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 “约束”与“内化” :科研人员伦理意识提升路径研究
  • 李欣哲 鲁晓
  • 2024 Vol. 42 (3): 449-459.
  • 摘要 ( )
  • 科研人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伦理责任。机构伦理审查监管制度和伦理宣传教育是科技伦理治理的两条重要路径,分别发挥“约束”和“内化”的治理功能。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探讨两条路径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分析两条治理路径对于科研人员伦理道德规范接受程度、伦理风险感知和研究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约束”路径正向影响科研人员伦理道德规范接受以及伦理风险感知,间接正向影响科研人员对生物技术伦理争议的积极态度和研究意愿,“内化”路径则正向影响科研人员风险感知。研究结果为科研机构构建伦理治理路径、提升科研人员伦理风险意识以及规范研究活动提供了参考依据。
  • 欧美人工智能治理模式比较研究
  • 王彦雨 李正风 高芳
  • 2024 Vol. 42 (3): 460-468.
  • 摘要 ( )
  • 当前,AI治理逐渐走向法律治理时代,且呈现明显的“国别差异”特征。最有代表性的AI治理模式,分别是欧盟的以伦理优先为导向的集中式治理模式,和美国以创新优先为导向的分散式治理模式。研究美、欧AI治理模式的内在形成逻辑、特征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对于反思、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的AI治理体系,大有裨益。文章从治理理念、治理架构、治理主体、治理强度、治理困境五个方面,比较分析了美国、欧盟AI治理体系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家我国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构建过程所应注意的普遍问题与原则,如重视路径依赖与模式移植间的张力、平衡“发展”与“伦理”间的关系、独立自主与国际融入间的协调、 国家规制与多元参与间的协同等。
  • 科学方法论对公众科学参与意愿的影响
  • 王伟 李莹 刘海王 郭丽环 王洪伟
  • 2024 Vol. 42 (3): 469-483.
  • 摘要 ( )
  • 科学方法论是指导科研活动开展的方法体系,本文探究了科学方法论对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从理论推演和实验介入两个维度对公众科学项目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划分,具体为归纳法与演绎法,以及探索法与利用法,形成2X2的研究方法论体系。以1,970个公众科学项目为研究语料,采用文本挖掘方法进行文本分类。以参与人数和融资金额为因变量构建计量模型,估计研究方法论的效用。研究结果表明,公众科学项目采用归纳-利用式研究方法占比最大(33%),而演绎-探索式研究方法占比最小(20%)。但是,从研究方法论的效果上看,演绎式研究以及探索式研究分别比归纳式研究和利用式研究具有显著优势;从2X2象限的比较上看,演绎-探索式研究方法比其他三类方法具有显著优势。进一步地,发起人身份、学科分类、融资目标和社交参与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本文扩展了公众科学研究方法及其绩效评价理论,为公众科学发起人制定有效的研究方案提供了实践参照。
  • 当代西方技术民族主义的本质意涵与表现类型
  • 程志波
  • 2024 Vol. 42 (3): 484-491.
  • 摘要 ( )
  • 从民族、民族主义与技术民族主义的内在关系看,技术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科技活动中的渗透与体现,其本质特征是特定民族-国家为追求或维护本民族-国家的技术独立或领先地位,要求本民族-国家技术活动遵循民族-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强调“自我技术”与“他者技术”的区分,包含情感、理论与政策三个层面。以目的-态度作为参量,当代西方技术民族主义可分为霸权-极端技术民族主义、霸权-温和技术民族主义、自立-极端技术民族主义、自立-温和技术民族主义四种基本类型,它们衍生于不同理论、现实与制度基础之上。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科技人才集聚的区域治理归因———基于多时段 QCA 的组态分析
  • 王世权 王向淑
  • 2024 Vol. 42 (3): 492-502.
  • 摘要 ( )
  • 如何识别各时段科技人才高集聚的区域治理驱动路径,以区域治理水平提升带动人才集聚是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中国31个省市为案例,结合NCA和多时段QCA方法,探讨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要素对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的联动效应及路径选择。研究发现:(1)单一条件在各时段并不构成科技人才高集聚的必要条件,但各时段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条件间互动可形成驱动科技人才集聚的多样化组态。时段1存在财政-企业-居民驱动型、企业-环境驱动型及财政-产业-居民驱动型等多个等效组态。时段2存在企业-环境-居民驱动型和产业-居民驱动型等多重路径。(2)居民生活在各时段发挥重要作用,政法环境仅发挥辅助作用;企业质量和居民生活在各时段演化中相互增强,企业质量和宜居环境在时段2两个组态中相互减弱;政法环境在各时段与财政投入、企业质量及居民生活共同演化,区域治理要素间关系模式改变,并产生阶段间区域治理组态演化。(3)不同治理水平地区科技人才集聚驱动路径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各时段区域科技人才集聚多重因素间复杂互动的认识,并为不同区域治理地区吸引科技人才带来启示。
  • 产业智能化、人口老龄化与益贫式增长
  • 韩亚峰 甄莹 张宁
  • 2024 Vol. 42 (3): 503-514.
  • 摘要 ( )
  •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WIOD)数据库与世界银行(WB)数据库,考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产业智能化如何影响益贫式增长。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对益贫式增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产业智能化对益贫式增长具有显著提升效应。在考虑不同估计方法和指标测算方法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其次,异质性分析显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产业智能化对于发达国家、后人口红利时期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益贫式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最后,进一步分析发现老龄化背景下产业智能化主要通过岗位迭代效应与生产率效应机制影响益贫式增长,并通过GAM拟合图分析演变路径。研究结论对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以及促进益贫式增长、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
  • 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产业链韧性
  • 贺正楚 李玉洁 吴艳
  • 2024 Vol. 42 (3): 515-527.
  • 摘要 ( )
  • 当前,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安全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加强产业链建设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2007-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从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链构建等视角,研究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协同集聚(简称“两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探讨两产业协同集聚如何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在此机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两产业协同集聚可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可有效调节两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两产业协同集聚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而且可以有效调节技术创新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对增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出相关建议。
  • 数字经济提升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能力吗? ———基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对比研究
  • 庞磊 丁文丽
  • 2024 Vol. 42 (3): 541-553.
  • 摘要 ( )
  • 数字经济依托数字技术载体,将大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改变了传统产业链模式。文章结合投入产出表以及国泰安数据库,统计测算2016-2022年数字经济、产业链中心度与中介度数据,对比研究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能力问题,得出结论:一是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显著地提升了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能力,作用强度依次减弱;二是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能力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沿海至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依次减弱;三是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能力存在行业异质性,专用设备至交通运输设备、仓储和邮政依次减弱;四是数字技术创新承担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与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能力的部分中介效应,数字经济与产业链中心度、中介度的中介效应强度分别为0.4452和0.3635,占总效应比例分别为76.36%和64.45%。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调适性有限采纳:“区块链 + 政务服务”何以实现?
  • 黄甄铭 魏娜 吴茂祯
  • 2024 Vol. 42 (3): 554-562.
  • 摘要 ( )
  • 摘 要: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成为当前实务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机理优势和实际应用功效间差异的思考,该研究结合技术采纳研究基础及调适性结构化理论,依托行动者、技术、组织结构特征的三者互动关系来认识政务服务领域区块链技术的采纳机理,并利用Y市L区“区块链+政务服务”改革案例进行验证和补充。研究发现,改革行动者与政府组织结构特征二者间有限互动使得区块链技术应用效果受到影响,区块链技术采纳呈现“调适性有限采纳”的特征。基于此,该研究创新提出“技术嵌入-有限变革-技术调适”有限技术采纳模型来解释技术采纳的程度性和应用效果的有限性。研究进一步提出,在技术采纳过程中,可基于组织实际情况匹配和嵌入相应技术结构,并完成与技术结构相适配的组织变革,以此更好提高技术的应用效果。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的实现机制研究———以北京为例
  • 于贵芳 胡贝贝 王海芸
  • 2024 Vol. 42 (3): 563-570.
  • 摘要 ( )
  •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种新的研发组织形式,正逐步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生力量。文章选取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和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三个代表性新型研发机构,对其功能定位的实现机制进行了多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一系列内部治理机制创新,突破创新协同中的知识流动障碍,支撑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集成功能的实现。具体表现在:(1)新型研发机构内部治理机制的目标重点围绕其研究功能的实现,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尚缺乏创新性和突破性的体制机制,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混成有待进一步加强;(2)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和理事会决策机制有效促进多主体混成,为实施应用导向下的研发活动,破解资源协同和战略协同障碍奠定了基础;(3)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灵活的科研经费使用制度和创新性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学和市场两种制度逻辑的协同,破解成果转化所面临的不同主体之间存在的多重制度逻辑障碍;(4)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组建多样性的专业化人才团队为打破组织“藩篱”,为促进多源知识集成提供了可能。研究结论对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设计及其实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会聚视角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特征与突破路径
  • 施锦诚 朱凌 王迎春
  • 2024 Vol. 42 (3): 571-582.
  • 摘要 ( )
  • 会聚科学引发新一波科技创新浪潮,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落后追赶”到“领先超越”的突破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特征及其突破路径的研究仍存在缺口。本文面向传统制造业和新兴产业领域,选取工业机器人轴承和脑机接口两个典型技术,运用德温特专利网络分析方法,探索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特征及突破路径。研究发现:技术会聚视角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工业机器人轴承为代表的基础性技术,以相近学科交叉、技术内部类别交叉为主,强调技术网络融通;脑机接口为代表的前沿性技术,以大范围学科交叉、跨技术部类交叉为主,强调技术集群多样性;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特征分析基础上,研究得出“场景需求牵引+技术内部类别融合+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技术创新驱动+跨技术部类间融合+产学研创新联合体”两条突破路径。本文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理论研究,对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学术创业对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效应研究———知识探索的中介作用
  • 宫磊 陈强 常旭华 沈天添
  • 2024 Vol. 42 (3): 583-593.
  • 摘要 ( )
  • 学术创业已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如何权衡学术创业对科学研究的利弊影响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基于知识探索理论,以上海市五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7641名在岗教师为研究对象,多源匹配教师的科研成果及学术创业活动数据,构建了泊松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学术创业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效应,并以知识探索为中介探究学术创业效应的内在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学术创业状态显著促进了其对新研究领域的知识探索;知识探索对教师基础研究产出的数量和应用研究的质量水平具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并在学术创业与基础研究产出影响力和应用研究产出数量的正向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高校应关注学术创业的互利和挤出效应,基于组织愿景合理引导教师的创业行为。建立学术创业相关的配套政策,完善多目标导向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促进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协同有序发展。
  •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企业 ESG 表现? ———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城企协同路径
  • 毕达天 黄伟鑫 王璐 单标安
  • 2024 Vol. 42 (3): 594-604.
  • 摘要 ( )
  • 城市和企业作为资源要素的主要载体,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基于资源基础观的视角,利用2011-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和主要城镇的统计数据,通过全国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运用DID模型检验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ESG的资源效应和作用路径。研究表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ESG表现具有积极影响,作用路径包括城市的人才聚集和数字金融支持,以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创新。同时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国有企业、非高新技术企业和非重污染行业中的影响更加强烈。核心假设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效应、PSM-DID、滞后分析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本文揭示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ESG表现的内在关系,结合资源基础观完善了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ESG表现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城企协同新路径。
  • 开发区与僵尸企业形成:促进还是抑制
  • 唐锦玥 罗守贵
  • 2024 Vol. 42 (3): 605-613.
  • 摘要 ( )
  • 僵尸企业的存在降低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扭曲了资源配置,清退僵尸企业和抑制僵尸企业的形成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制造业中僵尸企业存在情况有所不同,本文基于2008—2018年上海市科技企业数据库,探讨了开发区政策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中僵尸企业占比为12.8%,开发区抑制了僵尸企业的形成,使得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降低0.6%。替换被解释变量、改用倾向得分匹配、控制样本区位后重新估计,结果依然稳健。机制研究表明,开发区通过促进创新抑制了企业成为僵尸,但开发区直接的财政补贴资源增加会提高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为此,建议应科学识别僵尸企业,采取更多普惠性政策来规避僵尸企业的机会主义寻租倾向,营造创新集聚和正外部性强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构建市场导向的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 柳卸林 常馨之
  • 2024 Vol. 42 (3): 614-623.
  • 摘要 ( )
  • 新型举国体制相关文献已丰富讨论了政府主导的核心技术的供给模式,但是,大量市场导向的产业核心技术供给问题,仍然缺乏讨论。研究以荷兰阿斯麦公司(ASML)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光刻设备生产商如何通过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光刻行业的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发现,在产业核心技术开发过程中,企业应当构建具有动态性和长期性的价值主张,发挥技术选择和布局的主体作用。在编排市场导向的创新生态系统时,核心企业需要关注非主流用户需求、与主流用户深度捆绑、带动互补者成长,参与非营利性联盟组织,营造良好的竞合生态环境。研究提出以创新生态系统为抓手,打造市场导向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模式,不仅为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提供实践经验,而且对构建政府和市场协同共创的供给模式提供参考。
  •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
  • 杨浩东 刘立
  • 2024 Vol. 42 (3): 624-636.
  • 摘要 ( )
  • 受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当下科技发展速度与方向皆迸发出新的变化特征。 本文基于灾害经济学理论与实证基础,选取多组面板与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断点回归和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医学技术和数字技术两大方面考察现代疫灾对技术创新产生的诱发与倒逼作用。研究发现:(1)新冠疫情不仅诱发了医学相关领域技术进步,而且倒逼了数字技术的应用创新;(2)短期来看,疫情强度提升对创新的负向影响在一个半月内达到峰值,但作用显著性会继此以后迅速降低,负向冲击也会逐步收敛于零水平线;(3)国际层面,相比美国、欧洲和日韩,疫情对科技创新所形成的诱发效应和倒逼效应在中国更为显著,展现出疫情背景下中国科技发展的韧性。研究结论揭示了现代疫灾对科技创新产生的条件性影响,也为后疫情时代中国应急创新体系建设、社会数字化转型及国际科技竞争提供参考价值。
  • 校企空间邻近对合作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
  • 苏树联 邵宜航 刘雅南
  • 2024 Vol. 42 (3): 637-648.
  • 摘要 ( )
  • 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创新无疑是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应用动态优化模型分析地理因素影响下校企合作创新的发生机制,通过挖掘大学和企业的地理信息以及校企合作专利等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校企空间距离对专利合作概率及合作次数具有负向影响;而企业和高校的异质性导致距离的影响呈现差异性,企业规模越小,其与大学合作受距离的影响越为显著;企业与“985”大学的合作更受距离的影响;不同行业的企业也表现出差异性。机制分析表明,校企所在城市开通高铁和地铁后提高了校企合作次数及合作概率,空间距离对校企合作的影响强度在交通改善后有所下降。稳健性检验证实了本文结论的稳健。
  • 制造企业如何整合数据资源赋能产品创新绩效? ———组织间计算型与关系型信任的作用
  • 张振刚 叶宝升 户安涛 丘芷君
  • 2024 Vol. 42 (3): 649-659.
  • 摘要 ( )
  • 现有研究强调了数据资源要素的重要作用,但缺乏探讨如何整合数据资源以赋能产品创新绩效。遵循“条件-行为-结果”的分析思路,研究基于信任视角,探究组织间计算型(理性)与关系型(感性)信任如何通过稳定调整型、开拓创造型两种数据资源整合方式赋能产品创新绩效。利用华南地区两时点调查的222家制造业企业问卷数据,研究采用PLS-SEM工具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计算型信任分别能够通过稳定调整型、开拓创造型两种数据资源整合方式赋能产品创新绩效;(2)关系型信任通过稳定调整型、开拓创造型两种数据资源整合方式与产品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中介作用关系,即适度的关系型信任能够分别通过两种数据资源整合方式提升产品创新绩效,但是过高的关系型信任则无法通过两种数据资源整合方式提升产品创新绩效;(3)稳定调整(“拿来主义”)与开拓创造(“二次创新”)两种数据资源整合方式对于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当企业通过计算型、关系型信任同时提高两种数据资源时,能够更好地赋能产品创新绩效。研究回应了制造业企业如何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问题,能够为充分发挥数据作用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 国家创新治理体系:发展水平、关键要素及适应性———一项中国与 OECD 国家的比较
  • 柳玉梅 陈灵芝 孙玉涛
  • 2024 Vol. 42 (3): 660-672.
  • 摘要 ( )
  • 在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治理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能力理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构建国家创新治理体系发展水平、国家创新能力和二者适应性三个评价体系;其次,运用熵值法、均方差法主观评价G1法和模糊Borda法测度中国与OECD国家创新治理体系发展水平;再次,采用LightGBM机器学习识别治理体系驱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最后,采用灰色关联度探究治理体系与创新能力的整体适应性。研究发现:第一,各国创新治理体系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治理体系各维度发展不均衡会降低治理水平;中国属于低水平国家,完善政策工具和体制规则是提升治理体系发展水平的关键。第二,国家创新治理体系中政府研发经费配置比例、政策数量、全社会研发人才占比是驱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三个关键因素。第三,国家创新治理体系水平与国家创新能力相当时,二者表现出适应性,中国属于高适应性国家,创新治理体系与国家创新能力的大致同向发展。研究结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