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喜文. 智能制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攻方向[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 (19):68-79
[2]黄群慧.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09):5-23
[3]戚湧, 张锋. 基于内容分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评价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 (17):118-125
[4]张杨勋. 产业政策、技术比较优势与创新产出——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实施的分析[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0, 35 (02):46-54
[5]罗晓辉, 胡珑瑛, 万丛颖. 结构趋同与“优势企业扶持”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来自于地方政府同质化竞争的解释[J]. 管理世界, 2018, 34 (12):181-183
[6]王德显, 王跃生. 日本智能制造发展的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J]. 税务与经济, 2019, (01):20-24
[7]黄群慧.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 (09):5-23
[8]李景海. 智能制造转型的产业政策选择[J]. 财经科学, 2019, (03):119-132
[9]杨志波.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及政策支持体系研究[J]. 中州学刊, 2017, (05):31-36
[10]林润辉, 谢宗晓, 王兴起, 等. 制度压力、信息安全合法化与组织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6, (02):112-127
[11]曾萍, 宋铁波, 姚康. 基于合法性视角的企业核心能力形成与演化[J]. 管理学报, 2013, 10 (10):1434-1446
[12]宋凌云, 王贤彬. 政府补贴与产业结构变动[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04):94-106
[13]林毅夫, 向为, 余淼杰. 区域型产业政策与企业生产率[J]. 经济学(季刊), 2018, 17 (02):781-800
[14]戴小勇, 成力为. 产业政策如何更有效:中国制造业生产率与加成率的证据[J]. 世界经济, 2019, 42 (03):69-93
[15]朱相宇, 彭培慧. 产业政策对科技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 华东经济管理, 2019, 33 (10):66-73
[16]钟廷勇, 何玲, 孙芳城. 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经济纵横, 2019, (12):86-98
[17]闫志俊, 于津平. 政府补贴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对比分析[J]. 产业经济研究, 2017, (01):1-13
[18]王克敏, 刘静, 李晓溪. 产业政策、政府支持与公司投资效率研究[J]. 管理世界, 2017, (03):113-124
[19]张莉, 朱光顺, 李世刚, 等. 市场环境、重点产业政策与企业生产率差异[J]. 管理世界, 2019, 35 (03):114-126
[20]杨国超, 芮萌. 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的激励效应与迎合效应[J]. 经济研究, 2020, 55 (09):174-191
[21]余明桂, 回雅甫, 潘红波. 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 经济研究, 2010, 45 (03):65-77
[22]余明桂, 范蕊, 钟慧洁. 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J]. 中国工业经济, 2016, (12):5-22
[23]李文贵, 余明桂. 所有权性质、市场化进程与企业风险承担[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 (12):115-127
[24]梅冰菁, 罗剑朝. 财政补贴、研发投入与企业创新绩效——制度差异下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J]. 经济经纬, 2020, 37 (01):167-176
[25]韩永辉, 黄亮雄, 王贤彬. 产业政策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 经济研究, 2017, 52 (08):33-48
[26]孙阳阳, 丁玉莲. 产业政策、融资约束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21, 40 (01):59-67
[27]钟熙, 宋铁波, 陈伟宏. 高管团队薪酬差距、董事会监督能力与企业研发投入[J]. 证券市场导报, 2019, (07):32-41
[28]胡凯, 吴清. R&D税收激励产业政策与企业生产率[J]. 产业经济研究, 2018, (03):115-126
[29]栾强, 罗守贵. R&D资助、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基于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比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7, 35 (04):625-632
[30]李晓钟, 吴振雄, 张小蒂. 政府补贴对物联网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两市2010-2013年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J]. 中国软科学, 2016, (02):105-113
[31]黎文靖, 郑曼妮. 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 经济研究, 2016, 51 (04):60-73
[32]曲彤, 卜伟. 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9, 37 (08):1405-1414
[33]G., Steven, Olley, et al.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J]. Econometrica, 1996,
[34]Levinsohn J. A., Petrin A.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3,
[35]杨汝岱.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 经济研究, 2015, 50 (02):61-74
[36]马亚明, 胡春阳, 刘鑫龙. 发行绿色债券与提升企业价值——基于DID模型的中介效应检验[J]. 金融论坛, 2020, 25 (09):29-39
[37]Brown B. P.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8, 6 (2):159-178
[38]谢获宝, 黄大禹. 地方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政府行为视角下的中国经验[J]. 东南学术, 2020, (05):104-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