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43卷 3期 刊出日期:2025-03-15
上一期 |
热点议题
-
技术封锁与并购:基于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
-
彭家乐 谢伟 李习保
-
2025 Vol. 43 (3):
449-461.
-
摘要 (
)
-
要探讨中国企业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的策略和措施,首先需要了解技术封锁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机制。本文以2016-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为样本,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构建技术封锁指标,实证检验技术封锁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论表明:技术封锁减少企业并购次数。企业拥有的非沉淀性冗余增强技术封锁对企业并购决策的负向影响,而沉淀性冗余对技术封锁与企业并购关系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技术封锁通过增加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抑制企业并购决策。本文通过揭示技术封锁对企业并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拓展影响这一关系的边界条件,为技术封锁的结果研究补充文献支撑。同时,本文将文本分析的方法引入技术封锁的度量,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的结构演进及稳定性分析
-
王华 李龙
-
2025 Vol. 43 (3):
462-476.
-
摘要 (
)
-
该文基于2010年、2014年、2018 年、2022年的全球进出口贸易数据,从产业链视角构建了一个涵盖原材料、生产设备,以及元器件成品三个环节的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从整体结构、节点影响力、社群结构等角度呈现了半导体贸易网络的结构演进过程,并进一步通过冲击模拟探究了半导体贸易网络在面对不同形式冲击时的稳定性。研究发现:(1)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的“小世界”特征显著,且连通性良好;(2)半导体传统强国的影响力仍然稳固,但新兴势力已不容小觑;(3)在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中,尽管存在“逆全球化”现象,但“全球化”仍然是主要趋势;(4)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具有既稳定又脆弱的特征,其中,元器件成品环节贸易网络的稳定性最强,不同环节贸易网络的稳定性大致呈现增强态势。该文为系统理解全球半导体贸易网络的结构演进及其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该文分析结果,中国有必要探索一条更为务实的半导体产业发展道路,在努力实现独立自主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仍应是产业政策的主轴。
-
中国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特征事实与政策需求———基于 763 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分析
-
贺俊 陶思宇 李伟 江鸿 吴海军
-
2025 Vol. 43 (3):
477-487.
-
摘要 (
)
-
尽管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已成为普遍共识,但对异质企业基础研究的结构性特征还鲜有探讨,制约了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从投入与开展方式、内在驱动因素与障碍堵点、政策诉求等方面研究了我国企业基础研究的典型特征。研究发现,在我国基础研究低投入的表象下隐藏着企业基础研究异质性的差异:第一,科学基础型产业企业、更大规模的企业表现出更强的基础研究积极性;第二,“独立开展”是企业基础研究的主要方式,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倾向于独立开展基础研究;第三,科学基础型产业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目标多侧重于提升探索式创新能力,工程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基础研究侧重于发展利用式创新能力;第四,人才和资金缺乏、高风险是阻碍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三大因素,其中,人才、资金的缺乏是限制科学基础型产业企业和工程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主要障碍,而“人才缺乏”是民营企业基础研究的关键痛点;第五,现有企业基础研究支持政策普遍存在惠及度不高和有效性低的问题,资金补助和人才支持政策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资源分配不均衡。本文对深刻认识中国企业基础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对政府针对性地制定面向企业基础研究的政策有一定的启发。
-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人才流动研究
-
柳美君 杨杰 杨斯杰 闵超
-
2025 Vol. 43 (3):
488-506.
-
摘要 (
)
-
科技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智力资源,从科技人才流动角度解决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Scopus数据库的科学文献大数据,本文识别出超过95万件与中国内地机构相关的科技人才跨国流动事件,运用描述性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及双重差分,分析中国与6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简称沿线国家)间的科技人才流动现状与发展,并评估“一带一路”倡议(简称倡议)是否以及如何提升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科技人才流动,及其政策效应的异质性。倡议提出后,沿线国家在中国科技人才跨国流动自我中心网络中的位置有明显提升;倡议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在与中国开展科技人才流动方面的均衡性发展;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有利于加强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科技人才流动的提升作用;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科研合作,能强化倡议对中国与沿线国家科技人才流动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为优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科技人才互动提供参考,有利于提升中国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效率。
-
公众参与算法歧视治理:一项技术民主化研究
-
陈强强 张碧云
-
2025 Vol. 43 (3):
507-513.
-
摘要 (
)
-
算法歧视及其危害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高度重视,公众参与算法歧视治理由此兴起。公众参与算法歧视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芬伯格“设计批判”民主化思想,尤其自下而上方式的公众参与算法歧视治理,不仅是技术治理的直接民主模式,而且提供了具体考察和推进技术民主化实践的良好契机。公众参与算法歧视治理直面算法开发和算法审计的上游,故天然具有民主性质。尽管算法歧视治理的民主化较初步,但将来有望揭开人类技术民主政治新的一页。要警惕算法滥用对民主政治等的重大危害,务必将算法歧视治理纳入民主范畴;应促进自上而下方式和自下而上方式的结合,加强算法开发者和公众之间的沟通与信任,籍此构建一种基于协商民主的公众参与算法歧视治理,推动算法歧视治理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理论与方法
-
数智驱动的科学学:国内理论科学学研究综述
-
郑碧丽 侯剑华
-
2025 Vol. 43 (3):
514-522.
-
摘要 (
)
-
当前数智化时代,数据密集型的学科范式促进了数据和计算驱动的科学学研究的兴起。科学学的大数据越来越丰富,加之强大的数据分析技术,为科学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基于对国内近五年在科学学元研究和理论科学学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探讨科学学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当前国内科学学元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以及科学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等主题领域。理论科学学研究集中在科学发展规律、科学家生涯规律、科学合作规律及模式等方面。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科学学研究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学科理论体系不够健全、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和研究范式不够成熟等方面。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学研究需回归贝尔纳科学学传统,并实现研究范式的新突破。科学学发展应从学科导向转变为问题和需求导向,不断推动社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责任规范研究
-
张迪 张力伟
-
2025 Vol. 43 (3):
523-529.
-
摘要 (
)
-
负责任的治理与负责任的创新是科技伦理治理的基本议题,科技伦理治理的责任规范是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前提。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责任规范是对人类创新活动进行责任约束,使其合乎伦理社会的期望。在其架构中,实现善治愿景是基本起点,以明确向善为核心的科技活动伦理边界。在达成协同共建与责任共担的主体行动共识中,进一步形塑以科技为人准则展开的责任网络。在此基础上对治理过程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责任落实要求。为此,从价值层面、制度层面、主体层面、保障层面提出系统建议,以期构建并完善科技伦理治理的责任规范体系。
-
道德人工智能的可信任性
-
朱国义 吴瑾菁
-
2025 Vol. 43 (3):
530-537.
-
摘要 (
)
-
可信AI争议不定背景下,道德人工智能同样无法免俗。基于人际信任进路的质疑者,认为道德人工智能不同于人类主体而不可信。但基于AI算法实证研究显示,人们并非厌恶算法,甚至存在着过度信任。人们不关心建议来自何处,而更关心建议是否道德。获得道德的建议,显然有助于帮助人们作出道德的决策。这凸显出道德人工智能可信的关键点,即帮助人们作出符合道德的决策是其可信之维。道德人工智能可信任性在于,它是混合式策略的学习者,能够掌握人类伦理道德;是合格的道德环境监测器,为道德决策提供所需信息;是知识丰富全面的“伦理专家”,为道德决策提供顾问服务;是尊重人类自治的道德促进者,允许多元化道德视角,以启发式提问增强人类的道德能力。
-
新技术革命思潮在中国———以《第三次浪潮》为例
-
朱晓艳 杜磊
-
2025 Vol. 43 (3):
538-547.
-
摘要 (
)
-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初现端倪,以《第三次浪潮》为代表的未来学著作借中外文化交流之势传入中国。由于其对信息文明的超前预言使正在思考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中央领导层备受启发。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共中央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对策大讨论,《第三次浪潮》和其他未来学著作也随之在此次对策大讨论中持续热销。这次新技术革命思潮的传播事实上开启了社会各界从信息文明的视角全面了解世界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为此后四十年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蒙。
-
面向有组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主题挖掘
-
黄璐 任航 曹晓丽 陈翔
-
2025 Vol. 43 (3):
548-559.
-
摘要 (
)
-
开展有组织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发挥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其中,对产学研“合作主题”的有效识别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首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复杂网络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主题挖掘方法,首先,围绕“有组织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概念和主题特征进行深度剖析,提出产学研合作主题应具有高价值性和强相关性两大特征;其次,基于论文数据和专利数据分别构建“科学主题词-学研机构”双层网络和“技术主题词-企业”双层网络,其中,SciBERT模型被用来构建科学和技术主题词语义网络,基于Node2Vec的链路预测模型被用来预测未来的科学和技术主题词语义网络;之后,应用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社区发现、机器学习等方法对主题的新颖性、基础性、广泛性、成长性、前瞻性五大指标进行测度,识别高价值的科学主题和技术主题;最后,对语义相似度指标SimDoc进行改进,计算科学主题和技术主题之间的相关性,遴选产学研协同潜力大的“科学主题-技术主题对”。本文选取人工智能领域开展实证研究,对提出的研究方法进行验证。本研究能为国家、区域和行业组织高层级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重要的量化决策参考。
创新探索
-
区域创新效能的提升路径研究:功能观视角
-
杨博旭 柳卸林 王宁
-
2025 Vol. 43 (3):
560-570.
-
摘要 (
)
-
高效能的区域创新体系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基于创新体系功能观视角,构建了“主体-环境”的创新体系效能理论模型,分析了“十三五”时期省级区域创新体系效能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单个条件并不能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高效能或低效能。通过主体与环境功能之间的交互,构建三类效能提升路径:包容性创业型区域创新体系、金融服务型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自循环型区域创新体系。其中,包容性创业型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劳动密集创业型创新体系和生产密集创业型创新体系两类;金融服务型区域创新体系包括自循环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和外向型金融服务创新体系两类。未来,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效能应聚焦,因地制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对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和提升科技攻关能力。
-
赶超型使命驱动创新的政策编排与实现路径
-
王雪原 高宇琳
-
2025 Vol. 43 (3):
571-583.
-
摘要 (
)
-
赶超型使命驱动创新(CMOI)是使命驱动型创新(MOI)的一种类型,是破解我国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本文综合政策颗粒和资源编排等理论,构建“政策编排-三链协同-CMOI”的研究框架,揭示不同阶段CMOI实现的内在规律,选择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开展案例检验。研究发现:原路模仿阶段,政府通过弥合型政策编排,增强链内合作,形成三链独奏共守的链式协同模式,增强产业基础实力和保障能力。弯道加速阶段,通过糅合型政策编排,形成以产业链为主导,创新链、服务链辅助的伴奏共兴的协同模式,提速产业现有技术创新。并线超车阶段,通过融合型政策编排,三链交互主导,形成三链合奏共生的链式协同模式,联合超越领先,最终实现CMOI全过程。
-
制造企业如何构建数字平台能力———基于“数字—业务”能力融合视角
-
苏敬勤 张雅洁
-
2025 Vol. 43 (3):
584-593.
-
摘要 (
)
-
构建内部平台已经成为供应商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但如何将外部数字能力与内部业务能力融合以形成数字平台能力的过程暂付阙如。通过对五家领先构建内部平台的供应商企业进行纵贯式案例分析,探究了数字平台能力的构建路径与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数字平台能力构建遵循“平台基础能力—平台应用能力—平台复合能力”的演变路径,呈现出“横向拓展—垂直提升”的进阶特点;(2)“数字—业务”能力通过“移植—调试—嵌构”三种策略逐步实现了“空间—跨域—结构”的融合,以此推动数字平台能力的最终形成。研究结论打开了制造企业数字平台能力的“黑箱”,丰富并拓展了数字平台能力构建及能力融合策略的相关文献,对制造企业构建内部平台加速数字化转型具有指导意义。
-
基于参与、推动与引领的全球科研贡献解析
-
李春东 马廷灿 岳名亮
-
2025 Vol. 43 (3):
594-607.
-
摘要 (
)
-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全球性的广泛关注。为更准确判断我国当前的国际科学地位并明确全球主要国家的科研贡献,该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使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包括SCI-E和SSCI)数据库,从参与、推动和引领等3个视角出发,引入全球科研参与度、全球科研推动度、全球科研引领度和全球科研贡献度等4个指标,对我国和全球主要国家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全球科研参与度方面,美国长期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增速最快,目前已跃升为全球最重要的参与者。在全球科研推动度方面,美国一直保持领先,但我国在20年来进步迅猛,目前也已与美国并驾齐驱。在全球科研引领度方面,美国长期占主导地位,我国正快速追赶,但整体实力依旧相对较弱。从整体科研贡献来看,美国、英国、德国等传统科研强国科研地位依旧领先,但我国增长势头强势。主要国家全球科研贡献度的相对变化反映出各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也预示着未来全球科研格局将进一步重构,我国有望跃升为全球科研进步的主要贡献者。
-
人工智能发展下的权力扩散态势解析与挑战应对
-
部彦君
-
2025 Vol. 43 (3):
608-616.
-
摘要 (
)
-
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政治、经济以及人类社会所有领域决策的分散化提供了可能,为权力的流动与扩散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与物质条件。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最具有代表性和颠覆性的高新技术,拥有军民两用、更迭周期短并易于复制与传播的技术特性,具有天然的技术外溢倾向。在人工智能技术代差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技术会在与权力发生深度互嵌的过程中改变权力流动与扩散趋向,带来一系列的全球治理问题。为了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可能带来的人机共生、共治的未来做好相应的制度与理论准备,本文将在分析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权倾向的基础上,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横向权力竞争与纵向权力冲突问题,试图寻找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全球治理策略。
前沿与观点
-
高比例的收益分配是否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来自中美高校的证据
-
康旭东 冯晓晨 林德明 郝涛
-
2025 Vol. 43 (3):
617-629.
-
摘要 (
)
-
自2015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颁布以来,我国各个高校普遍提高了科技成果完成人的转化收益比例,目前已经成为收益分配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为探究高比例的收益分配能否起到预期的激励作用,利用双重差分模型,选取中美两国重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平衡面板数据进行政策效果的评估。结果表明,高比例的收益分配并未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正向、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但是高比例的收益分配起到了信号传递的中介效应,其中介效应影响了资金投入等控制变量,同时此效应对转化水平不同的高校存在异质性的作用。
-
城乡差异与媒体使用对科研机构信任的影响研究
-
董旭 罗逸琳
-
2025 Vol. 43 (3):
642-650.
-
摘要 (
)
-
当前社交媒体上“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抵触情绪映射出专家群体陷入失信危机的现状。专家话语权旁落的当下,以科研机构为代表的建制化专家系统是否也遭遇了公众的信任危机?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年数据,本研究探究了城乡差异与媒体使用对科研机构信任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显示:农村居民的科研机构信任度比城市居民更高;互联网使用频次与科研机构信任显著负相关;电视使用频次对科研机构信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电视及互联网的使用频次调节了城乡居民对科研机构信任的差异,电视使用频次的增加提升了乡村居民的科研机构信任,互联网使用频次的增加却削弱了乡村居民的科研机构信任。文章探讨了导致上述结果的潜在原因,并就如何针对城乡居民开展有效的科学传播提出建议。
-
我国科技新闻内容失范现象:危害、成因与治理
-
向小薇 周建中 张思光 杨玉良
-
2025 Vol. 43 (3):
661-670.
-
摘要 (
)
-
科技新闻是沟通科技与社会的重要桥梁,是弘扬科学精神、回应公众科学期待的重要载体。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介社会化,近年来,科技新闻内容失范现象频频发生,阻碍了公众理解科学的进程,不利于培植科技创新长远发展的社会土壤。本文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译码”理论,系统分析了科技新闻生产传播过程中的失范现象与成因,发现在科技新闻内容生产传播的“科学界-媒体”环节和“媒体-公众”环节均存在功利性编码意图和“传受不对称性”两类导致信息失真的情形。面对失范现象,当前我国科技新闻规范治理机制存在缺少科学界权威把关发声、科技新闻监管政策效能不足以及互联网科技新闻面临审核困难等问题,从建立健全规范制度和弥合科技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受不对称性两方面,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科技新闻规范治理的对策建议。
书评
-
《智慧计量:科学计量学使用指南》评述
-
翟琰琦 杨立英
-
2025 Vol. 43 (3):
671-672.
-
摘要 (
)
-
介绍和评价科学计量学领域的最新译著《智慧计量:科学计量学使用指南》。该书系统探讨了科学计量学的理论、核心指标和科研评价等内容,尤其从实践角度对指标设计的方法、局限性及在应用中可能的误用情况进行阐述,既具备理论深度,又注重实践应用。本书既适合从事情科学学研究工作的研究者阅读,也能够为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了解和应用科研评价方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