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43卷 5期 刊出日期:2025-05-15
上一期 |
热点议题
-
中国科技安全研究图鉴
-
张潇 苏楠 陈志
-
2025 Vol. 43 (5):
897-908.
-
摘要 (
)
-
科技安全已成为影响中国在国际新格局位势的“关键变量”,是决定国家未来和竞争优势的关键。中国如何在历史性变革交汇期,化解危机抓住机遇,亟待走好科技安全这步先手棋。中国科技安全领域的研究数量较少,且缺乏国外经验借鉴,如何维护和保障中国科技安全的研究成为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岭”,穿越荒岭需要方向指南针。因此,本文在全面研读该领域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科技安全研究的时序特征、主题脉络演变进行分析,力图呈现中国科技安全研究图景,并提出遵循风险问题定位和溯源、目标优化和底线探析、治理体系构建的中国科技安全研究框架。
-
如何下好“留人大棋”———城市吸引力要素感知如何影响个人居留意愿
-
陈丽萍 张娜 晏梦灵
-
2025 Vol. 43 (5):
909-918.
-
摘要 (
)
-
当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正面临日益严峻的人才流失挑战,如何有效留住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已成为这些城市亟需解决的核心议题。运用定量和定性混合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城市吸引力要素(包括人才政策、经济发展、文化氛围以及生活环境)感知如何影响高新技术领域员工居留意愿。基于环境心理学理论构建研究模型,利用来自1200名员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开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个人对于城市人才政策、经济发展以及生活环境的感知,通过影响个人幸福感,进而改变其居留意愿;其中个人对于生活环境的感知对居留意愿的影响最强。进一步基于对11名员工的访谈数据分析解释了不同城市吸引力要素感知的差异化影响。通过深入剖析城市吸引力要素感知对个人居留意愿的影响和机制,研究为理解城市人才保留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也为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启发。
-
GVCs 功能升级与国家间、国家内不平等关系研究
-
范亚亚 许治 胡振绅 周燕
-
2025 Vol. 43 (5):
919-930.
-
摘要 (
)
-
目前,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升级的重要目标。然而,成功的经济升级的社会结果能否在国家之间平等分配,又能否向国家内部的社会阶层平等地传递仍未得而知。本文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功能升级对国家间不平等和国家内不平等的作用机制,为核心经济体和外围经济体不同升级前景带来的价值分配不平等和社会后果提供了新的实证评估。结果发现:首先,相较于GVCs生产功能,无形资产最密集的上游功能和下游功能最具增值潜力,更有助于减少国家间不平等;其次,GVCs上游和下游功能升级引致的积极经济后果未能转化为内部更平等的收入分配。然而,专注于GVCs生产功能更有利于缓解国家内部平等。最后,从影响机制来看,GVCs权力、有效结构变化分别是影响GVCs功能升级对国家间和国家内不平等关系的作用渠道。GVCs上游和下游功能知识垄断资本主义的存在通过构筑GVCs垄断权力,将进一步为占据该功能的行为者创造不成比例的租金。与此同时,GVCs上游和下游功能升级通过促进国内有效结构变化,扩大技能溢价,对国内收入不平等产生负向影响。本文研究结果为通过促进GVCs功能升级降低国家间不平等,实现更平等的国内收入分配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经验依据。
-
政府数据安全风险治理的机理逻辑与优化策略
-
王龙
-
2025 Vol. 43 (5):
931-942.
-
摘要 (
)
-
实现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并有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政府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运用数据生命周期和社会资本理论,提出以“制度-组织-社会”的信任机制弥合数据生命周期理论缝隙的数据安全治理分析框架,为解构政府数据治理风险、实现有效治理提供可有效循环的运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从横向来看,数据生命周期理论为政府数据安全风险治理提供系统性的逻辑进路,可以将内部治理过程和外部治理过程衔接起来,根据整个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数据安全的侧重点进行风险解构。从机理逻辑来看,政府数据安全风险治理是一个系统管理“硬实力”和信任嵌入“软实力”两方面同时作用、双管齐下的过程,需要“软硬兼备”才能营造基于“善治”的政府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
数智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
张秀娥 王卫 于泳波
-
2025 Vol. 43 (5):
943-954.
-
摘要 (
)
-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研究其驱动因素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动态资源基础观,利用2015-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了数智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异质性特征,并对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和市场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1)数智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有显著影响;(2)吸收能力在数智化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关系间发挥中介作用;(3)市场竞争强度在数智化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关系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4)相较于国有、中西部地区、衰退期的企业,非国有、东部地区、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实施数智化转型更能促进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研究结论为企业数智化转型和提升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丰富了相关实证研究。
理论与方法
-
划分科学研究范式的另一种视角———从 AI for Science 谈起
-
刘梦迪 李伦
-
2025 Vol. 43 (5):
955-963.
-
摘要 (
)
-
面对复杂而又充斥着不确定性的科学研究活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广泛应用正引领一种新的科学研究范式——“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范式”。
研究发现,已有关于AI for Science的研究大多依据吉姆·格雷(Jim Gray)的划分方式展开探讨,忽视了科学研究范式划分的不同历史传统。其中,关于科学研究范式的历史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科定位、视域和关注点会形成不同的划分结果。吉姆·格雷的划分方式侧重于科学研究手段或方法的变化,而科学研究活动主要由科研主体、方法和对象组成。与传统的科学研究活动相比,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活动在科研主体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是与以往科学研究范式相比具有显著区别的变革,当然也有科学研究对象等其它因素的变化。追问AI for Science引发的科学研究范式革命,对于考察科学研究范式的划分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
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科技人才研究主题分析
-
李兵 徐辉 程志宇 陶诚 周洪
-
2025 Vol. 43 (5):
964-975.
-
摘要 (
)
-
科技人才是推动国家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结合文献计量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分析了科技人才研究的分布特征、学科交叉特点和发展趋势。结果显示,自2005年起,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显著增长,凸显全球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美国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国等国也展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教育、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多学科科学等学科对科技人才研究贡献显著,新冠疫情、早期职业教育、科技人才信任、公民科学家、科技人才计量、社交媒体以及焦虑和压力等新兴议题正成为研究热点。建议加强跨学科合作,关注科技人才心理健康,并持续评估研究趋势,以期促进科技人才研究领域的发展,为相关领域决策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科学数据集学术影响力归因研究———基于回归分析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双重证据
-
刘智锋 吴亚平 王继民
-
2025 Vol. 43 (5):
976-987.
-
摘要 (
)
-
随着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的不断兴起,科学数据集已成为重要的科研基础性战略资源,对其影响力进行分析和归因研究有助于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本文从数据复用的视角来定义科学数据集的影响力,从数据集自身属性特征、数据集共现网络特征和提出数据集的论文特征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十个因素的指标体系,综合采用传统回归分析和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对科学数据集影响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数据集影响力主要受到数据集发布时间、共现网络特征和变种数等因素的影响,而数据集类型、关联论文的任务数等因素则影响较小;数据集变种数、加载器数量、关联任务数、PageRank值、论文发表时长以及论文作者数与科学数据集的影响力总体上呈正相关;此外,进一步揭示了各个变量对科学数据集影响力的作用曲线。本研究提供了科学数据集影响力背后决定因素的新认识,可为科研机构和人员数据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
科技重大风险研究的范式问题与价值探究
-
徐旭 乔雁 陈凡
-
2025 Vol. 43 (5):
988-995.
-
摘要 (
)
-
在科技重大风险研究的历史上曾出现两次将风险定量化的尝试:第一次尝试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菲施霍夫(B.Fischhoff)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们通过概率论,将风险界定为非喜好事件的发生概率;第二次尝试则发生在本世纪初,以马丁·皮特森(Martin Peterson)为代表的混合主义者们推进了拉斯穆森定量法,将风险界定为危险事件的统计预期值。但遗憾的是,这两种尝试的缺陷在于两个进路过于关注科学层面上对科技重大风险的量化陈述形式,却忽视了对风险本体质性的伦理诉求。所以,当前科技重大风险研究最紧迫的问题是在厘定科技重大风险的问题域基础上调整伦理标准,尊重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重视哲学所具有的前瞻性,打破范式壁垒,在交叉学科范式下引导科技创新,从而将人本价值和共生价值应用到科技创新当中去,增强科技重大风险的管控方略。
创新探索
-
产学合作经历与科学家离群创新的产生
-
韩令晖 陈劲 李习保
-
2025 Vol. 43 (5):
1004-1013.
-
摘要 (
)
-
本研究探讨了产学合作经历如何影响科学家离群创新的产生。通过分析1993至2018年间中国专利数据,本研究采用面板负二项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考察了产学合作对科学家离群创新的作用及其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产学合作经历显著提高了科学家发现离群创新的概率,这可能是因为产学合作增强了科学家对产业目标和思维模式的理解,同时激发了他们对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关注。此外,科学家的组织内搜索资源,如个人创新经验和合作网络,调节了产学合作经历对科学家发现离群创新可能性的影响。具体而言,科学家的创新经验宽度越高,产学合作经历的正面影响越弱;而组织内间接合作者数量越多,产学合作的正面影响同样被削弱。本研究为理解科学家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促进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管理启示。
-
绿色技术创新如何突破同质壁垒和虹吸效应?
-
王震 谢赤
-
2025 Vol. 43 (5):
1014-1026.
-
摘要 (
)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绿色转型、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是其基本路径。本文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收集2010年至2021年风险投资、绿色专利、经营财务等相关数据,构建知识元素-风险资本耦合网络,检验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时可能面临的“同质壁垒”和“虹吸效应”,探究针对它们的突破之道。实证研究发现:首先,绿色技术创新中存在“同质壁垒”,阻碍着知识溢出对专利产出的积极作用。行业领军企业对知识的“封锁”引发“虹吸效应”,将抑制专利在企业间的联合研发;其次,为了突破“同质壁垒”和“虹吸效应”,需要引入外部知识溢出渠道,作为专注于各个行业科技型企业投资的风险资本是突破以上桎梏的一项重要选择;最后,将企业嵌入知识资源-风险资本耦合网络,可以有效突破“同质壁垒”和“虹吸效应”:一方面,风险投资帮助不同行业的创新企业建立联系,打破“同质壁垒”;另一方面,通过耦合网络对行业领军企业实行“去中心”化,克服“虹吸效应”。
-
创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赵文红 任叶瑶 张樑 刘加良
-
2025 Vol. 43 (5):
1027-1038.
-
摘要 (
)
-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创业企业为研究情境,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研究创业企业数字化水平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边界条件。通过对224家创业企业进行问卷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发现:创业企业数字化水平与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拥有平衡的数字和非数字技能的高管团队使得这种倒U型关系变得平缓,较高的行业竞争度使得这一关系变得更加陡峭。研究结论对企业数字化和创新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解,推动了对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创新边界条件的认识。
-
京津冀工业企业研发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基于规模和效率视角的实证研究
-
朱潜挺 王喜悦 章姝 王净文清 吴静
-
2025 Vol. 43 (5):
1039-1051.
-
摘要 (
)
-
摘要:研发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京津冀地区在推动研发创新、降低区域碳排放方面发挥关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尤其是工业企业在研发创新方面起主导作用。研究基于2010-2020年京津冀各地级市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将研发创新分解为效率和规模两个维度,通过指标测算、计量建模和时空分析,实证探讨京津冀工业企业研发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研发规模与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期内,各地区工业企业研发规模稳定增长,创新效率相对波动。(2)研发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影响呈现两阶段特征,以2016年为转折年份最显著,影响显著的空间权重矩阵从地理距离转为经济距离。(3)从规模维度看,通过扩大研发规模降低碳排放强度存在效果的时滞性。(4)从效率维度看,创新效率对碳排放强度的短期影响不明显,需长期积累才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研究创新性地从规模和效率两个维度分析京津冀工业企业研发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影响,探寻其差异化影响路径。研究结果将为合理布局我国城市群内部的研发规模和效率,促进区域协同碳减排提供重要参考。
-
高价值专利对于新兴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
-
彭华涛 祁伟 潘月怡 彭琦辉
-
2025 Vol. 43 (5):
1052-1063.
-
摘要 (
)
-
高价值专利是新兴技术企业的核心知识资产,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支撑,其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于高价值专利影响新兴技术企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2016-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新兴技术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构建高价值专利影响新兴技术企业成长的实证模型,探索TOE视角的研发投入、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行业竞争环境和政府支持对于高价值专利影响新兴技术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包括:高价值专利对新兴技术企业成长起正向影响作用;技术层面的研发投入对高价值专利影响新兴企业成长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组织层面的高管薪酬对高价值专利影响新兴技术企业成长不具有调节作用,但股权集中度对高价值专利与新兴技术企业成长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环境层面的行业竞争程度和政府支持对于高价值专利影响新兴技术企业成长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前沿与观点
-
知识网络、边界效应与技术要素市场一体化
-
卢飞 于海潮 范斐
-
2025 Vol. 43 (5):
1064-1076.
-
摘要 (
)
-
完善以专利自主有序流动为映射的互联互通的技术要素市场网络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领域。基于数据挖掘技术,获取150余万条微观“个体对”专利转移信息,并将该数据合并整理成“城市对”专利转移数据集,进而构建专利转移“边界效应”的因果推断框架,考察专利转移情境下省、市两级行政边界效应。结果表明,专利转移的边界效应确实存在,省、市两级行政边界效应分别为2.05倍和18.42倍,即省内专利转移相当于省际专利转移数量的2.05倍,且专利转移更多发生在同一城市内部的微观个体之间。异质性分析表明,省际专利转移具有地理衰减及“东→西”的方向性衰减特征,中部地区“分散突围”引致中国中东部地区跨板块技术要素市场一体化趋势增强。相反,市界效应则在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更强。结合“有为政府”视角,本文发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可有效弱化边界效应,其与行政保护、数字经济路径等均会强化市界效应。
-
高校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影响流动意愿的实证研究
-
龙梦晴 岳妹蓉 邹慧娟
-
2025 Vol. 43 (5):
1077-1089.
-
摘要 (
)
-
高校科研人员是提升新质生产力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中至关重要。“双一流”建设以来,高校科研人员校际流动频繁且流动失序加剧,其归因多元。与过多指责外部环境因素相比,从科研人员自身角度分析个体特征对流动意愿的影响,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优化,更具意义和价值。研究随机选取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13个省份878名代表性科研人员进行了个体特征如何影响流动意愿的问卷调查,并对统计数据进行描述性、差异性和回归性分析。研究发现,“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我国高校科研人员流动意愿总体上比较强烈,但流动意愿在个体不同特征上存在差异性。其中,性别、年龄、工龄、职称、学校类型、学科领域、婚姻状况等与流动意愿存在显著性差异,学历、所在地域、子女情况等与流动意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职称、学校类型、学科领域、婚姻状况等与科研人员流动意愿存在相关性。基于此,研究针对不同维度个体特征与流动意愿的关系进行了原因探析,提出了多元协同的引导策略,并有针对性地从政府、高校和科研人员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科研人员科学合理有序流动与可持续发展。
-
智库议题注意力分配的驱动因素研究
-
孔媛 朱旭峰
-
2025 Vol. 43 (5):
1090-1101.
-
摘要 (
)
-
哪些因素决定了智库议题注意力分配?中国智库所处的政策知识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议题注意力分配成为中国智库最重要的生产决策,如何在多元政策议题间分配有限资源,成为关乎智库生存的重大问题。本文提出供给方-需求方框架,理解市场环境下智库议题注意力的分配决策;利用社交媒体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形成了2016-2020年中国智库议题注意力数据库;组合包括国务院常务会议、百度指数等在内的多元数据开展实证设计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智库议题注意力受到来自供给方和需求方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政策知识市场的快速形成与发展,在推动中国智库走向职业化的同时,也促使智库需要更灵敏地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以更高的效率完成资源在多元政策议题间的配置。
-
日本技术攻关“举国体制”历史演进及特征研究
-
李岩 穆荣平 李慧敏
-
2025 Vol. 43 (5):
1102-1112.
-
摘要 (
)
-
“举国体制”是一种任务攻关体制,无关社会主义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无关计划体制或市场经济体制,对国外技术攻关“举国体制”的研究,对我国完善技术攻关“举国体制”具有参考价值。国家战略反映一国最高层面的阶段性目标和核心发展需求,以日本不同时期国家战略为界定标准,构建“举国体制”与“国家战略”演进分析框架,考察日本“举国体制”的攻关目标、技术领域和组织模式,归纳总结日本“举国体制”的动态发展特征,剖析其在调整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多元化主体职能定位和主体间协作模式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为我国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完善提供参考经验。日本技术攻关“举国体制”体现如下特征:一是国家战略导向性和动态发展特征;二是重视发挥企业研发能力;三是科学的组织协调机制保障,日本国立科研机构发挥“学”和“官”双重职能。对我国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提出三点政策启示:一是顶层设计层面,提升决策科学性,更好发挥国家战略对科技攻关活动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二是统筹协调层面,多元主体有效协作,更好发挥国立科研机构在科技攻关活动中的辅助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三是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层面,政府要摸清产业发展需求和不足之处,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
道德增强是人类走出生存危机的有效途径吗?
-
周境林 孙玉莹
-
2025 Vol. 43 (5):
1113-1120.
-
摘要 (
)
-
随着科技发展,过度消费引发的气候恶化与资源枯竭,以及高科技加持下的恐怖主义威胁着人类物种的存续。众多伦理学家正在探索如何利用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来增强人类的道德动机与认知能力,以此应对科技发展下的人类生存危机。然而,时代伦理困境的真正根源在于科技时代下经济社会的极端不平等,只有通过社会分配制度改革才能加以应对。由于道德准则具有权威性、优先性和情感支撑性,社会改革的成败依赖于社会通行的道德准则之改善。基于此,需要设想与论证更注重平等的共识道德理想,指引改善通行道德准则与变革分配制度,进而缓解生存危机。在其中,道德增强只能发挥独特的辅助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