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引文动机的生态学解释
李正风;梁永霞
2012, 30 (4): 487-494.
摘要5031)     
对引文动机进行生态学解释,不但能从新的视角理解引文动机,而且可以为引文分析提供进一步的理论支撑。引文的本质是知识流动的载体,是知识与知识发生关联的路径,是为了自己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选择,是在自己引文环境下的选择。引文的复杂动机会造成复杂的结果,但最终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引文与其他文献共生,保留自己的知识基因,最终知识理念传承下去,达到知识之间的和谐发展。
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知识集成模型研究
佟泽华;韩春花
2012, 30 (4): 564-574.
摘要4256)     
知识集成有利于企业的知识创新,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知识集成已经成为了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已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已有研究过多地关注于知识集成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本体构建”等方面,而忽视了对动态环境下的知识集成运行机理的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知识集成在动态环境下由“平稳态”到“激发态”再到“新的平稳态”而变化的特点,提出了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知识集成模型(D-KIM)。该模型很好地揭示了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知识集成状态由于受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等)带来的“外部扰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规律。最后,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动态环境下的企业知识集成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技术路线图构建模型研究
张嶷;汪雪锋;郭颖;朱东华
2012, 30 (4): 495-502.
摘要5283)     
随着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宏观把握技术发展态势、了解技术发展方向、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国家政府、大中型企业以及研究机构愈来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此基础上,技术路线图方法应运而生,并成为技术评价与预测领域的核心工具之一。本文以文献计量学方法为核心,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在定量数据的基础上,引入专家判断,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宏观描绘新兴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技术路线图绘制模型。此外,本文选择了“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展开实证研究,绘制了“电动汽车”领域全球技术路线图,验证了本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颠覆性创新的价值系统分析——以广东省LED照明行业为例
王俊娜;李纪珍;禇文博
2012, 30 (4): 614-621.
摘要4034)     
在综述颠覆性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价值系统的角度构建了一个用于颠覆性创新的分析框架。基于该框架,本文总结了广东省LED照明颠覆传统照明的表现形式,分析了传统照明在位企业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广东省LED照明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的发现
刘则渊
2012, 30 (4): 481-486.
摘要4498)     
科学论文生产与科学合作规模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科学生产力与科研生产关系的互动作用。本文作者回顾了在指导博士生在这一领域选题进行学位论文研究中,意外发现了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这一现象当时博士生的研究已经显示出来却尚未完全意识到。之后,WISE实验室部分成员采用威布尔分布和核心密度估计两种概率密度函数,对WOS数据库中的核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微生物学和纳米科技等学科若干年度的论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合作规模(人数)与论文数量关系的密度分布曲线,证实了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的存在。最后,提出了全面探索科学合作最佳规模现象与定律的设想。
区域装备制造业产学研创新网络的实证研究——基于网络结构和网络聚类的视角
陈伟;张永超;马一博;张勇军
2012, 30 (4): 600-607.
摘要4256)     
创新网络是由于合作创新主体间关系框架演化成网络形态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合作创新组织模式,能够反映创新主体间的知识、信息扩散与转移程度以及合作创新绩效。首先确定网络结构对网络结点、网络聚类对整体网络的创新网络研究框架,在归纳和总结以往学者对网络结构研究基础上,确立了影响网络成员创新产出的网络结构变量。接着描述实证分析思路和数据获得途径,运用回归分析和网络聚类分析方法找出网络成员创新产出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与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发现中间中心性对网络成员创新促进作用的异常结论,最后给出实证结论并加以探讨。
研发投资对全球气候保护影响的模拟分析
吴静;朱潜挺;王铮
2012, 30 (4): 517-525.
摘要4260)     
基于LRICES模型,将研发投资引发的技术进步内生化到模型中,在假设各国未来的研发投资处于较保守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分析研发投资对全球气候保护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内生化研发投资技术进步机制的作用下,至2100年,全球升温2.32℃,全球及各国的碳排放趋势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略微反弹的“倒S”型,全球的碳排放高峰为2032年,中国、美国、日本、欧盟、前苏联、世界其他地区的碳排放高峰分别出现在2034年、2020年、2034年、2022年、2031年、2036年。虽然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较早达到了排放高峰,但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仍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急需落实减排。在研发投资的作用下,文章提出了一个全球减排方案:发达国家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前苏联地区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0%,中国和其他地区从2025年开始总量减排,至2050年碳排放量控制在2005年水平。该减排方案不仅使至2100年全球升温控制在1.92℃,而且在减排经济成本支出、效用损失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原则,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和经济增长。
连锁董事、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段海艳
2012, 30 (4): 631-640.
摘要5132)     
以资源依赖理论为支撑,使用社会网络和社会统计分析方法等,就连锁董事对企业创新绩效、组织冗余的直接影响以及组织冗余的中介效应进行探索性研究,并就基于西方连锁董事实践而构建的资源依赖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包括所有关系在内的度中心性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强连锁数量和地域趋同性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其次,连锁董事对组织冗余的影响中,度中心性、强连锁数量和地域趋同性三个网络因素对组织冗余均有负向影响,其中只有地域趋同性影响显著;最后,连锁董事、组织冗余和创新绩效三者之间,组织冗余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总之,连锁董事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有助于减少组织冗余,而组织冗余的减少并不能改善企业创新绩效。
产品差异化对创新激励的影响研究——基于技术外溢的视角分析
乔芳丽;侯强
2012, 30 (4): 608-613.
摘要4203)     
构建了技术外溢条件下存在产品差异化时双寡头垄断企业R&D投资和产量决策的模型,这一模型是AJ模型的拓展,旨在分析产品差异化程度和技术外溢程度对企业R&D投资和产量决策影响。分析了完全不合作、半合作、完全合作三种状态下企业的决策行为,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和不同状态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差异化程度和技术外溢程度组合条件下企业的决策行为对创新投入、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最后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激励的政策建议。
元评价对提高科技评价质量的影响研究
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
2012, 30 (4): 512-516.
摘要5008)     
从分析元评价的地位和作用入手,探讨科技评价元评价主体、评价质量与元评价的关系等相关问题,构建了宏观元评价的体系结构。认为元评价是跨学科的研究,需要多方面共同协作,推动元评价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入。
基于QFD的组织协同知识创新风险研究
王秀红
2012, 30 (4): 575-580.
摘要3897)     
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是组织协同知识创新的有效手段。但顾客需求的不连续性、异质性和定制化使得协同创新知识网络呈现高度的不确定性。在深入分析知识网络中知识供给与知识需求特征的基础上,运用质量屋特有的需求与技术的转化功能,建立了从知识源到核心企业的知识供给波动模型和逆向的知识需求波动模型,分析了供给和需求扰动下协同知识创新风险,定量地揭示了知识网络中知识需求与供给的内在规律。最后以一个案例仿真了上述模型和过程。
非正式网络对研发团队绩效的影响—以交互记忆系统为中介变量的实证研究
王燕夷;彭灿
2012, 30 (4): 581-590.
摘要4185)     
国内外学者迄今很少研究非正式网络对研发团队绩效的影响问题。本文以交互记忆系统为中介变量,构建并验证了企业研发团队非正式网络与团队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关系。本文所确定的非正式网络(测量)量表由互动强度、网络密度、沟通质量和网络信任四个构面构成。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非正式网络除了可以直接影响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外,还通过交互记忆系统间接影响任务绩效。
基于学科变化的技术应用领域变迁分析
吴菲菲;黄鲁成
2012, 30 (4): 503-511.
摘要4099)     
论文以技术应用领域为分析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和Citespace分析工具,提出通过文献所属学科随时间的变化,跟踪分析技术应用领域变迁的方法,并以磁共振成像技术为例,探讨该技术应用领域变迁的过程和原因。研究丰富了技术未来分析的内容。
纵向一体化专利联营竞争优势比较研究
胡坚
2012, 30 (4): 543-549.
摘要4187)     
纵向一体化专利联营是产业竞争的新趋势,目前理论界对于纵向一体化专利联营模式竞争优势研究较鲜见。本文构建了纵向一体化专利联营模式竞争优势理论模型,比较了独立实体授权的专利联营模式、可独自授权的专利联营模式和集中授权的专利联营模式竞争优势,最后从纵向一体化专利联营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中国货物出口国内技术含量水平测算及影响因素
孟祺
2012, 30 (4): 526-533.
摘要4354)     
利用2001年至2010年中国制造业20个行业的数据,计算了中国出口制造业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上升,出口的技术含量和国内技术含量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但出口技术含量与出口的国内技术含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行业分布上看,所有行业的出口国内技术含量都在增加,但传统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程度较高,高科技行业表现较差。从出口国内技术含量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影响程度大小的顺序依次是国内企业的研发投入、中间产品进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因此,应该加强自主创新,同时提高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进口。
文化差异视角的跨国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
叶娇;原毅军;张荣佳
2012, 30 (4): 557-563.
摘要4118)     
分析了文化差异对跨国技术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跨国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的因果关系;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使用Vensim PLE 软件实现了系统仿真,并验证了文化差异对知识转移效果影响的灵敏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际中文化差异视角下的知识转移过程,能较好拟合文化差异对跨国组织知识转移量的倒“U”型影响,并能为相似的知识转移过程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G7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模式演化及对中国启示
孙玉涛;苏敬勤
2012, 30 (4): 591-598.
摘要4130)     

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国际化概念界定为基础,采用研发强度、技术流动和创新能力作为国际化系统的表征变量,基于二维矩阵识别G7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国际化模式演化路径;在中国与G7国家创新国际化比较参照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加拿大和日本国际化路径作为借鉴,中国技术创新体系国际化适合选择LLL→HLL→HHH路径。

异质产品竞争条件下的跨国并购与技术授权
谢申祥;王孝松
2012, 30 (4): 550-556.
摘要4314)     
借助差异产品双寡头市场竞争模型,分析了在本国企业先行进入本国市场与外国企业展开产量竞争的情形下,一个拥有成本降低型先进技术的外国企业通过兼并或技术授权将其先进技术转移给本国企业时,东道国政府的最优竞争规制政策。研究表明,当两部收费方式的技术授权可供选择时,东道国政府应当禁止外国企业的兼并行为。然而,当技术授权的方式只能采取特许权收费或固定收费时,东道国政府应当视产品的替代程度和先进技术的创新程度等来确定是否应当许可外国企业对本国企业的兼并。此外,当外国企业既可以采取兼并,也可以采取任意一种技术授权方式转移技术时,固定收费的技术授权模式将对东道国最为有利。
基于扎根方法的IT外包企业创新空间的研究
冯俊嵩;杜荣;郑颖勤;PamelaAbbott
2012, 30 (4): 622-630.
摘要4427)     
IT外包中接包方越来越多地参与创新活动,而与之相应的问题是IT外包企业如何拥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对此我们于2010年对16家IT外包公司进行走访及高层访谈,并利用建构型扎根方法对其中9家面向欧美客户提供离岸IT服务的企业的访谈文稿进行分析,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我们使用了适合于质性研究的内容分析软件NVIVO8,获得了IT外包企业创新空间的模型。本研究结果表明:拥有创新空间的IT外包企业具备以下三个能力:知识获取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传统竞争能力。在个人影响力、与客户维持良好关系的伴随影响下,IT外包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和传统竞争能力促进其沟通能力和文化交融能力的形成,再加上比客户在某些技术领域成熟的IT外包技术优势,这三者共同促进IT外包企业创新空间的形成。本研究可为IT外包企业创新空间的定量研究提供基础。
纵向视角下中国技术转移系统演变的协同度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测度
刘志迎;谭敏
2012, 30 (4): 534-542.
摘要4522)     
从纵向视角出发,结合系统论,对技术转移系统进行概念界定及结构解析。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序变量,基于2000-2009年相关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我国技术转移系统演变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我国技术转移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不高,且呈现波动演变态势,其中,技术传播子系统是影响我国技术转移系统演变过程中协同度发展方向和程度的关键因素。最后,针对我国技术转移系统协调度的现状,为宏观调控者提供了政策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