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柳卸林 杨培培 王倩. 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创新发展的第四种力量[J]. 科学学研究, 2022, 40(6): 1096-1104. |
[2] |
张宁宁 温珂. 中国特色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初探[J]. 科学学研究, 2022, 40(1): 139-149. |
[3] |
梁正 李佳钰. 商业价值导向还是公共价值导向?——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J]. 科学学研究, 2021, 39(6): 985-988. |
[4] |
高畅 张玲玲 杨振. 创新三螺旋系统共识空间何以构建———中国大科学工程实践的启示[J]. 科学学研究, 2021, 39(11): 2077-2088. |
[5] |
孙喜. 纵向一体化在中国产业升级中的作用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20, 38(11): 1954-1965. |
[6] |
雷丽芳 潜伟 吕科伟. 科技举国体制的内涵与模式[J]. 科学学研究, 2020, 38(11): 1921-1927. |
[7] |
王开阳 沈华 陈锐. 国家创新系统中的连接性政策:概念与应用[J]. 科学学研究, 2018, 36(3): 418-424. |
[8] |
张利飞. 创新生态系统技术种群非对称耦合机制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7): 1100-1108. |
[9] |
隋俊 毕克新 杨朝均 刘刚. 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基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视角的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3): 440-448. |
[10] |
王凯 邹晓东. 美国大学技术商业化组织模式创新的经验与启示——以“概念证明中心”为例[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11): 1754-1760. |
[11] |
陈劲 吴航 刘文澜. 中关村:未来全球第一的创业集群[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1): 5-13. |
[12] |
陈劲;阳银娟.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 , 2012, 30(2): 161-164. |
[13] |
刘立. 创新系统功能论[J]. , 2011, 29(8): 1121-1128. |
[14] |
JohnP.Walsh;洪伟. 美国大学技术转移体系概述[J]. , 2011, 29(5): 641-649. |
[15] |
陈伟;冯志军;康鑫;田世海. 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视角[J]. , 2011, 29(02): 306-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