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科学学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导航切换
科学学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美国科技政策方法学(SoSP)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肖小溪;杨国梁;李晓轩
2011 Vol. 29 (7): 961-964.
摘要 (
)
科技政策方法学 (Science of Science Policy, 简写为SoSP) 是近年来在美国兴起的一门新的学科,与现有科技政策相关学科相比,SoSP更加强调基于定量数据的分析、描述和展示,发展以证据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方法。简要介绍了SoSP在美国兴起的背景、学科定位与发展动态,探讨了SoSP对我国的启示。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学术剽窃行为犯罪化之否定论
董兴佩
2011 Vol. 29 (7): 965-972.
摘要 (
)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文化道德观念、学术行为及学术成果的公共性、我国与西方国家对违法行为的控制模式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以外国法为据要求将学术剽窃行为犯罪化并不具有正当性。如果效法西方部分国家将学术剽窃行为犯罪化,则无法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也有损于学术自由;并将会面临巨大的刑法成本支出,有违刑法的效益原则。我国学术规范的建设和教育尚待深入,学术自治远未实现;规制学术剽窃行为的学术惩戒规范及民法业已存在,但尚不健全且未得到有效实施,所以,学术剽窃行为的犯罪化并不符合刑法的必要性原则。因此,对学术剽窃行为的规制应以努力改革学术管理体制,实现学术自治,同时建立健全学术惩戒规则、民法等学术剽窃行为规制制度为优先选择,而不宜贸然进行学术剽窃行为的犯罪化。
美国防范科研不端行为的基层监管机制
蒋美仕
2011 Vol. 29 (7): 973-977.
摘要 (
)
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管问题,除了美国国会与司法部门的相应对策、联邦政府与非政府各部门的顶层监管以及卫生部ORI等专门监管机制以外,还存在一个基层监管机制。这具体由大学、研究机构和医院等基层组织的相关机制构成。这种基层监管机制在整个美国科研不端行为监管机制中居于基层地位并起着基础支撑和具体执行作用。
实践逻辑视域下科学秩序的信任架构
刘崇俊
2011 Vol. 29 (7): 978-983.
摘要 (
)
囿于“理论逻辑”的“学究式谬误”,实证主义科学话语体系固守“证伪主义”的科学教条,认为如果科学家信任他人,则“既置入了认识论错误,又具有道德危险”。然而,科学场域的实践逻辑表明,富有道德色彩的“情感型信任”内嵌于科学实践之中,它是科学场域内生的一种结构性资源,甚至科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张由环环相扣的信任链条精心编织的“信任之网”。即使是科学认知层面的带有权宜性的怀疑,也依赖于道德层面的人际信任,科学信任既是怀疑的逻辑起点——即使彻底的科学怀疑主义者也基于一定的信任架构,也是怀疑的价值归宿点——科学怀疑的目的不是主张从道德尺度对科学家进行价值评判,而是提倡通过富有建设性的科学对话,增进科学家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有鉴于此,理应批判科学实证主义的话语霸权,从而在科学场域构筑一条从怀疑走向信任的科学通道。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制度创新——基于中国背景下的一个分析框架
张云昊
2011 Vol. 29 (7): 984-990.
摘要 (
)
资助制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制度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优先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当下中国学术制度背景,从资助制度的理论基础、国际经验和发展趋势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制度的组织体系、主要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进一步改革和创新的基本路径。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论文特征的计量分析
汤建民
2011 Vol. 29 (7): 991-998.
摘要 (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在学科性质、学科规模、学科研究的合作生产方式、学科知识的积累方式、学科和现实生活的距离等方面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为了定量地揭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特性和细致地梳理内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依据2008年CSSCI库收录的八万多篇论文数据,定量地计算了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22个主要学科研究论文的大尺度特征,指标包括:论文总数、作者总数、期刊数、篇均作者人数、合著比例、关键词总数、关键词分布的集散度、交叉学科论文比例、论文参考文献中的中外文比例等10多个方面。以定量方式较系统地反映出了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特性以及各主要学科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发展的模式、特征和规律,这些“基本数据”可以为中国人文科学的评价研究和各种管理制度的设计奠定基础,也可以为今后各学科的文献计量研究结果的进一步解释提供参考。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我国科研人员的科研合作网络分析——基于个体中心网视角的研究
赵延东;周婵
2011 Vol. 29 (7): 999-1006.
摘要 (
)
利用一项对我国科研人员的大规模社会调查所得数据,运用个体中心网分析方法来研究科研人员的合作网络。研究从网络规模、网络密度、网络趋同性和网络异质性等网络指标出发,对科研人员的合作网络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在合作网络结构上存在的差异情况。最后还就分析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含义展开了讨论。
FRAND许可规则下标准化技术的治理研究
张翀;龚艳萍
2011 Vol. 29 (7): 1007-1011.
摘要 (
)
首先介绍了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结合的研究背景,以及技术标准化实施中存在的专利丛林和专利劫持两类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引出合作性技术标准化的组织形式和各自的职能。标准一经制定,相关专利权人往往凭借其市场力的提升,索取远高于自身专利技术价值的费用。有鉴于此,SSO为了规范标准技术市场提出了披露规则和FRAND规则。本文着重分析了在事后专利劫持、双边许可协商和事前技术竞争等经济情境下FRAND规则的多重含义。最后,以各种情境下专利权人和标准用户之间的制衡关系为基础,提出进一步的政策建议。
我国区域科技发展差异的解释——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和shapley分解的研究
刘渝琳;林永强
2011 Vol. 29 (7): 1012-1020.
摘要 (
)
为了揭示区域间科技差距的原因所在,以专业化分工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动态层级式科技发展模型。结合1997-2007年面板数据,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科技差异进行分解。研究结果发现:(1) R&D研究人员数量和市场结构(市场化指数k)对区域科技发展影响较大;(2)区域间的国家R&D经费投入,研究人员数量以及地方政府的科技拨款对形成区域间科技差异的贡献较大;(3)地方政府的科技拨款对区域间科技差异贡献率有上升趋势,而R&D经费的科技差异贡献率却趋于下降。
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
2011 Vol. 29 (7): 1021-1028.
摘要 (
)
基于全要素方法,充分考虑到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构建非参数前沿,在共同前沿方法框架下分析比较2001-2007年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共同技术率(MTR)”指标衡量中国区域之间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实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显著,还存在巨大的节能增产空间;从区域技术差距视角来看,三大地区差距明显,其中东部地区接近全国最优水平,实现了全国潜在最优能源技术的98%以上,而中西部地区距离全国最优能源技术还分别存在23.3%和30.3%的改进空间。当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防止三大地区能源技术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CDM项目隐性目标功能研究——技术、制度效应下碳排放权限转换分析
李昆
2011 Vol. 29 (7): 1029-1035.
摘要 (
)
由发达国家主导的CDM(清洁发展机制),为发展中国家企业获得来自发达国家企业的减排资金和技术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但是,作为《京都议定书》灵活机制的CDM却内含着更为隐性、深邃、复杂的利益目标。事实证明,CDM不仅为发达国家企业提供了污染转移、降低减排成本、转嫁减排责任等制度空间,而且还使其在减排技术输出、国际碳贸易定价权方面占据着绝对的操纵地位。本文以欧盟市场的碳排放权限EUAs、CERs的转换活动为例,从技术和制度两个层面对发达国家企业及国际碳贸易商的CDM操纵机理和目标进行了交叉剖析,并依据研究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优化CDM合作机制的政策建议。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物质激励、知识所有权与组织知识共享研究
金辉;杨忠;冯帆
2011 Vol. 29 (7): 1036-1045.
摘要 (
)
组织知识管理实践发现个体间知识共享无法通过强制方式得以实现,而是依赖于组织对个体的激励。本研究运用理性行为理论,以通讯行业的185名知识型员工为调查对象,深入剖析了物质激励和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对个体知识共享意愿及行为的作用机理,得出如下结论:(1)虽然物质激励对个体知识共享主观规范有积极的影响,却并不能直接改变个体对知识共享的态度;(2)个体知识共享的态度和共享主观规范可以促进个体知识共享意愿的提高,知识共享意愿进而可以有效预测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3)知识共享的主观规范与知识共享的态度正相关;(4)感知的知识所有权在物质激励与知识共享主观规范的关系间起到调解作用没有得到证实。本研究为组织设计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内部社会资本、知识流动与创新——基于省级技术中心企业的实证研究
戴勇;朱桂龙;肖丁丁
2011 Vol. 29 (7): 1046-1055.
摘要 (
)
以广东省省级技术中心企业为对象,对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知识流动影响组织的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知识流动具有正向的影响。其中,关系维度对知识整合维度影响最大,而认知维度对知识共享维度影响最为显著;(2)知识流动的两维度对技术创新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但除了关系维度外,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并不直接影响创新,而是通过知识流动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创新绩效;(4) 在“内部社会资本→知识流动→技术创新绩效”链中,知识流动是改善吸收能力、提升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
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合作效率的实证研究
张宝生;王晓红;陈浩
2011 Vol. 29 (7): 1056-1063.
摘要 (
)
虚拟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合作效率是团队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运用DEA模型的视窗分析和相关分析,将经费设施、人力资本、制度保障作为投入指标,合作深度、合作广度、合作提高为产出指标,以16个虚拟科技创新团队2004-2009年的调研数据为样本,对团队科研合作效率变化趋势、稳定性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合作时间的延长,团队科研合作的总体效率(TE)、纯技术效率(PE)具有波动上升的趋势,规模效率(SE)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各团队效率稳定性存在较大差异;要提高SE应该从提高经费设施的相对产出入手,要提高PE应该从提高人力资本的相对产出入手,制度保障对TE、PE和SE都有影响,团队应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有序扩张”。
企业规模与研发投入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企业知识和产品市场的视角
金星
2011 Vol. 29 (7): 1064-1070.
摘要 (
)
从企业内外部因素——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它们对研发资源在合作研发与独立研发之间合理配置的影响机制。认为,企业研发投入结构的选择是一种基于知识基础结构和产品市场结构的企业间策略互动。它们对研发投入结构的作用途径有:技术吸收率效应、绝对成本优势效应、技术溢出率效应、企业利润效应和产品差异化效应。并且以我国高技术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理论结论得到了实证结果的支持。
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
王燕妮
2011 Vol. 29 (7): 1071-1078.
摘要 (
)
以2007-2009年年报披露研发投入的529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实证检验高管长期股权激励和短期报酬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长期股权激励与研发投入呈正相关关系。高管持股比例越大,研发投入越多;高管短期报酬激励与研发投入也呈正相关关系。高管短期报酬越高,研发投入越多;相比非国有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更显著;高成长性和高盈利性企业的研发投入主要受长期股权激励的影响,低成长性和低盈利性企业的研发投入主要受短期报酬激励的影响。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行业创新空间关联及三维外部性的研究
牛欣;陈向东
2011 Vol. 29 (7): 1079-1086.
摘要 (
)
参考国际知识产权组织提供的专利IPC分类与行业技术对照表,分析我国各行业区域创新倾向的空间关联性;扩展传统的两维度外部性研究思路,构建包含三个维度创新外部性的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各行业创新在产业间、产业内、地理空间三个维度的溢出与区域创新水平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不同行业三个维度的外部性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各行业进行归类,为我国各地区制定产业创新发展规划与空间布局调整提供实证依据。
区域创新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超越知识生产函数的动态面板模型分析
刘和东
2011 Vol. 29 (7): 1087-1093.
摘要 (
)
收集了产学研合作、FDI及创新相关数据,运用超越知识生产函数的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了1998-2008年中国大陆30个省级区域创新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内溢短期为正,但不显著;中期则显著为正,效果明显;长期则表现为显著为负。FDI技术外溢在短期显著为正,中期显著为负,长期显著为正。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企业网络权力与网络能力关联性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分析
张巍;党兴华
2011 Vol. 29 (7): 1094-1101.
摘要 (
)
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网络权力根据不同配置依据可分为知识权力与结构权力;企业网络能力可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将其构成分为网络愿景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通过对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39家企业的调研结果,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不同权力配置依据下的企业网络权力与企业网络能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网络权力与企业网络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的知识权力相较于结构权力,对企业网络权力的影响更大;企业的组合管理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对企业网络能力的影响也比网络愿景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大。
创新网络的知识转移计量模型分析——基于NetLogo仿真的研究视角
聂艳晖
2011 Vol. 29 (7): 1102-1112.
摘要 (
)
将主体的知识列表用矩阵表示,采用Netlogo进行仿真,这些数值仿真图证明了本研究构建模型的适合性、拟合性和可靠性。从而加深对企业创新网络知识转移复杂性的理解,得到了企业创新网络知识转移计量模型,并得出系统规划和引导,有利于增加知识存量和流量的结论。
企业互搏意愿与产品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
余浩;陈劲
2011 Vol. 29 (7): 1113-1120.
摘要 (
)
近年来,产品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区域产业升级的关键,企业虽能认识到原始性创新的重大意义,但具体落实到行为却很少,导致企业原始性创新不力的根本问题是企业互搏意愿不足。而目前研究尚未明确互搏意愿的内在结构,从而无法解决企业创新实践中的存在认知与行为差异的“知行悖论”。本文以互搏意愿为起点,剖析其内在结构维度,构建“互搏意愿→产品创新绩效”关系模型,并以产品支持作为调节变量,得出企业互搏意愿与产品创新绩效直接相关联。研究结论为企业产品创新或升级决策和提升产品创新绩效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