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 当期目录
  • 过刊浏览
  • 阅读排行
  • 下载排行
  • 引用排行
2024年 42卷 10期  刊出日期:2024-10-15
上一期 |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AIGC 如何形塑“智能沟”:生成机理与弥合路径
  • 林晶珂 贾鹤鹏
  • 2024 Vol. 42 (10): 2017-2027.
  • 摘要 ( )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融入社会生活、参与知识生产,同时在塑造新的数字不平等现象,学界对数字鸿沟固化与深化的担忧也与日俱增。本文聚焦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背景,延续人工智能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的理论脉络,重点回答AIGC如何形塑“智能沟”这一问题。技术机理层面,“智能沟”包含数据、算法和算力三个维度;社会影响层面,体现为社会分层理论向数字领域的延伸,表现为人人分化、人机分化两个维度,本质上是国家、区域或个体运用数字资源参与发展、共享发展与自主发展的能力差异;弥合路径层面,需构筑自立自强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公平规范的平台治理生态、拓展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格局。本文提出的“智能沟”概念不仅是第三代数字鸿沟理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化,而且对于理解数字中国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的内部管理型规制
  • 童云峰
  • 2024 Vol. 42 (10): 2038-2046.
  • 摘要 ( )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其所衍生的风险也表现为输入层风险、隐藏层风险和输出层风险。学界的既有规制路径虽关注到风险的类型化,但忽视了风险应对方案的体系性建构、平台的关键性作用、平台自律与政府规制的双向沟通,也欠缺数字法学思维。为了推进技术创新与风险规避的有效平衡,应在优化既有规制方案的基础上确立内部管理型规制,该模式在学理上因符合风险社会泛在化规制的诉求和社会系统论、反身法理论的基本要义而具有合理性;在规范上因以宪法规范为最高遵循、以数字法律为基本依据、以部门规章为具体规则而有可操作性。为了有效实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部管理型规制,首先应以平台自律为核心,加强企业内部合规建设;其次以政府治理与平台自治的沟通为关键,优先适用政府引导性规制;最后以法律惩戒性措施的贯彻为保障,有序递进地适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倒逼内部管理型规制的完善。
  • 走出“缺失模型”:科学传播的“理智与情感”
  • 于凡 董关鹏
  • 2024 Vol. 42 (10): 2047-2054.
  • 摘要 ( )
  • 走出“缺失模型”是国内外科学传播研究学者的共识,但是具体实践路径却一直存在难以构建科学家与公众平等沟通情境的“老问题”;以及当前媒介环境下,“后真相”现状和“元宇宙”趋势的“新挑战”。 面对这些“老问题”与“新挑战”,“情感传播”是科学传播走出“缺失模型”的突破口。科学是理性的,而科学的传播却需要以情感的传播作为突破口,这看似反直觉的路径,是当下科学传播的必由之路。情感传播承认了公众社会情感的正当性;主张通过“共情”构建科学家与公众间平等交流的情境;并通过践行情感的表达和不断丰富传播渠道,提升科学传播的效果,回应“后真相”和“元宇宙”的时代要求,真正走出“缺失模型”。 但情感传播只是科学传播的突破口,是科学传播打破日益固化的信息“圈层”,触及普通公众并提升传播效果的工具。而科学传播的内核,依然是科学事实。只传播情感而不传播科学,会落入“过分煽情”的陷阱,也丧失了科学传播的基本意义。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并存? ———基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政策的研究
  • 韩洪灵 彭瑶 刘强
  • 2024 Vol. 42 (10): 2055-2066.
  • 摘要 ( )
  • 技术创新与就业稳定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技术进步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对潜在就业问题的担忧。本文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政策为切入点,对2015-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开展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该政策影响企业劳动雇佣的效应与机理。研究发现:(1)“小巨人”企业认定显著增加了企业劳动雇佣规模,且结果稳健;(2)该效应在民营企业、“小巨人”企业密度更高的关键行业、竞争更激烈的行业、区域创新水平低的地区更显著;(3)“小巨人”企业认定通过提高税收优惠程度、增加银行贷款、降低融资约束促进了企业劳动雇佣规模的提升;(4)“小巨人”企业认定通过增加企业劳动雇佣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认定与培育,是推动企业创新与技术进步、实现就业增长的有效举措,对优化中小企业培育政策、实现稳就业保民生具有启示意义。
  • OFDI 与中国投资企业技术进步———基于结构视角下的质性分析
  • 袭讯 陈劲
  • 2024 Vol. 42 (10): 2067-2080.
  • 摘要 ( )
  • 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该如何调整投资策略与知识策略来应对自身知识需求变化和国际投资环境变化已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首先借助知识结构理论与10家中国案例企业构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驱动技术进步的理论模型,认为对外直接投资驱动投资企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包括:①国外关联企业知识基→逆向溢出知识(广度×强度)→知识吸收量→国内投资企业知识基(知识储备数量)→技术进步;②国外关联企业知识基→逆向溢出知识(深度×强度)→知识吸收量→国内投资企业知识基(知识前沿水平)→技术进步。但在不同投资阶段,逆向溢出知识广度和深度所发挥的效用有所变化,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前期受到所有权劣势和内部化劣势的限制,投资企业倾向于以深度为特征的峡谷型结构或者整体均衡且投资活动较少的水池型结构;随着投资企业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提升、东道国区位优势弱化,投资企业会逐渐倾向选择以广度为特征的湖泊型逆向溢出知识结构。
  • 多重制度逻辑、地方政府响应行为与产业升级———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为例
  • 郑爱琳 蓝海林
  • 2024 Vol. 42 (10): 2081-2091.
  • 摘要 ( )
  • 中央政府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响应行为及其效果备受关注却众说纷纭。本研究从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九个城市的政府对中央政府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的响应行为的机理、类型与效果。研究发现,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中央政府逻辑、地方政府逻辑、市场逻辑等多重制度逻辑的不兼容与地方属性的异质性,尤其是地方资源与能力的异质性,交互作用下,样本城市,逐步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响应战略,即“领航”、“支撑”、“辅助”战略;地方政府的差异化响应行为不仅实现了各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目标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而且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形成了以“领航者”为核心,辐射“辅助者”、“支撑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本研究基于多重制度逻辑视角为解释地方政府响应行为的异质性及效果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也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的实现提供了参考。
  • 论数字经济时代的专利“科研和实验使用例外”
  • 李宗辉
  • 2024 Vol. 42 (10): 2092-2099.
  • 摘要 ( )
  • 在数字经济时代,专利“科研和实验使用例外”制度的适用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历史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本文梳理了该制度的严格与宽松解释路径,并发现了我国立法抽象概括和司法有限适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迭代加速性、主体协同性、数据依赖性、交叉融合性等特点,本文分析认为,可以借鉴版权合理使用的“四要素”判断标准,从使用目的、使用客体、使用主体和使用行为,以及使用对专利权人市场利益的影响等方面来认定相关的专利使用行为是否构成“科研和实验使用例外”。
  • 专利质量认知与评价体系研究综述及展望
  • 于馨淼 李文红
  • 2024 Vol. 42 (10): 2100-2109.
  • 摘要 ( )
  • 在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专利质量的认知体系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提升专利质量,打造高质量创新机制的重要依据。从专利质量的概念表述、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回顾,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专利质量的界定尚无统一定论且缺少对“专利本身的质量”的界定,导致专利质量认知体系不够清晰,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各有差异且缺少系统的梳理。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明确承载专利质量的实体应为专利客体,从而确定专利客体质量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专利客体质量为中心的专利质量认知体系,并基于系统的专利质量认知体系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高层次科技人才成长中的地区角色研究———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例
  • 刘晓娟 谢瑞婷 孙镘莉 黄鑫
  • 2024 Vol. 42 (10): 2110-2121.
  • 摘要 ( )
  • 如何根据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流动情况,识别地区在人才成长中承担的角色类型及影响因素,对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度杰青获得者的履历信息,根据关键时间节点将人才的成长阶段划分为孕育期、发展期、积累期及成熟期,以人才成长阶段的标准差计算指标权重进行地区角色的综合评定,采用基尼系数来刻画人才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空间分布态势,最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地区角色的区域性与全球性分布特征、各学科人才的地区培养特点和地区角色关系网络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国内各省市的地区关系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各学科人才的跨区域交流合作正在逐步增强;多功能中心数量参加,其对各学科人才的各阶段都起到支持作用;边缘省市数量呈下降趋势且省市之间有一定的学科差别;国际地区(如美国、德国等)在各学科人才的孕育期、发展期和积累期都起到支持作用。本研究为深入刻画我国各省市在人才成长中担任的角色类型提供了量化依据,有助于全面、客观地掌握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特征,为地区的个性化人才布局和人才的全局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高校“有组织科研”的碎片化困境与突破路径
  • 黄巨臣 萧然
  • 2024 Vol. 42 (10): 2122-2129.
  • 摘要 ( )
  • 高校“有组织科研”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主要目标,但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碎片化困境影响了目标实现。本文借助整体性治理理论思想,关照现实情况,构建“价值—制度—技术—主体”的四维度分析框架,并基于实际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当前高校实施“有组织科研”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学术信念的“疏离”、管理政策的“脱嵌”、数据信息的“孤岛”以及主体参与的“悬浮”等,实则反映出了价值、制度、技术以及行动主体的碎片化问题。从整体性治理思维出发,应从坚持“以学术作为志业”的价值理念、实现“联动式攥指成拳”的政策协同、打通“共享最后一公里”的技术壁垒和探寻“利益最大公约数”的集体行动来协同破解既存困境,高质量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
  • 高校有组织科研核心要素响应机制研究
  • 赵宏媚 赵文华 姚建建
  • 2024 Vol. 42 (10): 2130-2137.
  • 摘要 ( )
  • 在大科学时代,高校有组织科研成为建制化、体系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形式。研究基于高校2010年-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相关数据,以获奖团队为研究对象,采用数理统计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高校有组织科研核心要素作用发挥的基本条件和原理,系统解构并丰富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发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PI(Principal Investigator)跨边界团队、体制机制和文化在有组织科研实践中至关重要,对于制定加强有组织科研策略具有基础性作用。基于“项目牵引、平台集成、团队攻关、生态支撑”的一体化路线,研究提出了建立多元化长效稳定资助机制以发挥竞争性和稳定性资助支撑效能、基于各层次科研平台的明确定位进行任务统筹以取得集成性成果、引领多PI跨边界团队协同攻关以打破组织边界壁垒并降低成本、重视生态建设以盘活有组织科研全局的核心要素发展思路,能够推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有组织科研体系,为提升高校有组织科研效能提供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 平台经济发展与农村创业活跃度
  • 程聪慧 刘昱呈
  • 2024 Vol. 42 (10): 2138-2149.
  • 摘要 ( )
  • 本文在阐明平台经济降低创业门槛、拓宽创业渠道的基础上,使用2013-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考察平台经济对农村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平台经济发展能显著提升农村创业活跃度,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仍具有稳健性。机制分析表明,平台经济通过降低农村居民创业难度、吸引资本流入和劳动力回流促进农村创业。门槛检验表明,平台经济对农村创业活跃度的促进作用随着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的特点,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平台经济对农村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态势。为此,各地应不断加强对平台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持续优化农村创业环境,提升农村创业者的金融服务可得性,以降低农民创业成本和促进乡村振兴。
  • 机会集视角下数字平台企业资源编排过程研究
  • 杨亚倩 蔡莉 詹天悦 修斌
  • 2024 Vol. 42 (10): 2150-2160.
  • 摘要 ( )
  •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平台企业如何高效编排平台内其他主体资源以实现价值创造,是其应对高度不确定环境挑战的核心议题。然而,已有文献缺乏对数字平台企业资源编排过程机制的深入研究。文章运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以树根互联为研究对象,基于“核心概念维度开发-概念之间关系刻画-关系作用结果分析”的建构逻辑,从机会集视角挖掘数字平台企业资源编排的过程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平台企业的资源编排包括资源共享、资源协调和资源更新三个维度;基于手段导向和目标导向迭代逻辑的资源编排与机会集互动是数字平台企业资源编排过程的深层次机制;资源编排与机会集迭代互动有利于数字平台企业的价值创造。研究结论拓展了资源编排理论、LCOR创业理论和机会集研究,同时也对我国数字平台企业的资源编排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 科学伙伴联结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影响研究
  • 丁堃 张春阳
  • 2024 Vol. 42 (10): 2161-2171.
  • 摘要 ( )
  • 与科学伙伴建立联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取成长所必需的技术创新资源的重要方式,这种联结究竟会如何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是一个缺乏充分关注且有待回答的问题。鉴于此,根据动态能力理论与资源拼凑理论等,建立了一个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来探讨科学伙伴联结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借助于312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科学伙伴联结对科技型中小成长具有显著正向作用;(2)资源拼凑和技术动态能力分别在科学伙伴联结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资源拼凑和技术动态能力在科学伙伴联结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之间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论有利于增进对于科学伙伴联结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对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双重身份后发企业如何突破“卡脖子”困局?
  • 牛璐 陈志军 程浩宇 程喆
  • 2024 Vol. 42 (10): 2172-2181.
  • 摘要 ( )
  • 既有研究认为后发企业的追赶与超越具有递进式特点,但在快速更迭且“卡脖子”的特殊情境中,出现了“追赶者”与“超越者”双重身份并存的后发实践,而现有研究鲜有关注到这一独特情境下的双重身份困局,为此,本研究以最优区分理论为切入点,基于海信集团在芯片领域追赶与超越的并存实践为例,探索了当企业同时具备双重身份时,如何利用最优区分机制实现“卡脖子”情境下后发突围这一核心问题。研究发现:(1)“卡脖子”情境下的追赶与超越对企业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这一双重身份的后发实践需要经历孵化期和独立运营期两个阶段。在孵化期,“追赶者”及“超越者”身份分别需要跨越性能门槛和技术门槛,以此为基础进行差异化的补偿协奏。在独立运营期则均需要跨越快速迭代门槛才能进行差异化的补偿协奏。(2)研究构建了双重身份下的整合协奏机制,包括贯穿于孵化与独立运营期的跨越式整合协奏、仅作用于相应阶段的阶段性整合机制。最后,本研究构建了快速迭代且“卡脖子”情境下,双重身份后发企业的最优区分机制的理论框架图,以期为面临双重身份困局的后发企业提供一定借鉴。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基于科学的创新企业治理机制研究
  • 方帅 雷家骕
  • 2024 Vol. 42 (10): 2182-2190.
  • 摘要 ( )
  • 基于科学的企业承担着基础科学成果的商业化使命,同时做一些补充性研究,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如何构建基于科学的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成为该类企业培育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基于科学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形成逻辑、治理功能构建以及治理边界拓展等问题,讨论了内部外因素的耦合机制,提炼了该类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基于科学的企业治理机制的形成和发展的“主导”逻辑是“注重原始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在创新研发人才梯队配置上,以“科学背景”领导团队为核心,以创新研发团队为支撑;在人员激励上,采取具有保障效应的“短期薪酬激励”和具有绑定效应的“股权长期激励”;在股权安排上,采取“长期导向战略投资者”和“科学家控股”的混合股权模式。其治理边界模糊化,“高校+科技园+政府+客户”等多元素治理主体拓展了该类企业的治理边界,发挥内外部治理机制协调互动的耦合效应。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基于科学的企业内部治理的研究框架,对构建中国情境下基于科学的企业内部治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 机会窗口何以触发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
  • 王昶 彭佳琪 何琪
  • 2024 Vol. 42 (10): 2191-2205.
  • 摘要 ( )
  • 机会窗口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提供战略机遇,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为探究机会窗口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中介机制及边界条件,基于MOA理论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并利用战略新兴行业中315家企业样本数据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技术机会窗口、市场机会窗口与政策机会窗口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外在触发条件;技术期望、市场期望是连接机会窗口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桥梁,也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内在驱动力;技术能力是企业跨越创新期望与行动间鸿沟的重要支撑,技术能力较高的企业在机会窗口的刺激下产生的技术期望和市场期望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内在驱动作用更强。本研究揭示了机会窗口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触发机制,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提供理论支撑与借鉴。
  • 科技中介如何影响城市创新———基于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 杨壮 吴福象
  • 2024 Vol. 42 (10): 2206-2215.
  • 摘要 ( )
  • 科技中介对于城市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NTTC)是高级别的科技中介,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成效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深入分析了以NTTC为代表的科技中介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关键作用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NTTC显著促进了所在城市的一般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但更多的是促进了城市一般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政府支持效应、创新要素流入效应和企业集聚效应是NTTC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的影响机制。NTTC对周边城市的创新水平存在“∽”型的空间溢出效应,即能够促进周边适宜距离内的城市创新水平提升,对距离较近或较远的城市影响不显著。城市的区域特征和行政级别会使NTTC对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效应产生差异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可能对于政府部门优化科技中介建设具有参考价值,同时也对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 创业企业如何成功开展颠覆性创新? ———生态系统合法性视角的案例研究
  • 何郁冰 叶凌峰 王志玮 林齐心
  • 2024 Vol. 42 (10): 2216-2227.
  • 摘要 ( )
  • 在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生态系统合法性的获取及演化是创业企业成功开展颠覆性创新的有效机制。通过对迈新1993-2023年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创业企业通过生态系统合法性实现颠覆性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创业企业围绕颠覆性的价值主张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并不断克服各种生态系统合法性障碍,逐步得到创新生态系统内外部行动者的理解和认可,最终实现对现有生态系统价值主张的颠覆或部分替代的过程。在此期间,生态系统合法性经历了“规范”、“认知”和“价值”维度的演化,并依次通过“行为”、“话语”和“意义”合法化策略获取相应的合法性。研究结论对于创业企业成功开展颠覆性创新具有重要见解。
全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