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
突破性技术从何而来?——一个文献评述
-
陈傲;柳卸林
-
2011 Vol. 29 (9):
1281-1290.
-
摘要 (
)
-
突破性技术是创造性破坏的基础,是后发国家摆脱技术依赖实施跨越式追赶的必由之路。然而现有文献散见于技术演化、战略管理、组织理论和营销理论等各个领域,尚需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以突破性技术界定为切入点,梳理技术演化、市场绩效、专家评价与专利度量等不同研究视角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按照文献内部的逻辑关系,从突破性技术何时涌现、突破性技术谁来主导以及突破性技术如何形成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评述,逐步理清突破性技术的发生时机、实施主体和知识基础的研究脉络。最后,站在全球化开放创新与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的大背景下,对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进行了探讨。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学分类的维度分析
-
魏屹东;王保红
-
2011 Vol. 29 (9):
1291-1298.
-
摘要 (
)
-
科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其分类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科学概念本身的界定出发,运用维度分析对科学从一维到六维进行分类,同时对不同维度的科学的内容、依据、目的、意义和趋向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各种维度下的科学分类形式的内在联系及其整体结构。一维分类是对“什么是科学”问题的回答,二维分类包括大小科学、软硬科学、纯粹与应用科学,三维分类通常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四维分类是在三维基础上加上交叉科学,五维分类是形式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六维分类包括哲学、符号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和文化科学。
-
论大学知识生产方式的演变:理想类型的方法
-
王骥
-
2011 Vol. 29 (9):
1299-1303.
-
摘要 (
)
-
作为一种知识生产组织,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既具有“知识生产方式”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独特的内涵,即“知识生产方式”的一般属性在大学知识生产活动中的特殊体现。依据理想类型的方法和隐喻的手法,大学知识生产方式演变的阶段可以构建为“书斋型”、“实验室型”以及“企业型”三种类型。
-
科学交流体系重组的动力因素分析
-
钟灿涛
-
2011 Vol. 29 (9):
1304-1310.
-
摘要 (
)
-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科学交流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加快了科学交流的速度,促进了科学交流新模式的形成。“期刊价格危机”使科学交流体系重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目前对整个科学交流体系的重新思考和流程再造研究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在科学共同体、出版机构、政府以及公众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博弈推动下, 整个科学交流体系正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重大变化。深入分析科学交流体系重组过程中的动力来源,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科学交流体系重组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基于专利引文网络的技术轨道识别研究——以太阳能光伏电池板领域为例
-
杨中楷;刘佳
-
2011 Vol. 29 (9):
1311-1317.
-
摘要 (
)
-
利用专利及其引文网络进行技术轨道识别研究。阐述技术轨道识别的原理,形成技术轨道识别的算法,从理论上提供技术轨道识别及其可视化的可行性。结合太阳能光伏电池板数据,识别并绘制出技术轨道图谱,对主要节点进行重点阐述,探寻技术沿革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趋势,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科技成果转让收益分享中的政策改进
-
邸晓燕;赵捷;张杰军
-
2011 Vol. 29 (9):
1318-1322.
-
摘要 (
)
-
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收益分享是上下结合的政策,国家层面提供指导,将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赋予发明人所在单位,具体的收益分配规则由单位制定。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收益分配政策方面存在一些阻碍成果转化的因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为我国进一步规范分配技术成果转化收益提供启发。
-
基于商品贸易的中美间碳排放转移测算及启示
-
吴先华;郭际;郭雯倩
-
2011 Vol. 29 (9):
1323-1330.
-
摘要 (
)
-
采用投入产出法的思想,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在中美两国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测算了中美商品贸易的碳排放转移量。研究发现,由于中对美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部门为主、美对华商品出口以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部门为主。中国为美国的碳减排做出了很大贡献。认为应该从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角度来重新界定碳排放责任,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更客观、可靠的数据;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努力加强技术创新,共同减少碳排放。
-
国际化战略、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
-
吴晓波;周浩军
-
2011 Vol. 29 (9):
1331-1341.
-
摘要 (
)
-
以我国31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8年期间的纵向数据,考察国际化、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S型曲线关系。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化对绩效最初具有负影响,然后变为正影响,最后又转变为负影响。多元化负向调节国际化与绩效之间的曲线关系。在低度多元化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S型曲线关系;在中度多元化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之间存在着U型曲线关系;在高度多元化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变为略微向上倾斜的平坦直线。这表明随着多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化对绩效的影响逐渐减弱。从整体上看,国际化程度与我国制造业企业绩效之间的S型曲线在起始阶段显著向下倾斜,这表明实施国际化战略对于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来说绝非易事,需要企业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国际化,并在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
制度环境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
廖开容;陈爽英
-
2011 Vol. 29 (9):
1342-1348.
-
摘要 (
)
-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研发投入不足的现状。以2006年的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外部制度环境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回归结果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服务对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显著促进作用,民营经济竞争程度、政府管制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则有显著消极影响。研究表明,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将能促进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从而进一步作用于其技术创新活动,这为民营企业的研发投资决策,以及政府的制度建设都提供了积极的理论借鉴。
-
基于需求进化的技术进化底层因素影响研究
-
辛德强;毛荐其
-
2011 Vol. 29 (9):
1349-1355.
-
摘要 (
)
-
需求进化的趋势是新的潜在需求的开发和现有需求的发展,它遵循着从满足简单需求到满足审美需求的规律。将新需求转换成待开发产品的功能需求并进行设计,功能元、知识和信息都是技术进化的底层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技术绩效。为探索技术进化的底层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电子、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对底层因素、功能进化和技术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信息对功能进化和技术绩效的直接影响显著,功能元在知识、信息与技术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需求进化对知识与功能进化之间的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而对信息与功能进化之间的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组织知识共享网络模型研究——基于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
-
廖开际;叶东海;吴敏
-
2011 Vol. 29 (9):
1356-1364.
-
摘要 (
)
-
以组织中同时作为社会活动和知识活动载体的“人”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一个客观高效的组织知识共享网络模型为研究目的,提出基于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的组织知识共享网络模型及构建方法,并探讨该网络模型如何影响组织中主体间知识共享的过程和方式。从应用实例来看,该方法具有客观、可视化、定量等特点,因而可以较好地应用到组织知识的分布、查找、推送等知识共享实际应用中去,为组织知识共享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和思路。
-
网络能力、隐性知识获取与新创企业成长绩效
-
范钧;王进伟
-
2011 Vol. 29 (9):
1365-1373.
-
摘要 (
)
-
新创企业发展和管理外部利益主体的网络能力,对关键性隐性知识获取和成长绩效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浙江省内209家样本新创企业的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研究发现:网络能力各维度对隐性知识获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隐性知识获取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能力中的网络规划能力和网络运作能力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有直接正向影响;网络配置能力和网络占位能力则通过影响隐性知识获取而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产生间接正向影响。
-
团队外部社会资本对团队学习能力的影响——以企业研发团队为样本的实证研究
-
彭灿;李金蹊
-
2011 Vol. 29 (9):
1374-1381.
-
摘要 (
)
-
在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团队外部社会资本和团队学习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模型,并选取了两个研究变量的测度指标。通过SPSS软件、结构方程模型和AMOS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团队外部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对某几个特定的团队外部学习子能力产生影响;团队外部学习能力对团队内部学习能力某几个子能力产生影响;团队外部学习能力是团队外部社会资本与团队内部学习能力之间的中介变量。
-
并购后威胁感知与心理安全对员工创新的影响——基于高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
-
龙静;汪丽
-
2011 Vol. 29 (9):
1382-1388.
-
摘要 (
)
-
探讨了高科技企业员工在并购中的威胁感知因素对其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心理安全因素分析它们对创造力交互影响的作用机制。经验数据表明,当员工将并购感知为威胁时,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当员工将并购感知为机会时,会对创造力产生正面影响,而员工并购后感受到的心理安全程度和员工创造力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同时,心理安全还会调节威胁感知和员工自我感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与视并购为机会的员工相比,把并购视为威胁的员工如果能感受到高心理安全,他们将体验比在低心理安全时更高的创造力。但是这种效应在员工视并购为机会时,不那么显著或不存在。也就是说,在员工视并购为威胁时,他们所感知的创造力在不同的心理安全情况下的差别,要远大于他们视并购为机会的时候。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自主创新进程探索:主流与新流的动态演进——基于福建省两家制造型企业的案例研究
-
朱斌;吴佳音
-
2011 Vol. 29 (9):
1389-1396.
-
摘要 (
)
-
立足以技术为主导的企业自主创新进程,基于技术的演化、动态发展过程、技术创新流思想,提出企业主流和新流创新的相关概念,并研究主流与新流创新交融共生、兴衰更替的动态演进规律及其运行特征,进而通过福建省2家制造型企业的自主创新案例进行论证,阐明在主流创新的基础上孵化新流创新,在新流创新的持续涌现中实现技术跃迁和创新升级的思路。
-
企业创新商业化实证研究——创新独占性和专有互补资产的调节作用
-
蔡新蕾;高山行
-
2011 Vol. 29 (9):
1397-1405.
-
摘要 (
)
-
已有研究多聚焦于提高企业创新技术成果,对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绩效,即创新商业化这一过程关注不足。从知识产权理论和企业资源观出发,研究创新独占性和专有互补资产独立以及共同对创新商业化过程的调节作用。270家中国企业创新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只分析单一调节作用时,市场专有互补资产对创新商业化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创新独占性和制造互补资产调节作用不显著。引入共同调节作用后,模型解释力提高,创新独占性和两种专有互补资产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创新商业化机制,对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创新的中介视角
-
郑兵云;陈圻;李邃
-
2011 Vol. 29 (9):
1406-1414.
-
摘要 (
)
-
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但研究结论却出现了分歧。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渐进创新和突破创新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差异化战略、创新选择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通过问卷调研对239家企业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直接影响,同时通过渐进创新和突破创新对企业绩效产生间接影响,且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大,创新部分中介了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环境工具的最优选择——利用排序多元Logit模型及离散计数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
周华;崔秋勇;郑雪姣
-
2011 Vol. 29 (9):
1415-1424.
-
摘要 (
)
-
以往关于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效应的研究都是基于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不能对环境政策工具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效应进行明确的比较与排序。有鉴于此,本文首先采用排序多元Logit模型,基于上海市相关数据,对排放标准、排污费、补贴及排污许可证,四种环境政策工具进行比较与排序。研究发现,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与政府对该产业施行的环境政策工具从补贴、排放许可证、排污费到排放标准的选择概率成反比;产业集中度、技术创新与政府对该产业施行的环境政策工具从补贴、排放许可证、排污费到排放标准的选择概率成正比。其次,本文通过模型预测发现,上海市各产业目前实际实施的环境政策工具与预测环境政策工具之间存在差异,并得出各产业的最优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最后,通过离散计数数据模型得出,四种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技术创新都有正的激励效应,其排序为:补贴、排污费、排污许可证、排放标准。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选择最优环境政策工具提供决策依据。
-
创新驱动视角下的城市功能再设计与空间再组织
-
屠启宇;邓智团
-
2011 Vol. 29 (9):
1425-1434.
-
摘要 (
)
-
当前全球城市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在资本要素驱动之外形成一个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新发展模式。为此,在城市功能设计与空间配置上注入创新思维势在必行。本文基于创新经济的出现及其集聚的探讨,阐释了城市创新集聚空间——中央智力区——对城市功能设计与城市空间组织的互动影响。并选取中外城市案例,剖析通过中央智力区发育,改造城市整体发展模式的具体实践。
学术评论
-
第13届国际ISSI大会论文投稿、评审及录用分析
-
梁立明;EdNoyons
-
2011 Vol. 29 (9):
1435-1440.
-
摘要 (
)
-
第13届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大会(ISSI 大会)于2011年7月4日-7日在南非德班召开。作为大会议程主席和理论专题主席,本文作者介绍了大会论文征文和投稿的内容及形式,展示了论文评审机制与评价指标,并对提交论文、录用论文及评审专家的国别分布做了分析。中国是提交全文和研究进展论文最多的国家,作者总频次居各国之首,但论文录用率较低。中国也是提交墙展论文最多的国家,显示了中国学者参加国际ISSI大会的热情。由来自25个国家95名成员组成的大会科学委员会中只有一名中国委员,这提示我们中国学者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会议的学术和组织工作。论文最后讨论了中国学者投稿国际ISSI大会,走上国际论坛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