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洁雪.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四不像”创新理论开启产学研合作新局面[J].中国科技产业,2011(11):57.
[2] 冯冠平,王德保.创新技术平台对深圳科技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软科学,2005(7):15-19.
[3] Gulbrsen M, Mowery D, Feldman M.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section: heterogeneity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11, 40(1): 1-5.
[4] 邹波,孙垠.三螺旋混成组织视阈下的科学知识生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5):102-105.
[5] 朱长海.新型研发机构的核心特征、制度创新与发展挑战[EB/OL].https://mp.weixin.qq.com/s/BrxTWZY06PaXyTtkPzArJw,2022.10.11.
[6] 李江华. 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治理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7] 任志宽.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10):16-23.
[8] 曾国屏,林菲.走向创业型科研机构--深圳新型科研机构初探[J].中国软科学,2013, 32(11):49-57.
[9] 丁红燕,李冰玉,宋姣.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03):125-130.
[10] 夏太寿,张玉赋,高冉晖,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苏粤陕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4):13-18.
[11] 贺璇.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困境与政策支持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06):41-47.
[12] 马文静,胡贝贝,王胜光.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的知识转移逻辑[J].科学学研究,2022,40(04):665-673.
[13] 陈宝明,刘光武,丁明磊.我国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3(03):27-31.
[14] 马文聪,范明明,张光宇,等.双元创新理论视角下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1(04):64-74.
[15] 季松磊,朱跃钊,汪霄.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86-89.
[16] 肖冰,饶远,刘海波.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体系的比较与借鉴——基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案例[J].科技导报,2020,38(24):62-68.
[17] 吴卫,银路.巴斯德象限取向模型与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J].技术经济,2016,35(08):38-44.
[18] 周君璧,陈伟,于磊,等.新型研发机构的不同类型与发展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21,(7):29-36.
[19] 崔桂林,初雪峰.“融通创新”中的跨组织知识协同共享场域的建设探索——以“百度Al融通创新研学工坊”为例[J].清华管理评论,2021(12):22-30.
[20] 涂振洲,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3,31(09):1381-1390.
[21] 李立睿,韩毅,张文萍.移动学术社区中科研用户微知识协同行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05):54-59.
[22] 崔蕊,霍明奎.产业集群知识协同创新网络构建[J].情报科学,2016,34(01):155-159+166.
[23] TylecoteA, Conesa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novation systems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J]. Industry and Innovation,1999,6:25-50.
[24] 毛刚.我国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25] 韩伯棠,杨业功,姜莹.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协同分析[J].企业经济,2004(2):8-10.
[26] 张铁男,张亚娟,韩兵.基于系统科学的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12):140-147.
[27] 朱常海.新型研发机构如何促进创新[J].科技中国,2022(07):5-9.
[28] Marchegiani L, Brunetta F,Annosi M C. Faraway, Not So Close: The Conditions That Hindered Knowledge Sharing and Open Innovation in an Online Business Social Network[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22,69(2):451-4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