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科学学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导航切换
科学学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山寨”现象的一般规律及其政策建议
银路;李天柱;程跃;邱杉
2010 Vol. 28 (3): 321-327.
摘要 (
)
看似一夜之间爆发出来的“山寨”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却具有可以遵循的内在规律。基于创新理论视角,以历史上一些典型的“山寨”现象及当前被广泛讨论的山寨机和山寨本等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了“山寨”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了“山寨”现象的优、缺点,预测了容易产生“山寨”现象的行业和领域,并针对政府主管部门决策和“山寨”企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知识计量学的交叉学科属性研究
侯海燕;陈超美;刘则渊;王贤文;陈悦
2010 Vol. 28 (3): 328-332.
摘要 (
)
知识计量学是以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为对象,运用定量分析和计算技术对社会的知识能力和知识的社会关系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为了推动知识计量学的成熟发展,利用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Space最新版CiteSpace 2. 1. R16,进行学科领域共现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了学科领域共现图谱和关键词共现图谱。学科领域共现图谱清晰地展示了知识计量学的交叉学科属性、以及计算机科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知识工程等的核心学科地位。关键词共现图谱展示了知识计量学的15个重点研究领域,其中最为核心的研究领域是知识管理与知识域的可视化问题。
纳里莫夫:苏联科学计量学的创始人——纪念纳里莫夫诞辰100周年
宋兆杰;王续琨
2010 Vol. 28 (3): 333-338.
摘要 (
)
由于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纳里莫夫在青年时代历经磨难,遭受迫害。他矢志科学,即使在流放远乡的痛苦岁月里,仍然专注于科学研究。恢复自由以后,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的成果,成为莫斯科大学教授、技术科学博士、控制论专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其研究领域主要是化学控制论、化学数量分析学、试验数学理论。在科学学领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科学计量学”概念的学者。
公有主义和保密行为——科学研究的学术模型和市场模型述评
洪伟
2010 Vol. 28 (3): 339-345.
摘要 (
)
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是在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下进行的:默顿理想型中的学术模型通过对发现优先权的承认来激励科学家,有助于支持公有主义;而科学的市场模型强调的是科学发现带来的商业利益,和对研究成果的保密。随着科研人员日渐融入创新的市场机制,人们日益担心市场的力量会使得科学家对研究成果变得更加保密,从而背弃科学共同体的公有主义规范。最新的实证研究显示,仅仅关注商业行为对保密行为的影响是片面的,科学竞争本身的加剧也会导致保密行为的上升。
促进跨学科研究的有效组织模式研究——基于斯坦福大学Biox跨学科研究计划的分析及启示
陈勇;邹晓东;陈艾华;陈婵;王锋雷;柳宏志
2010 Vol. 28 (3): 346-350.
摘要 (
)
跨学科研究是当代高校适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组织跨学科研究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之一。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在跨学科研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包括科学的跨学科战略规划、创新创业的组织文化、有效的跨学科研究平台、实体运作的体制及项目驱动的机制、与产业界紧密联系等成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斯坦福大学Biox跨学科研究计划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中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的有效组织提供借鉴。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协同运行模式研究
周莹;刘华
2010 Vol. 28 (3): 351-356.
摘要 (
)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协同运行模式是将协同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体系这个复杂系统的构建和运行管理中的一种更高效的政策运行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较, 知识产权公共政策协同运行模式更注重宏观政策所体现的序参量管理,以及决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流动, 强调借助政策协同机制使各政策子系统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政策协同效应,进而产生政策系统的自组织,使系统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孔婷;孙林岩;冯泰文
2010 Vol. 28 (3): 357-364.
摘要 (
)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投入,其快速发展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运用1996-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引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存量、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效率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未直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水平,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其中,当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高时,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金融保险业对制造业效率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FDI、装备制造业增长和地区差异——基于2001-2007年我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王万珺
2010 Vol. 28 (3): 365-373.
摘要 (
)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现有的实证研究没有解释FDI对装备制造业是否产生了正的溢出效应。本文利用2001-200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装备制造业内部七个部门的面板数据,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得出:FDI显著地促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增长,这种正的溢出效应是直接并通过影响劳动要素间接地实现的。在七个部门内部FDI正的溢出效应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东部地区正的溢出效应超过了中部和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则又高于西部地区。
高校科研项目完全成本补偿问题研究
湛毅青;欧阳花;刘爱东
2010 Vol. 28 (3): 374-380.
摘要 (
)
高校科研项目的完全成本由包括科研人工在内的直接成本以及分摊的科研间接成本构成。研究发现,科研项目完全成本补偿程度直接影响项目的完成质量、高校科研教学事业的协调发展以及受托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均不断改革其科研项目资助政策,对科研人工和间接成本的补偿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现行的科研项目资助政策规定不补偿科研人工,且只少量补偿间接成本,使得科研质量、教学质量均无法得到保障。研究适合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完全成本计算模型及资助政策对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十分必要。
我国高校上市公司与大学 “产学”合作关系的实证分析
江剑;官建成
2010 Vol. 28 (3): 381-387.
摘要 (
)
高校上市公司是我国特有的“产学”合作类型。为研究大学在多大程度上推动高校上市公司的自主创新活动开展和市场业绩成长,本文提出了大学与高校上市公司“产学”合作关系的模型,并对三个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高校上市公司的自主创新成果与相关大学的技术水平呈弱正相关;(2)高校上市公司的自主创新成果与其经营业绩不相关;(3)高校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相关大学的技术水平呈弱负相关。
我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能力评估模型研究——基于北京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殷国鹏;杨波
2010 Vol. 28 (3): 388-396.
摘要 (
)
全球服务业转移与离岸外包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重大契机,中国服务外包企业迫切需要提升离岸外包业务的承接能力,从而摆脱处于价值链底部的不利地位,并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提供商。结合已有研究文献,并针对我国特定国情及离岸外包实践,作者以资源/能力理论为分析基础,建立了中国服务外包企业承接能力模型及评估指标,并选择北京地区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与综合分析。实证结果初步验证了作者提出的研究模型、能力结构及评估指标等,同时结合实证分析探讨了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企业的承接能力现状、面临问题及相应对策。
信息技术投资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我国IT类上市公司的证据
孙晓琳;邢一亭;王刊良
2010 Vol. 28 (3): 397-404.
摘要 (
)
信息技术投资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一直是学者和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相关的实证研究很少且结论不一致。该研究以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投资与组织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该行业上市公司中,信息技术投资与组织绩效呈负相关关系;硬件投资存在时滞,短期内硬件投资对绩效有负面影响,2年后对绩效有正向影响;软件投资在短期内对绩效影响并不显著,2年后对组织绩效的负面影响突现出来;信息技术存量资产对组织绩效的有显著影响,但当年新增的信息技术投资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理论与实证
郑素丽;章威;吴晓波
2010 Vol. 28 (3): 405-411.
摘要 (
)
基于知识的视角构建了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理论体系,提出动态能力是企业获取、创造和整合知识资源以感知、应对、利用和开创市场变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涵盖知识获取、知识创造、知识整合三个构面、16个题项的动态能力测度量表,并对218份调查问卷运用信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理清了数据的基本结构,检验了该测度量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为动态能力实证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权力依附关系和关系嵌入对知识流入的影响——以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为例
闵成基;杨震宁;王以华
2010 Vol. 28 (3): 412-419.
摘要 (
)
运用关系嵌入和权力依附关系与吸收能力相一致的相关理论,试图解释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通过外部的商业关系获得商业知识(显性/隐性)的内涵、动机和能力的机理。通过对80个在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调查发现,在营销知识自外部的商业伙伴向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传递中,权力依附关系和吸收能力是具有显著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关系嵌入仅仅具有有限的影响。
研发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团队共享心智模型为中介
王黎萤;陈劲
2010 Vol. 28 (3): 429-435.
摘要 (
)
通过对57个研发团队的现场研究,对基于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研发团队创造力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研发团队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型和协作式共享心智模型构思;多元回归和层次回归结果表明:两类共享心智模型与团队创造力存在显著正相关;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型在目标明确和任务规范与团队创造力之间是完全中介作用;协作式共享心智模型在成员多样性和工作依赖与团队创造力之间是完全中介作用;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型和协作式共享心智模型在领导信任、组织保障、角色期待、成员互动与团队创造力之间是部分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管理建议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技术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以技术管理为调节变量
吴伟伟;邓强;于渤
2010 Vol. 28 (3): 429-435.
摘要 (
)
新产品开发作为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从理论上分析了技术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以及技术管理的对技术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利用对151家企业调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技术能力各要素均对新产品开发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其中人员能力影响最大,其次是组织能力,再次是信息能力,设备能力影响较小。研究结果同时发现技术管理对人员能力、设备能力、信息能力、组织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原始性创新:效率、分布性主体间的交互机制
舒成利;高山行
2010 Vol. 28 (3): 436-443.
摘要 (
)
首先,依据知识的分布性,提出了原始性创新具有分布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原始性创新效率系数的概念,而这一效率系数又是决定原始性创新成败的关键。其次,原始性创新分布性主体之间通过社会网络形成社会交互机制,并妥善解决了分布主体之间的知识产权问题、增强了组织柔性、降低了不确定性以及提升了组织资源的互补能力。最后,研究表明差异化的政府激励机制有利于协调原始性创新的分布性问题;纯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始性创新的匹配是原始性创新可持续性的关键;“科学共同体”内部信任机制是解决原始性创新分布性的枢纽;知识溢出区域的形成是原始性创新互动机制存在的重要环境。
颠覆性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后发企业竞争优势
王家宝;陈继祥
2010 Vol. 28 (3): 444-448.
摘要 (
)
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下作为后发企业的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了颠覆性创新与后发企业竞争优势构筑的关系,强调了在后发企业利用颠覆性创新培育其获取竞争优势的不同阶段生产性服务所起的不同作用。
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一个对我国30个地区的实证研究
张钢;王宇峰
2010 Vol. 28 (3): 449-458.
摘要 (
)
以区域创新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关系模型,并开发出一套衡量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指标体系,然后基于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30个地区的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与比较,最后以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探索了知识集聚与区域创新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集聚水平能够显著影响区域创新水平,但存在着滞后性;知识集聚水平与区域创新水平之间并非完全线性相关,知识集聚水平高的地区,其创新水平未必高,但知识集聚水平低的地区,其创新水平也一般较低。
环境、氛围与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理论与案例
苏敬勤;崔淼;张竟浩
2010 Vol. 28 (3): 459-466.
摘要 (
)
构建了行业环境、组织创新氛围影响下,我国企业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模式的选择机理框架;通过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对行业环境变动程度的测度指标进行了细化;在此基础上基于对行业环境变动程度和组织创新氛围的测度,分别选择了高、低变动行业环境,强、弱组织创新氛围四个维度下的不同案例,通过远大、三洋、森禾和华英的外部取向管理创新案例对构建的研究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变动程度的行业环境是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驱动因素;创新氛围通过创新能力的溢出促进了外部取向管理创新的实施;原创型、改进型和模仿型模式选择是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研究——基于SFA方法的实证分析
韩晶
2010 Vol. 28 (3): 467-472.
摘要 (
)
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工地位。应用SFA方法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呈改善的趋势;其中,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行业创新效率最高,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最低;科技人员在高技术产业创新中的产出弹性弱于科研经费的产出弹性,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主要是经费拉动型的。在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企业数量对于创新效率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产业内三资企业总资产、〖JP2〗产业利润对于创新效率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为此,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科研人员创造性;提高产业集中度,组建大型产业集团,为产业创新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适当提高产业开放度,促进中资企业获得技术溢出。
中国彩电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演化研究——创新网络与创新租的视角
刘宏程;汪樟发;葛沪飞
2010 Vol. 28 (3): 473-480.
摘要 (
)
中国彩电制造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致世界主要彩电制造商的历程。分析其缘由,创新网络是中国彩电制造企业崛起的重要源泉。虽然利用创新网络,但在不同时期具有竞争力的国内企业获取的却是不同结构的经济租金,而且创新租并不是主要形式,尤其是产品创新租金(PtIR)。这是现阶段中国彩电制造企业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