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
论战略性新兴技术
-
王续琨;刘洋;侯剑华
-
2011 Vol. 29 (11):
1601-1606.
-
摘要 (
)
-
战略性新兴技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牵引和支撑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高技术集合体。每个领域的战略性新兴技术都是一个由众多单项技术或单元技术所构成的技术体系。对战略性新兴技术进行结构分析,目的在于通过专有技术开发中的主要难点辨识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确定一定时期的主攻目标。为了推动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发展,需要实施的基本对策包括组建“管-学-研-产”开发共同体、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核心作用、加强发展战略和技术标准研究、造就开发共同体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的带头人。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大科学工程”的语义结构分析
-
李建明;曾华锋
-
2011 Vol. 29 (11):
1607-1612.
-
摘要 (
)
-
探讨了大科学的由来、特征和本质,指出其是知识生产方式的一次彻底性转变;考察了传统意义上的大科学工程,认为其反映了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全方位的一体化关系;从“大科学工程”的语义出发,将其分为两类:“大科学-大工程”和“大科学-小工程”,同时还对“小科学-大工程”和“小科学-小工程”进行了阐述。
-
学术研究的议程设置:基于知识社会系统的考量
-
张云昊
-
2011 Vol. 29 (11):
1613-1618.
-
摘要 (
)
-
在知识社会系统背景下,学术权力日益呈现出两面性,即能否支配研究的过程固然是学术权力的一面,但能否影响研究议程的设置则是学术权力更为重要的另一面,它决定着知识生产的方向,进而影响着知识社会系统的整体发展。正是基于学术研究系统的这一重要转变,论文初步提出和界定了研究议程这一概念,并简要探讨了当下学术研究议程设置的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的基本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容型研究议程及其设置模式,以期不断优化知识生产流程和知识资源配置,推动知识社会系统的有机协调和整体发展。
-
论创业型大学研究的理论架构
-
甘永涛
-
2011 Vol. 29 (11):
1619-1624.
-
摘要 (
)
-
区别于传统研究型大学研究的思考方式,创业型大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构建于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机构、社会关系研究和其他学科研究相互关联问题领域的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创业型大学研究领域中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创业型大学的要素、创业型大学的三螺旋、价值冲突和生存途径及运营方式这五个基本问题后,论述了国家与政府公共政策变化、技术发展、标杆性事件、学术争论和制度化这五种驱动力对创业型大学研究的关键作用,并探究了这些因素何时以及如何发挥作用。
-
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作者共被引网络与聚类分析视角
-
许振亮;郭晓川
-
2011 Vol. 29 (11):
1625-1637.
-
摘要 (
)
-
运用最新可视化技术与科学计量学方法,绘制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从中探析其存在8个主要研究前沿领域,并且确定了其研究主题,即“基于演化视角的国家与产业创新系统”、“企业及产业的内生技术创新”、“基于演化视角的产业及企业创新与其成长”、“基于演化视角的产业及企业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创新与知识溢出”、“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的产业及企业研发与其成长”、“产品创新绩效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基于动态能力的产业及企业创新与组织环境的关系”等。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中国区域知识溢出空间距离研究
-
孙建;齐建国
-
2011 Vol. 29 (11):
1643-1650.
-
摘要 (
)
-
利用中国区域1998-2008年有关专利创新面板数据,在对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扩展的基础上,根据面板单位根、面板协整及空间过滤理论研究了中国区域知识溢出空间距离问题。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空间集聚特征已经形成,并且这种集聚特征有逐年增强趋势;中国区域创新代理变量的适当组合存在协整关系,而如果组合不当,则它们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中国区域创新存在着明显的正负向知识溢出现象,正负向知识溢出位于不同圆环区域。
-
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贡献的动态综合估计
-
俞立平;熊德平
-
2011 Vol. 29 (11):
1651-1657.
-
摘要 (
)
-
采用状态空间模型进行变系数估计,同时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的动态交互效应。状态空间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年财政科技投入对经济贡献的弹性系数处于不稳定的正负波动中,绝对值较小。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要弱于劳动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科技投入与资本的互动关系要强于科技投入与劳动力的互动关系。状态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的结果是可以互相验证和互相补充的。
-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工业碳生产力研究
-
姚西龙;于渤
-
2011 Vol. 29 (11):
1658-1664.
-
摘要 (
)
-
利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技术进步与行业结构变动从碳生产率中分解出来,测度了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动对工业碳生产力的作用,并将两者进行比较。实证结果表明,在1999年至2009年期间,工业的结构效应与碳生产力呈负相关关系,各个行业技术进步效应对碳生产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各个行业的结构效应又有所不同,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结构效应则对碳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
基于TRM框架的风电设备企业未来技术选择分析
-
陈大鹏;王国红;马慧
-
2011 Vol. 29 (11):
1665-1670.
-
摘要 (
)
-
在技术引进基础上,风电设备企业面临新一代风电设备自主研发的技术选择问题。模型借助TRM(技术路线图)分析框架,从技术资源层、产品层、市场层三个层面阐述了研究假设。通过在政府研发补贴条件下建立的三阶段的博弈模型,模型对每种技术模式下企业未来利润水平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对不同技术模式下企业利润水平的比较,得出了未来风电设备企业技术选择的临界值。技术选择临界值的静态分析结论表明:未来风电设备技术选择属于市场主导型,技术选择临界值的本质是在技术产品比较基础上产品使用周期内单位满意度支付意愿;技术选择临界值的动态分析结论表明:各个参数的时间演化结果会影响未来技术选择的可能性或趋势。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获奖科技成果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为例
-
张艳辉;董元树;夏芬芬
-
2011 Vol. 29 (11):
1671-1675.
-
摘要 (
)
-
科技奖励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充要推动力。通过对上海市获奖科技成果的数据分析,探讨影响其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知识产权、需要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经费对利润增加率及税收增加率有正向影响作用,而人才培养对利润增加率和税收增加率则起到负的作用。基于这一研究结论,探讨了原因所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更有效地发挥科技奖励对人才的激励作用。
-
网络联结、组织间学习与产业集群能力增进——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
-
刘霞;陈建军
-
2011 Vol. 29 (11):
1676-1684.
-
摘要 (
)
-
文章构建了不同网络联结对产业集群能力的影响机制和概念模型,并对128家浙江集群企业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验证,认为网络中不同主体的关联结网有助于产业集群能力增进,但其作用机制不同。组织间学习中介了本地商业网络和知识网络与产业集群能力的关系,但在协调网络与集群能力增进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认为商业网络和知识网络有利于集群学习网络建构和新知识生成机制形成从而促进集群内力持续提升,是产业集群能力增进的内生动力。而协调网络通过政府等公共机构以资金、政策及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提供的支持,帮助集群企业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提高企业能力水平,是集群能力增进的外源动力。该项研究对于企业有效构建网络联结和政府技术政策供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融资约束、企业集团内部资金支持与R&D投入——来自民营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
贺勇;刘冬荣
-
2011 Vol. 29 (11):
1685-1695.
-
摘要 (
)
-
新兴市场的企业集团具有重要的创新支持作用。在受到融资约束时,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为成员企业的R&D活动获得比外部资本市场更为便利的资金提供了可能。基于我国民营高科技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的数据,以集团内部资金支持为中介变量,研究了企业R&D投入与融资约束的相关性问题。研究发现,民营集团控制型上市公司在资金短缺时会通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支持;集团控股股东倾向于支持拥有高现金流权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R&D投入随着所获取的集团内部资金的增加而上升,而且在金融危机后的中度不利经济环境下具有显著性。研究结论丰富了创新和组织研究文献。
-
IT基础、知识共享与组织创新——来自珠三角企业的经验证据
-
曾萍;邓腾智;曾雄波
-
2011 Vol. 29 (11):
1696-1708.
-
摘要 (
)
-
以广东珠三角地区122家IT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IT基础、知识共享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组织内的知识共享,包括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均可以显著地促进技术创新,而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则对管理创新有积极影响;IT基础对于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以及组织内非正式知识共享有促进作用,但IT基础对于组织内正式的知识共享却没有显著影响;组织内知识共享,包括组织内非正式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在IT基础与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而组织间的知识共享,包括组织间非正式与正式的知识共享,则在IT基础促进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中国区域创新质量不平等研究
-
张古鹏;陈向东;杜华东
-
2011 Vol. 29 (11):
1709-1719.
-
摘要 (
)
-
作为衡量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创新质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使用专利授权率和专利长度作为创新质量的衡量指标,探讨了中国地区间创新质量的差异。通过使用专利生存曲线和广义熵指数研究发现,在我国专利制度成立的初期(1985-1992)和中期(1993-2000),东、中、西部地区间创新质量的不平等程度较高,但到后期(2001-2009)则有缩小甚至收敛于0的趋势。各地区内部创新质量的差异在后期也呈收敛趋势。由于东部地区在研发投入和FDI引进上有显著优势,东、中、西部间的创新质量显现出了明显差距。但到后期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成果数量的膨胀可能抑制了其创新质量的提升,这可能是东、中、西部创新质量差异变得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
-
企业家导向、未吸收冗余与自主创新关系研究
-
李妹;高山行
-
2011 Vol. 29 (11):
1720-1727.
-
摘要 (
)
-
探讨了企业家导向对企业内未吸收冗余的影响,以及运用权变的方法研究了未吸收冗余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通过对270家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家导向与未吸收冗余的关系呈倒U型;未吸收冗余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未吸收冗余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受到企业家导向以及环境不确定性所调节,企业家导向正向调节了未吸收冗余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环境不确定性正向调节了未吸收冗余与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结论发展了现有的组织冗余文献,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关系嵌入性对技术创新绩效作用机制案例研究
-
许冠南;周源;刘雪锋
-
2011 Vol. 29 (11):
1728-1735.
-
摘要 (
)
-
为了探究关系嵌入性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规律,促进中国本土制造企业整合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习能力与创新水平,文章围绕“关系嵌入性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绩效”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理论预设基础上,通过对 5个中国制造企业的案例内分析与案例间分析,探讨和考察了关系嵌入性如何通过影响企业的探索型学习进而影响其技术创新绩效,并由此提出了10个命题,构建了关系嵌入性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全球制造网络中的企业间信任、信息共享与共同解决问题能通过促进企业的新知识获取和新知识利用,进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
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基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实证研究
-
潘松挺;郑亚莉
-
2011 Vol. 29 (11):
1736-1743.
-
摘要 (
)
-
网络强弱关系被视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然而简单考察网络关系与技术创新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并没有获得一致结论,形成了“关系嵌入性悖论”。以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为中介变量,提出了网络关系强度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的两面性作用的假设,构建了网络关系强度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网络关系强度的提高不利于突破性创新,但有利于渐进创新的提升,其中网络关系强度通过探索式学习对突破性创新产生负面影响,但通过利用式学习对渐进性创新产生正面影响。对此做了进一步讨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若干展望。
-
社会嵌入与企业面向BOP的商业模式创新——一个多案例研究
-
张利平;高旭东;仝允桓
-
2011 Vol. 29 (11):
1744-1752.
-
摘要 (
)
-
“运用商业战略缓解贫困问题”是一种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兴起的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问题的经营理念。然而,企业应如何进行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来满足社会与市场的双重需求,目前学术界仍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中国农业产业化为研究背景,以四个涉农企业为案例研究对象,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探讨社会嵌入性如何影响企业面向BOP的创新。本文的研究对面向BOP的创新研究以及社会嵌入性理论做了有益的扩展与补充,同时也对中国企业的创新实践有借鉴意义。
学术评论
-
论科学与技术伦理的论域区隔和理论取向问题——兼与李文潮博士商榷
-
韩彩英
-
2011 Vol. 29 (11):
1753-1760.
-
摘要 (
)
-
无论是从历史的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科学和技术都有相互统一的方面,但二者并不是同一的。统一性并不等于同一性或者同质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是确定科学伦理的论域和科学伦理学的学科理论取向的根本前提。而领域间的价值追求差异决定了领域间在伦理道德的理性功能定位和理论取向上的不同。在“科学技术”活动之序列各个片断或环节上,伦理道德考量的重点是应当有所区别的。辩证地把握“科学技术”活动普遍性、一般性道德原则和伦理准则,并与特定片断或环节的领域性、具体性道德原则和伦理准则的整合性的综合建构,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