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技举国体制的内涵与模式
-
雷丽芳 潜伟 吕科伟
-
2020 Vol. 38 (11):
1921-1927.
-
摘要 (
)
-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后,科技举国体制问题再次成为学界焦点,但长期以来学界对科技举国体制的认识存在分歧,因此对其理论分析研究非常必要。本文从“科技举国体制”概念由来和内涵特征入手,阐释了广义和狭义概念,并指出其具有“计划性”“举国”“政府主导”等特点,以及国家和项目两个层次的内涵特征。随后,分别探讨了“科技举国体制”在苏联、美国和日本的不同表现形式。最后,回顾了中国“科技举国体制”的历史选择,并指出仿照日本模式是当前中国构建新型科技举国体制的一种策略。
-
会聚科学优先领域遴选方法探析
-
王雪 张涵
-
2020 Vol. 38 (11):
1928-1936.
-
摘要 (
)
-
会聚科学是学科交叉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致力于解决传统单一学科或学科交叉不能解决的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会聚科学优先领域遴选,有益于在科技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识别出优先支持的领域方向、重大任务或相关行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本研究在综合比较优先领域遴选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会聚科学优先领域遴选存在的问题,以及已有遴选方法应用于会聚科学领域的局限性,分析会聚科学领域的基本特征、主要模式和会聚科学优先领域遴选的特点,明确问题界定,建立目标函数,确定由政府资助、互惠边界、信息情报和会聚科学构成的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特征约束、目标约束、资源约束和能力约束集合,形成会聚科学领域优先遴选模型,以期对科技决策部门识别和遴选优先支持的会聚科学领域有所助益。
-
世界一流科技社团综合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研究
-
孟凡蓉 陈光 袁梦 马天喜 陈子韬
-
2020 Vol. 38 (11):
1937-1943.
-
摘要 (
)
-
科技社团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力量,对落实创新驱动、推进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评估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全球视野,难以为中国科技社团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参照。研究借鉴社会组织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及相关实践,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国际一流学会案例及30家社团负责人访谈资料为基础,深入剖析了世界一流科技社团综合能力的内涵,并以SPO模型为逻辑参照从组织力、凝聚力、影响力三要素出发设计三级指标体系,以期构建世界一流科技社团综合能力评估框架,通过对标世界一流提升中国科技社团治理能力。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超越追赶下制造企业服务化能力的动态演化
-
吴晓波 房珂一 吴东
-
2020 Vol. 38 (11):
1944-1953.
-
摘要 (
)
-
中国的后发企业在技术追赶时期积累了一定的创新基础,一些企业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跨越。后发企业通过技术追赶,到达了相对成熟的技术水平,新的价值主张能够帮助后发企业继续提高市场份额。服务化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帮助制造企业更加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为后发企业在超越追赶阶段持续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通过杭氧2007~2019年服务化过程的纵向案例分析发现,后发企业所构建的服务化能力发生了从离散型到合作型再到融合型的动态演进,同时用企互动和技术能力共同影响了这一演进过程。研究结果加强了对后发企业服务化能力动态演化的理解,并为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实践提供了新的参考策略。
-
纵向一体化在中国产业升级中的作用研究
-
孙喜
-
2020 Vol. 38 (11):
1954-1965.
-
摘要 (
)
-
与理论界的想象相悖,中国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了一批纵向一体化企业,本文试图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在辨析相关理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分析、并结合两家工业龙头企业在产品创新与制造升级过程中的一体化案例,本文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情境根源在于中国特殊的工业体系与创新系统结构,即一种碎片化、底子薄的“盆景”式结构。这使采取激进创新的龙头企业更倾向于通过纵向一体化方式自主发展互补能力,也决定了这类企业将在产业升级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文章最后基于此对产业升级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产业协同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效率
-
原毅军 高康
-
2020 Vol. 38 (11):
1966-1975.
-
摘要 (
)
-
沿着“现象—机制—效应”的分析路径,基于2007—2016年我国31个分省面板数据,考察了空间关联视角下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本地效应及溢出效应,并对创新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地理衰减边界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的区域创新效率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均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外溢效应,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提升产生“涓滴效应”,但这种外溢效应具有随地理距离增加而衰减的特征,溢出效应在1000公里内较高,1000公里外则出现衰减;产业协同集聚不仅可以推动本地创新效率提升,通过与研发人员的互动,还能够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效率产生正溢出效应。文章一方面描述了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创新效率的空间特征,另一方面,为实现通过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结构调整来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方向。
-
中国专利制度经济学:从学科融合到科学决策
-
毛昊
-
2020 Vol. 38 (11):
1976-1986.
-
摘要 (
)
-
中国专利制度经济学扎根于中国国情实践,聚焦制度框架下具备法律含义的经济学问题,以促进专利制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为目标,为实现法律政策优化和制度改革实践提供经验证据。中国专利制度经济学研究在制度的总体效用、功能强化和流程优化三方面建立学科发展的体系框架,系统开展制度平衡和价值实现的科学分析,强化与专利制度功能有关的信息传播、价格收费、发明奖励、保护激励、市场信号经济测度,推进专利审查、无效和诉讼流程优化的改革设计,进而借助知识产权大数据资源统筹、法学和经济学交叉学科和专利经济学家办公室建设等途径,为法律制度稳健运行与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基础研究保障。
-
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动态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
-
李柏洲 王丹
-
2020 Vol. 38 (11):
1987-1997.
-
摘要 (
)
-
基于PP-SFA模型对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影响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利用具有速度特征的时空演化模型分析专利密集型产业效率动态演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处于一般水平,仍有可提升空间,不同专利密集型产业间产出效率存在明显差异且发展不平衡。对于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影响因素,政府支持、研发投入强度、竞争程度、研发外部经费均对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研发投入强度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在时空演化方面,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研究结果为专利密集型产业产出效率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提供建议参考。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基于NPCIA的核心技术识别模型及应用研究
-
黄鲁成 刘春文 吴菲菲 苗红 肖军
-
2020 Vol. 38 (11):
1998-2007.
-
摘要 (
)
-
核心技术的识别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发现面向老年人的AAL监测领域核心技术,对预测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提升应对老龄化社会技术需求能力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聚集于分析技术交叉影响关系,基于技术交叉影响的核心技术识别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应用。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技术交叉影响的核心技术识别模型,该模型以核心技术特征与技术交叉影响理论为基础。首先,阐述“核心技术”的概念,分析核心技术应具备的特性;其次,针对传统PCIA算法在核心技术识别中,难以直接套用条件概率计算技术交叉影响的不足,提出NPCIA算法测度技术交叉影响,并通过对核心技术已知的成熟技术分析,验证NPCIA算法的有效性,进而给出一种基于NPCIA算法的核心技术识别模型;最后,将提出的基于NPCIA的核心技术识别模型应用于面向老年人的AAL监测技术领域,验证所提核心技术识别模型的有效性
-
支持研发能力提升的产品多样化决策研究
-
汪建 张驰
-
2020 Vol. 38 (11):
2008-2019.
-
摘要 (
)
-
在大规模定制化环境中,产品多样化水平决策是一个重要课题。不断增强的研发能力支持企业创新产品;随着多样化水平提升,单品种的研发投入也会减少,从而可能影响研发能力提升。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受到研发能力种类、研发环节等因素影响。为了分析两者的影响关系,我们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分别建立了两类研发能力与多样化水平决策的回归分析模型。基于2017年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调查数据开展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产品多样化水平决策对研发产出与经济绩效具有调节作用,且受到研发类型、行业特点和经济效益目标长短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期上,对于产品多样化较低的行业,产品多样化对于探索式创新产出促进经济效益的路径表现为正向调节;对于产品多样化较高的行业,产品多样化对于利用式创新产出促进经济效益的路径表现为负向调节作用。在长期上,两大类行业的调节作用呈现出相反的表现。长期与短期不同影响的差异产生原因在于企业依据经济效益开展研发投入的机制设计。基于研究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研发能力、不同行业特点、以及长期和短期经济目标差异对多样化水平决策提出建议。
-
企业联盟中的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
-
郭文钰 杨建君
-
2020 Vol. 38 (11):
2020-2028.
-
摘要 (
)
-
现有研究虽已逐渐开始关注联盟过程中“边界困境”现象,以及企业需在联盟中兼顾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问题,但少有研究将知识共享与保护纳入同一维度。研究引入双元性视角,利用双元性描述边境困境下企业兼顾知识共享与知识保护的行为。基于302组我国企业数据,结果发现企业知识共享和知识保护的双元性对企业新产品绩效有促进作用。研究一并探讨了两种治理机制:信任和契约对企业知识共享与保护双元性的影响作用,以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信任对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双元性有倒U型作用,而契约对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双元性有负向作用,且两种治理机制互相替代。更进一步,研究发现,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了信任对双元性的有利作用,但也同时强化了两种治理机制对知识共享与保护双元性的负向作用。研究结果为探讨联盟“边界困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企业实践提供了一定指导建议。
-
技术新创企业创业网络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
-
王国红 黄昊 秦兰
-
2020 Vol. 38 (11):
2029-2039.
-
摘要 (
)
-
技术新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多重因素掣肘,如何有效获取利用资源促进企业发展尤为重要。现有研究注重对获取与利用资源直接效用的研究,对技术新创企业如何通过资源编排构筑资源基础进而促进企业成长内在机理缺乏深入探究。鉴于此,选取4家技术新创企业进行多案例分析,通过解析创业网络与企业成长之间资源编排的作用机制以揭示企业成长内在机理,由此构建“结构—行为—绩效”理论模型。研究发现:(1)创业网络是技术新创企业获取资源以促进企业成长的基础;(2)创业网络资源供给使资源编排行动得以实施;(3)技术新创企业通过资源编排将外部资源内部化,与既有资源形成资源组合以提升资源基础,并通过循环编排行动达成资源平衡以激发束集效应是企业成长的关键。
-
创业孵化平台数字化动态能力构建
-
周文辉 孙杰
-
2020 Vol. 38 (11):
2040-2047.
-
摘要 (
)
-
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平台因其卓有成效受到业界关注,但它为何有能可赋的路径却尚未得到揭示。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韩都衣舍为研究对象,从机会-资源-团队适配视角剖析创业孵化平台数字化动态能力构建路径。研究发现:创业孵化平台经历了蓄能期、育能期、赋能期三个阶段,分别面临数量型、质量型与结构型要素失衡,平台相继采取了拼凑式适配、内涵式适配与协同式适配策略,先后形成了数字化组织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与数字化共创能力,提炼出创业孵化平台数字化动态能力构建路径模型。它揭示了创业孵化平台如何有能可赋的过程“黑箱”,丰富和发展了数字化动态能力理论,并为如何构建创业孵化平台数字化动态能力提供了重要启示。
-
海外技术并购对双元能力成长模式的影响研究
-
肖丁丁 王保隆 田文华
-
2020 Vol. 38 (11):
2048-2057.
-
摘要 (
)
-
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以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了海外技术并购战略下组织双元能力的成长趋势与特征,检验了外部技术资源属性与内部吸收能力对其成长过程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海外技术并购后,企业双元能力存在三种不同的成长轨迹,开发能力成长存在“增长模式”和“下降模式”两个潜在亚类,探索能力成长存在“增长模式”和“倒U型模式”两个潜在亚类,并且企业双元能力中“增长模式”的初始能力水平高于“下降模式”和“倒U型模式”;技术资源互补性对企业探索、开发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技术资源相似性仅对开发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及其与技术资源互补性、相似性的交互项分别对企业探索、开发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有意义的创新:基于复杂系统视角的交互耦合框架
-
曲冠楠 陈劲 梅亮
-
2020 Vol. 38 (11):
2058-2067.
-
摘要 (
)
-
经济社会发展从“规模与效率”向“价值与意义”的转向是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征。作为引导创新主体主动关注社会需求与未来发展的创新范式,有意义的创新(Meaningful Innovation, MI)之兴起体现了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中的“回归”。研究基于复杂系统视角,探索有意义创新的前因问题。研究构建了整合有意义的创新与“双元创新能力”(Ambidextrous Innovation Capability, AIC)的交互耦合框架,认为创新意义的价值发现是探索式学习的过程,而其价值转化是利用式学习的过程。面对资源的约束与环境的挑战,企业应当发展双元创新能力实现资源协同,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协调效率逻辑与意义逻辑,兼顾企业利益与社会福利,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
数字化创新中企业对政策关注与绩效关系研究
-
戴亦舒 晏梦灵 董小英
-
2020 Vol. 38 (11):
2068-2076.
-
摘要 (
)
-
该研究致力于探究国家政策和企业实践在数字化创新中的关系。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172家中国企业的问卷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通过量化研究验证国家政策的引导如何通过资源集成能力的中介作用影响企业绩效,对“企业对政策的关注”、“资源集成能力”、“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证明企业对政策的关注通过影响资源集成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绩效。
-
职务发明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的实现路径研究
-
张明
-
2020 Vol. 38 (11):
2087-2096.
-
摘要 (
)
-
职务发明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是实现职务发明创造转化和实施运用的有效激励手段。《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对此予以了明确。作为职务发明人智力成果的价值体现和促进职务发明人推动发明创造成果转化的制度激励,职务发明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具有正当性。但是,有限的“约定优先”、“合理性”标准的模糊对待、国有资产法律法规的限制性规定、职务发明相关权利的杂糅处理和单位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不足对职务发明人实现创新收益分享形成掣肘。实现职务发明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首先应明确“合理性”的判断标准,即在程序正义的基础上根据职务发明人的创造性贡献程度和职务发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确认收益分享的合理限度。其次,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作为一项“权利束”,应将其分而处之,明晰各参与主体间的权利边界。再次,应优化国有资产属性的职务发明创造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以科技法律制度为核心,兼容其他各部门法律法规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复次,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应鼓励单位与职务发明人之间通过约定分享收益。最后,实现单位与职务发明人的互利共赢还需要提升单位的知识产权运营能力,以实现职务发明成果的转化利用。
-
技术知识整合、机会主义与复杂产品创新绩效
-
李靖华 毛丽娜 王节祥
-
2020 Vol. 38 (11):
2097-2112.
-
摘要 (
)
-
尽管关键供应商参与有利于复杂产品创新,但是也可能因专用性资产投资和知识所有权等原因而诱发租金侵占的机会主义行为。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关系治理理论,从双边视角切入,研究长期合作导向对关键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的制衡效应。通过对205家复杂产品集成商企业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关键供应商的显性和隐性机会主义行为均会减弱集成商技术知识整合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第二,合作双方的长期合作导向均减弱了显性机会主义行为对上述关系的负向调节效应;第三,长期合作导向的制衡效应因行为主体与机会主义行为类型的不同而在程度上存在差异。本研究更加关注对合作创新中多主体微观互动行为的考察,并提示复杂产品集成商做好事前治理,即在合作初期选择具有长期合作意愿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