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术后并发下肢肌间血肿1例
范义兵, 卢圣勋, 邢亚闯, 张娜, 罗俊辉
471000,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心胸外科
通讯作者:罗俊辉,E-mail:ljhzzf241@163.com

作者简介:范义兵,硕士研究生,医师。

关键词: 股动静脉插管; 体外循环; 下肢肌间血肿
中图分类号:R651.2; R685

随着心脏外科微创手术、杂交手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临床操作需要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的辅助, 使下肢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极为罕见的肌间血肿亦随之增多。笔者报道1例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术后并发下肢肌间血肿, 并结合既往文献对其发生机制和诊疗措施进行讨论。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性, 20岁, 因“ 发现心脏杂音1个月” 入院。既往有右上肢肿痛病史。入院前1个月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查体: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P2分裂。术前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Ⅰ 度房室传导阻滞; 胸部X线正位片示肺血略多; 超声心动图示, 房间隔缺损, 中央型, 大小20 mm× 25 mm, 左向右分流, EF62%, 余未见明显异常; 双下肢动、静脉超声示, 右股总静脉10.6 mm, 右股总动脉8.4 mm; 血液检验均正常。经右侧股动脉、股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股动脉插管为美敦力19F, 股静脉插管为美敦力21F), 在胸腔镜下不停跳修补房间隔缺损, 体外循环时间3 h, 术后4 h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系统(韩国元金Power-Q6000)治疗。后突发右小腿肿痛, 查体:右侧小腿围(患者仰卧位, 屈膝, 双足平放于床上, 用皮尺在小腿最粗处测量33 cm)较左侧长8 cm, 双侧皮温正常, 小腿肿胀, 肌肉弹性消失, 右下肢脉搏搏动正常。血肌红蛋白0.49 ng/ml。血乳酸检测正常。下肢血管超声示:静脉未见异常, 下肢肌肉肿胀, 肌纹理乱。给予甘露醇脱水、地塞米松抗炎、地奥司明片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组织水肿治疗后, 水肿稍有消退。1周后下地活动后肌肉拉伤致肿痛加重。下肢静脉CTA示下肢静脉未见明显血栓形成。下肢MRI示:右小腿诸肌群肌周围软组织肿胀并渗血(图1A)。2周后复查血肌红蛋白0.15 ng/ml, 小腿肿胀明显消退, 小腿围较对侧长1 cm, 下地活动后肿胀稍加重, 小腿围较对侧长3 cm, 右足背伸仍有疼痛, 活动受限。1个月后复查下肢MRI示血肿较前明显吸收(图1 B), 进一步行中药熏蒸、康复功能锻炼。2个月后复查下肢MRI示肌间血肿较前明显吸收, 下肢功能完全恢复(图1C)。

图1 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术后并发下肢肌间血肿MRI
A.治疗1周; B.治疗1个月; C.治疗2个月

2 讨 论
2.1 发病机制和(或)原因

下肢致密结缔组织形成的肌外膜紧紧包裹整块肌肉, 并深入肌肉将其分割成肌束, 致使肌肉内的肌纤维封闭在一个非常密实的解剖间室内, 直接或间接的肌肉损伤导致肌肉内血液大量积聚, 形成肌间血肿。

2.1.1 肌肉损伤遗传易感性 彭朋等[1]发现, 在接受同等负荷运动后, 不同人血清肌红蛋白升高范围和肌肉损伤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提示运动性损伤与遗传因素相关, 并从肌酸激酶骨骼肌型(CK-MM)、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IGF-Ⅱ )、α -辅肌动蛋白3( ACTN3)、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趋化因子配体2(CCL2)、趋化因子受体2(CCR2)等多个因子层面探讨了基因多态性与肌肉损伤的关系。本例既往剧烈运动后有右上肢肿痛史, 且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后再次肌肉拉伤, 不除外肌肉损伤遗传易感性, 加之炎性因子刺激引起肌肉损伤、微血管破裂。

2.1.2 外部物理刺激 自发性肌间血肿主要发生于肌肉闭合性间接损伤, 如肌肉拉伤、撕裂、神经血管等因素[2]。本例术后早期接受空气波压力治疗系统治疗, 有局部刺激因素存在, 外周挤压可能致小血管破裂出血。

2.1.3 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肌间血肿的发生机制包括:(1)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骨骼肌组织缺血缺氧、细胞抗氧化屏障防御衰竭, 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甚至凋亡; (2)微循环内血栓形成,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内皮功能障碍; (3)介质的释放导致内皮细胞完整性受到破坏, 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激活[3, 4] 。研究表明, 体外循环术后微循环通透性增加, 左心室辅助装置可能导致动脉缺血和再灌注损伤[5] 。本例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后, 动脉缺血、静脉回流障碍可能导致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微循环障碍, 最终小血管因内皮细胞受到破坏而出血。

2.1.4 凝血功能紊乱 体外循环围术期血液稀释效应、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系统激活、纤溶亢进、肝素反跳、低温等均可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出血风险加大[6]。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如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加剧了出血的风险[7]。国内外均有在抗凝、抗栓治疗过程中引起肌间血肿的报道[8, 9, 10, 11, 12]。本例体外循环围术期应用肝素钠、低分子肝素钙抗凝, 均可能致使凝血功能紊乱、下肢肌间血肿形成。

2.2 诊断

突发下肢局部肿痛、包块, 尤其使用阿司匹林、华法林、肝素等药物, 或老年、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应考虑肌间血肿的可能, 需动态观察腿围、下肢脉搏、血运, 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 血液检查包括肌红蛋白、磷酸肌酸激酶、凝血功能等, 明确诊断依赖下肢超声、CT、MRI。早期下肢超声可见下肢肌纤维肿胀、肌纹理紊乱, 中晚期可见肌间血肿形成。下肢MRI能早期发现肌间渗血及血肿形成。在不能除外血管因素下, 可行下肢血管CTA同时明确血管病变及肌肉情况[13]

2.3 治疗

(1)一般措施:急性期去除诱因, 停用阿司匹林、华法林、肝素类药物, 卧床制动、冷敷, 48 h后热敷, 穿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局部包扎, 促进血肿吸收。若合并腹股沟淋巴结大, 抽血检查有感染迹象者, 给予抗感染治疗[2]。(2)药物治疗:体外循环术中乌司他丁、甲强龙的应用可以减轻炎性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必要时给予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加速肌红蛋白排出, 减轻对肾功能影响。甘露醇、呋塞米、七叶皂苷钠、维生素C、地塞米松等药物可脱水、消肿、降低室内压作用, 防治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3)手术治疗:血肿较大者可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已形成慢性血肿者, 若血凝块形成, 穿刺无法排出, 可行关节镜下血肿清除[14]。对于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 及时切开深筋膜, 在肌肉发生缺血性改变尚可逆转之前给予减压治疗, 防止肌肉、神经缺血坏死 。(4)康复治疗:下肢肌间血肿患者可能因疼痛缺乏锻炼, 严重者可能导致骨化性肌炎, 下肢肌力下降10%~20%, 背屈障碍, 活动能力差。病情平稳后, 建议早期(1个月左右)行康复治疗, 注意下肢伸屈、下蹲锻炼, 促进肌肉功能恢复。高压氧治疗也可改善肌肉氧供, 促进功能恢复。

总之, 心血管外科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术后并发下肢肌间血肿极为罕见, 相关报道也极少。笔者结合文献, 从下肢肌间血肿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探讨, 期待更多的文献报道和病例分析来指导治疗。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彭朋, 薄海, 张磊, . 肌红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运动性肌肉损伤的相关性[J]. 武警医学, 2013, 24(2): 97-100. [本文引用:1]
[2] 林世德, 张云昌, 赵廷宝. 截瘫患者大腿肌肉间隙血肿形成3例报告[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6): 479-480. [本文引用:2]
[3] 汪涛, 周业庭. 急性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外科杂志, 2012, 29(12): 2628-2630. [本文引用:1]
[4] 李琛琪, 周明武.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4, 20(13): 2324-2326. [本文引用:1]
[5] Te Kolste H J, Balm R, de Mol B. 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the lower leg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 silent but dangerous complication[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5, 63(4): 300-306. [本文引用:1]
[6] 申聪玉, 钟泰迪.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凝血异常的病理生理及防治[J].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3, 34(2): 130-133. [本文引用:1]
[7] Mwipatayi B P, Daneshmand A, Bangash H K, et al. Delayed iliacus compartment syndrome following femoral artery puncture: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J Surg Case Rep, 2016(6): 102. [本文引用:1]
[8] 王俊骎, 华伟, 边丽萍, .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致左下肢腓肠肌内血肿一例[J]. 天津医药, 2006, 34(11): 777. [本文引用:1]
[9] 涂晓文, 陈静. 华法林致血液透析患者右大腿股内、外侧肌间隙血肿1例报告[J]. 中国血液净化, 2014, 13(5): 419. [本文引用:1]
[10] 谷云飞, 张璇, 田利平. 抗栓治疗致自发性下肢肌间血肿一例[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3): 275. [本文引用:1]
[11] 李莹, 欧三桃. 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肌间血肿1例分析及文献复习[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31): 308-309. [本文引用:1]
[12] Cerier E, Whitson B A, Kilic A. Case report; spontaneous iliac intramuscular bleed after orthotopic heart transplant[J]. Exp Clin Transplant, 2017, 15(6): 700-701. [本文引用:1]
[13] 黄升刚, 曹存友, 牟高建, . 肌肉血肿的临床及CT诊断[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8): 1179-1182.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