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 突破性技术从何而来?——一个文献评述
  • 陈傲;柳卸林
  • 2011 Vol. 29 (9): 1281-1290.
  • 摘要 ( )
  • 突破性技术是创造性破坏的基础,是后发国家摆脱技术依赖实施跨越式追赶的必由之路。然而现有文献散见于技术演化、战略管理、组织理论和营销理论等各个领域,尚需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以突破性技术界定为切入点,梳理技术演化、市场绩效、专家评价与专利度量等不同研究视角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按照文献内部的逻辑关系,从突破性技术何时涌现、突破性技术谁来主导以及突破性技术如何形成等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评述,逐步理清突破性技术的发生时机、实施主体和知识基础的研究脉络。最后,站在全球化开放创新与后发国家技术追赶的大背景下,对未来研究方向和趋势进行了探讨。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学分类的维度分析
  • 魏屹东;王保红
  • 2011 Vol. 29 (9): 1291-1298.
  • 摘要 ( )
  • 科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其分类也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科学概念本身的界定出发,运用维度分析对科学从一维到六维进行分类,同时对不同维度的科学的内容、依据、目的、意义和趋向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各种维度下的科学分类形式的内在联系及其整体结构。一维分类是对“什么是科学”问题的回答,二维分类包括大小科学、软硬科学、纯粹与应用科学,三维分类通常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四维分类是在三维基础上加上交叉科学,五维分类是形式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六维分类包括哲学、符号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精神科学和文化科学。
  • 科学交流体系重组的动力因素分析
  • 钟灿涛
  • 2011 Vol. 29 (9): 1304-1310.
  • 摘要 ( )
  •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科学交流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加快了科学交流的速度,促进了科学交流新模式的形成。“期刊价格危机”使科学交流体系重组问题进入公众视野,目前对整个科学交流体系的重新思考和流程再造研究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在科学共同体、出版机构、政府以及公众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博弈推动下, 整个科学交流体系正在发生着不可逆转的重大变化。深入分析科学交流体系重组过程中的动力来源,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前科学交流体系重组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基于商品贸易的中美间碳排放转移测算及启示
  • 吴先华;郭际;郭雯倩
  • 2011 Vol. 29 (9): 1323-1330.
  • 摘要 ( )
  • 采用投入产出法的思想,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在中美两国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测算了中美商品贸易的碳排放转移量。研究发现,由于中对美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部门为主、美对华商品出口以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部门为主。中国为美国的碳减排做出了很大贡献。认为应该从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角度来重新界定碳排放责任,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更客观、可靠的数据;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努力加强技术创新,共同减少碳排放。
  • 国际化战略、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绩效
  • 吴晓波;周浩军
  • 2011 Vol. 29 (9): 1331-1341.
  • 摘要 ( )
  • 以我国31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8年期间的纵向数据,考察国际化、多元化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S型曲线关系。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化对绩效最初具有负影响,然后变为正影响,最后又转变为负影响。多元化负向调节国际化与绩效之间的曲线关系。在低度多元化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S型曲线关系;在中度多元化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之间存在着U型曲线关系;在高度多元化企业,国际化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变为略微向上倾斜的平坦直线。这表明随着多元化程度的提高,国际化对绩效的影响逐渐减弱。从整体上看,国际化程度与我国制造业企业绩效之间的S型曲线在起始阶段显著向下倾斜,这表明实施国际化战略对于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来说绝非易事,需要企业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国际化,并在国际化战略实施过程中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 制度环境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 廖开容;陈爽英
  • 2011 Vol. 29 (9): 1342-1348.
  • 摘要 ( )
  •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研发投入不足的现状。以2006年的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外部制度环境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回归结果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服务对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显著促进作用,民营经济竞争程度、政府管制对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则有显著消极影响。研究表明,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将能促进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从而进一步作用于其技术创新活动,这为民营企业的研发投资决策,以及政府的制度建设都提供了积极的理论借鉴。
  • 基于需求进化的技术进化底层因素影响研究
  • 辛德强;毛荐其
  • 2011 Vol. 29 (9): 1349-1355.
  • 摘要 ( )
  • 需求进化的趋势是新的潜在需求的开发和现有需求的发展,它遵循着从满足简单需求到满足审美需求的规律。将新需求转换成待开发产品的功能需求并进行设计,功能元、知识和信息都是技术进化的底层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技术绩效。为探索技术进化的底层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电子、化工、机械等行业的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对底层因素、功能进化和技术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信息对功能进化和技术绩效的直接影响显著,功能元在知识、信息与技术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需求进化对知识与功能进化之间的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而对信息与功能进化之间的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并购后威胁感知与心理安全对员工创新的影响——基于高科技企业的实证研究
  • 龙静;汪丽
  • 2011 Vol. 29 (9): 1382-1388.
  • 摘要 ( )
  • 探讨了高科技企业员工在并购中的威胁感知因素对其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心理安全因素分析它们对创造力交互影响的作用机制。经验数据表明,当员工将并购感知为威胁时,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当员工将并购感知为机会时,会对创造力产生正面影响,而员工并购后感受到的心理安全程度和员工创造力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同时,心理安全还会调节威胁感知和员工自我感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与视并购为机会的员工相比,把并购视为威胁的员工如果能感受到高心理安全,他们将体验比在低心理安全时更高的创造力。但是这种效应在员工视并购为机会时,不那么显著或不存在。也就是说,在员工视并购为威胁时,他们所感知的创造力在不同的心理安全情况下的差别,要远大于他们视并购为机会的时候。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企业创新商业化实证研究——创新独占性和专有互补资产的调节作用
  • 蔡新蕾;高山行
  • 2011 Vol. 29 (9): 1397-1405.
  • 摘要 ( )
  • 已有研究多聚焦于提高企业创新技术成果,对技术成果转化为企业绩效,即创新商业化这一过程关注不足。从知识产权理论和企业资源观出发,研究创新独占性和专有互补资产独立以及共同对创新商业化过程的调节作用。270家中国企业创新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只分析单一调节作用时,市场专有互补资产对创新商业化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创新独占性和制造互补资产调节作用不显著。引入共同调节作用后,模型解释力提高,创新独占性和两种专有互补资产间存在着显著的负向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企业创新商业化机制,对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环境工具的最优选择——利用排序多元Logit模型及离散计数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
  • 周华;崔秋勇;郑雪姣
  • 2011 Vol. 29 (9): 1415-1424.
  • 摘要 ( )
  • 以往关于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效应的研究都是基于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不能对环境政策工具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效应进行明确的比较与排序。有鉴于此,本文首先采用排序多元Logit模型,基于上海市相关数据,对排放标准、排污费、补贴及排污许可证,四种环境政策工具进行比较与排序。研究发现,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与政府对该产业施行的环境政策工具从补贴、排放许可证、排污费到排放标准的选择概率成反比;产业集中度、技术创新与政府对该产业施行的环境政策工具从补贴、排放许可证、排污费到排放标准的选择概率成正比。其次,本文通过模型预测发现,上海市各产业目前实际实施的环境政策工具与预测环境政策工具之间存在差异,并得出各产业的最优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最后,通过离散计数数据模型得出,四种环境政策工具对企业技术创新都有正的激励效应,其排序为:补贴、排污费、排污许可证、排放标准。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选择最优环境政策工具提供决策依据。

学术评论

  • 第13届国际ISSI大会论文投稿、评审及录用分析
  • 梁立明;EdNoyons
  • 2011 Vol. 29 (9): 1435-1440.
  • 摘要 ( )
  • 第13届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大会(ISSI 大会)于2011年7月4日-7日在南非德班召开。作为大会议程主席和理论专题主席,本文作者介绍了大会论文征文和投稿的内容及形式,展示了论文评审机制与评价指标,并对提交论文、录用论文及评审专家的国别分布做了分析。中国是提交全文和研究进展论文最多的国家,作者总频次居各国之首,但论文录用率较低。中国也是提交墙展论文最多的国家,显示了中国学者参加国际ISSI大会的热情。由来自25个国家95名成员组成的大会科学委员会中只有一名中国委员,这提示我们中国学者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国际会议的学术和组织工作。论文最后讨论了中国学者投稿国际ISSI大会,走上国际论坛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