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43卷 4期 刊出日期:2025-04-15
上一期 |
热点议题
-
通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理论与实践
-
张越 郭玥 余江
-
2025 Vol. 43 (4):
673-682.
-
摘要 (
)
-
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正在成为我国形成科技竞争优势、实现科技强国的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是改变传统的科研方法和过程,形成以知识为中心,多元化主体参与、人机协同共生的科研规则体系的集合。文章从“知识进化论”和“范式理论”的双元视角来探究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系统阐述了科研新范式的主要特征,构建了通用人工智能驱动科研新范式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人工智能驱动科研新范式的探索应用进行多案例分析。研究表明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主要包括科研工具、科研组织模式、多元应用场景以及科研应用治理等要素。具体来看,人工智能科研工具通过替代效应、增强效应和自主效应优化传统科研过程;人工智能赋能的科研平台组织模式正变革已有科研范式的基础设施、组织结构、协作机制与人才结构;多学科领域面临的科研瓶颈为大模型提供了训练迭代的应用场景;同时,要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内容属性与社会属性完善新范式下人工智能科研应用治理。研究为我国统筹制定和实施“人工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
大语言模型对科研人员的潜在职业影响探究
-
包芊颖 李亚玲 高金莎
-
2025 Vol. 43 (4):
683-693.
-
摘要 (
)
-
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已在部分科研领域得到应用,并引发了大语言模型对于科研人员职业影响的关注。本文探索利用GPT-4评估大语言模型或由大语言模型驱动的系统的应用对科研人员潜在职业影响,并从知识、技能、受教育水平、工资水平探究职业特征与职业影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会受到大语言模型及其驱动的系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职业任务来看,大语言模型对于标准化、规则化的任务影响较大,对于非标准化、具体化的实操任务影响较小;从知识来看,大语言模型对于人文社科、理学类学科影响较大,对于机械工程类学科影响较小;从技能来看,大语言模型对于逻辑推理类技能影响较大,对于涉及到人际交往、机械操控类技能影响较小;从受教育水平和工资水平来看,大语言模型对于高受教育水平、高工资水平的职业影响程度更大。由此可见,大语言模型可以成为科研人员的生产工具应用到科研工作中,从而提高科研人员的劳动效率、进一步加快科研进程。
-
大模型时代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挑战与中国方案
-
郭小东
-
2025 Vol. 43 (4):
694-702.
-
摘要 (
)
-
从聊天机器人ChatGPT到文生视频模型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赋予人们众多科技红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难以预测的风险和挑战。鉴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广泛性以及其风险的跨境特性,全球范围内亟需构建一个全面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以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然而,由于各国在人工智能技术与治理规则主导权上的竞争、文化价值观念的显著差异以及技术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等多重因素,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进程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陷入了僵局之中。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大国,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等多个维度,提出并构建了一个包容性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包容性治理框架坚持以人为本、协商合作、利益共享、法治约束等基本原则,倡导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同时,它主张运用伦理准则、技术方案和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实施敏捷治理和分类分级管理,以确保数字空间中全球正义的实现。
-
算法决策的社会再嵌入———基于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矛盾平衡
-
严璐璐 郭长伟 程聪
-
2025 Vol. 43 (4):
703-711.
-
摘要 (
)
-
算法决策深度嵌入于社会经济活动而创造价值,但因其自我学习与自适应能力的强化以及人类认知能力的相对弱化,愈发展现出脱离于社会规范体系的趋势,致使算法失当现象频发。传统技术规制和法律规范的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难以实时应对因算法自生长性所带来的技术变异。本文发现算法决策的社会脱嵌根源在于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式发展与人类认知渐进性的非同步性。对此,本文基于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来解释算法决策的社会脱嵌问题,并发展了一个认知增强算法框架。该框架提出了算法空间与认知空间的概念,将技术能力和人类认知能力有机统合以纾解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矛盾,最终实现了算法决策的社会再嵌入。
-
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创新模式研究———基于 CPU 技术头部企业的双案例分析
-
王砚羽 卢婷 刘汝芳
-
2025 Vol. 43 (4):
712-722.
-
摘要 (
)
-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本研究以龙芯中科和天津飞腾两家CPU技术头部企业为案例,探讨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创新模式。得出如下结论:(1)识别出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两种路径,龙芯中科采用“技术引进+学习导向的消化吸收”路径,最终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而天津飞腾采用“技术引进+应用导向的消化吸收”路径,存在卡脖子风险。(2)不同的国产替代创新模式塑造了不同的企业技术能力和生态能力。本研究为理解技术限制背景下的技术主权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利益相关者提供管理启示。
理论与方法
-
生物反应器关键核心技术识别与国别差距研究
-
刘志迎 姚嘉珍
-
2025 Vol. 43 (4):
723-732.
-
摘要 (
)
-
生物医药行业已被全球公认为高技术行业。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方兴未艾,其中作为关键装备的生物反应器在全球究竟处于何等水平,面向未来是否有竞争力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研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两阶段漏斗式筛选模型,一阶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识别生物反应器核心技术领域,二阶段从创新链视角出发构建技术关键程度判断指标体系,从而筛选得到行业内关键核心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筛选结果基础上构建“专利数量-专利质量”技术差距测度模型以研判国别差距。以全球生物反应器行业近十年专利数据为样本进行验证分析,研究发现:生物反应器行业内拥有关键核心技术315项,并主要集中于酶学或微生物学装置(C12M)及水、废水、污水或污泥的处理(C02F)领域;美国在生物反应器领域占据着绝对优势;中国在五个技术领域处于劣势,“被卡脖子”风险较大。因此,中国需要对生物反应器技术进行研发投入和攻关,以驱动该产业可持续发展。
-
多元主体参与下的科技伦理治理机制及其启示———以美国转基因技术为例
-
张慧 刘兵
-
2025 Vol. 43 (4):
742-750.
-
摘要 (
)
-
科技伦理是引导科技向善的方向盘。美国在科技伦理治理方面注重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强调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企业、媒体和公众的协同共治,形成了良好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这种多元主体参与的科技伦理治理机制在美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科技伦理治理效果,也呈现了一些不足与风险。通过有辨别地借鉴美国科技伦理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方式,结合中国国情,从理念、制度和对策层面加以优化,以期为健全中国科技伦理治理的体制机制提供有力支撑。
-
新兴技术跨界融合下多层网络形成及演化研究
-
曹兴 赵凤雅 赵倩可
-
2025 Vol. 43 (4):
751-762.
-
摘要 (
)
-
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出多领域、跨学科和群体性突破等新的特征,创新主体通过跨越技术、组织等边界,吸收、整合异质性创新资源,实现技术间的融合,并在技术领域交叉处涌现出创新点,推动了新兴技术跨界创新的形成。通过分析技术跨界融合和创新主体跨界合作,构建了合作子网络、技术子网络以及辅助子网络的新兴技术跨界融合网络,深入分析新兴技术跨界融合机理,以5G技术和 AI技术的跨界融合为研究对象,运用专利数据对新兴技术跨界融合网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随着5G技术和AI技术的跨界融合,创新主体和技术领域的数量增加,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关系趋于稳定;技术领域间的融合程度增加,创新主体跨界合作、技术跨界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增加;高校和科技型企业是推动5G技术和AI技术跨界融合的主力军; 5G技术和AI技术跨界融合主要集中在电通信和计算等领域,加速推动了智能汽车等技术应用的发展。
-
科学传播中公众认知和情感在行为参与的作用———科学家与公民科学家比较分析
-
张玮锋 贺一
-
2025 Vol. 43 (4):
763-774.
-
摘要 (
)
-
社交媒体兴起使科学传播进入多主体创作的情境,特别是使得科学家与公民科学家更便捷地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科学传播,公众能够平等参与科学并进行互动,而两个主体之间是否会引起不同的公众参与模式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认知参与理论与情绪智力理论,对科学家与公民科学家科普视频的公众评论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揭示公众在观看两类视频时的认知参与度、情感反应对行为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观看科学家与公民科学家视频的公众均倾向于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但观看科学家视频的公众高认知更有助于提高行为参与,而观看公民科学家视频的公众偏离认知给低成本行为带来了更大的正向影响。“惊”情绪被证明是科学家视频中促进公众行为参与的关键情绪,反观公民科学家视频中的情感反应对行为参与的影响更为多样,不同情绪对行为参与的影响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基于研究发现,分别对科学家与公民科学家在线科学传播活动提出建议以促进公众参与科学。
创新探索
-
数字化背景下的社会创新:理论框架与政策启示
-
陈凯华 薛泽华 张超
-
2025 Vol. 43 (4):
775-786.
-
摘要 (
)
-
数字技术具有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给整个社会系统运行方式带来颠覆式影响。社会创新呈现全方位变革趋势的同时伴随着治理难题,亟需构建系统性分析框架以解析数字技术与社会创新多方面的交互演化机理与影响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创新数字化转型。本文立足社会—技术范式,从数字技术与社会系统融合发展视角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社会创新理论框架。文章基于社会系统主体互动、功能实现和制度构建的演化视角,提出数字技术从社会组织形式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社会决策机制创新三个维度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即社会组织形式平台化、共享化、在线化转型;公共服务模式均等化、体验化、普惠化、精准化、个性化、智慧化、高效化、绿色化转型;社会决策机制联通化、科学化、民主化转型。此外,数字化背景下的社会创新治理要求建立数字生态体系支撑社会创新场景应用,加强数字技术背景下的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构建安全与发展协同的数字社会治理机制。
-
跨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
-
周伟 黄涵 江宏飞
-
2025 Vol. 43 (4):
787-798.
-
摘要 (
)
-
数字化转型是跨国企业突破创新的新引擎。从资源基础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基于2012-2021年间中国A股上市的1588家跨国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回归、二阶段最小二乘法等实证方法,探讨了跨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跨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中国跨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其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数字化转型强化了其研发投入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异质性检验还发现,高新技术行业的跨国企业、大型跨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绩效的正面影响更强;国有跨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效应高于非国有跨国企业。
-
网络惯例迭代重塑及对创新赶超的影响———最优区分的理论框架
-
魏龙 闫海 党兴华 吕霄
-
2025 Vol. 43 (4):
799-809.
-
摘要 (
)
-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设立,惯例重塑成为构筑持续竞争优势与创新赶超的关键机制。为了破解数字情境下面对领先企业惯例典范时“求同存异”的战略困境,通过惯例重塑与创新赶超相关研究的梳理发现:网络组织在对标领先企业时存在网络闭合和知识基础的多重区分需求,发挥组合与分离的持续均衡是区别于标杆组织惯例实现创新赶超的基础;模仿同构、补偿协奏与整合协奏的最优区分策略、网络稳定/网络扰动与外部搜寻/知识重用的动态调整,推动了数字情境下“重构者”对惯例典范连接与赋新的迭代重塑过程;惯例的迭代重塑为数字敏捷和数字协同的能力构建与共演提供了动力支撑,数字能力推动了渐进式追赶和跨越式赶超的目标实现,不仅依赖不同技术轨道中主导产品持续升级与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创新路径,而且需要突破双重机会窗口与非对称关系的情景束缚。研究基于最优区分视角构建了“最优区分策略—惯例重塑—数字能力—创新赶超”的理论框架,对于中国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实现持续性的创新追赶与引领具有重要意义。
-
技术积累、政策协同与技术融合
-
张芳 徐曼迟 谢其军 苏竣
-
2025 Vol. 43 (4):
810-822.
-
摘要 (
)
-
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正在成为全球发展的双重驱动力,研究数字绿色技术融合机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数字绿色技术融合特征,研究技术积累和政策协同对技术融合的影响。依托中国5207条省级政策文本,从内容协同和部门协同两个维度构建政策协同指数,并基于专利数据构建中国省级数字绿色技术融合数据集,利用泊松固定效应模型揭示技术积累与政策协同对技术融合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策协同与技术融合显著正相关,验证了政策协同对于技术融合的重要作用;同时绿色技术积累而非数字技术积累是推动技术融合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在技术融合过程中场景技术比通用技术更为关键;此外,政策协同在绿色技术积累与技术融合之间起到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结果不仅为理解和指导技术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协同的新视角和实证经验,也为我国制定和优化数字绿色技术协同提供了政策启示。
-
科学联结与新兴技术创业企业双重困境突破
-
周阳 陈云 鲁若愚
-
2025 Vol. 43 (4):
823-833.
-
摘要 (
)
-
新兴技术创业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往往面临着创新不确定性和组织合法性缺失的双重困境,如何突破助力企业突破双重困境是一个十分迫切但知之甚少问题。从科学联结的视角出发,借鉴社会网络理论,构建科学联结对新兴技术创业企业突破双重困境的理论模型。通过对267家新兴技术创业企业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科学联结对创新绩效与组织合法性有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在一定程度上中介了科学联结对组织合法性的影响,政企关系与企业吸收能力增强了科学联结对组织合法性与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研究结果阐明了科学联结在新兴技术创业企业突破双重困境中的作用,同时揭示了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调节变量。对于新兴技术创业企业的成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
前沿与观点
-
重大工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的实现路径———以“华龙一号”核电工程项目为例
-
杨筱恬 关月 于淼 朱方伟
-
2025 Vol. 43 (4):
834-844.
-
摘要 (
)
-
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事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能否走向经济主战场、能否实现国家战略安全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受制于发达经济体的技术封锁,我国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断供”局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产替代的紧迫性,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极其迫切。基于协同机制与技术产业化研究基础,以关键核心技术由“实验室技术→技术成果转化→技术产业化”的实现过程为主线,以中核工程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探讨重大工程牵动下核电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重大工程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的实现路径是由“一揽子”技术到技术与工程耦合、再到技术与工程交互迭代,进而实现批量化生产的过程。作为重大工程项目的总承包方,案例企业先后通过任务式协同和系统式协同,充分整合与分配各方参与者的资源与关系,推动技术实现产业化。技术成果转化是重大工程项目将技术与工程两个端点相连接的结果,而技术产业化是端点相连后实现互通,进而在后续工程中不断迭代循环的结果。研究旨在丰富我国管理实践中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等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明确技术产业化的实现路径和过程机理,同时也为如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替代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
专利公开制度的技术信息传播功能检视及其实现
-
代志在 朱雪忠
-
2025 Vol. 43 (4):
856-863.
-
摘要 (
)
-
促进技术信息传播是专利制度支撑全面创新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学界对于专利公开制度是否充分实现了其技术信息传播功能的问题产生了激烈争论。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多重经验证据表明,专利公开制度未能充分实现预期的技术信息传播功能。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关于“付诸实践”和“预言性”实施例的专利申请规则不够完善;专利审查体系缺少保障信息公开质量的资源与能力;专利公开文本的表达范式与常规技术信息文献严重脱节。为了更好地实现专利公开制度的技术信息传播功能,落实《专利法》第26条第3款关于说明书充分公开的法定要求,应进一步完善专利法关于“付诸实践”及“预言性”实施例的相关规范;创新并优化现有专利审查体制机制;按照便利研发人员阅读的方式规范专利说明书的表达和信息组织范式。
-
反垄断法与科技企业进入———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
蒋墨冰 李莹 徐晓慧
-
2025 Vol. 43 (4):
864-875.
-
摘要 (
)
-
科技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基于2004-2020年全国工商企业注册信息数据库与城市层面匹配数据,以2008年《反垄断法》实施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识别反垄断对科技企业进入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反垄断法》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城市科技企业进入,且上述促进效应在城市等级高、东部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高的样本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反垄断法》通过改善创新生态、优化营商环境以及提升风险投资水平促进科技企业进入。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垄断法》实施带来的科技企业进入能够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述结论可为城市科技企业培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导提供启示。
-
新型研发机构业务运行与法人身份的属性矛盾
-
胡贝贝 张秀峰 于磊
-
2025 Vol. 43 (4):
876-886.
-
摘要 (
)
-
本文针对新型研发机构业务运行与法人身份的属性矛盾问题,构建了“法人身份-行动环境-组织行为-组织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这对矛盾影响机构运营绩效的内在机理,并采用科技部2022年对全国2412家新型研发机构的调查数据,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总体来看,新型研发机构基于《科技进步法》界定的多元业务运行要求具有公益和市场混成属性,基于《民法典》法人身份规制则仅具有公益或市场的单一属性,两者之间存在矛盾。这对矛盾制约了新型研发机构多元业务的开展,进而具有导致新型研发机构在发展中偏离原始功能定位,回归单一功能属性组织的可能性。政府应着眼新型研发机构群体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开展制度创新,构建基于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以及兼顾公益和市场混成属性特征的针对性制度规范和系统性支持政策。
-
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拼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调查实验的证据
-
伍如昕 向钟淇 王双
-
2025 Vol. 43 (4):
887-896.
-
摘要 (
)
-
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拼凑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295名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实验探究创业情境、个体特征对其创业拼凑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创业情境中的机会创新性、资源约束程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拼凑行为具有显著影响;(2)个体特征中的机会认知信念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拼凑行为,而风险偏好则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拼凑行为影响不显著;(3)高机会创新性和更多的机会认知信念均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拼凑行为,而强资源约束程度则相应抑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拼凑行为。研究丰富和深化了创业拼凑行为前因研究,为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拼凑实践提供了参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