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科学学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导航切换
科学学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技术科学发展模式初探——兼论现代科技政策的一种社会作用机制
刘启华;马万超
2010 Vol. 28 (5): 641-649.
摘要 (
)
立足于统一的技术科学范畴、系统的技术科学周期性发展特征,以移植生理学、控制论中“功能耦合网、稳态和组织生长理论”作为方法论指导,以社会产业/事业系统、基础科学系统、相关的科学社会建制系统三者作为“硬件”维度,包含相关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在内的“目标参数”体系作为社会价值整合“软件”维度,构建了技术科学的发展模式。认为宏观技术科学社会系统是在系统A上周期性地生长出来的新的功能耦合网,并通过技术科学发展高潮形式,专门为孕育、构建主导产业群提供知识和人力资源服务。在此基础上,又展望了21世纪上半叶技术科学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对第4次经济长波期间“连续嵌套波型”技术科学发展模式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对改善未来科技政策管理体制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建议。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科学是客观的还是社会建构的?——语境主义角度的解读
王娜
2010 Vol. 28 (5): 650-654.
摘要 (
)
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和建构主义科学观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极端但却并不令人满意的答案。前者将科学看作按照认识论规则“发现”的真理,后者将科学看作是由利益等社会因素参与和决定的社会协商的产物。本文试图从语境主义的角度来解读科学,表明科学既不是纯粹客观意义上也非纯粹社会性的,而是自然与社会相互塑造的产物。
从“统治”到“治理”——疯牛病危机与英国生物技术政策范式的演变
高璐;李正风
2010 Vol. 28 (5): 655-661.
摘要 (
)
英国疯牛病危机动摇了英国既定的以专家为中心的决策制定模式,引发了“统治”范式的危机,也为“治理”范式提供了重要动力。经历了危机的英国政府在新时期试图建立一种“治理”范式下的生物技术政策模式,非政府机构的参与成为了新范式的显著特征。本文分析了从“统治”到“治理”变化的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比较分析“统治”与“治理”两种政策范式。并指出,“治理”范式能够更好地捕捉现代社会与技术关系的新特征,因此对于新技术发展过程中相关社会问题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美国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程序的历史演进——以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为中心
王阳;程晖
2010 Vol. 28 (5): 662-667.
摘要 (
)
1983年美国公共卫生局颁布了首部应对科学不端行为政策,然而这部政策中缺乏科学不端行为调查程序的内容。1986年,美国公共卫生局出台了这部政策的指导意见,添加了保护揭发者、保密、专家调查等不端行为调查程序的基本原则。1989年,美国公共卫生局下属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创立美国科学诚信办公室,建立了独特“科学对话模式”——保护原告的无抗辩模式、保护被告的无听证会模式和保护科学自主性的科学家主导模式。1992年,重组后的新机构——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增加了全面调查阶段的听证会程序,强化了调查的司法性。至此,经历了近十年发展历程后,科学对话模式至今保持着相对稳定。
引文分析学的知识流动理论探析
梁永霞;刘则渊;杨中楷
2010 Vol. 28 (5): 668-674.
摘要 (
)
从观念联系与知识流动的角度来探讨引文分析理论,除去那些复杂的文献引用动机或引用的社会影响因素外,可以把文献引用的过程抽象为知识流动的过程。从知识论关于知识的发展模式来看,文献引用的过程都是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知识进化的过程,是知识的选择、遗传和变异的过程,也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过程。因此,引文分析的过程就是对知识流动过程和知识活动系统的分析。
非专利引文衍生的科学期刊共被引网络分析
高霞;官建成
2010 Vol. 28 (5): 675-980.
摘要 (
)
基于我国自1995-2004年间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获得授权的专利,用专利文献中的非专利引文作为构架科学与技术之间联系的桥梁,利用三种中心性指标对由我国USPTO专利所衍生出的科学期刊网络进行分析,从而探究了我国技术创新的科学基础。结果表明:三种著名的多学科科学期刊:PNAS, Science 和 Nature 为我国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此外,一些化学类期刊也是我国专利技术主要的科学源。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专利技术产业化机理、关键问题与驱动策略
于晓宇;蔡莉;谢富纪
2010 Vol. 28 (5): 681-689.
摘要 (
)
在我国成为“专利申请大国”之后,专利技术产业化成为科技政策的重要议题。通过专利技术产业化机理与阶段分析,从实证角度识别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对应策略,成为一个既影响微观企业创新行为,又影响宏观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重要课题。分析了专利技术从研发、扩散、渗透到标准化四个阶段的关键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不断阶段驱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操作性策略,以期为立法或科技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标准联盟的兴起及诱发技术垄断的机制研究
张米尔;冯永琴
2010 Vol. 28 (5): 690-696.
摘要 (
)
通过标准联盟创立技术标准正成为国际标准化领域的重要趋势,这在促进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化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额收费、垄断市场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分析了标准联盟的兴起背景、运行机制与技术标准的异化,以DVD标准收费事件为切入点,研究了标准联盟诱发技术垄断的机制。研究表明,标准联盟弱化了领先企业间的竞争行为,减少了产业技术选择的多样性,打压了标准联盟外企业的正常发展,标准联盟诱发的技术垄断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垄断形式。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政策的历史演进及协调状况研究
汪樟发;汪涛;王毅
2010 Vol. 28 (5): 697-703.
摘要 (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NERC)是国家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1992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有关NERC的政策文本进行了分析,从政策的发起背景、政策数量分布、政策参与部门、NERC的建设思路、政策工具等五个方面考察了NERC政策的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从政策连续性、政策互补、政策交叉、政策缺失、政策矛盾等五个维度研究了NERC政策的协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NERC的建设思路及支持NERC建设的政策工具都发生了较大变化;NERC政策的连续性和互补性较好,但也存在政策交叉、缺失和矛盾现象。
科学基金国际评估的框架、内容与方法——基于多案例的跨国比较研究
吴建南;马亮;郑永和
2010 Vol. 28 (5): 704-712.
摘要 (
)
从国际评估的委托方、评估目的、被评估方、评估方、评估议题、评估方法与信息来源、评估程序与周期、评估报告、评估效果与影响等维度,对包括德意志研究联合会、日本学术振兴会、欧盟第六框架计划、挪威研究理事会、奥地利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科学中心等在内的6个科学资助机构的国际评估案例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科学基金国际评估的共同特点与主要特色,为设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的方案设计与组织实施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中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非均衡特征分析——基于锡尔系数分解方法
吕韬;曹有挥;吴建楠
2010 Vol. 28 (5): 713-718.
摘要 (
)
我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现象。在考察影响高技术劳动生产率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运用锡尔系数分解因素的方法从物质资本效率、软硬环境投入比、人均科研投入强度和科技人员比例等四个因素对全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组间和组内的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测度,结果表明:(1)全国各省市区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逐步趋同,但各因素及其协方差项影响程度不同;(2) 东中西三大地带组间和组内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同,两者对全国总体差异在不同时段贡献率也有所不同;(3)东中西三大地带组间劳动生产率趋同态势非常明显,人均科研投入强度因素影响最大;(4) 三大地带组内波动较大,软硬环境投入比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区域化还是城市化?——基于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研究
徐盈之;朱依曦
2010 Vol. 28 (5): 719-726.
摘要 (
)
长久以来,学术界对于产业生产率的增长是源于区域化经济还是城市化经济存在分歧。以产业集聚现象较为显著的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首先计算了航空航天制造业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区域化经济指数和城市化经济指数,然后利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两种集聚经济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生产率整体以及分区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在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中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其中区域化经济对航空航天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起促进作用,而城市化经济对其起负作用,并且各区域不同的集聚经济呈现相异的显著作用。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系统研究
张红兵;和金生
2010 Vol. 28 (5): 727-731.
摘要 (
)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实现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Wiki的出现给知识共享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构建Wiki环境下的知识共享系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议题。有鉴于此,结合知识共享的关键环节和Wiki技术特征,构筑出一个基于Wiki的知识共享系统模型(KSSBW);接着,详细分析了知识共享系统的实现过程。最后,提出了后续研究内容和方向。研究对提升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知识转移机制的案例研究
胡玲;金占明
2010 Vol. 28 (5): 732-740.
摘要 (
)
通过典型单案例研究对跨国公司战略管理知识转移的机制进行探讨和建构,选取A公司的北京分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深挖案例证据,通过深层分析和归纳得出最后研究结论。研究结果最终揭示:隐性、复杂性和专有性三个知识特征,以及信任、文化距离和子公司的战略地位三个组织关系特征是战略管理知识转移的重要前因变量,而知识质量和吸收能力是子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中间变量,需要引起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重视。本案例构建的研究模型需要多案例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的进一步检验和论证。
技术获取方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赵文红;梁巧转
2010 Vol. 28 (5): 741-746.
摘要 (
)
技术获取方式是企业技术战略的重要组分, 对企业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陕西省的178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陕西省企业发展和所处技术环境的实际情况,针对外部技术获取模式和内部技术获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出了假设,并对内部技术获取在外部技术获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上扮演的是调节作用还是中介作用做了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外部技术获取还是内部技术获取都对于企业绩效有较显著的正面影响;内部技术获取对于外部技术获取和企业绩效间的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但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创业企业架构能力、元件能力与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徐中;姜彦福;谢伟;林嵩
2010 Vol. 28 (5): 747-756.
摘要 (
)
探讨了创业企业架构能力、元件能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创业企业架构能力、元件能力与绩效关系模型,基于406份大样本企业调研,实证分析表明:架构能力总体上对创业绩效的直接影响不显著,架构能力主要通过元件能力发挥作用;元件能力对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资源整合能力、创业导向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易朝辉
2010 Vol. 28 (5): 757-762.
摘要 (
)
基于资源视角拓展了创业导向与创业绩效的经典模型,通过数据调查实证检验了资源整合能力、创业导向以及创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出了相应的结论:(1)资源整合能力与创业绩效正相关;(2)创业导向在资源整合能力创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企业家精神对外部知识能力及网络能力的作用
李伟;聂鸣;李顺才
2010 Vol. 28 (5): 763-768.
摘要 (
)
外部创新网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企业利用网络关系的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以企业网络理论为基础,讨论联盟企业网络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包含企业家精神、外部知识保存能力、吸收能力、结构嵌入能力及关系嵌入能力五项要素的理论模型,并以220家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得出研究结论:外部知识保存能力和吸收能力对网络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家精神促进外部知识保存能力和吸收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着企业的网络能力高低。从提升企业网络能力的角度,对企业家精神及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方向作了探讨。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的可拓创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
周志丹;李兴森
2010 Vol. 28 (5): 769-776.
摘要 (
)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文章分析了创新方法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在介绍可拓学理论和可拓创新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可拓学的企业自主创新模型与实施平台,最后通过可拓创新思维与方法的培训及可拓学在奥运营销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了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方法研究的新途径。
外部社会联系能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一项基于知识创造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谢言;高山行;江旭
2010 Vol. 28 (5): 777-784.
摘要 (
)
在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构建了企业外部社会联系(商业联系和政治联系)对其自主创新影响的作用机理和理论框架,并应用多元层次回归模型对 270家中国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社会联系的两个子维度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不同,即商业联系和自主创新之间存在倒 U型关系,政治联系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知识创造在商业联系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在政治联系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这对企业利用外部社会联系促进知识管理,从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研究
张运生;邹思明
2010 Vol. 28 (5): 785-792.
摘要 (
)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以技术标准为纽带,基于配套技术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共存共生创新体系,具有技术创新模块化、系统成员多样化,成员企业合作共赢、争取网络效应推进事实标准的典型特征,为防止创新生态系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成员敲竹杠、搭便车、退出威胁、隐瞒与虚假发布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通过大量案例论证了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包括系统成员共享决策权的决策机制,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用户基础规模与市场地位、政府支持力度的谈判协调机制,包括专利许可定价、补贴定价、源代码开放的平台定价机制以及基于网络声誉与专用性资产投资锁定的约束机制。
城市体系中创新扩散的空间特征研究
程开明
2010 Vol. 28 (5): 793-800.
摘要 (
)
城市在专业化与多样性、人力资本积累、创新网络形成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城市体系中城市间的位势差与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创新扩散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创新扩散。城市间的创新扩散流强度随距离呈负指数衰减,且受城市规模影响,创新扩散模式可由威尔逊模型的摩擦系数加以识别。城市创新流强度模型的实证分析显示,长三角城市的创新流强度呈等级分布,与城市规模等级高度正相关;空间摩擦系数的模拟分析发现,国美连锁店在长三角城市间的扩张主要呈等级扩散模式,兼具传染扩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