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科学学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导航切换
科学学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国内外科技伦理研究的计量与比较
孙孟新
2011 Vol. 29 (4): 481-486.
摘要 (
)
计量与比较国内外科技伦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学术群体分布,对我国科技伦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在科技伦理研究的热点主题方面,国外科技伦理研究的热点主题更广泛,而国内科技伦理的研究主题相对比较单一,尚有待于深入到一些更具体的研究领域。在科技伦理研究的学术群体方面,国外科技伦理研究领域已经形成了芝加哥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MIT伦理学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力量比较集中的科技伦理研究中心和研究团队;而国内科技伦理研究领域尚未形成影响较大的研究中心和研究团队。
科学的伦理学之路:神经伦理学
亓奎言
2011 Vol. 29 (4): 487-493.
摘要 (
)
传统的超越主义伦理学进路存在着不少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近年来产生的神经伦理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神经伦理学因立足于认知神经科学对道德判断、自由意志和元伦理学等问题的涉及而成为“科学”的伦理学,但也因其还原论倾向而对传统伦理学形成了挑战。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四维度影响机理实证研究
马玉超;刘睿智
2011 Vol. 29 (4): 494-501.
摘要 (
)
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高校学术研究的有序发展,探寻其影响因子及敏感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个人压力、个人素质、组织制止和环境支持四个维度对成果内容型不端和社会关系型不端的影响机理。结果发现两类不端行为的影响因子及其力度有所不同,个人素质对两类学术不端行为均存在负向影响力,且影响力度均为最大,个人压力对两类学术不端行为均存在正向影响力,环境支持对社会关系型不端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力,组织制止对成果内容型不端行为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力。据此,应注重提升高校科研人员的学术诚信素质,制定可操作的学术规范,建立适度的组织惩戒和社会惩戒制度,并努力创建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
基金申报信息真实性的申报与调查博弈分析
付敬;朱桂龙;许治
2011 Vol. 29 (4): 502-507.
摘要 (
)
为杜绝基金申请时申请人的科学不端行为,通过建立完全信息静态模型和有限理性动态模型两种博弈模型,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过程中的申请人材料申报与基金委调查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在不同情况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基金委)为消除申请人的科学不端行为应该采取的信息审查策略和惩罚机制。
复杂性思维范式的新理解——基于认知隐喻视角的探析
于金龙
2011 Vol. 29 (4): 508-514.
摘要 (
)
从认知隐喻的视角,阐述了简单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的历史演进及其科学发展背景;指出,复杂性思维范式是以“非机器”认知隐喻为其基本特征,其内在结构是以“系统”思维为基础、以“生命”和“生态”双重认知隐喻为基本特征。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低碳经济下国家碳排放信息披露系统研究
汪方军;朱莉欣;黄侃
2011 Vol. 29 (4): 515-520.
摘要 (
)
碳排放信息披露与审计鉴证制度是低碳经济时代各国政府亟需解决的难题。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政府与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政策与现状基础上,对我国碳排放信息披露系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构建了国家碳排放信息披露理论框架体系;从政府、企业、审计机构的角度全面设计了碳排放信息披露的报告指南与审计鉴证指南的内容。建设国家碳排放信息披露系统有助于我国实现2020年的战略减排目标,对企业制定恰当的减排策略以创造碳优势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谁来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阵痛”买单——兼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多方参与制度构建
刘沛佩
2011 Vol. 29 (4): 521-525.
摘要 (
)
虽然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推广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但遗憾的是,由于知识产权难以估价,加之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备和风险分散机制等配套措施的不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如履薄冰。因此,就必须从质押融资所涉各方的功能与职责入手,建立多方参与制度,通过各方的协同努力来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阵痛”开一剂良药。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专利联盟形成机制
杜晓君;马大明;宋宝全
2011 Vol. 29 (4): 526-532.
摘要 (
)
专利联盟正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范式,其产业影响遍及全球,并已引起经济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将专利联盟纳入公共产品的范畴分析,给出了一个联盟“形成困境”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从本质和技术界定两个层面分析了专利联盟的公共产品属性,结论表明专利联盟是一种公共产品。其次,设计了一个G-C机制,它使专利权人如实报告联盟的影响,在公平自愿的基础上加入帕累托改进的联盟,并否决非帕累托改进的联盟。再次,向G-C机制中引入Clarke税,在联盟成立的情况下抵消政府的高额补贴支出,在联盟不成立情况下惩罚垄断专利权人。最后,指出政府在设计专利联盟时须注意的问题。
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互动——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分析
柴斌锋;杨高举
2011 Vol. 29 (4): 533-540.
摘要 (
)
基于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提出了一个分析高技术产业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相互关联的新框架,即以改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加权的国内完全增加值衡量全球价值链地位,以国内完全消耗系数的部门构成衡量国内价值链状况,两者通过国内投入结构相互影响。通过历史时期的纵向比较与跨国的横行比较、以及实证分析发现,国内价值链的高级化会明显地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1)高端型和生产型投入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资源型投入越多反而不利于一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3)中国已逐步由资源型投入为主转到以生产型为主导,但高端型投入的严重低下,将是制约中国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瓶颈。最后,基于实证分析提出了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外部性、租金与集群式产业链内在演化机理
严北战
2011 Vol. 29 (4): 541-547.
摘要 (
)
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方法,在分析集群式产业链货币外部性、技术外部性所具有的租金增进效应基础上,重点建立外部性、租金与集群式产业链演化关系模型,并根据基于正、负外部性的群链租金的变化规律及其结构演化过程,分析集群式产业链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性及其演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其研究结论有助于增强群链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集群式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中国区域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函数的实证分析
刘和东
2011 Vol. 29 (4): 548-556.
摘要 (
)
通过收集1998-2008年我国30个省市创新投入产出及相关影响因素的面板数据,应用随机前沿函数测度了各区域的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发现:(1)未考虑效率影响因素时,中国区域研发效率较低;考虑影响因素后,短期效率得到提升,中期经过一个短暂的下降调整,长期进一步提升。(2)研发效率的影响因素中,政府资助对研发效率的作用,短期中促进效果不明显,中长期甚至出现负面效应。金融支持对研发效率的影响各期均显著为负。企业主体对研发效率的影响短期为负;长期中,有显著促进作用。产学研合作对研发效率的影响:短期与长期显著为负;中期正面影响不显著。FDI对研发效率的影响:短期中有显著促进作用,中期中会抑制研发效率;长期中促进效应不显著。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对研发效率有显著的促进。经济增长对研发效率随不同时期呈不显著、显著状态的正面影响。地理区位对研发效率有负面影响,短期显著,中长期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效率的政策建议。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从知识的形式化表征到创业知识的属性
倪宁;杨玉红
2011 Vol. 29 (4): 557-564.
摘要 (
)
创业知识作为创业研究中的重要概念缺乏严谨的界定,这给相关理论的探讨和实证测量都带来困难。通过文献加演绎的方法,研究创业知识是什么以及与非创业知识有什么区别。首先,根据相关文献归纳出一般性知识所具的三个二阶认知属性,分别是功用指向性、主观介入精度和派生秩级。然后,依据三个属性给出知识的形式化表达方法,即将知识表征为嵌套了信心矩阵的命题矩阵。最后,结合三个属性和现有文献观点,对创业知识的特征进行推演。创业知识是不同于创租潜力知识的策略性知识,其功能指向于如何配置创租潜力知识;创业知识的主观信心赋值和主观介入精度决定了创业知识的实践对象选择;派生秩级影响着创业知识能否有效转移。此外,创业知识与非创租潜力知识间的关系以及文章结论的意义和局限得到了讨论。
创业种群的衍生机制——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研究
林嵩
2011 Vol. 29 (4): 565-570.
摘要 (
)
把经营的产品或面向的市场存在相似之处,或者存在密切产业联系的新创企业群体定义为创业种群。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讨论,区分了种群内部的原生企业与衍生企业,同时就创业种群的衍生机制的内涵、发生后果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创业种群衍生机制的存在带动了整个创业种群由封闭到开放的成长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对于产业内部的企业以及产业本身都具有重要的管理含义。
集群内外网络嵌入与公司创业——基于浙江省四个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
戴维奇;林巧;魏江
2011 Vol. 29 (4): 571-581.
摘要 (
)
以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将网络嵌入视角延伸到公司创业前因的研究,试图探讨关系嵌入、结构嵌入以及两者的交互对于公司创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本地和非本地政治网络关系嵌入对公司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本地与非本地商业网络关系嵌入对公司创业的影响均不显著;(2)集群企业在本地网络的规模对于非本地政治网络关系嵌入与公司创业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3)本地政治网络关系嵌入对于规模较小企业的公司创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于规模较大企业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4)非本地政治网络对规模较大企业的公司创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于规模较小企业则无显著影响。最后讨论了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科技型创业企业危机机理研究
毕娟;马爱民
2011 Vol. 29 (4): 582-590.
摘要 (
)
结合科技型创业企业特点,从成长和危机两方面研究提出了科技型创业企业生存危机机理。然后经过实证数据分析,验证了成长和危机影响因素重要性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生存函数COX构建了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与危机预警模型,结果证明,预测准确率较高,说明模型选用正确,研究成果可信。同时,也解释了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与危机的原因,验证了科技型创业企业生存危机机理。
风险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创业者与创业投资家的信任演变视角
易朝辉;周发明
2011 Vol. 29 (4): 591-600.
摘要 (
)
在创业领域,创业者与创业投资家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结合创业周期理论构建了创业者与创业投资家的信任发展阶段模型:初始信任、计算型信任、基于个体的了解型信任和基于组织的了解型信任、基于情感的认同型信任,并实证检验了创业者与创业投资家的信任发展及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结论表明:(1)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创业者与创业投资家的信任演变过程;(2) 创业者与创业投资家之间的信任发展各维度与创业绩效正相关。
创业导向对新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研究
蔡莉;朱秀梅;刘预
2011 Vol. 29 (4): 601-609.
摘要 (
)
构建了创业导向、资源获取与制度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利用344家新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业导向对新企业资源获取具有重要影响;政策环境对创业导向与知识资源获取之间关系具有调节影响;认知环境对创业导向与知识资源获取和运营性资源获取之间关系具有调节影响;但政策环境对创业导向与运营性资源获取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学者创业如何影响大学衍生企业的创业导向——基于湖北省“211工程”大学衍生企业的实证研究
李雯;夏清华
2011 Vol. 29 (4): 610-618.
摘要 (
)
学者在大学衍生企业创业导向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湖北省7所“211工程”大学衍生企业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学者个体层面的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角色对大学衍生企业创业导向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衍生企业创业导向的三个维度中,学者创业自我效能对企业的创新性和风险承担性具有促进效应,而对前瞻性并没有贡献。学者的创业角色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序贯创新、创新阻塞与最优专利宽度
刘小鲁
2011 Vol. 29 (4): 619-626.
摘要 (
)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多项初始专利技术的序贯研发模型讨论了序贯创新背景下最优专利宽度的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专利宽度对创新阻塞的协调机制以及专利联盟的社会福利效应。在该模型中,专利宽度的调节不仅能够影响后续创新对初始专利技术的侵权概率,还可以改变现有专利技术的实际数量。研究表明,最优的专利宽度应当使事后专利许可下初始专利的期望许可价格等于诱使厂商进行初始研发的临界价格。这一专利宽度水平不仅可以为初始创新提供必要的激励,而且可以限制事前许可价格和事后许可的期望价格,从而缓解许可收费对后续研发决策的扭曲。由于专利联盟的联合利润最大化定价会阻碍专利宽度对事前专利许可定价的调节,因此专利联盟无法增进社会福利,反而可能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净损失。
新加坡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詹正茂;田蕾
2011 Vol. 29 (4): 627-633.
摘要 (
)
通过对近十年来新加坡创新政策的梳理,总结了新加坡成功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四点经验,包括通过创新政策促进高技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重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优质基础设施,打造促进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撑平台,特别是知识产权、人才吸引与培养、风险投资等软性基础设施;将创新政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首先要建设高效廉洁政府、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基础以及实行开放的人才战略。文章最后特别指出,新加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经验尤其值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结构城市借鉴学习。
反思创新型城市:以印度硅谷班加罗尔为例
王程韡
2011 Vol. 29 (4): 634-640.
摘要 (
)
被喻为“印度硅谷”的班加罗尔由于其在软件外包和近来生物技术等行业的卓越发展而成为亚洲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范。本文突破了以往指标化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同质化”解释对于未来潜在风险的漠视,而是采用了经济、知识和社会资本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对班加罗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创新与可持续创新的断裂,创新与城市其他职能的断裂,以及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断裂等现象进行了解释,并以此号召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中对社会资本的生产和多重资本的分配给予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