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简介
2024年 第42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
月刊,创刊于1983年
ISSN 1003-2053
CN 11-1805/G3
当期目录
科学学理论与方法
当科学遭遇“他者”
于爽 盛晓明
2017 Vol. 35 (3):
321-326.
摘要 (
)
按“自治”的理想预设,科学是科学共同体自己的事。但事实上,科学的演化始终伴随着与“他者”之间的纠纷,从宗教团体、人文学者到政府和产业,以及当今的社会公众,科学活动始终伴随着与“他者”的纠缠,产生不同类型的价值冲突与社会争议。科学的社会治理要求科学共同体不再把传统意义上的“他者”视为科学价值的破坏者,而是协作者。然而,民粹主义的抬头,使治理转型陷入两难困境。因而,要落实“大众创新”的国策,不仅需要公众理解科学,同时也需要科学理解公众。
基于F5000论文评审意见的优秀论文特征识别
梁帅 高继平
2017 Vol. 35 (3):
331-337.
摘要 (
)
论文质量是实现科技工作者评价的重要指标。目前,论文质量的评价主要基于论文的被引频次和发表期刊共两种方式,而被引频次统计的滞后性和“以刊评文”的片面性,都影响了单篇论文质量评价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文章以我国入选F5000论文的6019篇论文为样本,通过对专家评审意见进行知识图谱和共词分析,探索优秀论文评审的关键词特征,通过分析总结了优秀论文在创新、价值、内容及写作方面的特征,不仅为识别优秀论文提供了方法支撑,也为论文质量评价和学者学术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
新兴产业衍生:基于整合视角的模型框架分析
孙国民
2017 Vol. 35 (3):
338-345.
摘要 (
)
衍生模式是产业发展和形成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吸收演化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及企业家精神理论的合理内核,基于历史演进的重要性、满意决策、企业家精神、衍生发展的动力、积极的建构主义等理论假说,型构了基于异质性人力资本主导的企业家精神为内核的整合视角的衍生模式概念模型,理论化、规范化阐述了产业衍生发展的机理,最后以北京中关村产业衍生发展为例进行了案例阐释。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工具、功能到政策评估
周城雄 李美桂 林慧 李培楠 洪志生
2017 Vol. 35 (3):
346-353.
摘要 (
)
本文从政策工具的视角出发,结合政策工具分类和产业政策功能,构建了一个两维度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分析框架,利用此框架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进行文本分析,通过文本分析的结果可以对政策进行诊断与评估,为政策调整和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最后运用本分析框架对F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进行了实证检验。
“官助民办”技术平台商业模式演化机制研究
罗晨阳 丁堃 潘明湃 刘洋
2017 Vol. 35 (3):
354-363.
摘要 (
)
“官助民办”技术平台是一种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准公共组织,那么在政府和市场共同驱动下其商业模式是如何形成及演化的?基于软件产业的单案例研究发现:可以借助经过改造的波斯顿矩阵将其市场细分为瘦狗业务、金牛业务、幼童业务与明星业务,“官助民办”技术平台需要从以提供准公共服务为主的单一商业模式向以提供准公共服务为基础、以提供市场化业务为发展动力的复合商业模式演化,市场渗透、市场开发、服务延伸与多元化经营等营销策略的制定与执行是推动其商业模式演化的内在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
程中华 李廉水 刘军
2017 Vol. 35 (3):
364-371.
摘要 (
)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在机制出发,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工业效率以及产生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工业效率,还能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围地区的工业效率,而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边界。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效应来看,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工业效率提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我国知识密集型无形资产总量到底有多少
张俊芳 郭永济 郭戎
2017 Vol. 35 (3):
372-378.
摘要 (
)
本文在对索洛模型改进的基础上,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实证研究方法,测度了我国无形资产的总量、增速、结构,以及在GDP中的比重,并与其他国家的无形资产投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无形资产主要源于创新资产与组织资本的贡献,且无形资产总量及其在GDP的比重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但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技术进步推动下全球经济增长与自主碳减排效果研究
顾高翔 王铮
2017 Vol. 35 (3):
379-386.
摘要 (
)
针对现有的IAM在技术进步机制上存在缺陷,本文CIECIA模型(Wang等,2016)中引入广义低碳技术概念,以研发投资驱动过程技术进步速度的方式实现了技术进步的内生化,对世界主要经济体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进行预测,并模拟了研发投资率提高对经济和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碳排放需求,其中中国在2034年左右达到碳高峰,而已经完成工业化的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其碳排放处于下降趋势。研发投资率的提高可以明显降低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使其碳高峰大幅提前。当研发投资率提高到7%以上时大多数国家可实现其INDC目标,并将地表温度控制在2℃以内,而16%的研发投资率可实现2100年1.5℃温控目标。然而,由于各国的研发能力有限,短期内研发投资率很难大幅上升,因此单纯提高研发投资难以实现全球气候保护目标。从政策设计的角度出发,提高研发投资促进经济发展,适合与其他生产破坏型减排措施组成政策簇,补偿由其他减排措施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减排政策的可行性。
科技管理与知识管理
研发国际化研究: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
陈衍泰 吴哲 范彦成 戎珂
2017 Vol. 35 (3):
387-395.
摘要 (
)
回顾了近30年来国际国内知名期刊有关研发国际化的文献,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展示研发国际化全过程的整合分析框架,系统回顾了研发国际化的动机、条件、区位选择、路径、东道国嵌入及其与母国的关系、知识传导机制、绩效等相关主题及主题间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中国的特殊情境,对研发国际化的未来议题进行展望
风险资本阶段性投资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研究
刘督 万迪昉 吴祖光
2017 Vol. 35 (3):
396-406.
摘要 (
)
利用创业板及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以每轮投资规模和投资时间间隔衡量阶段性投资,研究风险资本的阶段性投资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1)每轮投资规模与投资时间间隔均与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正相关;(2)在对样本进一步细分后,发现对于不同投资阶段,阶段性投资对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即对于早期投资阶段,每轮投资规模与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正相关,投资时间间隔与研发投入强度显著负相关;而对于后期投资阶段,每轮投资规模与研发投入强度没有显著相关性,投资时间间隔与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正相关。说明风险资本不仅通过阶段性投资缓解了企业创新活动中的融资约束问题,还通过调整投资时间间隔来调整监督强度,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投入。
中国新创企业国际创业自我效能、模式与绩效
田毕飞 丁巧
2017 Vol. 35 (3):
407-418.
摘要 (
)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新创企业通过国际创业来整合全球资源。本文通过202份问卷调查,首次提出了国际创业自我效能的概念,探讨了国际创业自我效能、国际创业模式与国际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发现,国际创业自我效能、国际创业模式分别与国际创业绩效及其两个子维度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显著正向相关,且国际创业模式对国际创业自我效能和国际创业绩效具有中介作用。此外,国际创业自我效能越高的创业者选择投资型模式的可能性越大,各模式所对应的国际创业绩效按照大小排序依次为:投资型>契约型>出口型。
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机制研究
张秀娥 祁伟宏 李泽卉
2017 Vol. 35 (3):
419-427.
摘要 (
)
基于现有创业经验学习理论,系统分析了创业者经验、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创业机会识别四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了“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模型”,深入探讨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机制。通过对宁夏地区四个城市的新创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实证结果表明创业者经验、创业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探索型学习、创业自我效能在创业者经验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应用型学习在创业者经验和创业机会识别之间的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网络模式、标准联盟与主导设计的产生
李冬梅 宋志红
2017 Vol. 35 (3):
428-437.
摘要 (
)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方法,考察了技术标准开发前技术发起者的网络模式对标准联盟及主导设计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激光光盘行业BD vs. HD DVD标准竞争的案例研究发现,网络中心性较高的技术发起者能够吸引更多潜在的技术支持者,从而有助于扩大标准联盟规模和多元性;技术发起者的网络关系特征对标准联盟规模的影响,取决于网络关系强度及标准联盟所处的不同阶段:在标准联盟演化的早期阶段,技术发起者能够吸引与之具有强联系的潜在支持者加入标准联盟;在标准联盟演化的后期阶段,随着技术标准竞争态势的变化,即使技术发起者与潜在支持者之间存在强联系,这种联结关系也可能在“赢者通吃”的标准竞争中受到机会主义行为的威胁。本文结论对于理解主导设计产生以及参与标准竞争的技术发起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时机选择
臧树伟 胡左浩
2017 Vol. 35 (3):
438-446.
摘要 (
)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快,这不但为本土后发企业带来了众多的前沿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其捕捉市场机会、实现后发赶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时机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研究发现,市场需求成长率、需求偏好动态性、市场分层清晰度、技术迭代速率、技术创新空间、技术获取难度、产业发展前景、产业垂直分工体系、产业内部知识流动、税收优惠力度、人才储备制度、政府服务体系、融资体系建设等时机因素在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创新与专利产出——以高技术产业为例
侯建 陈恒
2017 Vol. 35 (3):
447-458.
摘要 (
)
相比传统的自主研发创新、内部研发,开放式创新条件下寻求外部知识源化,重视非研发创新途径是有效的创新转型策略。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2009-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外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创新路径特征、地区异质性和发展趋势,实证考察了其对专利产出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开展外部源化、非研发创新活动的经费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外部研发支出和非研发创新投入比重要高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地区异质性显著,空间分布活动存在差异;高技术产业通过外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创新整体上对专利产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利用;而现阶段中国高技术产业外部知识源化、非研发创新与内部研发之间的协同驱动效应呈现出不显著或微弱的负向作用,多样化有效创新路径正向协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研究为高技术产业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探索独特、有效的多样化创新路径提供了有效借鉴和参考。
供应链下游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知识源吗
林岩
2017 Vol. 35 (3):
471-479.
摘要 (
)
虽然学者们讨论了下游企业知识对创新的作用,这个方向尚需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新颖性作为区分不同创新的基准,从两个维度表达创新的新颖性:是否开展于新领域;是否基于新知识。交叉两个维度,划分4种创新:类型1创新在熟悉领域运用成熟知识;类型2创新在熟悉领域运用新知识;类型3创新在新领域运用成熟知识;类型4创新在新领域运用新知识。基于美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专利构建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运用下游企业知识在类型3创新中最为重要,在类型1创新中与企业内部知识同等重要,而在类型2和类型4创新中对质量没有影响。
简讯