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科技规模“指数增长”佯谬与“协调增长规律”分析
  • 孙喜杰
  • 2012 Vol. 30 (6): 813-819.
  • 摘要 ( )
  • 科技规模“指数增长”佯谬是科学学研究领域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篇论文通过对普赖斯“指数增长”规律的剖析,指出了“指数增长”佯谬主要缘于普赖斯对科技系统“投入”、“产出”的本末倒置以及对“科学比当今世界上任何其他事物发展更快”的不准确判断。在论证科技投入作为科技规模替代指标合理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通过科技经费增长情况的考察,论证了科技规模的增长规律本质上是科技与经济协调增长的规律,同时也讨论分析了这种“协调增长规律”的动力机制及其启示,即:如若不断加大的科技经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世界科技中心将会转移到经济增长率高、科技经费多的国家。
  • 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以宇称不守恒发现为例
  • 滕立 王贤文 刘则渊 高继平
  • 2012 Vol. 30 (6): 820-828.
  • 摘要 ( )
  • 本文通过文献共被引的方法,以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为案例,构建了其发现过程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流动链路,分析了其知识来源、各知识间的关系与知识更新过程。结果表明,宇称不守恒发现的知识来源都属于粒子物理领域,但分属不同的研究主题;知识间的联系存在着逻辑上内在不一致且存在较为丰富的结构洞;知识的更新过程具有阶段性与层次性。通过案例分析,证明文献共被引方法是分析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研究科学发现模式的一种有效手段。文章最后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 基于作者互引分析的科学结构研究探析——以科学计量学为例
  • 邱均平 王菲菲
  • 2012 Vol. 30 (6): 829-840.
  • 摘要 ( )
  • 文献计量学中的引文分析法是目前分析科学结构及其演化的主要方法,其中作者引证关系的分析,在研究科研群体结构、科学交流以及学科发展态势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总体来讲,作者之间的引证关系可以大致分成共被引、耦合和互引三个方面。其中,作者共被引分析和作者耦合分析都在探讨学科结构及其研究现状和趋势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作者互引方面,还多集中在基于引用认同和引证图像的引证行为本身的描述,而对于作者引证关系背后所隐含的知识交流、作者研究相关度、学术共同体发现等方面却没有过多的涉及。以此为契机,将科学计量学领域内的核心作者作为实证对象,在作者互引关系研究方面做出进一步的探索,以期对科学计量学的发展以及引文分析在科学结构研究中的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专利审查行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及其政策含义研究
  • 文家春
  • 2012 Vol. 30 (6): 848-855.
  • 摘要 ( )
  • 为了缓解越来越严峻的审查压力,各主要专利局近年来频繁对专利系统从审查行为的角度进行改革。本文对专利审查行为影响技术创新的机理从审查质量、审查周期和费用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专利审查的犯错率过高、专利审查的周期过长、专利审查的费用标准过低,对技术创新可能产生阻碍效应。同时,专利审查系统内部存在审查质量与审查周期的相互影响关系,而在专利审查系统外部也存在专利审查行为与技术创新的循环影响关系。为此,本文提出我国专利局在缓解审查积压时,为了在保持审查系统内部平衡的基础上改善专利审查行为与技术创新间循环回路的运行效应,应尽快提高我国专利审查费用的标准和建立快速审查请求制度。
  • 中国本土跨国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设计框架——组织结构与知识获取战略相匹配的视角
  • 关涛 薛求知
  • 2012 Vol. 30 (6): 877-885.
  • 摘要 ( )
  • 现有西方跨国公司组织设计框架无法反映中国本土跨国企业获取国外知识的动机,也无法解释其多样化的、非典型的组织结构形态如何与经营战略相匹配。根据结构追随战略的组织设计范式,本文构建了中国本土跨国企业组织结构与知识获取动机相匹配的分析框架,论证了它们对“全球一体化——当地响应”之间冲突的权衡决定了其重点获取知识的类型,并进而影响了多元化行为和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形态。即侧重获取国外产品技术知识的中国跨国企业,较适合采用产品多元化扩张和偏向产品维度的组织结构;侧重获取国外市场运营知识的,较适合采用地区多元化扩张和偏向地区维度的组织结构;如果对技术知识和市场知识并重,会较多地采用混合多元化扩张,并采用产品和地区维度相混合的组织结构。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产学合作中的知识生产效率——基于“模式Ⅱ”的实证研究
  • 肖丁丁 朱桂龙
  • 2012 Vol. 30 (6): 895-903.
  • 摘要 ( )
  • 本文利用1998-2008年中国29个省市高校与企业的面板数据,以产学联合申请专利数为产出变量,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知识生产函数,探究了“模式Ⅱ”情境下应用导向、跨学科研究、参与者异质性、组织多样性对知识生产效率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区域间知识生产的平均效率及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知识生产效率水平的格局为:东部>中部>西部;“模式Ⅱ”情境下企业的人才与资金投入对知识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高校知识存量对产学合作中的知识生产贡献度更高,并且该过程具有规模报酬递减的属性;应用导向等影响因素对知识生产效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存在区域与时效上的差异性,应用导向与参与者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边际影响较大,东部地区企业参与知识生产的边际效果高于中西部地区,政府介入产学合作对中西部地区知识生产具有长效的正向影响。
  • 社会资本、公司治理对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影响研究
  • 陈爽英 井润田
  • 2012 Vol. 30 (6): 916-922.
  • 摘要 ( )
  • 民营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资不足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难题。本文以第七次全国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公司治理对民营企业研发投资强度的影响,并探索这两者之间交互作用。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民营企业家政治关系、行会关系均对其研发投资强度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公司治理完备性对其研发投资强度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交互作用中,政治关系明显削弱股权集中度对研发投资强度的影响。本研究提示了民营企在社会转型期的研发投资影响的部分规律,对提升民营企业的研发投资有较强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论企业原始技术创新
  • 夏保华
  • 2012 Vol. 30 (6): 923-929.
  • 摘要 ( )
  • 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提出企业原始技术创新概念的必要性。企业原始技术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导从事的能够形成新的创新浪潮的基础性、根本性的源头技术创新。它具有技术的基础性、根本性;应用的广泛性;新的周期性与创新的持续性等特征。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创新主体是创新家与企业组织的集成,即“创新家-企业组织”。企业原始技术创新主要位于巴斯德象限中,是属于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它既开拓新的技术轨道,又扩展科学认识的边界。企业原始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向是人文化、生态化、科学化和民主化。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 论技术发展中创新与优化的关系
  • 任海英
  • 2012 Vol. 30 (6): 930-935.
  • 摘要 ( )
  • 在对技术发展的研究中,创新与优化经常被区别对待甚至对立起来。本文通过对优化概念的辨析,将传统的最优化的概念拓展为人们对系统的所有改进活动;因此技术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类由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动态优化过程。每个主体都受自己目标的驱使,在各自资源约束下,通过个体和交互的优化行为不断突破资源约束和目标,以创造更好的新的产品、过程和服务。将技术创新与优化相结合有助于对创新进行更为定量和形式化的描述和分析。
  • 基于组织学习的领导风格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 王飞绒 陈文兵
  • 2012 Vol. 30 (6): 943-949.
  • 摘要 ( )
  • 领导风格对企业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领导风格、组织学习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入手,提出了交易型领导风格、变革型领导风格经由组织学习进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通过对浙江、江苏、上海三地200份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发现交易型领导风格中的权变奖励、主动例外管理对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变革型领导风格中的智力激发、鼓舞性激励对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组织学习在两种领导风格与创新绩效之间都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最后提出了两种领导风格的交互对创新的重要性和未来的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