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科研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 郑小勇;楼鞅
  • 2009 Vol. 27 (9): 1248-1438.
  • 摘要 ( )
  • 在团队绩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团队创新绩效的研究,从创新有效性和创新效率两个维度来架构团队创新绩效,探索了团队个人因素、团队结构因素和团队环境因素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在团队理论已有的概念模型基础上,提出科研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模型,以院校科研团队为例的探索结果表明团队互动在团队结构因素及团队环境因素两者与团队创新有效性之间,以及团队个人因素与团队结构因素两者与创新效率之间有中介作用,而科研任务类型对团队互动与团队创新有效性和创新效率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科技论坛

  • 诺贝尔奖评委会亏待了吴健雄吗?
  • 吴致远;梁国钊
  • 2009 Vol. 27 (9): 1281-1288.
  • 摘要 ( )
  • 在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过程中,杨振宁、李政道的贡献是第一位的,吴健雄不可等同,更不应高于杨、李。吴健雄并非“唯一”最早认识杨、李假说的意义并着手进行实验检验的科学家;三组科学家的实验殊途同归,同时完成,并于同一天将实验报告寄达《物理评论》,所以吴健雄无权独占优先权。用最先“开始实验”和“得出初步结果”为吴作优先权辩护,是有违科学共同体公认的标准的。吴健雄未获诺贝尔奖,也并非由于诺贝尔奖评委会“偏重理论方面”和搞“性别歧视”,而是由于其实验的原创性价值不高,以及未能先于他人做出结果并予以发表。

科学学理论

  • 科研评价的信息过程——基于“世界3”理论和“代理”假设的解释
  • 朱少强;张洋
  • 2009 Vol. 27 (9): 1305-1311.
  • 摘要 ( )
  • 结合信息科学理论及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从信息流的角度对科学研究评价活动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和解释。认为“评价”在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过程,是为特定管理目标和决策提供关于客观对象之状态、属性、趋势等信息的过程。评价的两个基本步骤,一是事实认知,二是价值判断。由于创新知识能够以主观知识、客观知识两种形式存在,因此对科学研究的认知和价值评判依赖于两种主要路径:在“世界2”内依靠主观、定性的同行评议方法,而在“世界3”内则借助于客观、定量的统计分析指标。提出了科学研究评价过程中的“代理”假设,并运用该假设分别描述与解释了同行评议、量化指标评价过程中的信息行为及特性。
  • 中国古代技术标准化研究
  • 裘涵;盛晓明
  • 2009 Vol. 27 (9): 1322-1328.
  • 摘要 ( )
  • 技术标准化问题是当下学术界、产业界和政界所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下的技术标准是由历史演变而来,它无法脱离它的历史情境,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技术标准化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中国古代的技术标准的实践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技术标准化的四个关键性问题,即中国古代是否有技术标准,它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它的特征有哪些以及它对当下中国技术标准化有什么启示意义。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 高新技术园区企业综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赵剑波;杨震宁;王以华
  • 2009 Vol. 27 (9): 1329-1334.
  • 摘要 ( )
  • 从政府政策和企业需求两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于高新科技园区内企业运营绩效的影响,验证了包括政府政策、园区管理机构服务、企业主观评估、企业需求对于企业绩效的作用。问卷在北京地区的科技园区企业进行发放,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企业的技术性需求的满足有助于全面提高企业的运营绩效;政府的管理性政策与企业的技术绩效正相关,但是与企业的资金绩效负相关;政府的支持性政策有助于加强企业的人才和市场绩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园管理机构的服务作用对企业的技术绩效和市场绩效表现出正相关作用。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及区位因素分析——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
  • 杨洪焦;孙林岩;梁冬寒
  • 2009 Vol. 27 (9): 1335-1343.
  • 摘要 ( )
  • 旨在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例,考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的变动趋势,并重点研究产业聚集的区位因素。首先利用Gini系数、Hoover系数以及EG系数对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从1988-2005年的产业聚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通过构建行业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发现:(1)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聚集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便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从其变动趋势上来看呈现出倒U型曲线特征;(2)从聚集地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等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两极分化严重;(3) 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制度因素分别对产业聚集有显著的影响,沿海地区较之内陆地区更有利于产业聚集,基础设施好、企业数量多、人力资本大、对外开放度高和地方保护程度低的地区相对更容易形成产业聚集地;此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数量、对外开放度和地方保护在当前是影响产业聚集的关键因素。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 樊斌;鞠晓峰
  • 2009 Vol. 27 (9): 1365-1369.
  • 摘要 ( )
  •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完全信息特征,构建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多阶段激励机制模型。通过最优化一阶条件分别求解员工风险中性与风险规避时的最优激励机制,并分析最优激励机制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过程中,当员工为风险中性时,企业无需对员工进行激励,员工会承担全部风险实际充当委托人角色;当员工为风险规避时,企业应采用固定报酬加利润分成方式设计激励合同,使得员工承担一定风险,此时帕累托最优合同无法实现。最后,以黑龙江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为例,应用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激励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措施。
  • 高技术企业知识缺口弥补流程研究
  • 韩赟;高长元
  • 2009 Vol. 27 (9): 1370-1375.
  • 摘要 ( )
  • 分析了高技术企业知识缺口形成的原因及其特征,依据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设计出高技术企业知识缺口弥补的一般流程,通过知识缺口识别、分类,弥补策略选择等环节最后实现高技术企业知识缺口的弥补。通过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分析进行高技术企业知识缺口的识别,基于知识的战略价值将高技术企业知识缺口分为三类,并分析了各类知识缺口形成的原因、属性及获取成本,最后,提出高技术企业知识缺口弥补策略的选择准则。
  • 团队成员网络中心性、网络信任对知识转移成效的影响研究
  • 周密;赵西萍;司训练
  • 2009 Vol. 27 (9): 1384-1392.
  • 摘要 ( )
  • 实现个人知识在研发团队内部的有效转移对组织的知识创造至关重要,而团队内社会网络又是影响团队内知识转移的重要渠道。研究考察了团队成员个人团队内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和网络信任对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成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团队成员个人在团队内的社会网络中心性对个人知识在团队内转移的成效以及个人团队内的网络信任均具有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团队成员的网络信任在网络中心性影响知识转移成效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对所提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旨在进一步剖析知识活动的规律,从而为企业有效的管理知识提供指导。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 技术创新对出口的影响
  • 王刚波;官建成
  • 2009 Vol. 27 (9): 1412-1417.
  • 摘要 ( )
  • 在专利、贸易数据的基础上,测度国家层面技术变迁对出口贸易增长的作用。通过技术市场、出口市场的结构分解,分析了份额效应、结构效应、增长效应和迟滞效应对增长的影响,其中份额效应作用最大,体现创新系统运行效率的技术适应效应的作用也比较显著,而结构效应的作用则呈负向。尽管中国已经在个别部门建立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但这种优势尚未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