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EB/OL]. (2020-05-17).Http://www.gov.cn/zhengce/2020-05/17/content_5512456.htm.
[2]俞亚丽.振兴西部经济 迎接重点转移——记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讨论会[J].经济学动态,1985(11):44-95.
[3]许永军.蛇口 梦开始的地方——致敬改革开放40年[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4]金凤德.东北亚经济圈模式再论——雁行模式不可取吗?[J].财经问题研究,1991(10):5.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6]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7]西安交通大学西部地区生产力研究课题组.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5):56-60.
[8]李娅,伏润民.为什么东部产业不向西部转移: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解释[J].世界经济,2010,33(8):59-71.
[9]吴敬琏等.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0]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1] 张维迎.市场与政府:中国改革的核心博弈[M].北京: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
[12]韦伯.工业区位论[M].李刚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3]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常正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4]勒施.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M].王守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5]陶一桃,鲁志国.中国经济特区发展:1978-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16]康拉德·赛茨.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M].许文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7.
[17]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18]王关义.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及战略支点的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1995,(06):7
[19]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0.
[20]杨肃昌等.“轴线带能量最大化”模型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112-117.
[21]倪国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西部“内立外扩”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2.
[22]FANG Shusheng,et al. Forms and Contents of Economic Spatial Order of Modern China[M].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Press,Shanghai,2020.
[23]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M].黄中宪译.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2021.
[2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25]袁晓辉.科技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6]肖广岭.企业创新发展研究—创新型企业模式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7]Freeman C.1988. Japan: A New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Dosi G, Freeman C,Nelson RR,Silverberg G.and Soete L,(Eds.),Technology and Economic Theory,London.,Pinter Publishers.
[28]陈劲.科学技术与创新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29]Lundvall B A.1992.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London:Anthem Press.
[30]Edquist C.1997.Systems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e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41(1):135-146.
[31]曾国屏,李正风.国家创新体系: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1):18-22.
[32]The President’s Council of Advisor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Sustain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Report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and Competitiveness[R].Http://www.dadmantech/pubs/FIANL_PCAST_IT_Manuf_Report.pdf.
[33]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3,31(1):4-12.
[34]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的特征[J].中国科技论坛,2003(1):23-26.
[35]吴金希.创新生态体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36]汤临佳.创新走廊:空间集聚下协同创新的新范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33(1):31-37.
[37]纪宝成,赵彦云.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8]周春彦,亨利·埃茨科威兹.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170-174.
[39]董铠军,杨茂喜.浅析创新系统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4):1-9.
[40]塞缪尔·阿贝斯曼.为什么需要生物学思维[M].贾拥民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41]李伯聪.工程创新:突破壁垒与躲避陷阱[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2]哈肯.大自然成功的奥秘: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43]Hwang,Victor W,Horowitt,et al.The Secret to Buildinng the Next Silicon Valley[J].Smart Business Atlanta,2013.
[44]董铠军.创新生态系统微观构建机制的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9.
[45]詹志华,王豪儒.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成的前提条件与动力机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3-48.
[46]吴开军.欠发达地区构建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路径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8):38-42.
[47]柳卸林,常馨之,董彩婷.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性创新——以IMEC在集成电路领域创新实践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1,424(09):3-18.
[48]高伟.如何建立基于科技自立自强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21,39(05):774-776.
[49]杨荣.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J].科学与管理,2014,34(03):12-17
[50]Rabelo R J,Bernus P.A Historical Model of Build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C]//15th IFAC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Control Problems in Manufacturing,2015.
[51]陈昀,贺远琼,周振红.研究型大学主导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政策,2013,30(14):32-36.
[52]吴金希,松野丰,孙蕊.借鉴与转型:中日产业政策比较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53]陈劲,尹西明.建设新兴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加速国企创新发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11):19-30.
[54]曾赛星等.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创新力提升[J].管理世界,2019(4):28-38.
[55]Adner R.2006.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4(4):98-107.
[56]Chesbrough H W.2006. 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 Managing Innovation and Change[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127(3):34-41.
[57]汤若昆,李昂.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
[58]黄朝峰.国防科技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59]刘世庆等.军民融合:提升西部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技术产业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60]许冠南,周源,吴晓波.构筑多层联动的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0(7):98-116.
[61]乔纳森·格鲁伯,西蒙·约翰逊.美国创新简史:科技如何助推经济增长[M].穆凤良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62]柳卸林等.工业革命的兴替与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化-从制度基因与组织基因的角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9,40 (7):3-14.
[63]拉奥,斯加鲁菲.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历程:1900~2013[M].闫景立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64]Katimertzopoulos Fotios,et al.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nd Less Developed Business Ecosystems:Fundamental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Trend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s,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2020,4(5):137-157.
[65]Katimertzopoulos, F., Vlados, Ch.. Towards a new approach of innovation in less developed regional business eco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ciences Applied Research,2019,12(2): 33-41.
[66]皮埃尔-菲利普·库姆斯等.经济地理学:区域与国家一体化[M].安虎森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67]牛晓帆.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68]唐善虎,杨海燕.“新丝路”背景下西部地区畜产品加工经济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69]高旺盛.西部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实践与探索——六年科技援疆纪实[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70]肖南兵.西部地区创新人才聚集效应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20.
[71]罗晓梅,陈纯柱等.西部自我发展能力的政策创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72]张克俊,唐琼等.西部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73]许登峰,甘凌云.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74]关爱萍.自主创新与甘肃现代农业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75]李家龙.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与政府变革及制度创新——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76]王必达.后发优势-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91-95.
[77] Crozet M. Do Migrants Follow Market Potentials? An Estimation of A New Economic Model[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4(4):439-458.
[78]喻坤鹏.形成中的国际生态秩序:历史、理论及对中国的影响[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
[79]莱斯利.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的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80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先进能源技术预见研究组.中国先进能源2035技术预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81]汪军.碳中和时代:未来40年财富大转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82]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比尔.盖茨给世界的解决方案[M].陈召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83]徐璋勇.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7:创新、协调、绿色、开放与共享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84]刘雪芹,张贵.创新生态系统:创新驱动的本质探源与范式转换[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3(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