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牛惠敏 房超. 比较视阈下政府 - 科研机构 - 企业关系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23, 41(10): 1833-1843. |
[2] |
武晨箫 李正风. 政府支持科学的制度探索———NSF 与NSFC 创立的比较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22, 40(2): 193-202. |
[3] |
李研. “框架化”———观察欧盟科技政策的一个重要视角[J]. 科学学研究, 2021, 39(9): 1604-1612. |
[4] |
张云昊. 知识属性与专家角色:突发重大事件的专家体制建设[J]. 科学学研究, 2021, 39(7): 1160-1165. |
[5] |
迟培娟 宋秀芳 冷伏海. 美国科技政策科学研究计划的成果及影响力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21, 39(1): 73-82. |
[6] |
封颖. 科技小系统与国家大系统的政策差异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8, 36(9): 1557-1564. |
[7] |
李强 郑海军 李晓轩. 科技政策研究评价方法评析[J]. 科学学研究, 2018, 36(2): 221-227. |
[8] |
龚旭 方新. 中国基础研究改革与发展40年[J]. 科学学研究, 2018, 36(12): 2125-2128. |
[9] |
陈光,方新. 关于科技政策学方法论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4, 32(3): 321-326. |
[10] |
徐芳 杨国梁 郑海军 李晓轩 刘文斌. 基于知识创新过程的科技政策方法论研究[J]. , 2013, (4): 510-517. |
[11] |
刘凤朝;徐茜. 中国科技政策主体合作网络演化研究[J]. , 2012, 30(2): 241-248. |
[12] |
肖小溪;杨国梁;李晓轩. 美国科技政策方法学(SoSP)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 2011, 29(7): 961-964. |
[13] |
刘启华;马万超. 技术科学发展模式初探——兼论现代科技政策的一种社会作用机制[J]. , 2010, 28(5): 641-649. |
[14] |
栾春娟;侯海燕. 科技政策研究代表人物与核心文献可视化网络[J]. , 2008, 26(6): 1164-1167. |
[15] |
任中保. 创新政策制订过程融合技术预见方法的思路[J]. , 2008, 26(5): 994-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