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2024年 42卷 11期  刊出日期:2024-12-15
上一期 |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基于三维框架的我国科技伦理治理政策分析
  • 郝凯冰
  • 2024 Vol. 42 (11): 2241-2253.
  • 摘要 ( )
  • 完善科技伦理治理政策体系是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保障的必要前提。以1999年至2022年我国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科技伦理治理相关45项政策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科技伦理治理政策外部属性分析发现,注册力度时序演变在2001年、2007年、2020年呈现三个波峰,政策颁布部门的机构类型涵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党中央以及卫生管理部门、药品管理部门、科技、教育等管理部门的立体结构,从发文数量以卫生管理部门占比43%居首。构建科技伦理治理过程(X)-政策工具(Y)-政策客体(Z)三维的政策内容分析框架,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发现科技伦理治理过程维度聚焦于科技伦理监管的政策文本数量以占比48.2%居首,政策工具维度以系统变革工具35.2%、权威工具占比34.2%居前,政策客体维度以科技机构为占比52.3%为主;X-Y二维分析发现监督管理、反馈改进环节综合运用了五类政策工具,举报披露仅运用激励工具、象征与劝诫工具两类政策工具;X-Z二维分析发现教育咨询、监督管理、调查处理阶段均覆盖了各类政策客体,举报披露阶段的政策客体缺乏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科技机构的精准要求;三维交互分析政策文本整体分布不均衡。提出完善科技伦理治理政策体系为规范科技创新秩序提供制度遵循、构建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特色的科技伦理治理联动落实机制、建立基于科学数据数智化平台的科技活动全过程监管链支撑政策实施效能等建议。
  • 新兴技术弱信号识别:理论模型与测度方法
  • 韩盟 陈悦 王玉奇 谢俊杰 崔林蔚
  • 2024 Vol. 42 (11): 2262-2274.
  • 摘要 ( )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尽早解读、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在信号背后的风险挑战。”这正对当前愈加重要的科技自立自强和技术预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兴技术弱信号的识别研究价值凸显。研究中,以范式转移理论、知识层次理论和意义建构理论为基础,梳理了新兴技术弱信号识别的理论基础,构建出新兴技术弱信号识别的理论模型;从新颖性、关注度和成长性三个维度设计出六项二级指标及其测度方法,创建了基于三元计量特征的新兴技术弱信号识别方法。最后,以量子信息技术领域为实证对象,2011-2016年数据进行方法检验,2017-2022年数据进行识别预测,评估判断出量子中继、量子网络、量子纠缠浓缩、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点医学共五项当前量子领域新兴技术弱信号,证实了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可以辅助研发人员和管理决策者做未来技术的研发判断。
  • 平台与新组织思想兴起
  • 宋锴业 徐雅倩
  • 2024 Vol. 42 (11): 2275-2285.
  • 摘要 ( )
  • 作为组织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平台几乎已经影响着国家、市场和社会的所有部门,先后成为管理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社会学、信息与传播等学科关注的焦点。论文解释了为什么经济、社会、政府各领域的组织迈向平台组织的模式——平台组织的兴起是早期知识、创新需求推动下的企业解决复杂生产和服务悖论的举措,又先后引入到市场、政府领域,用于解决那些不断变化的复杂市场或社会问题,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些部门之间形成了知识和形态转换。在不同领域转换中,平台组织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组织逻辑,并带来了累积后果,这些累积的后果突破了经典组织与管理理论的基本假设,使得数字时代的组织与管理理论由文件治理到数据控制,由规则控制到算法控制,由基于规则的监管到基于原则的监管。最后,平台组织的兴起突破了国家、市场和社会概念之间的经典边界,使共同治理的范式提上国家治理议程。而中国平台经济发展、平台政府构建为从中国治理实践中总结平台组织发展规律,提炼可复制的平台组织治理模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富矿。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理论逻辑与过程机理
  • 尹西明 钱雅婷 武沛琦 陈劲
  • 2024 Vol. 42 (11): 2286-2294.
  • 摘要 ( )
  •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但现有相关研究与实践尚未实质性突破传统线性范式,难以有效破解制约转化的突出瓶颈。本文批判性回顾科技成果转化从线性范式到平台范式和场景范式的跃迁过程,基于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构建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框架,解析典型场景与转化逻辑;进一步揭示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机理,提出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飞轮模型。本文拓展了成果转化的理论研究视角,为把握范式跃迁机遇,突破瓶颈,提升成果转化体系效能,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启示。
  •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与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基于嵌入的视角
  • 任志宽 李栋亮 马文聪 黄舒阳
  • 2024 Vol. 42 (11): 2295-2304.
  • 摘要 ( )
  • 采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选取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研究对象,构建“嵌入动因—嵌入路径—嵌入成效”的分析框架,研究新型研发机构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行为动因,揭示新型研发机构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实现机制,从管理实践角度提出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嵌入性和双边嵌入性是新型研发机构组织性嵌入的行为动因,认知嵌入、关系嵌入和社会嵌入是新型研发机构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路径,生态系统优化、集聚创新动力、创新要素保障和经济社会效益是嵌入成效。两者嵌入是双方行为动态演化的结果,呈现自组织、自适应、自循环的发展特征,嵌入程度对嵌入成效会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试和优化。
  • 日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产业发展演化探究
  • 刘子洋 黄孚
  • 2024 Vol. 42 (11): 2305-2317.
  • 摘要 ( )
  • 进入大科学时代,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仅是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也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文中以国际典型的同步辐射光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对象,研究分析了日本政府在二战后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中大力推进同步辐射光源布局建设的同时,积极尝试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利用模式和演化路径,打破了国际上光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国家中央政府或超国家联合主体投资主导建设的传统模式,通过聚焦产业需求吸引多主体参与,初步实现将光源从政府建设和长期供养的科学研究装置转变为在市场需求驱动和竞争下具备自我造血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装置;梳理了部分代表性光源具有特色的产业服务运行机制,对于我国当前及今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地区数据要素、数字技术水平与其经济增长
  • 郑健壮 钱元旻 陈立峰
  • 2024 Vol. 42 (11): 2318-2329.
  • 摘要 ( )
  • 作为数字经济核心生产要素的数据要素,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探究的一个学术问题。在回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数据资产价值代替数据要素规模,构建了以地区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地区数据资产价值为解释变量、数字技术水平为中介变量以及数据流动性为调节变量的回归模型,并利用我国大陆除新疆、西藏和内蒙古外的28个省份的2011-2020年十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数据要素(资产)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数字技术水平在地区数据要素(资产)与其经济增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3)数据流动性在地区数字技术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即数据流动性越高,数字技术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显著。(4)地区数据要素(资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着异质性,中西部地区数据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仍无明显促进作用,其关键原因在于该地区的数字技术水平的整体低下。
  •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TOE 框架的实证分析
  • 白雪洁 王欣悦 宋培
  • 2024 Vol. 42 (11): 2330-2341.
  • 摘要 ( )
  • 依据禀赋优势和环境条件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潜能的内在要求。文章首先基于TOE框架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其次采用中国2010-2020年上市公司数据展开实证检验,并判断不同影响因素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相对重要性,最后从企业、地区层面展开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从内因来看,技术员工占比、研发投入、高管学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内部因素,从外因来看,由同行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跟风效应”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外部因素;根据方差分解方法和夏普利值测算结果,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跟风效应”突出,而内部动力相对不足;异质性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跟风效应”在东部地区和强知识产权保护地区有所弱化,成长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加依赖于内部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强数字人才培养、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完善企业融资体系以及优化数字营商环境,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外动压力”向“内部动力”转变。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高管学术经历视角
  • 戴鹭 廖辉 罗守贵 孙雅慧
  • 2024 Vol. 42 (11): 2342-2354.
  • 摘要 ( )
  • 摘 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中国政府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的重要部署。该研究从企业层面出发探究高管学术经历对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管学术经历可以显著加强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融合,增加了5.2%的产学研合作专利产出,该正向效应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有效。机制分析表明,高管学术经历可以通过资源效应增加企业和高管学术经历任职地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信号效应获得政府产学研补贴以及提高企业研发倾向三种潜在渠道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背景的高管、国有企业以及所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高的企业,高管学术经历对产学研融合的积极效应更大。高管学术经历更能促进国有企业的产学研融合的原因在于其明显促进了国企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高校的合作则与非国有企业无明显差异。该研究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相关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 经纪权力与知识整合:科研社会资本作用机制
  • 郝治翰 刘震 陈阳 王蒲生
  • 2024 Vol. 42 (11): 2355-2364.
  • 摘要 ( )
  • 结构洞理论对社会网络研究贡献甚大,将社会网络分析的关注点从网络构型和连结强度转移到节点位置。根据该理论,社会资本根源于潜藏在网络断片之间的经纪机会,恰当地利用这种机会则会带来至少两种优势:第一,经纪权力,基于对网络断片之间交流通路的垄断控制,行动者可坐收渔利,以经纪人的身份安排其所沟连社群间的关系、控制其间资源流动,获取有利的套利比率。第二,知识整合,行动者在异质社群间担任连结纽带,得以接触并熟谙迥异的思维方式与默会知识,卓有效率地搜集新颖信息,进而率先发现创新机会,促进创新涌现。两种优势指向全然不同的社会机制,大多既往研究却未加甄别、混为一谈。本研究收集Science期刊2000-2018年刊载论文数据构建网络模型,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结构洞社会资本在科研场域的适用性,并比较结构洞两种优势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科研合作网络中占据结构洞位置对收获同行承认有促进作用;知识整合的作用强度高于经纪权力。
  • 世界各国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优势学科比较———基于1981 - 2020 年著名国际科技奖项的探讨
  • 李强 孟宪飞 董照辉
  • 2024 Vol. 42 (11): 2365-2375.
  • 摘要 ( )
  • 本研究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活动投入产出模型,将用以表征国际一流学科的创新知识产出,从传统的论文、专利等成果形式,后移为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并主动给予高额奖金和崇高荣誉的国际著名科技奖项。通过定义奖项声誉系数、国别差异系数、优势衰减系数和规范化的学科优势指数计算,该方法能够较好地从国家、机构层面对学科总体和各学科优势进行比较。根据176个奖项1981-2020年6469人次授奖数据对71个国家的261个科研机构和480所高等院校的测算结果,虽然我国学科优势指数整体排在全球第12位,且同济大学和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建筑和农学领域分别进入全球前10位,但相比于我国发表国际论文数量比肩美国的领先优势仍有巨大落差,反映出我国在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明显差距。这种显著差距警醒我们要避免单纯以“漂亮”的国际论文及其衍生指标来评价学科发展水平、制定发展战略、配置科技资源,以免造成重大战略误判。除此以外,本研究还针对现有科研组织模式和绩效评价导向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立著名国际奖项标准规范并将其纳入统计评价体系,改变科研人员绩效工资与年度考核结果直接挂钩的评价导向,以及提升我国科技奖励体系对原始创新的识别度、提升国际化水平并设立中国特色国际科技大奖等方面给出政策启示。
  • 组态视角下制造企业绿色战略导向的驱动因素研究
  • 肖静 曾萍
  • 2024 Vol. 42 (11): 2376-2386.
  • 摘要 ( )
  • 制造企业形成积极的绿色战略导向是推进绿色转型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研究基于TOE理论框架,提出企业绿色战略导向的整合驱动模型,并运用NCA和fs-QCA方法对371家制造企业的一手调查数据展开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企业绿色战略导向是多个前因条件复杂作用的结果,不存在形成积极/非积极绿色战略导向的必要条件。(2)积极绿色战略导向的驱动模式有3种,分别为“全要素协同型”、“技术-资源驱动型”、“技术-竞争驱动型”,其中“全要素协同型”分布最为普遍。(3)非积极绿色战略导向驱动模式有1种,为“技术-竞争缺失型”。(4)技术条件是企业绿色战略导向最重要的驱动因素。(5)在特定情境下,不同条件、不同因素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最后,从企业管理者与政策制定者两个方面为促进企业形成积极绿色战略导向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建议。
  • 认知灵活性、数字领导力与企业数字化转型
  • 赵亚普 成诗雨 刘德鹏 党蓓蕾 张文红
  • 2024 Vol. 42 (11): 2387-2396.
  • 摘要 ( )
  •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管理者认知思维重塑的过程,但鲜有文献从管理认知角度研究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本文基于高阶梯队理论,构建“认知灵活性-数字领导力-数字化转型”的分析框架,提出管理者认知灵活性是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认知特征,数字领导力是管理认知灵活性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同时,整合特质激活理论,进一步提出组织外部IT能力是管理认知灵活性发挥影响的关键情境因素。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管理认知灵活性推动数字领导力构建进而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有积极影响,外部IT能力对管理认知灵活性与数字领导力关系起着积极调节作用。本文从管理认知视角丰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引。
  • 技术联盟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 李梦雅 宋喆 郝晨
  • 2024 Vol. 42 (11): 2397-2408.
  • 摘要 ( )
  • 面临外部技术竞争加剧和内部创新高风险性的双重困境,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加入技术联盟以实现创新活动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本文考察了加入或组建不同类型技术联盟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引入内外部创新环境因素探讨其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高校、科研机构间的技术联盟能够显著提升创业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间技术联盟能够显著提升创业企业的财务绩效。在考虑了样本自选择、互为因果等内生性问题并运用替换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高校、科研机构间技术联盟主要通过帮助企业利用行业溢出研发资源、提高研发投入产出效率两条途径影响创新绩效;企业间技术联盟主要通过提高企业市场运营效率、强化社会资本两条途径影响财务绩效。与此同时,研发强度和市场竞争强度能够对高校、科研机构间技术联盟与创新绩效、企业间技术联盟与财务绩效及其作用机制起到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本文从联盟成员差异性视角贡献于创业企业绩效相关研究,也为创业企业如何借助技术联盟战略带来的关键优势和发展契机以实现自身的飞跃式成长提供了重要启示。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数字技术可供性对跨界创新的影响研究
  • 奉小斌 肖博文 郑汉忠
  • 2024 Vol. 42 (11): 2409-2420.
  • 摘要 ( )
  •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模糊了产业边界,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跨界创新成为创新发展的新范式。基于可供性理论与竞合理论,对486家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积累可供性和变异可供性耦合角度探讨了数字技术可供性对跨界创新的差异化影响以及竞合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高积累可供性—低变异可供性的耦合对渐进式跨界创新有积极作用;低积累可供性—高变异可供性的耦合对突破式跨界创新有积极作用;高积累可供性—高变异可供性的耦合对双元跨界创新互补有积极作用;合作关系正向调节高—低耦合与渐进式跨界创新的关系;竞争关系正向调节低—高耦合与突破式跨界创新的关系;竞合平衡正向调节高—高耦合与双元跨界创新互补的关系。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数字技术可供性与跨界创新的关系研究,也为企业如何实现跨界创新提供了新视角。
  • 数字协同创新的区域数字治理归因
  • 孙大明 胡苏敏 黄菁菁
  • 2024 Vol. 42 (11): 2421-2433.
  • 摘要 ( )
  • 在数字中国背景下,如何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以推动数字协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中国式区域治理框架,以278个地级市为案例,探究不同时段数字治理要素对数字协同创新提升的联动效应及路径选择。研究发现:(1)数字协同创新时间上分为萌芽期和快速发展期,空间上呈层级效应,东部优势明显,中西部加快崛起。(2)萌芽期存在6条高数字协同创新路径,可归为数字政府-环境型和数字政府-产业型。快速发展期存在5条路径,可归为数字政府-环境型、数字产业-社会型和全维度协同型。(3)考虑数字治理演化趋势,单要素而言,数字基础设施和创新环境始终发挥重要作用,数字产业发展于快速发展期作用凸显;关系模式而言,数字政府-环境型模式相对稳定,且逐渐向全维度协同型演进。(4)跨案例比较发现,不同区域数字协同创新提升路径存在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把握数字协同创新发展状况,为探索不同时段发展路径、完善数字治理体系、加速数字中国建设提供重要启示。
  • 在位企业如何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 ———基于组织惰性和动态创新能力的匹配性研究
  • 武建龙 刘禹彤 王珊珊 鲍萌萌
  • 2024 Vol. 42 (11): 2434-2444.
  • 摘要 ( )
  • 颠覆性技术创新是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举措,更是在位企业加速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抓手。尽管在位企业已在相关领域占据优势,但是主动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需要克服更大的组织惰性。为此,通过对恒瑞医药、华为和华中数控三家在位企业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多案例研究,探讨不同组织惰性与动态创新能力的匹配关系下,在位企业实现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第一,遵循“情境-条件-行为-结果”的研究逻辑,提出“组织惰性-动态创新能力-颠覆性技术创新行为-颠覆性技术创新结果”的模式研究框架;第二,在位企业存在移植融合技术变革、协同开发技术改造、自主可控技术跃迁三种颠覆性技术创新模式;第三,围绕组织惰性与动态创新能力间的匹配关系,在位企业可进行颠覆性技术创新模式的动态转换。本研究旨在弥补在位企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不足,并为在位企业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科技金融与企业创新:财政资金有引导作用吗
  • 林青宁 毛世平
  • 2024 Vol. 42 (11): 2445-2453.
  • 摘要 ( )
  • 中国的农业企业面临研发体量不足、研发风险性高的现实约束,外部资金的介入是其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农业企业创新活动获得的外部资金主要包括来自政府的资金(财政资金)以及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科技金融),而财政资金更多的是作为翘板,撬动金融资金参与到企业的创新活动中。基于此,本文以2014-2017年6404家农业企业为样本,在使用SSBM-网络DEA模型测算农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科技金融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效果与影响机制,并探究财政资金的直接影响与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科技金融能够缓解农业企业融资约束、强化农业企业外部合作,但也会产生挤出效应与创新链脱节问题,从而导致科技金融对农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2)财政资金并不能直接提升农业企业创新效率,但具有一定的监督和纠正作用,因此财政资金有助于缓和科技金融超过阈值后对农业企业创新效率的负向影响。然而,财政资金并没有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即当科技金融未超过阈值时,财政资金在科技金融对农业企业创新效率影响中无显著的调节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农业企业如何有效发挥科技金融的效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 创新策源与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径发展
  • 王建华 赵柯 谢清泉
  • 2024 Vol. 42 (11): 2454-2464.
  • 摘要 ( )
  • 厘清政府干预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以技术知识基础为调节和以创新策源能力为中介的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利用2010-2020年中国139个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干预对城市技术发展路径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干预促进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径的发展作用的发挥,显著依赖城市技术知识基础的正向调节作用;创新策源能力在政府干预和技术发展路径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渠道作用,且创新策源能力的中介效应大小受到城市技术知识基础的正向调节。政策上主张政府干预偏向需要紧密结合区域的知识基础,并通过加强区域创新策源能力的质量建设以促进城市技术路径发展的模式。
全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