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 技术约束与安全的社会发展观
  • 姜振寰;袁晓霞
  • 2008 Vol. 26 (2): 225-230.
  • 摘要 ( )
  • 以培根的“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与“天之道利而不害”为代表的欧洲和中国的传统自然观,曾导致技术从而导致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类型,即欧洲的奋进型和中国的舒缓的传统维持型。人类掌握自然知识愈多,对自然认识愈深刻,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愈强,人工自然或人造自然会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原始自然被破坏的就愈严重。人作为技术活动的主体,有责任有义务理智地能动地驾驭技术,克服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建立节约型社会,正确对待人的异化,以保证社会健康永续的发展。
  • 辨别新技术商业化潜力的思路
  • 黄鲁成
  • 2008 Vol. 26 (2): 231-236.
  • 摘要 ( )
  • 如何辨别新技术的商业化潜力,是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目前的研究方法存在着主观判断与客观事实相分离的状态。本文认为,应当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确立新的分析框架,因为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前景、产业化过程与商业获利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所以需要人们对其“商业化潜力”做出主观判断;而另一方面,新技术又是在大量相关技术成果基础上出现的,人们对大量“相关技术成果”的关注(科技文献与商业信息;专利;政策与计划等),就是一种客观的、间接性的实践活动,对新技术商业化潜力的判断,应当反映这种实践特性。据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反映主客观要求的方法论框架,并阐述了应用该方法的基本步骤。

科学学理论

  • 科学家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
  • 厚宇德;潜伟
  • 2008 Vol. 26 (2): 261-266.
  • 摘要 ( )
  • 科学家是现代科学世界的主角,一些科学大师较早就对两种文化问题进行了自己独到的思索并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本文通过分析解读薛定锷、奥本海默、爱因斯坦、贝尔纳、玻恩、费恩曼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对待两种文化的态度,展示了他们对这一话题以及对科学与人类未来等方面的思索而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认为两种文化存在对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沟通是完全可能的,但一定是长期而持久的过程。
  • 爱因斯坦科学怀疑精神的境界
  • 吴致远;梁国钊
  • 2008 Vol. 26 (2): 267-273.
  • 摘要 ( )
  • 科学怀疑是科学创新的先导,科学怀疑精神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爱因斯坦的科学实践表明,科学怀疑有三种境界: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善于怀疑自己,允许别人怀疑自己。三种境界的递进提升表明科学家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同时增进,也表明科学家创新能力的不断积聚。科学怀疑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要在怀疑批判与继承、怀疑自己与自信、允许他人怀疑自己与坚持真理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 再评“科热伏尼科夫佯谬”
  • 宋兆杰;曾晓娟
  • 2008 Vol. 26 (2): 282-286.
  • 摘要 ( )
  • 苏联科学史家科热伏尼科夫指出,苏联科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斯大林恐怖与专制统治时期,“科学并不糟糕”反而做出了最出色的成就。这一发现被称为“科热伏尼科夫佯谬”,在科学史界得到承认并流传至今。但笔者认为,“科热伏尼科夫佯谬”中的某些论点应该重新认识:苏联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并不是斯大林恐怖统治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科学成就的获得,也不仅仅是因为恐怖统治使科学家远离政治、专心学问。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中国区域科技差距及其成因研究
  • 魏守华;吴贵生;唐方成
  • 2008 Vol. 26 (2): 287-293.
  • 摘要 ( )
  • 本文旨在揭示中国区域科技差距状况及其内在成因。通过集中度、变差系数、基尼系数等指标,文章分析了中国区域科技差距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区域科技差距的成因:科技差距由“国家队”区域分布和“地方军”共同决定;“地方军”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而“国家队”区域分布取决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国家队”与“地方军”虽然相互独立,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
  • 基于危机信息的公共危机决策治理结构安排
  • 陈晓剑;刘智;熊宇
  • 2008 Vol. 26 (2): 318-321.
  • 摘要 ( )
  • 本文旨在研究面对公共危机,危机决策者如何安排一种有效应对危机的决策治理结构,这种安排能够使知识包外的危机信息迅速转移到知识包内,危机信息已进入知识包内的,决策者能够高效处理危机。笔者首次将危机信息分为三态,提出了对于不同态的危机信息灵机安排危机决策治理结构。同时在选用网络治理结构时提出,治理结构各成员知识包的知识可交流性程度越高,公共危机治理结构就越倾向于松散型,如果可交流性程度越低,治理结构就趋向契约式紧密组织。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知识分布及其对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分析
  • 曹兴;曾智莲
  • 2008 Vol. 26 (2): 344-349.
  • 摘要 ( )
  • 借鉴资源分布的原理,本文提出知识分布的概念,据此构建了知识分布概念模型,并具体分析了知识分布对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机理,包括知识分布载体自身、相互关系以及知识分布载体数目和层次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认为各个知识载体中的知识形态影响并决定了组织内知识转移的方式;一个组织中知识分布的聚集度与知识转移的效率紧密相关;载体间相互关系极大地影响了知识转移的效果和满意度;知识分布个体之间的密切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传播者的主动性以及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双方合作的效果;知识分布载体的数目与层次影响发生知识转移的范围,进而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
  • 服务氛围对顾客知识获取影响路径的实证研究
  • 张若勇;刘新梅;王海珍
  • 2008 Vol. 26 (2): 350-357.
  • 摘要 ( )
  • 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和知识的观点(KBV),本文提出了一个从组织层面上分析服务氛围和顾客知识获取之间关系的框架,揭示了服务氛围通过影响组织的学习意向和关系导向,进而影响顾客知识获取的路径。通过对我国122家服务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服务氛围对组织学习意向和关系导向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这二者都能促进顾客知识的获取,并在服务氛围与顾客知识获取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同时,组织的学习意向越强时,越倾向于采取更高程度的关系导向活动。
  • 企业动态知识竞争力及其识别系统
  • 王江
  • 2008 Vol. 26 (2): 358-363.
  • 摘要 ( )
  • 在定义企业动态知识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如何分析和识别企业动态知识竞争力,构建了动态知识竞争力的识别框架,提出了一种基于“递进层次分析法”的动态知识竞争力识别方法。该方法从企业的价值链入手,从客户价值的角度,首先识别出企业的关键知识竞争力;再以延展性和独特性为标准,识别出核心知识竞争力;最后依据动态性识别出企业的动态知识竞争力。并举实例说明了如何应用该方法识别企业的动态知识竞争力。
  • 我国企业外部知识源搜索策略的影响因素
  • 吴晓波;彭新敏;丁树全
  • 2008 Vol. 26 (2): 364-372.
  • 摘要 ( )
  • 快速创新的需要使得对外部知识源的搜索成为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在将搜索划分为搜索宽度和搜索深度两个维度以及界定了十六种外部知识源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影响企业搜索策略的概念模型,并用我国112家企业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组织资源、外部知识丰富度和搜索经验与企业搜索宽度正相关,而技术特性和市场预期与搜索宽度负相关;技术特性、市场预期和搜索经验与搜索深度正相关,而组织资源与搜索深度负相关,但是外部知识丰富度对搜索深度没有显著影响。
  • 我国知识管理研究主题变化的计量分析
  • 丁堃;李鑫
  • 2008 Vol. 26 (2): 373-377.
  • 摘要 ( )
  • 随着中文文本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以内容分析为基础的科技文献计量成为可能。本文以我国知识管理研究出现以来的5000余篇学术期刊载文为分析对象,以特征选择算法抽取出10,000个特征词为基础,采用向量空间模型(VSM)和文本挖掘技术中的有序聚类方法,揭示出知识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在我国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同时还从特征词入手对这三个发展阶段的研究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将文本挖掘的相关技术应用到学科领域发展的研究中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 专家在科技咨询中的角色演变
  • 陈光;温珂;牟治平
  • 2008 Vol. 26 (2): 385-390.
  • 摘要 ( )
  •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科技咨询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二战之后幕僚式的科技咨询向更公开、透明演进,专家在咨询的角色经历了从“真理代言人”、“幕僚”到“参与者”的转变。本文通过科学知识不确定性、公共决策的多维度知识输入和专家的“经济人”属性三个角度论证了专家在科技咨询中角色演进的内在原因。结合发达国家科技咨询制度的变革,概括科技咨询制度的变革趋势,为建设适于我国国情的科技咨询制度提供借鉴。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构建以创新关联为中心的创新测度立体模型
  • 葛霆;周华东
  • 2008 Vol. 26 (2): 391-394.
  • 摘要 ( )
  • 创新测度是创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国际创新研究的热点。而创新测度的基点是构建反映创新本质逻辑自恰的测度模型,这应该是创新测度或近年来新提出的创新计量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本文在充分研究了国际创新内涵的突破性进展后,基于创新的多行为主体、多层次、多环节的多维度交互特征,以及创新关联的在创新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尝试构建反映企业层次创新实力,以创新关联为中心的企业创新的立体测度模型。同时,也为创新的测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 企业家导向与创新选择:企业能力的中介作用
  • 赵文红;李垣
  • 2008 Vol. 26 (2): 401-408.
  • 摘要 ( )
  • 企业家导向对企业创新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但是很少有对企业家导向、探索与应用能力、创新方式选择进行整合研究。本文将它们整合在一个框架下,分析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如何影响企业家导向对突变创新(渐进创新)的选择。结果表明,企业家导向对创新方式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能力作为中介实现的:在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分别为主导的两种不同情境下,探索能力都中介了企业家导向对突变创新的影响;然而,在探索能力为主导的情景下,企业家导向对渐进创新的作用是通过应用能力和探索能力的交互作用为中介的;在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情境下,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共同作为企业家导向对渐进创新的中介变量。
  • 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 陈钰芬;陈劲
  • 2008 Vol. 26 (2): 419-426.
  • 摘要 ( )
  • Chesbrough 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开放的本质是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通过内外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减少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创新绩效。但过度开放会对企业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从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测度目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开放度,分析不同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开放程度比较低,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向外部组织开放有利于提高创新绩效,对于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呈倒U型的二次型曲线相关关系,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开放度对创新绩效呈正线性相关关系。
  • 不连续创新与创业绩效实证文献的元研究
  • 王海龙;武春友
  • 2008 Vol. 26 (2): 427-434.
  • 摘要 ( )
  • 采用以元研究为主的方法对不确定环境下不连续创新和创业企业绩效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根据收集的35份实证研究样本的统计数据识别了环境因素、创新战略、企业能力等影响创新或创业绩效的关键因素,表明现有研究中创业绩效的环境因素应考察组织与资源不确定性,并加强对不连续创新的结构与测度的研究,对创业绩效应增加客观性变量以提高测量准确性。辨明了下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脉络,提出了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科技创业企业面向不连续创新的成长路径与机理研究框架。
  • 中国创新地图——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创新管理研究力量分布研究
  • 郑刚;朱凌;陈悦
  • 2008 Vol. 26 (2): 442-448.
  • 摘要 ( )
  • 基于科学计量学方法,选择CNKI数据库,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遴选的20种管理学重要期刊为来源期刊,通过分析2000-2005年间发表在上述期刊上的创新管理研究文章,初步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创新管理研究现状。基本结论:《科学学研究》、《科研管理》、《研究与发展管理》是近年来创新管理学术研究的主要阵地;根据创新管理研究力量的强弱可以分为绝对优势地区、相对优势地区、潜力地区、相对劣势地区、绝对劣势地区五个层次;高校是我国创新管理研究的绝对主力军;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位列我国高水平创新管理研究的高产机构的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