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丁飞 孔燕. 技术寄生视角下技术进化的原动力追问[J]. 科学学研究, 2024, 42(1): 38-45. |
[2] |
李英杰 白欣. 日本的理论物理学与诺贝尔奖 ——访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益川敏英[J]. 科学学研究, 2016, 34(4): 481-489. |
[3] |
陈悦 王智琦 张立伟. 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创新管理学术团体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7): 985-992. |
[4] |
张庆芝 段勇倩 雷家骕. 基于科学的创新研究 ——以诺贝尔奖科学成果到商业产品为例[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12): 1770-1778. |
[5] |
徐飞 陈仕伟. 中国杰出科学家年龄管理策略的新思考 [J]. , 2012, 30(7): 976-982. |
[6] |
滕立 王贤文 刘则渊 高继平. 科学发现的知识结构——以宇称不守恒发现为例 [J]. , 2012, 30(6): 820-828. |
[7] |
乔芳丽;侯强. 产品差异化对创新激励的影响研究——基于技术外溢的视角分析[J]. , 2012, 30(4): 608-613. |
[8] |
王一鸣. 科学发现的解释权及其寻租问题——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为案例[J]. , 2011, 29(12): 1786-1791. |
[9] |
林德明;刘则渊. 基于文献的科学发现计算性研究[J]. , 2010, 28(8): 1141-1147. |
[10] |
徐飞;汪士. 杰出科学家行政任职对科研创新的影响——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比较为例[J]. , 2010, 28(7): 981-985. |
[11] |
杨燕;高山行. 基于知识观的三种自主创新模式的实证研究[J]. , 2010, 28(4): 626-634. |
[12] |
龙飞;戴昌钧. 组织知识创新管理基础的结构方程分析与实证[J]. , 2010, 28(12): 1868-1876. |
[13] |
吴致远;梁国钊. 诺贝尔奖评委会亏待了吴健雄吗?[J]. , 2009, 27(9): 1281-1288. |
[14] |
刘俊婉. 从诺贝尔奖现象看科学创造的特征[J]. , 2009, 27(9): 1289-1297. |
[15] |
林啸宇. 社会承认与科研生产率年龄分布[J]. , 2009, 27(5): 699-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