常军事科目3000 m武装越野、器械单双杠一、二练习、战术基础动作、徒步野营拉练等为易致伤科目。
随着军事训练科目和内容的不断更新和调整, 训练强度和难度逐渐加大, 军事训练伤已成为严重干扰正常训练、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问题[2]。新兵到部队后,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 加之突然接受高强度的军事、体能训练, 易致身体生理机能和心理的一系列不适, 因此新训期属于训练伤高发期[3]; 战士的心理素质也是导致其训练损伤的重要因素[4], 对新训新兵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可减少损伤发生[5]。发生训练伤既影响新兵的身体健康, 也影响部队的正常科目训练, 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随着新训阶段训练强度的加大, 训练伤的发生逐渐增多。军内报道武警部队训练伤的发生率为25.3%[6], 由于某部统训点集中统一训练, 管理、保障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本次调查新兵新训期间训练伤发生率为20.14%, 低于文献[6]的报道。过劳损伤中以疲劳性骨折发生的最多(28.67%), 与张亮等[7]观点一致。
关于训练伤发生的时间分布及趋势, 与以往的结果不一致[8]。本次调查显示, 开训后第6~10周训练伤发生率较高, 至第8周到达高峰, 10周以后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训练伤的发生率逐渐下降。说明开训后6~10周随着训练科目逐渐增多, 对新兵体能训练要求过高, 各单位随着会操、比赛增多, 这个阶段新兵到部队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部队环境, 受这些因素影响, 训练伤会相应增加。10周后随着新兵动作要领逐渐掌握, 体能提高, 对部队生活逐渐适应, 训练伤逐渐趋于平稳阶段。
来源于城市的新兵训练伤的发生率低于农村新兵, 可能与农村新兵更珍惜当兵机会, 平时能吃苦, 善于忍耐, 出现身体不适也少有就诊, 坚持训练, 当身体过劳后丧失对肌肉、骨骼的保护, 因此训练伤发生率高, 另外在身体协调性、柔韧性上可能与城镇新兵也有一定差距; 此观点与饶南等[9]研究结果不一致。
在训练伤防治方面, 我们结合统训试点新兵人员集中的特点及训练伤发生规律, 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防治:(1)开训前对新训干部、班长骨干集中进行预防训练伤的健康卫生教育, 学习有关训练伤的类型、影响因素、易致伤科目的防护等; 新兵入营后及时了解其家族史, 既往身体健康状况, 是否接受过系统体育锻炼, 有无手术史等, 掌握新兵健康方面第一手资料; 通过电视授课、集中讲课等方式, 让新训干部、班长、新兵全面了解训练伤的科学防治常识。(2)根据训练伤发生各阶段特点, 征求新训干部意见, 使训练计划制定科学、合理; 在训练6~10周训练伤高发时段, 训练时强调室外-室内-室外操课的循环变化规律进行统筹安排、穿插进行, 训练前充分做好热身活动, 训练后做放松活动, 在训练的强度、频率、难度方面因人而异, 逐步提高他们身体综合素质, 不盲目追求达标, 有效干预训练伤的发生。(3)训练期间医务人员深入训练场, 随队巡诊保障训练, 对发现有训练伤前期症状者及时协调训练干部, 提出更改训练科目、减轻训练量、休息、理疗等措施进行干预。拓展更新损伤防治的思维理念, 将康复训练贯穿于整个军事训练过程中[10]。对于病情较轻训练伤患者在统训点卫生队及时给与理疗、活血通络药物治疗, 下肢伤者嘱其卧床休养、肢体抬高制动等措施, 病情较重者送总队医院住院进行系统治疗, 包括手术、石膏制动、夹板固定等。⑷统一加强对训练场地、设施、器材的管理, 训练前指定有经验的安全员仔细检查, 评估, 防止意外损伤。为保证参训人员的营养, 采取社会化保障, 饭菜可口, 营养丰富。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综上所述, 通过对统训试点新兵新训期训练伤发生状况调查, 新兵训练第6~10周训练伤发生较多, 其中过劳性损伤多于急性损伤, 要重视农村新兵训练伤的防护; 因人施训, 有针对性预防能降低训练伤发生率。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