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子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中MUC1表达的临床意义 |
牛中喜;郑静晨;朱金如;李树军;彭碧波;纪小龙;周清华 |
武警总医院胸外科,北京,100039;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成都,610030 |
|
Molecuar detection of MUC1-positive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
|
摘要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1例肺癌患者和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MUC1基因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术前10例NSCLC患者检测到外周血肺癌微转移,外周血微转移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P-TNM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外周血中未检测到MUC1 mRNA表达.结论MUC1基因mRNA 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
关键词 :
非小细胞肺癌,
微转移,
黏蛋白基因,
外周血
|
收稿日期: 2004-03-15
|
[1] |
张弘广. 单孔胸腔镜与多孔胸腔镜肺癌手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 武警医学, 2018, 29(5): 441-444. |
[2] |
杨洋, 黄世明, 刚波, 陈清华, 林志春. 18F-FDG 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 武警医学, 2018, 29(5): 448-452. |
[3] |
赵聪, 侯东东, 王胜. 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肿瘤标志物与疗效的相关性[J]. 武警医学, 2018, 29(5): 504-506. |
[4] |
祝金龙,卫 星,于 洋,秦侨西,张 坤,王 红. 奥希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5例[J]. 武警医学, 2018, 29(4): 397-399. |
[5] |
杨华林, 杨月丽. 脑外伤合并不同程度获得性肺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水平观察[J]. 武警医学, 2018, 29(11): 1072-1074. |
[6] |
林吉兴, 梁朝阳, 王柏霖.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两种切除术式效果比较[J]. 武警医学, 2017, 28(9): 909-911. |
[7] |
邬冬强, 张东良, 张志豪, 张锦贤. 两种胸腔镜对非小细胞肺癌肺叶切除术的应用比较[J]. 武警医学, 2017, 28(8): 761-763. |
[8] |
胡兴胜. 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精准个体化治疗[J]. 武警医学, 2015, 26(8): 757-760. |
[9] |
卢翔, 张琰, 李向阳. 皮肤附件、滑膜及肺部重复癌1例[J]. 武警医学, 2015, 26(8): 845-846. |
[10] |
郭晓莺, 申国宏, 孙昌友, 李颖, 耿丽.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J]. 武警医学, 2015, 26(7): 699-701. |
[11] |
王作志, 解尚云, 刘庆云, 魏长宏, 卞晓山. 负载抗原的DC疫苗联合多种T细胞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J]. 武警医学, 2015, 26(3): 276-279. |
[12] |
曹京旭,李韧,俞立权,苏丹,徐阳,布洁.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EGFR敏感突变型患者酪氨酸激酶 抑制药的疗效和安全性[J]. 武警医学, 2015, 26(10): 988-990. |
[13] |
彭亮,焦顺昌综述胡兴胜审校.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多信号通路靶向治疗新进展[J]. , 2014, 25(7): 747-750. |
[14] |
尤家伟,祝峰. Sysmex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对有核红细胞筛查的评价[J]. 武警医学, 2013, 24(7): 591-592. |
[15] |
邱书珺,吴俊兰,李勇,张国禹,潘绵顺,陈坚.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联合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J]. 武警医学, 2013, 24(7): 608-61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