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科学学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导航切换
科学学研究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最新录用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投稿须知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科技论坛
对环境创新研究的一些评论
戴鸿轶;柳卸林
2009 Vol. 27 (11): 1601-1610.
摘要 (
)
厘清了国内外环境创新相关的概念定义,对环境创新的内涵进行了扩展;从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和环境规制三个方面梳理了学术界有关环境创新驱动因素和波特假说的讨论,提出了研究中国环境创新驱动因素的扩展要素;总结和提出了环境创新体系和产业环境创新体系的结构、类别和研究框架;对环境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科学学理论
实践科学观超越了相对主义吗?
常春兰
2009 Vol. 27 (11): 1611-1615.
摘要 (
)
库恩之后,相对主义成为科学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表面看来,主张地方性知识的实践科学观也具有相对主义色彩,但实质上,实践科学观真正超越了相对主义:相对主义强调知识的多样性,实践科学观同样承认并不存在唯一的真理。但是,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都属于表象科学观,都主张知识是一种理论表象,而实践科学观则认为知识是一种实践。
技术创新是拉马克式的吗?——一个二分法的观点
杨勇华
2009 Vol. 27 (11): 1616-1619.
摘要 (
)
演化经济学中的主流观点认为技术创新和演化是拉马克式的而非新达尔文式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确定性。事实上,技术创新的随机性和确定性并行不悖。对于那些具有更纯粹性质的基础创新而言,它主要是新达尔文式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而对于技术创新的扩散及与此过程紧密相关的增量创新而言,它具有更多的拉马克性质,带有明显的确定性和方向性,能够预测。对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技术创新需要不同的促进思路和措施,笼统地不假思索地在技术创新演化研究中高举拉马克主义旗帜是欠妥的。
中国电子显微学领域分层结构的社会性别研究
宋琳;刘文霞
2009 Vol. 27 (11): 1620-1626.
摘要 (
)
科学领域中“女性相对缺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各学科之间又存在“缺席程度”的差异。为了丰富对科学女性研究的多样性,本文选择中国电子显微学中科学女性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该领域学会会员的构成、科学产出、基金资助几个方面进行性别分层的考察,并从社会性别视角进行了分析,提出实验室中性别文化的存在和科学活动中“理论研究”与“实验操作”的二分是造成女性在电子显微学中比例较高,而在分层结构中位置较低的主要原因。
女性科学家科研产出之谜及原因初探
徐飞;杨丽
2009 Vol. 27 (11): 1627-1633.
摘要 (
)
研究发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女性科学家不但人数稀少,成果数量也仅是同年龄组男性科学家的一半到三分之二,这就是所谓的女性科学家“科研产出之谜”(the productivity puzzle)。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探讨了问题的成因,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策略。
中印科学合作的科学计量学分析
郭永正;梁立明
2009 Vol. 27 (11): 1634-1640.
摘要 (
)
选取SCI-E数据库中的1699篇中印合著论文,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印科学合作的发展进程,考察了中印科学合作的网络结构和中印科学合作的学科分布。结论是,中印科学合作可以分为起步、缓增和激增三个阶段;中印科学合作网络包含123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俄罗斯和德国是中印共同的最紧密合作伙伴。中印科学合作的主要领域是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在物理学领域,中国和印度更多地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其它国家主导的超多边合作。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全球网络下区域技术锁定突破模式研究——OFDI逆向溢出视角
陈菲琼;丁宁
2009 Vol. 27 (11): 1641-1650.
摘要 (
)
基于国内外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阐述了OFDI逆向溢出的机理系统,从关系价值的角度分析对外投资企业嵌入东道国网络的过程及网络溢出效应,探讨了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相互促进及对自主创新的中介作用,分析了OFDI逆向溢出的公共效应对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通过实证检验,验证了本文的核心假设,认为OFDI是全球网络下区域企业技术锁定的突破方式。
我国区域技术扩散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经强
2009 Vol. 27 (11): 1651-1655.
摘要 (
)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方法,运用Eviews6.0软件对我国四大区域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四大区域的技术扩散模型和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国内科技的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国际技术扩散的三条路径对我国各地区的技术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个别地区未越过门槛效应,而未能从国际扩散的路径中获取技术溢出效应。
FDI技术外溢效应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基于闽粤139家本地企业的实证研究
郑慕强
2009 Vol. 27 (11): 1656-1661.
摘要 (
)
分析了外资企业对本地企业不同的技术外溢效应,并研究了这些外溢效应与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广东和福建7市9个行业的139家与外资企业处于合作与竞争关系的本地企业为样本获取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后向联系效应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的影响,而员工流动效应和前向联系效应对本地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正向作用的假设没能得到支持。
基于TFP视角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绩效评价
朱承亮;岳宏志;李婷
2009 Vol. 27 (11): 1662-1667.
摘要 (
)
在1992~2007年面板数据的基础之上,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角度分析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绩效。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全国平均TFP增长率处于下滑趋势的情况下,从1992~1999年期间的-0.9%上升到2000~2007年期间的12%。从区域差异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前西部地区TFP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三大区域中处于最低水平;而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西部地区TFP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三大区域中处于最高水平。因此,从全要素生产率角度来看,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绩效显著。
“效率”与“效力”共驱的R&D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比较分析
刘井建
2009 Vol. 27 (11): 1668-1675.
摘要 (
)
以项目管理为切入点,提出了融合效率与效力的R&D项目绩效评价标准,明晰了二者的内涵与异同点,并阐释了其在R&D项目绩效评价中的关系。针对R&D项目活动的过程特征,构建了基于DEA的融合效率与效力的R&D项目绩效评价模型。通过对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大中型工业企业R&D项目绩效的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且存有较高程度的“效率陷阱”循环倾向,指出R&D项目应当与企业发展目标、客户需求相一致,不能依靠增加R&D资源却实施数量多、效力低的R&D项目,需要从“质”上进一步提升R&D项目的效益。
制造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球视角的实证研究
杨洪焦;孙林岩;宫俊涛
2009 Vol. 27 (11): 1676-1684.
摘要 (
)
对59个国家与地区在1990年和2002年的制造业绩效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以发达和发展中两类国家与地区为样本,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两类样本中七类因素与制造业绩效的统计特征及其变化特点。实证结果表明,贸易、科技创新、能源环境、劳动力以及金融发展这五类因素对同类国家与地区间的制造业绩效差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与1990年相比,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制造业绩效同贸易、需求、能源环境、基础设施的相关性在增强,同金融发展、劳动力的相关性在下降;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制造业绩效则同各类因素的相关性呈现全面上升的态势。本文最后结合分析结果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
李燕萍;郭玮;黄霞
2009 Vol. 27 (11): 1685-1691.
摘要 (
)
随着我国科技创新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的深入实施,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成为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扎根理论,从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工作者的角度,通过对文献探讨和深度访谈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明晰了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的特征,识别了影响科研工作者有效使用科研经费的因素,从环境因素、科研工作者、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等方面构建了影响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的“四因素”立体模型,提出了以科研经费制度、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评价、科研工作者学术责任等为核心的科研经费有效使用管理模式,对促进我国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顶尖博士生科研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古继宝;蔺玉;张淑林
2009 Vol. 27 (11): 1692-1699.
摘要 (
)
博士生科研绩效是博士生学习与科研活动成果的重要体现,直接反映其科研能力的高低,顶尖博士生必然有着非常突出的科研绩效。本文从个体因素、导师因素和培养机制等因素出发,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已毕业的博士生为样本收集相关数据建立二值逻辑回归模型,研究影响顶尖博士生培养的关键点及作用机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导师的学术经验、学术地位和所给予的指导量是顶尖博士生培养的关键点。中国高校可以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并将每位导师所带博士生的数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培养出更多顶尖博士生。
智力资本与高科技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李冬伟;汪克夷
2009 Vol. 27 (11): 1700-1707.
摘要 (
)
实证结果显示,智力资本对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验证了高科技企业科技创造绩效的优势和特点。环境要素显著调节智力资本与高科技企业绩效的关系,环境适宜性反向调节人力资本、正向调节流程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环境动态性反向调节流程资本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低适宜性环境中,加强人力资本管理和建设是企业应对和适应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在高动态环境下,高科技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和推动创新成果市场化、维持稳定的客户关系应对环境不确定性,提高企业绩效。
内生增长中的知识共生与科技信息效用优化
施宏伟;王发年
2009 Vol. 27 (11): 1708-1711.
摘要 (
)
科技创新性信息的效用形态与内生增长过程中的知识价值转换相关,表现为知识应用环节的非线性知识共生,直接影响知识供应链的形成。知识共生对于扩散效果和补充过程的强化,可使科技信息效用得以全面优化。对于科技信息效用优化目标的界定,有利于最优增长与知识共生激励的协同问题的解决,解释增长速率的空间差异,促使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内在化。
我国上市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王宛秋;张永安;刘煜
2009 Vol. 27 (11): 1712-1719.
摘要 (
)
技术并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是实现技术跨越、提高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手段。但目前人们对技术并购的绩效表现并不明确,本文对我国目前技术并购对企业绩效贡献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以2000年到2005年上市公司的并购公告为基础,以其在公开信息披露中称获取某种技术为其并购的意图或意图之一为标准,并进行管理因素“噪音”和再并购因素“噪音”控制,最后选取由41个公司的并购事件组成的一个样本。采用ROA相对值和ROE相对值作为评价基础,对该值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并购后第一年和并购后第二年的变化进行假设检验。结果显示,技术并购并没有给主并企业的绩效带来普遍贡献。再结合频数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发现尽管技术并购的成功率不高,但获得成功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并购创造很高的效益。所以,提高技术并购的收益与效率是我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当务之急。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基于模块化架构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魏江;赵江琦;邓爽
2009 Vol. 27 (11): 1720-1728.
摘要 (
)
新的金融形势给我国金融业带来新的挑战,在国家严厉监管金融专业创新的时候,有序高效的金融服务创新,仍然是未来我国金融业在全球竞争中获取竞争的核心。与金融工具创新不同,金融服务创新呈现出模块化的特点,只有模块化才能大规模定制金融服务。本文把模块化理论应用于金融服务业,通过三个典型案例,提出并验证了组合式、总线式和共享式三类基于模块化架构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以期为我国金融业服务创新提供思路。
客户协同创新的复杂性及主体刺激—反应模型
王小磊;杨育;曾强;梁学栋
2009 Vol. 27 (11): 1729-1725.
摘要 (
)
客户协同产品创新是由客户、专业设计人员等多种主体构成的复杂协同知识工作网络。针对客户协同产品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借鉴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刺激—反应模型,结合产品创新的知识创造特征,构建了客户协同产品创新主体的刺激—反应模型,基于该模型分析了各创新主体的行为机制,为客户协同产品创新系统的开发及创新过程的优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面向集成创新的第三方技术源选择方法研究
王建军;张米尔
2009 Vol. 27 (11): 1736-1741.
摘要 (
)
在集成创新的过程中,企业面临对多项技术进行选择的问题。在分析技术选择决策问题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多属性决策分析原理,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方法、偏好顺序结构评估方法,提出了一种第三方技术源选择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模型,并用交互辅助几何分析法对其进行灵敏度分析。以数控机床为例,将构建的第三方技术源选择模型应用于对数控系统的技术选择,说明该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网络能力视角下企业创新网络机理与绩效研究——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实证分析
曹鹏;陈迪;李健
2009 Vol. 27 (11): 1742-1748.
摘要 (
)
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企业调查问卷,分析企业创新网络机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网络能力与企业创新网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能力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对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学习能力对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的影响不大;网络能力对资源内部要素、学习能力与创新网络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企业内部资源要素和学习能力通过网络能力影响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资源内部要素和学习能力是网络能力形成的来源。
基于三维模型的国家创新能力两步测度
刘凤朝;孙玉涛
2009 Vol. 27 (11): 1749-1755.
摘要 (
)
在FP&S和M&J模型改进的基础上,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三个维度建立国家创新能力构成的三维模型,以三维模型作为理论依据,借鉴已有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方案,构建国家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中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测度;在综合测度的基础上,提炼出表征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运用核心指标对上述国家创新能力进行了二次测度。两步测度的结果显示,可以运用少数核心指标对国家创新能力进行测度。
简讯
第五届国际网络-信息-科学计量学研讨会暨第十届COLLNET会议述要
林德明;刘则渊
2009 Vol. 27 (11): 1756-1757.
摘要 (
)
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2009 Vol. 27 (11): 1758-1759.
摘要 (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纪要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2009 Vol. 27 (11): 1759-1760.
摘要 (
)
《科学学研究》编委会2009年会议纪要
本刊编辑部
2009 Vol. 27 (11): 1760-1760.
摘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