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韩兆安 吴海珍 赵景峰. 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知识流动的中介作用[J]. 科学学研究, 2022, 40(11): 2055-2064. |
[2] |
孙哲 周密 刘秉镰. 复合邻近条件下大城市的区域吸收能力[J]. 科学学研究, 2017, 35(5): 720-728. |
[3] |
李冬梅 宋志红. 网络模式、标准联盟与主导设计的产生[J]. 科学学研究, 2017, 35(3): 428-437. |
[4] |
王丽平 何亚蓉. 互补性资源、交互能力与合作创新绩效[J]. 科学学研究, 2016, (1): 132-141. |
[5] |
涂振洲 顾新. 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 , 2013, (9): 1381-1390. |
[6] |
张学文 陈劲. 开放科学对产业创新的影响——基于美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 , 2013, (3): 368-376. |
[7] |
李正风;梁永霞. 引文动机的生态学解释[J]. , 2012, 30(4): 487-494. |
[8] |
高继平;丁堃;滕立;庞杰;林德明. 专利—论文混合共被引网络下的知识流动探析[J]. , 2011, 29(8): 1184-1189. |
[9] |
戴勇;朱桂龙;肖丁丁. 内部社会资本、知识流动与创新——基于省级技术中心企业的实证研究[J]. , 2011, 29(7): 1046-1055. |
[10] |
潘松挺;郑亚莉. 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基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的实证研究[J]. , 2011, 29(11): 1736-1743. |
[11] |
向希尧;蔡虹. 组织间跨国知识流动网络结构分析——基于专利的实证研究[J]. , 2011, 29(01): 97-105. |
[12] |
梁永霞;刘则渊;杨中楷. 引文分析学的知识流动理论探析[J]. , 2010, 28(5): 668-674. |
[13] |
洪伟. 区域校企专利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分析[J]. , 2010, 28(1): 40-46. |
[14] |
黄玮强;庄新田;姚爽. 企业创新网络的自组织演化模型[J]. , 2009, 27(5): 793-800. |
[15] |
黄玮强;庄新田. 网络结构与创新扩散研究[J]. , 2007, 25(5): 1018-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