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专稿
-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
陈劲;阳银娟
-
2012 Vol. 30 (2):
161-164.
-
摘要 (
)
-
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文章从整合维度与互动强度两个维度探索构建协同创新的框架,并论述了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与内涵,最后针对协同创新的组织和平台构建提出几点建议。
-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
-
何郁冰
-
2012 Vol. 30 (2):
165-174.
-
摘要 (
)
-
积极推动企业与大学及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是实现中国自主创新的新思考,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因此,有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提出针对“战略—知识—组织”三重互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构建初步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框架。
-
基于区际产业联动的协同创新过程研究
-
高伟;缪协兴;吕涛;张磊
-
2012 Vol. 30 (2):
175-185.
-
摘要 (
)
-
面对当前跨国公司主宰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我国产业通过区际联动形成价值链协同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均衡对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可行途径。将协同创新过程分为信息获取、学习吸收和应用三个阶段,基于四个假设构建了协同创新模型,从五个步骤解析了联动创新过程。模拟发现,技术的可分解性、联动主体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影响协同创新效应的主要因素,联动主体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能力与系统的创新效应存在正向关系,且接受能力的创新效应强于信息能力。政策启示在于,建立与国内外发达国家或区域的链接关系,与增强区域的接受能力,均可增强区际联动的协同创新效应,但是后者效应优于前者。
-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广东省部合作创新实践的研究
-
鲁若愚;张鹏;张红琪
-
2012 Vol. 30 (2):
186-193.
-
摘要 (
)
-
产学研合作具有不断创新的模式。广东省是我国产学研协作创新省市的典范,经过六年的省部产学研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成效。在探索完整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体系的基础上,以广东省为例,通过对中山、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的调研,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设计了新的合作模式,可以为国内其他城市的产学研合作建设提供参考。
-
宝钢的协同创新研究
-
陈元志
-
2012 Vol. 30 (2):
194-200.
-
摘要 (
)
-
企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考虑技术要素与其他非技术要素间的协同问题。企业的技术创新路径是在渐进式创新与突变式创新交替演进的。在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概念框架,梳理宝钢技术创新的发展路径和技术能力的培育过程,从“战略-知识-组织”三个维度探讨宝钢协同创新的内涵实质,印证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
-
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基于保定市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
-
蒋石梅;张爱国;孟宪礼;张旭军
-
2012 Vol. 30 (2):
207-212.
-
摘要 (
)
-
基于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以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保定市新能源及输变电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案例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中国科技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及其机理,解释保定新能源与输变电产业集群如何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在短短十年内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政府引导和创新项目带动下提升集群创新能力的原因与特征。该研究成果对提高科技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学哲学:多元化、碎片化与内在一致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
-
髙剑平
-
2012 Vol. 30 (2):
213-224.
-
摘要 (
)
-
多元化、碎片化是当今科学哲学的趋势。多元化使科学哲学从“内部”走向“外部”,碎片化则使其从“建构”走向“解构”。科学哲学面临着“内”“外”两种困境:逻辑分析方法难以与科学家的具体实践活动达成一致是其内部困境;从知识论到社会学,科学沦落为利益的建构物,科学的本质被颠覆,是其外部困境。困境的哲学根源是“实体”与“关系”的本体论分野以及“主”“客”二元的分裂,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主体无法“表征”客体。多元化与碎片化为科学哲学的内在一致化准备了充分条件,回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从“表征”走向“实践”,则是科学哲学重振昔日辉煌的必须的途径。
-
论科学治理中的科学共同体
-
程志波;李正风
-
2012 Vol. 30 (2):
225-231.
-
摘要 (
)
-
现代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的新特点和公共治理理念的新变革要求改变传统的以“统治”为核心的科学宏观管理模式,走向以“治理”为核心的新管理模式。在科学治理中,科学共同体作为谋求特定利益的科学家组成的社会团体,具有组织性、地方性、民间性、科学性等特征,是科学治理的重要参加者和学术权威,在科学评价、决策咨询、科学传播等领域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
大众生产系统发展动力机制建模——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
-
李志宏;王娜
-
2012 Vol. 30 (2):
232-240.
-
摘要 (
)
-
以现有理论为基础,对大众生产系统的概念予以界定。通过对大众生产系统方面文献的梳理,从参与主体、互动模式、层次结构、评价指标四个方面分析了大众生产系统。利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经过对大众生产系统发展动力模型的边界分析、因果关系分析,建立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一般大众生产系统发展动力机制模型。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研究
-
刘凤朝;徐茜
-
2012 Vol. 30 (2):
241-248.
-
摘要 (
)
-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不同发展阶段中国科技政策制定主体合作网络图谱,提炼网络结构演化的模式特征;通过合作“广度—强度”二维矩阵分析政策主体在网络中的角色演变,并识别网络中的核心节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核心主体在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生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功能演变及其对网络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过程中,整体结构优化与主体功能提升相互促进,并呈现出同步演化特征;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具有体制改革推动和科技发展需求拉动的双重驱动特征。
-
行业内和行业间R&D溢出成本消减效应——基于14227家企业数据实证研究
-
黄苹;黄河清
-
2012 Vol. 30 (2):
258-264.
-
摘要 (
)
-
从生产成本视角,利用中国制造业14,227家企业微观数据,考察了行业内和行业间R&D溢出效应。为避免已有研究因提前设定函数形式可能产生估计有误的不足,我们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进行了较准确估计。研究发现,我国九个制造行业存在行业内和行业间R&D溢出成本消减效应,基于不同约束条件下分类样本估计结果表明,企业是否进行R&D投入和产权结构对R&D溢出弹性影响显著。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企业规模与R&D投入关系研究——基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
-
张西征;刘志远;王静
-
2012 Vol. 30 (2):
265-274.
-
摘要 (
)
-
基于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投资环境的调查数据,使用Lowess修匀的非参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企业规模与R&D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较低,抑制了其R&D投入的频度,使企业R&D投入强度与企业规模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就存在R&D投资的企业而言,小企业R&D投入强度并不低,R&D投入强度与企业规模之间呈现倾斜的“V”型结构变化。
-
网络交互模式与创业支持类型——基于中国孵化产业的实证分析
-
胡海青;张旻;张宝建;张道宏
-
2012 Vol. 30 (2):
275-283.
-
摘要 (
)
-
企业孵化网络为初创企业构建起高效的孵化资源交互平台,创业支持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研究了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在孵化过程中对创业支持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商务支持通过与孵化器的直接联系获得。技术支持依托孵化器的中介作用,通过间接联系获得,这一过程中,初创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
学术型企业家对大学衍生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基于全国“211工程”大学衍生企业的实证研究
-
李雯;夏清华
-
2012 Vol. 30 (2):
284-293.
-
摘要 (
)
-
学术型企业家在大学衍生企业的创建与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全国“211工程”大学衍生企业的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实证检验了在学术与产业两种不同环境的支持效应下学术型企业家的创业驱动机理,并探讨学术型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如何作用于大学衍生企业的绩效表现。研究发现:学术型企业家的创业感知作为中介变量,影响了环境支持对于创业行为的促进模式,形成了“环境支持→创业感知→创业行为”的创业驱动机制,并且,学术型企业家的创业行为对大学衍生企业的绩效表现有显著的积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环境支持要素与产业环境支持要素的支持方式有所差异。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产品复杂性与主体互动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
张慧颖;王辉
-
2012 Vol. 30 (2):
294-300.
-
摘要 (
)
-
结合产品创新过程,借鉴生物演化的适应度景观概念,将系统中多主体的互动模式引入NK模型,运用模拟仿真考察产品复杂程度、小世界型与偏好依附型两种互动模式对合作网络中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复杂性保持不变,在基于合作网络的产品创新过程中,当产品复杂性较低或较高时,偏好依附型互动模式优于小世界型互动模式;当产品复杂性适中时,小世界型互动模式优于偏好依附型互动模式。互动模式保持不变时,两种互动模式下的创新绩效都随着产品复杂性的增加而减少。
-
强弱齐美尔连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
盛亚;李玮
-
2012 Vol. 30 (2):
301-311.
-
摘要 (
)
-
现有研究重点在于单独分析强弱连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齐美尔连接理论,进一步探讨强弱齐美尔连接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与其合作伙伴间的弱齐美尔连接有利于企业探索式技术创新,但弱非齐美尔连接对企业探索式技术创新并无促进作用;企业与其合作伙伴间的强齐美尔连接对企业利用式技术创新并无促进作用,但强非齐美尔连接有利于企业利用式技术创新。
-
消费者创新性对新产品创新性行为的权变影响
-
刘石兰;郝斌
-
2012 Vol. 30 (2):
312-320.
-
摘要 (
)
-
有关消费者创新性与新产品采用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两者的结论并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关系背后的原因探讨和每种关系存在的条件研究却明显不足。文章试图在消费者创新性结构的基础上探讨影响两者关系的调节机制。结论表明,只有认知创新性才与新产品的实际采用正向相关,而感知创新性只与新产品的创新性信息搜寻正向相关;创新性消费者的社会沟通与学习、对新产品的风险感知以及新产品的创新性属性对感知创新者和认知创新者的新产品创新性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上述结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消费者创新性和新产品采用理论,而且还为新产品的营销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